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doc

合集下载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歷程四川巴中晏陽初博物館晏鴻國一、晏陽初為何走上鄉村建設之路上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重要變革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動搖了數千年來一直沿襲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使世界各國人民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及所有生活秩序,皆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

傳統文化被衝擊,使中國原有的各種痼疾暴露無遺;外來的文化的影響,形成先進於落後之間的許多新的矛盾,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狀況。

面對這樣的國情,一部分中國的知識份子基於他們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他們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覺得要救國救民就必須進行民族自覺和文化自覺。

晏陽初先生在《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一文中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當然不是偶然產生的,它的發生完全由於民族自覺及文化自覺的心理所推拍而出。

所謂民族自覺就是自力更生的覺悟。

‛‚在民族自身沒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廢話。

漲紅了臉吹破胰子泡以後,沉下心來反求諸己,覺得非在自己身上想辦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謀更生不可,這就是所謂自力更生的覺悟。

鄉村建設便是這個覺悟的產兒。

‛(1)在同一文中,晏陽初還指出要實現民族自覺必須要進行鄉村建設的必然性。

‚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他們的生活基礎是鄉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蘊藏在這大多數人——農民_的身上,所以要謀自力更生必須在農民身上想辦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徑也必須走鄉建的一條路。

‛(2)由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中國的‚社會秩序,政治制度,禮俗習慣,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統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來,因而形成文化的青黃不接。

思想上更呈混亂紛岐的狀態,有的主張復古以挽救已動搖的局面,有的主張追步西方的現代途徑,更積極一點便唱全盤西化。

到了現在,無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國人民生活上和思想上具有極明顯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的積力仍然把每個中國人牽引著不容易往前走。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一、晏阳初简介二、乡村建设背景三、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内容1.扫盲教育2.生计教育3.卫生教育4.公民教育5.文艺教育四、方案实施与成果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正文:晏阳初,原名晏阳,字昂驹,湖南湘乡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

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方案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与分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扫盲教育。

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

他主张从基本的识字、算术入手,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生计教育。

晏阳初提倡教授农民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他还提倡农村工业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卫生教育。

晏阳初高度重视农村卫生状况,致力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降低疾病发生率。

他推广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设施,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四是公民教育。

晏阳初主张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他倡导实施乡村自治,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五是文艺教育。

晏阳初认为,文艺对于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推广农村文艺活动,如戏剧、歌谣、书画等,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实施乡村建设方案的过程中,晏阳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分别在河北定县、湖南衡山等地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实践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今,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方案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4.培养农民公民意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5.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兼论其对当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原名兴复,字阳初,曾以“遇春”为名在圣史蒂芬孙书院注册入学,故别名晏遇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先生被派往法国为十五万华工的福利工作。

在这里,晏老主要为那些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的华工同胞代写家信、代购物品,后来又创办了《华工周报》。

正是通过这段直接与底层平民接触的经历,他开始了解这些“底层”、“苦力”,从而也开始相信平民具备“机智能干,心灵手巧”等内在力量。

后来,晏老回到中国,辗转去到了河北定县,继续他的平民教育实践(首次平教实验在1922年的长沙)。

河北定县后来成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而晏老也因为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推行的平教实践而在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被膺选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

之后,八十七高龄的晏老总结出了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后来发展为十大信条)。

这九大信条分别是: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3)与平民打成一片;4)向平民学习;5)与平民共同商讨乡建工作;6)不持成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8)乡建是方法,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是目的;9)言必行,行必果。

应该承认,九大信条是晏老长期在乡建设实践中所积累的精华所在,而且从中也可窥探到当时乡村建设能够产生如此广大之影响的重要原因。

同时,之于现在,结合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的实践,九大信条也不可不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之所以要进行乡村建设,关注平民的利益,尤其是底层农民的利益,首先来说,这是基于对国家与个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认识,其次,由此能生发出农村工作者的使命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原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大致意思是指百姓是国家(古代邦国各有其意,此处不计)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太平繁荣。

晏老以此作为九大信条之首,意在说明百姓或平民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初叶的中国乡村改造运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

