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临床运用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66186投稿邮箱:sjzxyx88@(下转第189页)0 引言《伤寒论》中首次提到半夏泻心汤,由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研制。
组方共有七味中药,具体为干姜、半夏、黄连、人参、黄芩、大枣和甘草。
其中干姜和半夏具有和胃止呕、温里散寒的功效;黄连和黄岑能清热泄痞;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补中和营[1]。
诸药合用可起到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效果。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由升降失常、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证,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 泄泻刘某某,男,30岁,工人。
2012年6月10日就诊。
昨日中午食炖羊肉,即感脘腹部满闷不舒,噫气酸馊,恶心欲呕,不思纳食。
下午泻三次黄色稀水便,暴注急迫,不可稍待。
晚间又泻10余次,心下痞胀益甚,腹中漉漉有水气声。
自服泻立停2次无效,遂于今晨来就诊。
诊其脉小数,舌边白而中微黄。
证属胃热肠寒,宜通上下以交阴阳。
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苓12克,黄连9克,大枣6枚,甘草10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2剂,水煎,分2次温服。
6月12日复诊:前方只服用1剂,病即告愈。
按:泄泻一症,特征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以清热利湿、解表和中、健脾益气、消食导滞、养肝扶脾和分利、温涩等为治法,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然皆常法。
清代张石顽氏穷探经旨,借“三泻心汤”以治,颇多伸发。
本人多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对300余例泄泻进行治疗,常1剂知而2剂效。
2 呕吐王某某,女,34岁。
护士。
2014年5月16日就诊。
前日晚间上夜班进夜宵后,便觉脘腹胀满,烧心、噫气、腹中漉漉作响,睡卧不宁。
翌日晨起,恶心呕吐,一日数发,先吐不消化食物,继之以黄苦水。
水食入口即吐,饥不欲食,大便二日未解,小便清长,延至今日,疲惫不堪,遂来就诊,诊其脉沉细而滑,舌苔白腻质淡。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

下,以兹共享.
主.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既能散结除痞,又善降逆
1 理论阐述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
芩、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
基础 方,辨 证 属 胃 热 脾 寒、虚 实 夹 杂、升 降 失 调 者 皆 可
用之 [1],亦是平调 寒 热、辛 开 苦 降、散 结 除 痞 法 之 代 表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G
3555/r
2022
1010
j
张磊教授是第 3 届 国 医 大 师,全 国 中 医 药 杰 出 贡
作者:陈召敏,
E
Gma
i
l:
841623743@qq
c
om
献奖获得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70 余年,熟读经典,善
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2016 年 3 月 4 日. 主 诉:眠 差 1 年 余. 现 病 史:患 者
夜难眠,常服安眠药方能入睡.现症见:每晚需服安定
梦多,白 天 觉 头 昏,发 胀,平 素 思 虑 多,易 生 闷 气,饭 后
滞.处方:清半夏 10g,干姜10g,党参片10g,黄芩片
10g,威灵仙 10g,炙甘草 6g,大枣 3 个(切开).10 剂,
大枣 甘 温 益 气,以 补 脾 虚;甘 草 补 脾 和 中 而 调 诸 药,为
佐使药.诸药合用,使 中 州 枢 机 通 利,升 降 有 权,上 下
交通,则痞满、呕吐、下利等症自愈.
