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题画诗鉴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备考之题画诗鉴赏+课件26张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
题李世南画扇①
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 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蔡肇②
答:①水潺潺声水②秋风瑟瑟寺庙传来钟声。
秋风瑟瑟细吹林。 这样写的好处是: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①动静结合,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变得有 声有色;②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拓展了
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 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 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 ①还原画面: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概括特点。 ②手法: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正侧 面结合(环境烘托、观者感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③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对画作的喜爱、对高超画技的赞叹、借 画言志抒情等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 (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 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
秋风瑟瑟细吹林。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 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绘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 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3分)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
赞画之神妙。鹰生漠北,故云幽朔。 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贪愁有二义,贪其能飞,又愁其飞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
去。后之画师,不是无心学,但不
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明确:
经典题画诗

经典题画诗“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题画诗。
著名画家金农以画梅花为最多,他绘就的一幅《梅花》,画面中寒梅疏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而且还自题道:“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相辉的艺术效果.北宋著名花卉画家赵昌画了一幅《寒菊》,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了一首题画诗:“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苏东坡在诗中通过对菊花外形、色泽和品质的赞颂,使赵昌所作的《寒菊》图有了深一层的内蕴。
清代扬州画派李鲜画的《鸡冠花》,从其画面看,并无独特之处,可他却在画中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
”借助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长诗文。
他在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画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也倾吐了画家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读来感人至深.著名画家唐云泼墨作画,挥毫题诗,颇有见地。
他曾作《荷花图》,并在画上题诗云:“白荷花气袭人清,玉露无声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云,秋心今向笔尘生。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拍,给人以画能明目、诗能悦耳的美的享受.清代李方膺是画兰大家,他的《破盆兰花》画,独具情趣,画面上的花盆既破且坏,就在这破盆中,竟长出春兰数枝.画家在画中题诗云:“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从诗意来看,最后一句显然漏了一个“盆”字。
题画云里烟村雨里滩【宋】李唐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付秀华
延伸阅读要求的是有质量的阅读, 即要求读者应该自己去不断“发 现”,这种“发现”既要有读者 的个性,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 合作者。阅读延伸题,绝不要简 单理解为只要大胆发言、与众不 同便可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命 题者是想把我们在阅读中唤醒, 把阅读的质量提高。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关 注 意 象
• 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 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 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 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 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 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 也要注意“意象”。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付秀华
诗歌鉴赏——完成试题12题
12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 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眼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 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 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 种感慨。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付秀华
北京考试说明
阅 读 延 伸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 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 阐释。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付秀华
阅 读 延 伸
第一项考查的重点是读懂 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 图; 第二项考查的重点是读出 自己,阐发自己的感受。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付秀华
世间许多事都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 牲的细雨。” 。许多成功的人,人们羡慕其 辉煌,而忽略了其奋斗时的艰辛。所以纸上 谈兵容易,真正打仗要难得多。比如学习游 泳,老师讲分节动作和示范,我们看着易, 但当真正下到水里,感觉动作不协调,不会 换气,不像看着那么容易,又如学习,老师 讲听着不难,等到自己动手去做,才知道许 多细枝末节都是困难,所以要想把事做好, 就须摒弃空谈,脚踏实地地去做。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 同,无一肖似逼真;
•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 层层铺垫。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 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 牛。
•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 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 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题画诗鉴赏

③借题发挥,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 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墨葡萄 【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 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 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 知是墨还是泪。
2、2、(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化无为有 虚实结合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 象之景。
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 (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 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 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 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 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 具生命力。
实际,不宜过分夸大,不然流于庸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铺 垫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对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比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肆 鉴赏策略
如何鉴赏题画诗

如何鉴赏题画诗作者:谈胜轶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12期题画诗,顾名思义,指的是题咏绘画之诗,它包括所有的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指泛咏绘事之诗),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题画诗则指在画内题写的专咏某位画家的某幅画作的诗篇。
自古诗画同源,具有诗情画意特质的题画诗,在汉魏时期即已滥觞,属草创阶段,及至唐代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比较成熟了。
2019年的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这一板块就选取了跨两宋的诗人陈与义的三首题画诗。
全国卷Ⅰ选的是《题许道宁画》,北京卷选的是《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中的其一和其四。
命题人欲以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考查考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方向,便于选拔真正具有审美情怀和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系陈希亮曾孙,自幼颇有文名。
政和三年(1113)春以太学上舍甲科及第,从此步入仕途。
曾任职地方和朝廷,宣和末年遭贬黜。
不久历靖康之难,南渡流离于湖湘、广东一带。
建炎四年(1130)召赴临安,官至参知政事,绍兴八年(1138)卒,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是一位兼擅绘事的诗人,其亲友亦多系书画名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文友之间的交游唱和,为他的题画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题画诗虽说数量不多,只三十余首,但其艺术成就颇高,多数作品能熔自然美、绘画美、诗艺美于一炉,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文化风习与审美情趣,以及诗人的身世感慨和独特的诗学观、文艺观。
他的题画诗有人物、山水、花鸟、畜兽等类型。
《题许道宁画》是山水题画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是关于梅花的题画诗。
前者是五言律诗,后者是七言绝句;据说,后者曾得宋徽宗激赏,极负盛名。
为方便各位师生备考,掌握题画诗最基本的鉴赏规律,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性质的解读。
先看《题许道宁画》①: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题画诗归纳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 什么样的评价?(6分)
• 2009年全国卷I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释: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 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 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 赏析。
•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 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19全国1卷
•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手执纨扇,在庭园中徘 徊,面部表情神色忧郁。
• 请分析诗歌的深刻 主题
牧牛图①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 车。
• (1)第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 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河豚欲上时。”
• 一、问景物意境 • 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李白的题画诗

