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感统教案集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2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合集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幼儿感统训练手册》第三、四章内容,详细内容包括感觉统合基本理论、感统训练游戏设计以及相关实践操作。
重点针对小班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系统训练,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注意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感统训练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感统训练游戏,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及反应速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感统训练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理解感统训练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感统训练游戏,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感觉统合教具(如平衡木、圆筒、滑板等)、计时器、音乐播放设备。
2. 学具:每人一套感统训练游戏卡片、画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解感觉统合的小故事,让幼儿了解感觉统合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感觉统合的概念、作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感统训练游戏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平衡木、圆筒、滑板等感统训练游戏,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及反应速度。
4.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感统训练游戏卡片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自行设计感统训练游戏,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小班感统训练》2. 内容:感觉统合基本概念感统训练游戏设计感统训练实践操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感统训练游戏,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游戏名称:捉迷藏游戏作用: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身体协调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感统训练,将感统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

2024年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感统训练手册》的第三章“触觉辨识与协调”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触觉辨识、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三个方面的训练。
主要涉及教材第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触觉辨识游戏,提高对各种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触觉辨识的准确性和精细动作的掌握。
教学重点:触觉辨识、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触觉板、积木、小球、抓豆器、沙包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引导学生关注触觉辨识。
2. 触觉辨识训练(15分钟)(1)教师展示触觉板,让学生触摸并描述感受。
(2)学生分组进行触觉辨识游戏,互相交流心得。
3. 精细动作训练(15分钟)(1)教师示范积木搭建,强调精细动作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积木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4. 手眼协调训练(10分钟)(1)教师示范抓豆器使用,讲解手眼协调的技巧。
(2)学生进行抓豆器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触觉辨识:不同材质的物品2. 精细动作:积木搭建3. 手眼协调:抓豆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彩笔、剪刀和胶水制作一幅触觉画。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触觉感受,选择不同颜色、形状的彩纸,制作一幅触觉画。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感统游戏,记录游戏过程和感受。
答案:学生可选取抓豆器、沙包等玩具,与家长进行互动游戏,记录游戏过程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感统训练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感统训练。
(2)组织感统训练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对感统训练的认识和兴趣。
幼儿园感统训练教案

幼儿园感统训练教案【篇一:小班感统活动设计篇】活动名称:《宝宝滚球儿》适合班级:小班活动目标:1、探索多种方法滚球,体验在运动中探索的乐趣。
2、触动全身神经系统的总动员,强化本体感。
3、能双手用力将球向前滚和接住球,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1、大笼球人手一个,平衡木、拱门、大滑梯、路障等辅助材料2、熟悉儿歌活动过程:一、准备活动:小动物模仿操二、基本活动:1、掌握滚球与接球的方法。
(1)分散追球游戏:幼儿人手一只球,在地面上任意滚动自己的球宝宝并迅速地跑去追球。
(2)趣味游戏:全体幼儿站成大圆圈念儿歌:“大笼球,滚得快,滚给你,滚给他,滚得球儿乐哈哈。
”幼儿边念儿歌,教师依次把球滚给每一个幼儿,幼儿再将球滚回给教师??。
也可以请幼儿到中间当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练习滚球。
3、花样滚球:老师:今天,我们可以滚着球宝宝出去旅行,路上要经过一些小桥、山坡、树桩,看谁滚球的方法多。
(1)幼儿尝试结合器械练习滚球,如:滚球过桥、上下坡、钻洞等。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新玩法。