3 临床应用思路
张磊教授认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寒热互结于心
“泻心汤,攻痞也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38例

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38例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治疗黏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18例黏膜溃疡患者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一周为一疗程。
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
结论: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黏膜溃疡是有效的。
标签:甘草泻心汤黏膜溃疡中医治疗临床上,黏膜溃疡为一种常见疾病,尤以口腔溃疡及女性外阴溃疡为多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目前,西医对于黏膜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在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
我们收录了自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黏膜溃疡患者,对他们应用甘草泻心汤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记录在下。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8例,男性10例,女性28例,年龄27-69岁,收录患者均是门诊求治病人,主要以主诉及临床症状为主,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或女性外阴等不同部位有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圆形或椭圆形,数量1~6个不等,有的表面有浅黄色分泌物,溃疡周围大多充血,或痛或痒,伴随症状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排解不畅等,舌苔或黄或白,垢腻.1.2治疗方法甘草泻心汤汤剂:甘草20g黄连6g黄芩12g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2g大枣10g,如果伴胸闷,咽痛者,加栀子12g连翘15g,如面色晦暗,舌质淡红,易汗出者加肉桂5g桂枝10g,如大便秘结不通加制大黄6g,,诸如此类,随证加减。
水煎300ml,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一周为一疗程。
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溃疡愈合和复发情况来进行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溃疡面疼痛消失,溃疡面缩小2/3以上或基本恢复,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有效:溃疡疼痛减轻,溃疡面缩小2/3以下,伴随症状减轻,随访3个月有复发。
无效:溃疡疼痛无改善或加重,溃疡面积无明显变化或反而增多,伴随症状加重或无减轻。
1.4病案举例1患者女,65岁,口腔溃疡3天前来就诊,既往胃溃疡病史13年,3天前因家庭琐事和老伴吵了一架,第二天即发现口腔不舒服,现症见口唇内侧3个椭圆形片状溃疡,黄豆粒大小,表面充血,疼痛,十年前曾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自述服中药后好转,此次因情志刺激诱发,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早起刷牙时恶心,咽部异物感,口腔有发热感觉(自述呼呼冒热气),口中粘腻,腹部怕凉,纳食可,眠差易惊,大便不成形,粘滞不爽,日一次,小便黄,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

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转帖]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呕利痞的主方,临床以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为主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方用半夏降逆止呕,参草枣补益脾胃,干姜辛温散寒,芩连苦寒泄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扶中降逆,消痞散结。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中不和,寒热错杂,兼水饮食滞或湿热蕴结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等。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轮状病毒性肠炎,辩证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型者疗效较好。
其中用本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33例,兼表证合葛根汤,兼食滞合保和汤,湿邪偏盛合胃苓汤。
总有效率92%。
余泽润医案1??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王某,男,2岁半,2005年12月5号诊。
