交际教学法与语用原则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法外语教学;语境;语用推理能力;文化差异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1955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用以纪念语用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并在讲座中发表了《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在《以言行事》中句子可被分为两种: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发现施为句理论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

施为句和表述句本质上没有区别。

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以实施行为。

在施为句研究的基础上,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语行为理论。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说话实施三类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叙事,包括发出声音和组成有意义的词语,即说话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施事,即示言外之力,用说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指言后之果,以言成事,即说话后改变对方和产生的效果。

之后,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地实现,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刘璃蔧【摘要】Pragmatic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that influence language behavior and rules that govern alternately speaking.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past 70 years,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m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etc. Based on the abo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guided by adaptation theory, we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mainly us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us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flexibly,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the convers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English related practition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arning pragmatics and use language to guide practice.%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立以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不断对其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合作、礼貌和面子保全等语用原则.文章在分析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语用原则策略:以顺应性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语用原则间的辩证关系, 积极顺应交际语境的变化, 以合作原则为主要会话原则, 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保证会话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文章最后建议语言相关从业者, 积极关注学习语用学发展, 并用语用学指导交际实践.【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原则;交际【作者】刘璃蔧【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日常交往会话中,人们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字面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原 则 :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江 苏省 教 育 学 院如 皋分 院 陈 玉红
口语 交 际 能 力 是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重 要 组 成 的第 一步 部 分 . 会 的发 展 和 进 步 对 未 来 人 才 的 口语 交 际 社
美 国语 言 哲 学 家 格 赖 斯 于 1 6 9 7年 在 哈 佛 大
何 既精 炼 又 概 括 地 表 达 出 自己 的观 点 . 对 方 在 学 生 在 口语 交 际 过 程 中有 意 识 地 遵 循 这 四个 准 让
最 短 的时 间 内 了解 你 的观 点 . 一 点 是 成 功 交 际 则 这 多 多 多 将 么 . 什 么要 用 白杨 树 来 象 征 广 大 敌 后 抗 日军 民 为 生 活 , 听 。 想 , 写 , 生 活 中人 们 关 注 的 时
让 自 文 求 义 . 能 把 握 思 想 内容 的 阅 读 要 领 , 课 文 阅读 训 练 , 学 生 在 一 个 相 对 轻 松 、 由 的 氛 围 就 对
中 产 生 强 烈 的 求 知 欲 与 创 作 冲 动 。不 仅 有 利 于
语 写 要 使 听 说 训 练 在 语 文课 堂 上 能 长 久 、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敏 捷 性 、 言 的流 畅 性 、 作 的 有
论 指 导 和依 托 。本 文 拟从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 语 用 以
导 . 学 生 了解 其 中 的 一 些 理 论 知 识 . 学 以致 让 并
1 准 则 : 说 之 话 应 包 含 交 谈 目 的所 需 要 . 量 所
2 质准 则 : 要 说 自知 虚 假 的话 : . 不 不要 说 证 据
E语 交 际是 一个 双 向 互 动 的过 程 . 以交 际 l 它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及其重要性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及其重要性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及其重要性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是当前语言教育的热门话题,其关注点集中于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使其真正掌握语言运用中的交际技能和语用知识。

本文探讨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理论和重要性。

1. 交际能力的理论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将交际能力分为结构性交际能力和功能性交际能力两个方面,结构性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发音和词汇的学习,功能性交际能力则着重于交际策略、语用和文化、非语言语境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实际运用技能,它强调了语言的功能性。

语用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意义、语用规则、语言习惯等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Yule, 1996)。

它主要涉及语言的用法、含义和情感等维度,包括语言交际目的层次的理解、对语言使用环境的把握、对语言符号的识别、对语言行为需求的清晰辨析和对观察者的角色认定等。

语用能力的理论主要有Austin (1962)的言外之意和Grice (1975)的合适原则。

言外之意主张人们的语言行为是带有指称性和承诺性的,其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的,还暗含了人们的计谋、意图和期望;合适原则则主张当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语言符号的基本意义,还要根据交际情境、对话者和话题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实现交际目的。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水平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语言的真实运用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语言,将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2)提高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还可以提高其交际技巧和交际水平,让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加得心应手。

