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讲述
文化帝国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文化帝国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影响及其背后的动因。
二、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与特征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文化产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非军事手段,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和影响。
其主要特征包括:1. 文化输出:强势文化国家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价值观传播: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推广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
3. 生活方式模仿:弱势文化国家在接触强势文化后,可能会模仿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穿着打扮等。
4. 文化同质化:长期文化影响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现象。
三、案例分析——好莱坞电影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代表,其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以下是对好莱坞电影如何成为文化帝国主义工具的分析。
1. 全球市场覆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2. 价值观传递:好莱坞电影中常常融入美国的价值观,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等,这些价值观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被观众接受。
3. 文化同质化现象:好莱坞电影的流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美国文化的模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特色逐渐被边缘化。
4. 经济利益驱动: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不仅传播了文化,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案例分析——快餐文化在全球的扩散快餐文化,尤其是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美国快餐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另一典型案例。
1. 标准化生产:快餐文化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复制和扩张。
2. 生活方式影响:快餐文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使更多人接受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
3. 健康问题:快餐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文化帝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爆炸性信息得以最快速度传播的今天,文化全球一体化也在悄悄地滋生蔓延。
当全世界人都在麦当劳肯德基店进进出出时,当全世界人都在边喝可口可乐边谈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时,当全世界人都在沉浸在过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时,文化帝国主义的黑影便一点一点地变得巨大起来,眈视着第三世界及弱文化国家并向之靠近。
这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文化帝国主义扎根的土壤。
强大的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弱小国家的民众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弱国民众的本土意识,从而达到在文化、政治、经济上完全控制第三世界弱文化国家的目的。
这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
因此有的学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着东方国家。
在帝国主义霸权隐秘的运作方式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多方面向东方发起攻击。
首先来看我们的言语。
现在世界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是英语,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一语言。
而在英语日渐成为世界的普通话时,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可以说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交流的主导语言。
西方媒体在披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华丽外衣下不断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进行抨击,目的是想歪曲对东方国家的理解。
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入侵尤以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
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
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
“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
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
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
东方主义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一个国家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通过 文化输出的方式对另一国进行文化侵蚀 , 使自己的文化在输入地占据主导地位,而 当地的文化被迫逐渐消失,进而更容易地 获取经济、政治利益。是一国以文化方式 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国文化、淡化民族 意识,从而达到更根本的政治、经济侵略 的目的。 情人节与七夕 学外语
美国女特工在山西挖煤 |
2013年10月22日 11:11财讯.COM /wkp/20131022-CX03c6t1.html
微博认证为“环球网美国记者站”的微博截图爆料, 美剧《神盾局特工》第一季第四集上演雷人桥段, 一位西装革履的调查人员,正在向一位黑人女子询 问着什么,女子说:“醒来时在什么伤员验伤分类 处,然后自己在一个铜矿下面的牢房里过了四 年……”那位调查人员马上试探着问,“有消息说你 被带去了山西省”。该微博调侃,“有一女特工任 务失手结果神秘失踪了很多年,经过组织调查原来 是被抓到山西挖矿了……美帝的编剧你们够 了!!!”还有网友继续接力调侃,“其实她原来 是个白人,挖了四年煤染黑了。”
《英雄》中中国元素的堆砌;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2、警醒人们去打破东方主义的枷锁 促使今天的人文学科努力提供新的方法 和观念,打破东方主义文化殖民色彩的定型 观念。 这项任务非常艰巨,根深蒂固的历史文 化的浸淫使人们很难完全分辨清晰哪些是对 现实的清醒认识,哪些是受东方主义观念的 预设影响。
思考: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 只是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 气吃了4只西瓜,把和尚,仆人,猴子的一份 都吃了;还说它调戏了7只蜘蛛,被蜘蛛们狠 咬了一口。 那个仆人也是什么用都没有,整天担着 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 度的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回国了。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 国人这么热衷于冒险;二是想不到1000年前 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 ……
文化帝国主义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20091031228 穆雄09 社(2)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通常被表述为第一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众所周知无论任何时期,帝国主义的本性都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即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新帝国主义的手段则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达到他们丑恶的目的。
但是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扩张。
这主要是指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而结果则是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
而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某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时尚风格通过市场向其它国家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巩固和支持了支配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