上个世纪初叶的中国乡村改造运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

国。进入定县后 平教会所做的第一 件 事情 就 是 进 行 广 泛 的农 村 调 查 从 12 9 6年 至 12 9 9年 . 查 大 约 进 调
行 了三 年 时 间 一 批 训 练 有 素 的社
生 学 博 士 。 受 晏 阳 初 影 响 来 到 定 县 。首 创 中 国农 村 公 共 卫 生 体 系 . 被 尊 为 中 国公 共 卫 生之 父
在 河 北 省 定 州 市 ( 年 为 定 当
戴草 帽圈 . 拿农 作具 . 手 日在 田 野
并 在 丹 麦 研 究 合 作 社 制 度 . 在 美 叉
县 )有一个极 普通 的村庄 。 个离 , 这 定州 城还 有 3 O多公 里 的村子 . 在 中国乡村 社会 发 展 中却 留下 了 自
维普资讯
上个世纪初叶的中国乡村改造运动
晏 阳初在 河北定县 的 乡村建设 实验
口 朝 阳
12 9 9年 。 阳初 全 家 老 小 都 搬 晏
到 了 定 县 , 后 的 一 年 间 . 约 有 随 大
6 O多 位 专 家 学 者 携 家 眷 在 定 县 定 居 下 来 。 这 批 专 家 . 括 了 社 会 学 包 家 、 学 博 士 、 技 专 家 等 等 . 著 医 科 其 名 者有 : 瞿世莫 ( 菊农 )中 国学 生在哈 。
年 代 .最 有 名 的 中 国人 ” 者 晏 阳 “ 学
初 领 导 的 “ 华
中 国 的 乡村 改 造 活 动 。 以后 . “ 由 平 教会 ” 动 的 中 国 “ 村 建 设 运 动 ” 推 乡 曾声 势 颇 大 地 走 向全 国 . 影 响 至 其 今仍存 。翟城村作为晏 阳初进行平
本 状 况 . 目前 为 止 还 是 我 们 认 识 到 L 世纪 3 个 O年 代 中 国农 村 社 会 的 重 要 资 料 依 据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晏阳初的乡村改造2013年06月17日09:36 新浪历史作者:范仄我有话说(15人参与) 1943年5月,晏阳初(右)与爱因斯坦(左)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时,与主持人沙普列博士(中)合影。

一、“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的一生最近一段时间,笔者为一种“阅读的激情”所笼罩。

之所以说“阅读的激情”,是因为这种激情根源于对一种实践精神的感动;这种感动却来自于阅读,而不是自己用实践本身来承载了这一精神。

笔者所读的是台湾学者吴相湘所著的人物传记《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

准确地说,笔者所读的是晏阳初这个人。

该书“前言”开篇指出:“近七八十年来,中国识字运动、平民教育、村治、乡村建设、农村复兴、乡村改造的各种呼声和行动,此起彼落,非常热烈。

其中倡导较早、工作始终不断(迄今已六十三年)、认识最真切,并且现在仍继续苦干的,只有晏阳初先生。

”这段话写于1981年;晏阳初先生已于1990年逝世,享年100岁。

正如该书副题所示,晏阳初的一生是“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的一生:1919年,晏阳初和一百余名留学英美法的中国学生,应募参加为在法国战场的华工们服务的工作。

在服务期间,晏阳初认为自己有两大发现:中国农民智慧高、能力强,但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

从那以后,他矢志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教他们识字读书,让他们有扬眉吐气、发扬才智的机会。

1920年,“基督徒”晏阳初回国,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支持下,先后在华中、华北、华东三处推行识字的平民教育。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宣布“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晏阳初任总干事,主持一切工作。

不久设乡村教育部,把乡村平民作为平民教育的主要对象。

1929年,晏阳初与“平教总会”迁往河北定县,组织举世闻名的“定县实验”。

实验工作一直进行到1937年“七七事变”。

此后,“平教总会”在定县的人员分别南下,继续参加湘川两省的平民教育工作。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当代启示论文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当代启示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3)引言 (5)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简介 (6)(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7)(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理论渊源 (8)(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9)1.除文盲、做新民 (10)2.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11)3.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 (14)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评价 (16)(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16) 1.平等性 (16)2.实践性 (17)3.创新性 (17)4.科学性 (18)5.系统性 (18)6.普世性 (18)(二)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评价 (18)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20)(一)农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20)(二)改革农村精英教育,开展平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22)(三)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融入民间社会 (26)结语 (30)注释 (32)参考文献 (34)后记 (37)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专业: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导师:齐佩芳教授研究生:陈敏中文摘要“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的论题,旨在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当下中国农村现实,说明平民教育思想对今天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民现代化的启示。

笔者在导师齐佩芳教授的指导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教育学原理,对该论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共分为三部分。

在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该论题的意义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并对本文所涉及的关键性概念——平民教育,进行了界定。

同时,对论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第一部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简介。

论文首先简略介绍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追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改革家,他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是“农村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晏阳初教育实践不仅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全球农村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实施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1. 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

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改变农村教育。

只有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农村人才,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都要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3. 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实用技术。