因天凉感寒复因饮食不慎,出现轻度发热(体温37.8度),腹泻水样便,日10余次,在本镇医院按病毒性肠炎给于输液,服药(药不祥),治疗3天,仍腹泻,今转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恶寒发热(体温37.5度),鼻流清涕,偶而吐乳,腹胀,肠鸣漉漉,腹泻蛋花水样便,日10余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
辩证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使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以解表散寒兼和中降逆。
方用葛根汤合半夏泻心汤。
半夏8g,干姜8g,生姜6g,黄芩6g,黄连4g,红参6g,炙甘草5g,大枣2个,粉葛根8g,桂枝6g,白芍6g,麻黄4g,炒车前子10g(包煎),焦三仙各8g。
水煎服,3剂。
服1剂,患者微汗出,热退至正常,3剂服完,诸证痊愈。
按:本例腹泻蛋花水样便兼呕吐肠鸣,痞满为脾胃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于中;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系外感风寒,故选用葛根汤解表散寒,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调理脾胃升降。
外邪解,脾胃升降调则腹泻自愈。
余泽润医案2??慢性胃炎:患者李某,男,44岁,1995年4月诊。
患慢性胃炎2年,四处求医,中西药并用,久治不愈。
近因劳累病情加重,经人介绍,特到本所就诊。
修改第七节(泻心汤类方)

病机:胃气重虚,气机痞塞。 病机:胃气重虚,气机痞塞。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 方药】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四两),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四两), 意 在补虚健脾,余义相同。(原书本方无人参, 。(原书本方无人参 在补虚健脾,余义相同。(原书本方无人参,是属遗 漏。) (二)临床应用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故可用于半夏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然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较重者。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然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较重者。 另据报道,本方可用于治疗白塞氏病,疗效显著。 另据报道,本方可用于治疗白塞氏病,疗效显著。
三、半夏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① 却发热汗出而解。 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①,却发热汗出而解。若 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 。(149) 【原文】 原文】 心不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不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提要】 【提要】 论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论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释义】 【释义】 主证: 主证: 邪热壅滞于中。 邪热壅滞于中 心下痞 ——邪热壅滞于中。 表阳不足, 表阳不足 肌肤失其温煦。 恶 寒 ——表阳不足,肌肤失其温煦。 卫阳不固, 卫阳不固 津液外泄。 汗 出 ——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病机:热痞兼表阳虚。 病机:热痞兼表阳虚。
冮顺奎主任运用泻心汤类方经验介绍

停 药在 院外 服 中药 治 疗 。刻 诊 : 口腔 及 外 阴 溃 疡 , 局
部 灼热 、 痛 , 疼 以致行 走 、 吞咽 、 嚼 困难 , 2月 出现 咀 近
断: 妊娠 恶阻 , 属 脾 胃虚 弱 , 证 胃失 和 降 。治 法 : 开 辛
苦 降 , 中止 呕 。处方 : 和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汤 加 味 : 干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1 年第 3 卷第 5 02 3 期
> 奎 主任 运 用 泻 心 汤 类 方 经 验 介 绍 工顺
杨春艳 ,范 平 ,侯 敏 ,陈革妃 ,指 导 :江顺 奎
( 明市 中 医医院 ,云南 昆 明 6 0 1 ) 昆 5 0 1
关键 词 : 江顺 奎 ; 泻心 汤类 方 ; 经验
案 2 张某 , , 8岁 。 因停 经 4 : 女 2 8天 , 恶心 呕 吐 3 天就 诊 。呕 吐食物 及清 水 , 思饮 食 , 昏乏 力 , 不 头 四肢 不温 , 口干 不 思 饮 。 面 色 咣 白 , 质 淡 红 , 薄 白少 舌 苔
津 , 濡 。尿 HC 阳 性 。诊 断 : 娠 剧 吐 。 中医 诊 脉 G 妊
日就诊 。诉 外 阴溃 疡 , 口腔 溃 疡 反 复 发作 2年 , 始 开
便溏 泻 , 中治 脾 胃胀 满 , 果 在 临 床 上 遇 到 上 热 、 如 下
寒、 中满 的病症 , 可 以应用 甘草 泻心 汤治 疗 。总之 , 都
曾怀 疑“ 毒 ” 反 复查 RP 阴性 , 能 确 诊 , 在 口 梅 , R 未 又 腔 科按 口腔 溃 疡 治 疗无 效 。1年 前 右 足 中趾 末 端 溃 疡 经成 都军 区 4 3医 院查 ANA谱 、 C P正 常 , RF、 R 免