(3)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外语最终目的是真正地掌握语言并使用它,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习者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

初中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除了遵循与其他学科共同的学原则外,还有其特有的四个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以及自身学习,应用好这些原则,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下面将和大家分享这四个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希望对**位老师能有所帮助。

初中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一、交际性原则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课堂里,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目的。

英语课是一种技能课,是一项活动,英语家埃克斯利曾说:英语教学不同于学校课程里其他学科的教学. 只学(或只教)英语的人错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像地理或物理),但它不是,它像游泳或网球一样,是一种技巧,或说成是一项活动。

你通过下到水里游来学习游泳,通过去踢球来学习足球,你通过说英语,而不是通过被讲授,来学习英语. 他的话阐明一个道理:学习英语必须通过大量的活动才能获得.换言之,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新目标 Gofor it 教材中的5个Pairwork,2个Groupwork,也证实了这一点。

对八年级二班学生,他们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课堂中的partn er对话,Tell(make)a story和表演。

这样的课堂,学生很是喜欢,学生思维活跃,有时让他们自己想一些活动来,来进行评议交际,那更是丰富多彩的.2、教学要有语境语境是英语教学前提,脱离了语境,话语就不具备交际功能.如Excuse me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语言不仅有形式,而且有意义和功能。

同一种功能可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

如不用谢,别客气可以 That s all right./It s mypleasure./You rewele。

等来表达。

同一形式可能有多种功能,如 Thecliffs are over ther.可有 Warng:You must be careful. Suggestion:You cango there and lookat.Statemen t:.There are some cliffsover there 等多种功能。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某高中英语课程为例,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教学方法介绍该课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原则概述该课程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互动性原则: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启发性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4.情境性原则: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案例描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旅游的主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导游、游客等,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包括制定旅游计划、预订机票和酒店、交流旅游经验和文化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旅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应用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教师还运用了互动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运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个性化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运用情境性原则,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六、教学原则体现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1.互动性原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启发性原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基于交际教学法背景的初中英语课堂应用研究

基于交际教学法背景的初中英语课堂应用研究

文/李美玲【摘要】新课标下,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强调英语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了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英语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在简述交际教学法概念基础上,主要从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英语课堂交际情景、角色扮演设计、交际活动设计与实施四个方面探讨了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初中;英语课堂;应用一、交际教学法简述交际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

交际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强调培养学生在不同实际情况下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比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拓宽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二是,可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将生硬的课本知识变得鲜活;三是,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通过在英语课堂应用交际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的应用相结合、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联系、发展听说读写四大种能力和认知到语言与交际之间的依赖关系。

此外,交际教学法存在一定缺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英语语法学习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会受到影响;二是,交际教学法以模仿真人语音语调为主要方式,忽视学生独创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交际教学法时,应尽可能发挥优势,规避或克服不足,从而实现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地提升。

下文将主要围绕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二、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明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二)创设英语课堂情景,导入角色扮演设计1.创设英语课堂情景2.导入角色扮演设计在确定场景后,依据契合旅游主题的情景对话,并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导游、工作人员、游客等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

在学生分组进行相应的情景对话交际训练时,教师应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的进度,对角色扮演效果较好,交际比较流畅的小组予以肯定,并可推荐至全班进行表演;对效果相对较差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其大胆尝试。

