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

合集下载

拆书-评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拆书-评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评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结合萨义德的多重身份来阅读他的书是一件有趣的前言事,而且萨义德也多次在他的书中提到他的身份、成长经历与饱尝他的写作的关系。

萨义德1935年11月出生于当时的英国此时托管地巴勒斯坦西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基督教家庭。

家境富有。

父亲出身于耶路撒冷的中产阶级,双亲也出身中产阶级,富有艺术才能。

他的童年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度过。

作为信奉英国国教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环境下,属于少数中的少数。

自小受西式教育,先后上过开罗德黑兰的杰济拉小学、开罗美国学童学校、维多利亚学院。

后来被父亲送往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中学,之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和硕士、博士学位。

后来在哥伦比亚美国哥伦比亚等商学院教书,晋升为杰出的英语升为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既是阿拉伯人,又是美国公民,萨义德很敏感地意识到这敏感性两种身份的冲突与特殊性,在新西兰所遭受的疏离感、焦虑感迫使他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最终他将这些感受转化成某种积极的东西,促使他热议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东方学》发表于1978年,而《文化与帝国主义》发表于1993年。

简单来说,这本书写的是文化在西方帝国主义活动中所扮演的共谋角色。

萨义德自己把这本书视为《东方学》的续篇,但又不仅仅是续篇,因为它涉及上能到了国度范围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历史上对帝国主义的反抗。

这本书对《东方学》的拓展在于:1.论述的空间范围从中东世界扩展到英美两国存储空间的殖民世界,时间上延续到了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古巴帝国主义最新表现;2.从研究的文本对象上才看,从东方学名作著作这一专业领域转向了西方经典文学作品;3.霸权主义不仅有对共产意识形态的批判,还用相当篇幅论述到了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这一主题。

在前言中萨义德提出了本书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比如,他提到对叙事体虚构作品的重要关注,因为叙事是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历史和身份存在的方式,构成了文化与帝国之间主要的纽带之一。

_文化侵略_与_文化帝国主义_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

_文化侵略_与_文化帝国主义_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

_文化侵略_与_文化帝国主义_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专题研究?“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王立新提要: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中国学界的“文化侵略”说虽然反映了部分历史真实,但乃是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口号直接转化为学术话语,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审视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因此无法对传教运动的多方面影响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美国学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从后殖民的视角为传教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但简单地把分析后现代和后殖民时期文化关系的范式直接应用于近代中国,忽视了传教运动在现代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低估了中国文化精英自主选择、抵制文化控制以及维护自身文化认同的能力。

关键词:传教士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中美关系“文化侵略”论是1949年以来中国史学界诠释和评估近代西方在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特别是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范式。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 per ialism )理论则是6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学者分析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基本范式,并作为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被借用来分析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

两种评价范式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有反抗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霸权的色彩,对中美史学界也各具重要影响。

但两种范式产生的社会背景,用以论证的理论基础均有很大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各有优长。

学术界虽然对这两种范式多有引用和褒贬,但尚无专文加以详细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借用解释学理论辨析两种范式的源流、含义、基本主张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尝试为正确评估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鉴于本论题所涉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为研究问题的便利,本文主要以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为考察对象。

一“文化侵略”说的源流和内涵“文化侵略”说一度曾是1949年以来中国史学界评价中西文化关系,特别是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惟一范式①。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感到用“文化侵略”来概括传教士在华活动和近?89?①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文化侵略”范式到“现代化”范式的转变。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逐渐显现。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种国家或者民族通过文化形式对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文化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世界文化的主宰。

但是,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经济日益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东方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关键因素,促使文化帝国主义出现反向流动。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与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民众的消费观念不再受制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自主创造和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例如,韩国的音乐和电视剧,中国的电影和游戏,印度的电视剧和音乐,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逐渐显现,形成了反向文化帝国主义的趋势。

其次,全球化推动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互相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互融互通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互通借助于全球化的媒介,构建起地缘政治和文化体系之间的互动平台,有助于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创新,进而激发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最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效率,强化了文化产品的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导致文化产品生产者不再仅仅是西方国家,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开始自主创造和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这种文化产品的推广不仅增加了文化多样性,而且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市场,进而推动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和互动中的重要现象,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的互相传播和借鉴,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反向文化帝国主义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互相学习和交流,以此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

_文化帝国主义_命题源流考

_文化帝国主义_命题源流考

大国的殖民征服 , 但西方传教士大规模地奔赴国 外却是在殖民征服之后, 这样基督教传教活动显 然与西方帝国主义本身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学者认为 , 文化帝国主义 概念中包含着西 方传教士在非基督教国家对异教徒的 文化征服 或 文化教化 的活动。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 瑟 施莱辛格把美国传教使团等同于 文化帝国主 义 , 认为传教士个人也许从来不向传播基督 福 音 的国家行使经济或政治权力, 但是 , 他们的行 为反映出美国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有目 的的侵犯。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肯 顿 克莱默非常肯定地指出了传教士在美国征服 和统治菲律宾过程中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 认为美国在菲律宾的传教士 构成了美国殖民人 口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他们有助于在菲律宾和美 国形成对菲律宾文化以及美国驻扎在该群岛的态 度; 他们偶然也帮助形成政策。他们促进菲律宾 人顺从自己的新命运, 成为政府的积极支持者, 在 这两方面都被认为是在履行 文明的使命 。 克 莱默这里显然强调在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上 传教士通过传播宗主国的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而 实现对当地人的文化 征服 。 因此 , 在关于现代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论著中, 文化帝国主义 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 用来说明西 方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手持 圣经 的传教士在西方 之外转变这些 异教 国家的文化所使用的方式以 及带来的结果。加拿大学者瑞安 邓克考察了文 化帝国主义概念在不同学科的使用 , 通过对新教 在中国传播的个案研究, 分析了现代世界历史上 西方传教运动对非西方国家的影响, 他的结论是, 传教运动必须被视为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改变西 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全球化现代性的一个组成 部分 , 对传教运动进行全球比较的探讨能够有助 于阐明现代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美国莫海德州 立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 哈里斯研究了文化帝国 主义与 19 世纪中叶美国新教运动对中国影响的 关系。他对 文化帝国主义 的理解是, 作为更好 地了解传教史的一个分析概念 , 文化帝国主义 仍然证明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不过, 他认为迄 今为止对 这一概念的使用 还存在着很大 的局限 性, 原因主要有二: 一个是学术界对 文化帝国主 义 解释不一 , 缺乏一个广为认可的准确概念。把