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建“平民教育”模式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模式,即在农村设立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识字、算术、卫生、生产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2. 开展“农村教育实验区”建设晏阳初在农村创建了一批“农村教育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些实验区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提倡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实施多元化教育模式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多样化,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农民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兼论平教运动的现实启示
张春
2012-7-3 10:53:46 来源:2007-03-24 社会学视野
晏阳初一生信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不仅把它作为平教运动的座右铭,还躬身实践,首开知识分子深入民间的先河。

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旧时代知识分子把读书和做官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追求。

旧时代书生是否成功走上仕途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但无论是从官的书生还是苦读求官的书生,他们和一般平民百姓之间都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

虽然受儒家忧患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或为国家社稷的命运担忧,或为苛政下普通平民的苦难生活鸣不平。

但是,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这些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

也就是说,意识到底层人民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知识分子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即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书生与平民之间的心灵隔膜和情感对立仍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晏阳初则和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不同。

他不仅认识到拥有四万万“贫民、愚民、病民”的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深入民间,开发民力,而且破除千年传统陋习,带头走上田间地头,与最不为旧时代书生所齿的“泥腿子”朝夕相伴。

晏阳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民本观念的浸染,而且由于长期留学美国,他还受到基督博爱和救恕思想的影响。

另外,还可以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将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解释为“价值合理性行动”。

这个行动的背后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晏阳初和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得出结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必
须是“试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目的是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

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也就是“教育即生命”,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身心,以发扬民族精神;而“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则是指“教育即生活”,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生活,以适应民族的生存。

正因为如此,这种教育叫做“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旧中国农村问题丛生,而这些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又错综复杂,没有头绪。

晏阳初及其平教会同仁感到,很多农村问题其实存在内外关联性,即从内部看,一个总的现象里面,可能存在另一个或多个其它相关的现象;从外部看,一个现象可能和另一个或多个现象并列存在,他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所以各项工作不能单独地开展,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要按照“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的原则实施乡村教育和改造。

尽管平民教育是晏阳初终生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晏阳初来说,教育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他的目的在中国是“除文盲、作新民”,在世界上是“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进一步讲,他是要塑造能够担当集体和社会责任,具有现代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以达到社会改造和天下太平的崇高目标。

在实践中,把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边教育边改造,这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的根本特征。

这一特征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四大教育之中。

有时候,作为手段的教育和作为目的的改造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它们不仅互为条件,而且本身就是一回事。

四大教育连环实施也好,教育与改造齐头并进也好,都反映了晏阳初对社会和社会现象的科学、客观的认识: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由不同的要素组成。

社会系统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本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这反映出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和改造中贯彻了现代系统论思想。

不仅如此,晏阳初还在教育的本土特色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他认为,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所谓教育,并非指一般的及普通的教育,普通教育并不难,欲其切合实际方为难事”。

“今日中国,危亡已迫于眉睫,今日所应施之教育为最低限度最基本必不可少者之救亡图存之教育。

”(晏阳初:1936)这种教育应该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由于贫困落后,旧中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陈规陋习。

要实行乡村改造,就必须运用教育的力量向一切恶习败俗挑战, 因为“乡村改造既然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就意味着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问题采取革命的措施,弃旧图新,走向光明……我们当今处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动时代,改革是时代的潮流,要创造一个新社会,自己就必须与时俱进”。

(晏阳初:1983)
从教育个人着手以改造社会,这是晏阳初及其平教会的工作出发点。

纵观整个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可以说晏阳初及其同仁们都在从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原因是中国的问题出在“人”身上。

在这里,晏阳初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方法论层面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片面夸大了个体的行为能力,忽视了结构因素诸如社会关系、制度等对个体行为能力的约束与限制,具有浓厚的唯意志论色彩,简化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

” (郇建立:2001)而方
法论整体主义同样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它“夸大了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小视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染上了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方法论整体主义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简化的倾向。

”(同上)很久以来,社会学家们始终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徘徊。

只有马克思把二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由于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科学界一直注重从整体(社会)的视角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对社会的反作用被置之不顾。

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术界基本上都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分析原理,避免以纯粹的个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作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个人的规定和限度,同时,个人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由此,整个社会在发展方面就有两个尺度,即社会发展的尺度和个人发展的尺度。

只有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

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构成社会发展与人发展之间联系的中介。

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提高个人素质唯一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只能是教育。

“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目的。

”(张燕镜:1995)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工作作风和方法方面的启示。

首先是晏阳初等人积极倡导和实践的和群众真心交朋友的作风。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交换、竞争、冲突、合作和强制。

在民众教育和社会改良中,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和社会改良意识的精英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合作。

在受到历史和自身条件局限的情况下,平教会尚能把平民群众作为社会改良的基本
力量,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更应该自觉和彻底贯彻群众路线。

其次是调查研究和民主决策的工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