李白的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题画诗,快来看看吧。
【题画诗】题画诗的出现是中国诗画艺术融合的显著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对题画诗的理解应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题画诗是一种题画文学。
而狭义的题画诗即指文学样式仅为诗歌的题画诗。
李白的题画诗,将诗境与画境巧妙地融会贯通,达到一种主客相忘的境界。
题画诗滥觞于六朝,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题材的确立却是在唐代,所以中国第一部题画诗集――南宋初孙绍远的《声画集》以及古代收录题画诗最多最全的清《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均以唐代题画诗为起点,是有道理的。
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历代画家“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其中唐代的画家就有二百六十人。
唐代画家笔下产生了名震千古的杰作。
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的笔下出现了不少的鉴赏名画、品题丹青的诗文创作。
孙寿山先生在《唐代题画诗注》中写到:“(李白)著有《李太白全集》。
其中有吟画诗八首,画赞十四首,从数量来看,在盛唐时期,仅次于杜甫。
唯画赞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略逊于吟画诗,故只选三首。
”书中选李白诗文11篇,作者已说明是八首吟画诗和三首画赞。
在李白题画诗数量这个问题上还有人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8首,也有认为是11首。
笔者认为持存8首的人,跟孙先生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没有把画赞包括在题画诗的范畴之内,而认为存11首的人有可能只是看到《唐代题画诗注》中收录了11首,并没有看到孙先生的说明。
《唐代题画诗注》中选的诗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诗人对山水画的鉴赏和喜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山水已成了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
在这些诗作中,李白抒发了他对自然山水清真淡雅之境的向往,也明晰地映射出诗人自身狂放不羁、浪漫恣肆的气质。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题画诗鉴赏
闲云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里所说的题画诗,是指为绘画所写之诗和在画上所题之诗。
题画诗是我国特有的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杜甫为绘画所作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
《画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悬挂在廊柱上。
画面的主体是一只将要搏击长空、攻击猎物的苍鹰,它的足被一根丝绳拴在圆轴上。
这首诗运用想象,描写画中的苍鹰,显示出诗人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
首联点明题目,描写画面给诗人的整体印象,赞扬绘画技艺的卓越非凡。
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风霜,形容所画之鹰凶猛,如挟风带霜搏击而起,透露出一种肃杀之气。
殊,殊异,用以形容素练上的苍鹰画得非常出色。
“苍鹰画作殊”一句是对上句的说明,同时引起下面四句,表现“殊”之所在。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苍鹰的神态。
三四两句以真鹰比拟所画之苍鹰:那画面上的苍鹰竦起身子,似乎在想着要去攫取狡猾的兔子,它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敏锐而且灵动。
(s ǒng)身,就是竦身;侧目,指苍鹰的眼睛。
《汉书·李广传》有“侧目而视,号曰苍鹰”的句子。
愁胡,指猢狲的眼睛,孙楚《鹰赋》有“深目蛾眉,状如愁胡”之句。
一说胡人碧眼,故以为喻。
这两句描写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和神态,把所画的苍鹰写得活灵活现。
颈联又从画鹰想到真鹰。
绦(tāo),丝绳;镟,系住苍鹰所用的金属圆轴;轩楹,指悬挂画鹰的廊柱。
这两句是说:只要把拴住苍鹰的丝绳、圆轴解开,这悬挂在轩楹上光彩照人的苍鹰就可以展翅飞翔,外出打猎。
势可呼,是说可以呼唤去打猎。
这是极言画之逼真。
这四句诗中的“思”与“似”、“摘”与“呼”这两对词语把所画的苍鹰的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
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作者的情思。
大意是说:什么时候让这苍鹰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这里诗人用“凡鸟”来比喻平庸误国的人,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之心和奋发向上之志。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诗时写道:“起作惊疑问答之势,……’ 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
’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
结则以真鹰气概期之。
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这个评论是很恰当的。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