(3)再次游戏。
三、放松活动:压路机幼儿并排躺在垫子上,老师用大笼球逐一碾过他们身体的各部位。
活动名称:《我会上下楼梯》适合班级:小班活动目标:1、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
2、促进固有感觉的输入及自身形象的建立。
3、掌握正确上下楼梯的方法,锻炼身体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设有楼梯的室内外场地活动过程:1、观察认识:幼儿参观室内外的各种楼梯与台阶,了解楼梯的作用及上下楼梯的安全知识。
2、学习模仿:(1)、正确方法:两脚交替上下台阶,按顺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下。
(2)幼儿自由练习上下台阶。
(3)指导胆小和能力弱的幼儿大胆上下楼梯。
3、重点难点:不扶把手上下楼梯。
5、活动延伸:组织幼儿到户外玩大型玩具。
活动名称:《喂小动物吃糖球》适合班级:小班活动目标:1、会将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团成小圆球,促进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
2、练习将投掷物击中目标,发展手眼协调运作的能力。
2024年小班感统优秀教案集

2024年小班感统优秀教案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感统优秀教案集,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感知与运动协调”,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训练、感知觉发展、协调性与平衡性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协调性。
2. 培养学生的感知觉能力,提升空间方位识别。
3. 培养学生合作、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知觉发展与运动协调的结合。
教学重点: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空间方位识别、团队协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衡木、圈圈、小球、音乐播放器等。
2. 学具:每人一个圈圈、一个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运动中的呼吸。
以“快乐森林”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基本运动技能,如:跳跃、翻滚、爬行等。
讲解空间方位识别,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给予鼓励。
4. 感知觉发展与协调性练习(10分钟)学生在平衡木上行走,提高平衡性。
使用圈圈和小球进行协调性练习,如:抛接、滚动等。
5. 团队协作游戏(10分钟)教师设计团队协作游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并给予评价。
6. 放松活动(5分钟)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放松运动。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基本运动技能、感知觉发展、协调性与平衡性练习。
2. 教学目标: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感知觉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感统练习,记录练习过程和感受。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感统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勇敢、自信的品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合集5篇]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7d7d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1.png)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小班感统训练教案小班感统训练教案:投掷小能手一、活动目标1.投掷纸球,让幼儿感受到在活动中的乐趣;2.通过向上抛纸球再接住的动作来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3.通过将纸球扔进盒子里来发展幼儿手臂的大肌肉和臂力,并让幼儿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训练幼儿手臂的力量,让幼儿能在活动中逐步学会投掷。
2.难点:通过活动的难度一次增加,让幼儿能比较准确的向着目标投掷物体。
三、活动准备(一)经验准备:幼儿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投篮球等游戏,知道投掷的动作要领(二)物质准备:三种大小不同的纸盒子、纸球四、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向幼儿出示纸球,直观道具导入。
老师用手向上抛纸球,引起幼儿兴趣。
(二)1.五个小朋友一组,分为三组,每组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依次用手将纸球抛给第二个小朋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先把纸球抛给第五个小朋友。
2.五个小朋友一组,分为三组,每个小朋友将纸球投掷到固定的纸盒子里,每人只能投一次,看哪组小朋友投到盒子中的纸球最多。
3.将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五个小朋友一组,分为三组,每个小朋友将纸球投掷到固定的纸盒子里,每人只能投一次,看哪组小朋友投到盒子中的纸球最多。
4.将小盒子与幼儿投掷的距离拉远,仍然是五个小朋友一组,分为三组,每个小朋友将纸球投掷到固定的纸盒子里,每人只能投一次,看哪组小朋友投到盒子中的纸球最多。
五、活动延伸老师:小朋友们,今天大家玩得可真高兴,我们用纸球和纸盒子就玩了好多种游戏是不是,明天啊老师会用白纸给大家变魔术,那我们明天再继续玩吧!第二篇:感统训练教案(参考)感统训练教案(20篇)导读1.前庭功能失调:这时候,孩子会表现的非常好动,注意力不集,爱做一些小动作,而且还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
而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统合失调:宝宝能够长时间地看动画片,但是却无法流利地进行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容易颠倒,甚至不认识字。
小班感统游戏教案

小班感统游戏教案1、小鸡出壳目的:培养孩子的灵活性、细心和自信。
准备:大张的废报纸若干,每张画大鸡蛋,分散放在地上。
玩法:让孩子发令说:"预备--起!"父母和孩子赶快拿起报纸,小心机灵地从蛋中间撕破一个洞,然后将头、肩、躯干和脚从报纸中钻过,再跨出报纸。
发出"叽、叽"声,一只小鸡肉孵成了。
可以接着再撕再钻,要是将报纸撕破了,就算失误。