第二,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通常在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服务时,总是强调西方大国的文化和价值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如基辛格认为,“似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源动力,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规律”。
新传理论41: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新传理论41一、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通过各自的文化表现出来。
西方国家在向全世界传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形成文化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议题的形成。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西方文化基于某种优越感,力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民族,削弱其它民族的向心力,确立起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伦理共识,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锋芒直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的唯一标准,揭露出此种文化侵略导致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农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等。
二、理论内容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
他在《大众传播与美帝国》(1969)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在《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中再次论述。
文化帝国主义是关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理论。
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的跨国支配。
他以“依附理论”为依据,揭示了大众媒介与美国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构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控制美国社会的传播,并使美国大众传播业凌驾全球,导致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文化帝国主义 1

后殖民主义思潮指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指当今一些 理论家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评,对现行西方文化传 统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示。它提 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 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 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 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 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 变化不仅是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所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完全由现代主义 来解释,于是,人们将这种社会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恩斯特.曼德尔)、后 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资本主义社会(拉尔夫.达伦道夫)、后社 会主义社会(阿兰.杜汉纳)、后现代社会(阿米泰.艾特奇奥尼)、后匮 乏社会(5社会政策6杂志)、后福利社会(吉迪恩#绍伯格)、后大规模 消费社会(赫尔曼.卡恩)、信息与传媒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奇观 社会(格尔.迪伯德)、有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亨利.列斐伏尔) 等等。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 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在20世纪60年 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 进行了激烈批判而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实践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剥削和征服别人,老牌帝国主义 用炮舰或金融的手段,而新帝国主义除了这些手段外,还 利用了文化思想手段。 1.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 进行扩张。 2.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 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 3.文化帝国主义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文化扩张。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大国家或文化集团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行推广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导致其他文化受到影响、甚至被取代的现象。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再解读。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帝国主义并非一种新现象,而是随着现代全球传播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军事征服、殖民统治等手段进行。
而在当今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产品、媒体、科技等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渗透。
美国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欧美时尚文化等,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文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
随着全球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使得文化产品和观念更加容易跨越国界传播。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便捷性,也为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和手段。
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和媒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输出体系,通过影视、音乐、游戏、社交媒体等方式全面渗透他国市场,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原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也受到了更为复杂的反响和抵制。
由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传播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人们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反对声音也更加强烈。
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各种文化保护政策,限制外来文化产品和媒体的传播,以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使得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抵制更加广泛和深入。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需要更加积极的对策和应对。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和地区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保护。
这既包括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也包括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自觉抵抗。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存在的,比如萨义德认为在媒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 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
而在这一点上, 萨义德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不存在的,比如汤林森,他认为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 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 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 读者和观众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我赞成汤林森的观点,我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并不存在。