张志富英语语用规则与交

张志富英语语用规则与交

一.语用知识现状
• 高中英语教师语用教学意识与语用知识现 状调查(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02) 调查结果: 语用教学意识与方法 许多教师没有把对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培 养贯穿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学 生语用意识缺乏,语用能力薄弱。
一.语用知识现状
• 2. 教师的语用水平 • 从对涉及不同语用功能的20道测试题(中 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教 学与研究1986第三期何自然)的答题情况 来看,在表达询问、请求、道歉、打招呼、 告别、接受、谢绝等教材中经常涉及的语 用知识,教师得分较高,但是对一些生活 中常见的但教材未曾出现的语用情景,教 师出错率较高。
话语意义
• 语境除上下文外还包括说话人和受话人的 背景(如身份、性别、文化)、说话场合 (时间、地点)等对话语意义有影响的因 素。 • 再看下面三句对话: • A: That’s the telephone. • B: I’m in the bath. • A: OK.
2. Indirect speech
三.语用学与语言交际
• Pragmatics and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 20世纪70年代确认了语用学,体现了语言 学研究从对语言形式结构的研究到对语言 的实际运用的研究这一重大转变。语用学 重点研究的就是言语环境、言语规律和言 语交际。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规则研究现状
从对涉及不同语用功能的20道测试题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第三期何自然的答题情况来看在表达询问请求道歉打招呼告别接受谢绝等教材中经常涉及的语用知识教师得分较高但是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但教材未曾出现的语用情景教师出错率较高
英语语用规则与交际能力培养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张志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际教学法与语用原则关系研究作者:崔慈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7期摘要:交际教学法符合语言教学客观规律,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以语用学理论三大原则为指导,利用语料分析方法探究交际教学法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肯定交际教学法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的顺畅性与可理解性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语用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7-063-03纵观近几十年来的外语教学历程,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学生大多掌握了“哑巴英语”。

问题核心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看重语法和词汇,而忽略语言最基本的交际功能。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外语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目的是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交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另外,“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应该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体验过程”。

这些理论与当今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用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即交际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交际教学法与语用学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

海姆斯从交际理论的角度向人们解释语言的本质。

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语言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句子结构,还应该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对语言进行探索。

因此,只解释本族语的语法知识而不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则是不全面的。

海姆斯的一句著名格言是:“没有语言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就向人们阐释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从广义上来说,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关注的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合适性与巧妙性的问题。

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读更多地依赖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说话场合、说话时间等附加因素。

语用学是对那些语义理论未涉及的意义方面的研究。

可见,这里的意义研究有别于语义学研究。

语义学研究的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即固有意义;语用学研究重心则是词语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话语意义,即语境意义。

更确切地说,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语境中是什么样子,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并且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二、语用学重要原则语用学家莱文森(Levinson)对语用学的定义是“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一种语言结构中被语法化或编码的那些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语用学就是使用语言、理解语言的学问,是讲究语言得体的学问。

语用学包括许多范畴,对语言交际影响最大的是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它的核心是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的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牛津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他主要提出了三个行为理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不能构成语言交际;言外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言外行为寄寓于言内行为之中;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

言外行为是最重要的,也是语用研究最感兴趣的领域。

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到理想的目的。

因此,在交际教学法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区分句子意义和会话意义,要学会听懂弦外之音。

比如当一个英国人委婉地说“I want to answer a call ofnature”时,他本意并不是做跟大自然有关的事情,而是指要去厕所方便。

这个就是语言不仅用于“指”还用于“行”的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同样证明这一用法:当说话人说“Look at the television”,他要对听话人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求听话人看电视屏幕,更重要的是关注电视正在播出的节目。

懂得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是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也是解释和使用语言的关键所在。

(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

这种共同信守的原则就称为“合作原则”。

它包括四个原则:数量原则、质量原则、相关原则和方式原则。

这是由牛津大学另外一位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的。

他研究发现,人们有时并不会直白地告诉对方某事,而是采用暗示对方的说法,在话语中包含其他含义。

交谈双方总期望在交流过程中彼此能够相互合作、帮助,并且双方话语在既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理解。

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数量准则是让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际所要求的详尽程度,既不多也不少;质量准则是说的话真实、可靠,不说自认为虚假的、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相关准则是说话要贴切、有关联;方式准则是说话要简练、有序、有条理,避免歧义和含糊不清。

相关准则又被称为关联准则,这里强调的是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要与正在进行的谈话有关。

看以下例子:A:“水烧开了。

”B:“我在洗澡呢!”A:“好,我知道了。

”从表面文字来看,B所说的话和A的话并不相联,违反了关联准则。

但B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A对话语信息的要求,满足了数量准则,是合乎讲话原则的。