最后孵出小鸡最多的人为优胜。
2、袋鼠妈妈/爸爸目的: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注意力。
玩法:让孩子用双手抱住妈妈的脖子,用双腿夹住妈妈的腰,像袋鼠一样紧紧地挂在妈妈的胸前。
母亲抱着婴儿,用脚向前跳跃(父亲弯下腰,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
3、跳圈圈目的:锻炼孩子的灵活性和自信心。
准备:两个圈玩法:孩子从一个圈跳到另一个圈。
家长迅速从孩子后面绕到前面,以此类推,直到结束。
4、跳跳球目的:培养孩子动作灵活性和自信心准备:跳跳球玩法:宝宝站在起点,家长站在孩子对面的指定位置。
口令一响,宝宝坐在跳跳球上,跳到家长面前,然后家长带着宝宝回到起点。
最快的一组获胜。
5、宝宝快爬目的:培养孩子手脚协调能力和自信心玩法:每家指定一条距离相同的爬行路线。
密码一响,宝宝就和家长同时爬起来。
家长不能超越宝宝,必须跟在宝宝后面,做第一个到达终点的群体。
6、小青蛙目的:培养孩子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儿歌:一只小青蛙,出门去玩耍,妈妈小声叫:呱、呱,可是青蛙没回家,妈妈大声叫:呱!呱!呱!小小青蛙跑回家。
玩法:妈妈和宝宝坐在地上唱童谣。
低声唱童谣时,宝宝会模仿青蛙的低声。
大声尖叫的时候,学青蛙大声叫。
唱到最后一句:小青蛙跑回家,宝宝会站起来学小青青蛙跳,妈妈会跳起来追,追上去。
然后坐下来重新开始游戏。
提示:可以改变儿歌的内容,把青蛙改成小鸭子、小鸡、小狗等。
,并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声。
7、大家一起来投球目的:发展大动作的协调性,学习有目标地投掷东西,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发展特点,结合感统训练的理论,选取《幼儿园感统训练指导手册》中的第3、4、5章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第3章:触觉感知训练,主要包括触觉识别、触觉记忆和触觉辨别等内容。
2. 第4章:前庭觉训练,主要包括平衡木、旋转木马和摇头晃脑等活动。
3. 第5章:本体觉训练,主要包括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提高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感知能力,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2. 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性,提高身体素质。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增进同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触觉识别、前庭觉平衡和本体觉协调。
2.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触觉板、平衡木、旋转木马、软垫、球类、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个触觉板、一个球、一根绳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在触觉板上进行“找不同”游戏,引导幼儿关注触觉感知。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触觉识别为例,讲解触觉板的用法,引导幼儿在触觉板上进行触觉识别。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触觉识别、前庭觉平衡和本体觉协调的训练。
六、板书设计1. 触觉识别:触觉板、球类、绳子等。
2. 前庭觉平衡:平衡木、旋转木马等。
3. 本体觉协调: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在家庭中,与家长一起进行触觉识别游戏。
(2)在户外活动时,尝试进行前庭觉平衡训练。
(3)与同伴一起进行本体觉协调练习。
2. 答案:(1)触觉识别:找出触觉板上的不同物品。
(2)前庭觉平衡: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3)本体觉协调:完成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家长参与感统训练活动,增进家长对幼儿感觉统合发展的了解。
2024年小班感统教案集【精选】

2024年小班感统教案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感统教材第三单元《感知与运动》,具体章节为第5节《触觉探险》。
内容详细包括触觉的介绍、触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各类触觉体验活动以及触觉与其他感官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触觉的概念,认识到触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通过触觉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感知觉水平。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触觉与其他感官的结合,以及如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运用触觉。
重点:触觉的识别能力,以及通过触觉体验活动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和社交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触觉板、触感球、不同材质的布料、盲人眼镜等。
2. 学具:各类触感玩具、不同材质的纸张、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戴盲人眼镜,让幼儿通过触觉来识别教师手中的物体,激发幼儿对触觉的兴趣。
2. 触觉概念讲解(5分钟)介绍触觉的概念,引导幼儿了解触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触觉体验活动(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触觉板、触感球等教具的体验,教师观察并指导。
让幼儿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布料,识别并说出布料的特征。
4. 触觉与其他感官结合(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先通过触觉识别,再通过视觉验证,提高幼儿的识别能力。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触摸并回答物体特征,引导幼儿将触觉与其他感官结合。