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362010年第5期总第101期No.5.2010Sum 101Discuss Tomlinson's "cultural im perialism "Hu Ting(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Fo reign lang uage co llege,Beijing,100872,China)Abstract:British scho lar John Tomlinson analyzes cultural imperialism fro m a newperspectiv e in his bo ok “Cultural Imperialism ”.He pro po ses a number of tho ug ht-pro vokingquestio ns,but he can not cov er up the fact that w esterncountries relyon mass media topromote capitalist ideolog y and cultural values w hich makes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third w orld co untries o bscure.Key w ords:John Tomlinson;“Cultural Imperialism ”;cultural imperialism[责任编辑:徐达]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胡 婷(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100872)摘 要: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在著作《文化帝国主义》中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但是却不能掩盖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播、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失语的事实。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文化手段、技术手段等手段向不发达国家输出文化,制造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压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

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众的需求、文化交流等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开始出现反向流动。

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是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反击,通过自身的文化、美学、思想传统等手段,反攻还击,达到维护自身文化自信心,抵制外来文化侵入的目的。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这种反向流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输出越来越普遍,发达国家的文化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受众对于文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开始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输出自身的文化。

由于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这种流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也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被世界各地的受众了解和接受。

这种方式使得文化输出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也更加容易受到世界各地受众的欢迎和接受。

再次,多样性的极致体现推动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种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随着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新的文化形态不断涌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了其最大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不断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凭借独特性和多样性,成为了世界各地受众青睐的对象。

总之,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既是文化多元化的产物,体现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成果,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的自信表现。

对于不同的文化,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创造更加繁荣、和谐的世界。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实质与内在矛盾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17日 14:19 来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优势的物质条件之上,运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宣扬和普及自身文化的种种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身份,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被压迫人民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

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就此而言,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美国与法国、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家之间的关系。

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涉及到实践层面,而且还涉及到理论层面。

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客观评价。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特征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也就是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新帝国主义手段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

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其结果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单民族的独立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社会基础及其概念辨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我们能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指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指美国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闻的支配和垄断,从而抨击此种文化冲击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得以一路畅通,导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者说,使资本主义成为令全球同质化的力量。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三大术语相互置换,简称为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所针对和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立足于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广泛涉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由于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一个分支,我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就要清楚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大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事文化建设。

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把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进行扭曲性解释,使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失去代表自己发言的权利并被迫接受这种扭曲性解释,以至于在独立后这种扭曲性解释的流毒还依然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全球化、爆炸性信息得以最快速度传播的今天,文化全球一体化也在悄悄地滋生蔓延。

当全世界人都在麦当劳肯德基店进进出出时,当全世界人都在边喝可口可乐边谈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时,当全世界人都在沉浸在过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时,文化帝国主义的黑影便一点一点地变得巨大起来,眈视着第三世界及弱文化国家并向之靠近。

这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文化帝国主义扎根的土壤。

强大的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弱小国家的民众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弱国民众的本土意识,从而达到在文化、政治、经济上完全控制第三世界弱文化国家的目的。

这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

因此有的学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着东方国家。

在帝国主义霸权隐秘的运作方式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多方面向东方发起攻击。

首先来看我们的言语。

现在世界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是英语,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一语言。

而在英语日渐成为世界的普通话时,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可以说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交流的主导语言。

西方媒体在披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华丽外衣下不断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进行抨击,目的是想歪曲对东方国家的理解。

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入侵尤以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

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

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

“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

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

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

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正在催生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

它不是以军事强制为杠杆,没有鲜血和暴力,而是一种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促使国家和领土的界限再度淡化的新的帝国主义。

在这种文化威胁之下,要求霸权主义消除隐秘运作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呼声也不断地从东方发起。

只有文化、经济、政治上实现了对话,东西方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实行封闭的保护政策,完全和西方隔绝。

“不开放无以成文化”,我们在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近乎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只在自己筑起的城墙之内骄傲地自我欣赏的话,就会慢慢地风干萎缩。

所以我们民族要不仅要修炼好“内功”,还要大胆地“走出去”。

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以及民众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在众彩纷呈的异文化中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满足大众对优秀异文化的需求和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之间做到平衡。

事实上,日本、韩国、香港的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文化上进行适当的开放并不会使本国文化消亡。

因此,我们在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开放,让本国文明和其他各大文明在平等交流中接触,在各大文明激流的碰撞下迸发无限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