三泻心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开苦 降 , 补 兼 施 。方 剂 : 心 汤 合 半 夏 泻 心 汤 加 通 泻 减 。黄连 2 , 黄 2 , 参 1g 半 夏 1 g 干 姜 6 , g大 g党 2, 2, g
菊花 1 g 川 石 斛 1g 炒粳 米 3 g 2剂 。7月 1 0, 2, 0, 9日 诊 : 后 恶阻消 失 , 药 3天 来 又 有 呕 吐 , 晚 呕 出血 块 , 昨
1g 苦参 1g 龙 胆 草 5 , 茯 苓 1g 蛇 床子 1g 5 0, 2, g土 5, 2 , 剂 。制霉 菌素栓 每 日 1粒 , 道 内置 药 , 霉 唑软 膏 阴 克 局 部外 抹 。2 0 0 5年 3月 2 8日诊 : 头 、 际瘙 痒 明 乳 毛 显 减轻 , 下 除 , 觉 胃脘 不 舒 , 脉 如 上 。 中药 守 带 或 舌 上 方加砂 仁 ( ) g 5剂 。4月 1日诊 : 头 瘙 痒 未 冲 5, 乳 发生, 毛际偶 尔 发 痒 , 脉如 上 。 生甘 草 9 , 黄 芩 舌 g炒 l g 党参 1 g 干 姜 3 , 黄 连 5 , 枣 6个 , 夏 O, 2, g炒 g大 半
半夏泻心汤平喘化痰舒缓咳嗽

半夏泻心汤平喘化痰舒缓咳嗽半夏泻心汤,是一味常用于中医药治疗咳嗽症状的临床方剂。
它由半夏、炙甘草、姜半夏、干姜、麦冬等药物组成,有平喘化痰、舒缓咳嗽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及其临床应用。
一、方剂组成半夏泻心汤的主要药物包括:1. 半夏:有化痰、止咳的效果,常用于治疗咳嗽、胸闷等症状;2. 炙甘草:有补益气血、调节药物性味的功效,可加强主药的作用;3. 姜半夏:具有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呕吐等症状;4. 干姜:有温肺止咳、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咳、喉痛等症状;5. 麦冬:具有滋润肺燥、润燥止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症状。
二、配伍原理半夏泻心汤中的药物配伍关系如下:1. 半夏与甘草: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而炙甘草则可加强半夏的效果,达到平喘化痰的作用。
2. 半夏与姜半夏:两者共同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互补增强效果。
3. 干姜与麦冬:干姜有温肺止咳的作用,而麦冬则具有润燥止嗽的功效,两者相结合可舒缓咳嗽、缓解症状。
三、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可用于以下情况:1. 外感风寒引起的寒咳、喉痛等症状;2. 咳嗽痰多、咯痰困难、胸闷等症状;3.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的咳嗽、气喘症状;4. 咳嗽引起的胃脘痞闷、呕吐等症状。
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蒜等,以免加重症状;2. 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冒,有助于加快疗效;3. 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具有平喘化痰舒缓咳嗽的作用。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它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使用时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个体差异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如果您正在遭受咳嗽的困扰,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0601
.2.
辛开苦降法(昌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湿热泄泻的临床研究
辛开苦降法(昌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湿热泄泻的临床研究
主题词: 新加坡
中文摘要
湿热泄泻 辛开苦降法
Methods
f1)The herbs were all deeocted with water.The patients took one dose each day.Every day
two times.each time 1 50m1.111e course was 5 days.Commonly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only
本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湿热泄泻均有显著的疗效,但辛开苦降法昌 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湿热泄泻,在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和呕恶上的疗效优于葛根芩连汤加 减。总之,辛开苦降法昌阳泻心汤加减,具有辛开苦降,清热化湿,畅利气机,升清降 浊,消胀除满,理气和中,芳化止泻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具有显著的消炎抗菌、镇痛 止泻,退热止呕等作用,对湿热泄泻能够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使湿邪清,邪热退,清阳 升,浊阴降,泄泻止具有较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x2
Z
相关系数r
i±S
P
缩略语
卡方值 T检验疽
相关徽 秩和硷验值
均数±标准差 概率
.6.