6.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触觉识别游戏,提高幼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触觉概念2. 触觉体验活动流程3. 触觉与其他感官的结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触觉体验活动,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的观察和感受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针对触觉识别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触觉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触觉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统游戏:
一、扔球3米远
二、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3米远的地方。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1.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可手把手地教;
2.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她要扔的距离;
3.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二、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1米距离左右远的大盒子中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训练要求:能连续5此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1米距离外的大盒子中。
难度设置:
A.开始时把距离设短一点,如只要求儿童站在距离大盒子一步或两步的距离;
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
C.逐渐地把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
帮助给予:
A.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投掷;
B.只是在孩子姿势错误时才给予帮助。
三、互动式投篮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增进与人互动的能力。
训练要求:导师及孩子轮流投篮;导师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四、一步1级上、下楼梯
训练目的: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
难度设置:
A.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的拇指,让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楼梯;B.成人将左手手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则在孩子右侧腰间的位置,让孩子在搀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楼梯;
C.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搀扶孩子上、下楼梯;
D.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
帮助给予:
A.双手(或拇指)抬高给予协助;
B.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给予协助;
C.单手(拇指)给予协助;D 撤消所有协助。
五、双脚轮流跨过15厘米高的绳
训练目的: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15CM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1.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2.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
3.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六、扶物能单脚站立5秒
七、训练目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扶着椅子或导师手握的棒子单脚站立约5秒。
难度设置及帮助给予:
A.手把手地教孩子用双手扶着椅子的*背,提起孩子的一条腿悬空约5秒,然后放下。
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怎么做,如:“抬腿!”、“放下!”
B.让孩子自己尝试5秒内(可用数数提醒他/她)不要把脚放下;
C.孩子掌握了技能后,改用棒子。
导师双手握住棒的两端,孩子则抓住中间重复以上步骤。
七、在10厘米宽2米长的地面线条上走保持身体平衡
训练目的:平衡能力的控制。
训练要求:在地板上用不粘胶粘一条2米长10厘米宽的线条让孩子在线条上走。
难度设置:
A.开始时只走一半的距离,允许偶尔走出界外;
B.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尽量不要走出界外。
帮助给予:
1.训练者可站在孩子前方,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
2.要提醒孩子既注意脚下的线条,又要注意前方的路;
3.训练者在孩子的前方引导孩子走,但不给予身体协助;
4.让孩子自己尝试独自走。
八、能学青蛙跳20厘米的距离10次
九、训练目的:腿部运动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用不粘胶在地板贴两条平衡线,成人给孩子示范如何做青蛙跳几次,然后指导孩子模仿。
难度设置:
A.开始时,线段间的距离应该短一点,让孩子容易达标;
B.如果孩子不愿意合作,可引入食物奖励的办法,把奖励物放在落地的一端之线条上,孩子跳到线上就奖励;
C.逐渐地把线段间的距离增大。
帮助给予:
1.身体协助;
2.每一难度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都要及时给予身体或口头上的指导,重复示范并注意提起孩子参与的兴趣。
九、做一连串手部和腿部动作时能保持平衡
训练目的:身体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让孩子模仿一系列的手部和腿部动作,如:跳舞、打功夫等。
难度设置:
A.选择简单一点的动作;
B.选择较为复杂的动作,包括弹跳、跳跃等动作。
帮助给予:
1.另外一成人站在孩子旁边,如果孩子失去平衡,只在他/她可能要跌倒时才给予扶持;2.在孩子前后方均铺上垫子,孩子跌倒后鼓励他/她自己起来继续练习。
十、能左右腿交替倒着钻过呼啦圈
训练目的:双脚的协调能力及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训练者拿着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后,鼓励孩子左右腿交替着向后移入呼啦圈内。
难度设置:
A.由另外一成人扶持着孩子完成动作,并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调低一点;
B.逐渐地呼啦圈的高度提高;
C.由孩子自己尝试着完成动作,只在有必要时给予帮助。
帮助给予:
1.足够的身体协助;
2.必要的身体协助;
3.偶尔的身体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