合作原则的目的并不是要求说话人在交流过程中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其重要性在于交谈双方可以违背这一原则,但是要表达出他们话语中包含的其他意思。

合作原则帮助我们发现话语中的隐含之意。

(三)礼貌准则(Politeness princlole)礼貌准则是英国语用学家里奇(Leech)提出的。

礼貌原则共包括六个准则:得体准则指尽量少使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慷慨准则指尽量少使自己获益、多使自己吃亏;赞扬准则指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扬别人;谦虚准则指尽量少赞扬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指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性;同情准则指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里奇举了下面的例子A:“我们会想念比尔和阿加莎的,对吧?”B:“是的,我们会想念比尔的。

”通过对话可以看出,B并不想念阿加莎,但是出于礼貌他没有在后半句加上“但是不会想念阿加莎”。

另外,里奇认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礼貌准则也不尽相同。

比如东方国家比西方国家更注重谦虚准则。

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得体准则。

在交际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礼貌的普遍性,又要注意到礼貌的特殊性。

另外,在会话中礼貌准则与合作准则同样重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能够使会话得体,符合语言习惯。

三、交际教学法中的语用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学习看作是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具体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协调发展。

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者在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时应具备基本的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

当然,这并非语言学习的全部,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同样重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同步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总是更加看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语用能力的提高。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大脑中存储的知识不能口头地表达出来。

即使能够简单地表达,也通常不为他人所懂。

因此,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第二,克服母语的负向迁移。

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在目标语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将母语文化中的语言习惯运用到目标语中。

如果母语语用习惯与目标语一致,这种情况是正向迁移;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则是负向迁移。

由于正向迁移能够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所以多数学者将注意力放在影响成功交际的负向迁移上,即研究母语的特定词汇和句法如何被误用,并成为目标语中的言语行为表达式。

研究发现,学习者会把母语说话规则错误地迁移到目标语环境中,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解。

由于英汉民族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民族的惯性思维也会影响到对某些含义的理解。

在汉语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指的是最后的希望。

而英文中的“the last straw”多指在经过一系列打击、重压之后,最终导致垮台的关键性因素。

如英语谚语:“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骆驼负载过重,终因最后一根稻草而倒下)。

这对我们外语教育的启示是:要尽量让学生避免母语的语用负向迁移。

第三,避免不同文化间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听话人没能体会说话人话语中的隐含之意。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结果造成交谈双方的尴尬局面,影响交际关系。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生活环境、地域差异等因素塑造了不同的言语交际方式。

他们在语言交流时总会形成语用差异。

这种差异将引起交际障碍,造成语用失误。

例如,英国独有的风俗赋予短语“to be egged and toma-toed”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国家里,将生鸡蛋、西红柿抛向对方使其难堪,多用于发泄对对方的不满与愤恨,是侮辱对方的做法。

然而,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习俗。

如果不了解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的真实含义便无从谈起。

就生活方式而言,中国人对色拉比较熟悉,但对其隐含意义比较陌生。

色拉多是由生蔬菜凉拌而成,于是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用色拉形容资历尚浅、处事轻率的年轻人。

除此之外,“doggie bag”在英美人日常会话中时有出现。

如果中国人单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词,自然会联想到“狗食袋”,但其真实含义并非如此。

在英语国家里,客人会向服务员要袋子,把吃剩下的菜装在袋子里带回家。

事实上,“狗食袋子”装的是人要吃的饭菜。

只是出于面子考虑,借口说是喂狗的剩菜。

在理解上述的英文表达时,就必须把语用意义考虑在内。

考虑到交际教学法与语用学相关原则之间的关系,人们应该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流的语用意义,进而从新的角度肯定了交际教学法的优势。

通过交际教学法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克服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别国语用意义的认识困难,从而提升整体语用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1]高小慧,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2]Hymes,Thc Communicativc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4]Levinson,Pragmatics [M],Cambridge:Cambridgc UniversityPress,1983[5]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何自然,语用学与语言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Leech,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8]王催春,朱冬碧,吕征,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张敏烨,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科学导报,2016(05)[责任编辑:王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