辛开苦降法(昌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湿热泄泻的临床研究
综述一:辛开苦降法文献综述
l古代中医学对辛开苦降法的研究述要
1.1辛开苦降法之源由 辛开苦降法,首创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以辛温祛寒药与苦寒清热药两种截然
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从而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气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寒热 并用法。辛开苦降法的确立与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张仲景创辛开苦降法乃继承 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有关理论。由于辛开苦降法所主之证具有寒热错杂的特征,需要 寒热并用以治之,《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早有明确的论述,《灵 枢·师传》认为:“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 胀”,有着“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之特性,但是,《内经》对于这些病证 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没有具体阐述,只是在治法上指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等论点。关于药物五味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曾有“辛 以散之”,“苦以泄之”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 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理论,说明辛苦两类药物由于性味不同而在属性及功用方面有所 差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 之。”不仅指出了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而且揭示出配伍后药物之间 也具有相互佐助作用。因此,《黄帝内经》中有关辛苦通用的论述可以称作辛开苦降法的 雏形理论。张仲景方中有关辛苦合用的方剂更是不胜枚举。但辛苦合用从其实质上不能 等同于辛开苦降,亦即辛开苦降作用的产生并非辛苦两类药物简单累加而成。张仲景创 制了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才是辛开苦降法运用的典范。因此,可以认为张仲景方开创了 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临床实践加以总结 整理,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对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或者痰热、湿热阻滞 中焦的病因病机和具体证候有了明确的认识,便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用热药治 寒病,其性多辛开,用寒药治热病,其性多苦降,如此寒热苦辛之品同用,清温补泻之 法并施,以治疗寒热错杂,阴阳不和,气机逆乱之疾病,从而为寒热苦辛法的理论和实 践确立了准则。张仲景运用辛开苦降法主治的病证主要有痞证、小结胸、腹痛、狐惑等。 其病因主要是以湿热、寒邪错杂为患。其病变的性质大都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其病位 虽可涉及心、肾、三焦、胆、肝等脏腑,但多以脾胃为主要病变脏器。 1.2仲景辛开苦降法与寒热并治的述要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ilcoxon rank slim test.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cura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u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05,the difference was considered significant.If p 10.01。the difference was considered very significant.
.4.
辛开苦降法(昌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涅热泄泻的临床研究
ResuIts
Ati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syndromes.The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atients’age,course and e)(cent of disease.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worse in older.10nger COurSe and more severely ill patient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botl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reating diarrhea due to damp-heat.But the Changyang Xiexin Tang Wets
better in improving symptoms,such as hot sensation in the anUS,fever,thirst and nausea than Gegen aing Lian Tang.Above all,Changyang Xiexin Tang has the function of opening with acrid ageuts and descending谢血bitter agents,clearing heat and dissolving dampness,
英文摘要
ABSTRACT
Keywords Singapore/diarrhea due to damp-heat/therapy of opening with acrid agents and descending with biRer agents/Changyang Xiexin Tang/dinieal research
昌阳泻心汤
临床研究
本临床研究的目的:(1)探讨辛开苦降方药(昌阳泻心汤加减)治疗新加坡湿热泄泻的 可行性。(2)分析辛开苦降方药(昌阳泻心汤加减)在湿热泄泻病证中应用的机理。(3)观 察辛开苦降方药(昌阳泻心汤加减)对湿热泄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寻找符合东南亚 地区治疗湿热泄泻病证的最佳中医方药。
which were treated wim Changyang Xiexin Tang.The other w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of which were treated witll Gegen Qing Lian Tang.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made up of 30 cases.They all met the TCM diagnosis criterion.
Orle COUrSe.
(2)Clinical effects observation:single symptom: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integrals of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 minor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me treatment.Syndromes: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syndrome integral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s:to observe the
and killing bacteria,alleviating pain and stopping loose bowls,clearing heat and arresting
vomiting.During the research,no side effects were found.
缩略语表
本临床研究中,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疾病疗效经秩和检 验(P<0.05),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在临床痊愈率上高于对照组,故治疗 组在治疗疾病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经秩和 检验(P<O.01),两组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都高于对照 组,故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程和病情与疗效的相 关性方面:对两组进行年龄、病程和病情与疗效的相关分析(p<O.05)得出,治疗组在年 龄、病程和病情上与疗效呈负相关性,即年龄越大,疗效越差;病程越长,疗效越差; 病情越重,疗效越差。
due to damp—heat in the south-east areas.
Cfinical Datum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60 cases of outpatients of the TCM clinic in Singaore.T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