首先,现在很多国家都会对本国的文化进行保护,如限制性保护与扶植性保护,都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和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对国内产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其次,媒体保护主义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为前提,来自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完整性受损的恐惧;保护性政策常常与决策者的既得利益有关,政府精英除了实践他们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必须归纳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甚至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容易引发媒体保护,对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担心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和西欧,也采取了若干媒体保护主义。
再者,正如汤林森说的那样,虽然媒体可以传播帝国主义国家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还是能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最后,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边界正在发生变化,被外来文化取缔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国家的本土文化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很难改变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和所处的地缘、血缘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地文化不一定此消彼涨,可能相互影响并形成新的混合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最早来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美国家后的影响研究,后多用 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职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其是美国 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 闻的支配和垄断。抨击资本主义文化扩 张 导致的西方“文化霸权”以及第三 世 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 球资本主义化。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战火八十年代初叶 从第三世界烧到欧洲。 电视剧《达拉斯》是文化帝国主 义的象征。
《达拉斯》
《朱门恩怨》(Dallas)于 1978年至1991年间,由美国哥伦 比亚电视网制作,总计13年间播 出356集,不仅是该公司最长寿的 电视剧之一,同时行销全球56个 国家的电视台,被视为无往不利的 美国剧集经典。
文化抵抗事实上是和文化霸权同步进行
全球美国化实际上并没有成为现实
各个国家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抵制
1972-1982年间,拉丁美洲进 口电视节目的平均小时数在减少,许 多国家发展了自己本土的电视剧。
• • • • • •
秘鲁的《单纯的玛丽亚》 尼日利亚的《公鸡在拂晓打鸣》 肯尼亚的《图绍利阿尼》 土耳其的《麻雀不迁徙》 巴西的《大赌注》 巴基斯坦的《夏娃的女儿》
2、电视节目
早在1974年,美国就占据了全球 电视节目出口的40%。1984年美国占 据了拉丁美洲进口节目的77%、西欧 进口节目的44%、阿拉伯国家进口节 目的42%、南部非洲进口节目的47%、 加拿大进口节目的70%。到了20世纪 末,美国电视节目已经占到许多国家电 视节目的60-80%以上。相比之下,美 国自己的电视节目,外国进口的节目则 只占1-2%。 “全球电视网”
“西班牙语国际网络” 把西班牙语节目传送给美国的 墨西哥移民观众。
加拿大用法律规定,广 播节目国产率必须达到60% 以上。 法国规定电视和广播节 目至少有40%的时间要使用 法语,法国电影院里放映的 好莱坞影片中不得超过1/4。
谢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1、始于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 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战 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 赫伯特·许勒在《传播与文 化支配》一书中首度使用和诠释 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 《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
2、发展:70-80年代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 种批判性研究,被认为是开创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 先河。 东方学以西方对东方的支配、霸权为基础。 欧洲民族与文化优越于非欧洲的民族与文化。 东方学是欧洲人的东方学
1、 经济先行、文化是目的倾向的“文化帝国 主义” 。 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 种种价值与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
2、文化先行、文化是辅助经济与政治进行支 配的工具倾向的“文化帝国主义” 。 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 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 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 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三、文化帝国——美国
1、好莱坞文化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就在拉美国 家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1923年好莱坞占 据了玻利维亚电影市场90%的份额,巴西的80%, 委内瑞拉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1929年,美国影片 占阿根廷市场的80%,占巴西市场的近86%。 在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国家,美国电影在当地同 样居于统治地位,如1925年在墨西哥的电影市场上, 美国占据了近87%的份额。
3、新闻传媒
美国新闻署 (U.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1953——1999 (1999年并入美国国务院)
据80年代的统计, 美国新闻署在128个国 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 和2000个宣传活动点, 在83个国家建立了图 书馆。
四、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遭遇挑战
(1)世界电视现状的改变,使文化帝国主义 理论不复得以在经验上获得支撑。 针第三世界,忽略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中等发达国家。 忽略了由于语言而形成的第三世界地区性电 视节目中心的影响,如拉美墨西哥、巴西(西班 牙语)、亚洲的台湾和香港(中文)、阿拉伯世 界的埃及(阿拉伯)语。
(2)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及理查 德·约翰逊的民族志研究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复 杂的结构,编码和解码间没有给定的一致性,同 样的信息可以由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解码。
霍尔的“对立码”解码模式
(3)理论范式的改变,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 主义、积极观众理论等等,也使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在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受到一定冲击。
3、高潮:90年代
• 1991年,约翰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 1993年,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的4个层次
1、不平等的信息流,即媒介 帝国主义。不平衡的信息流指的是第 一世界流到第三世界的信息,明显超 过第三世界流到第一世界的信息。 2、(美国文化)对民族国家认 同、文化认同的威胁。 3、消费文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对 传统社会的冲击。 4、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 化的挑战,即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 主义。
对文化帝国主 义理论的反省
• 霍尔的制码/解码理论 • 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 • 洪美恩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
电视观众在信息接受方面是“主动地、积极的”
一、文化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商业帝国主义、 政治帝国主义 “文化交流是指跨越国界的单纯的思 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交流。当这种交流伴 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时,就变成了 一种侵略。” ————亚瑟·施来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