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1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原理

南水北调原理

南水北调原理南水北调是中国国家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原理和技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南水北调的原理。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包括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两大部分。

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干流的江苏扬州市泵站抽水,经过引黄灌区的引黄河水,然后经过引汉灌区的引汉江水,最终将水引入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天津地区。

东线工程则是利用江苏省淮安市的淮河水,将水引入山东半岛和天津地区。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将南方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

中线工程通过引黄、引汉两大引水渠道,将长江水和黄河水引入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天津地区。

而东线工程则是通过引淮渠道,将淮河水引入山东半岛和天津地区。

这种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南北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解决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

另外,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还涉及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

在引水和输水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地势落差、输水距离远、水质保护等诸多技术难题。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需要运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引水和输水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是通过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的建设,可以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输送,解决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涉及到引水和输水的技术,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手段,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大的影响,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

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

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南水北调工程是因为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而进行的。

我国北方地区地理条件恶劣,水资源相对匮乏,而人口数量众多,工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中,而北方地区则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

南水北调工程将通过大规模的水资源调配,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既可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又可以提高南方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考虑。

水资源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工业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将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原因还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原因主要包括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在水利建设领域的重大举措,对于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指我国长江以南水资源向北方调运,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涵盖了广泛的地理知识点,以下将对南水北调的背景、水资源调运、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由于北方地区深受水资源短缺困扰而发起的一项工程。

我国北方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人口众多却缺乏足够的水资源。

相反,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因此南水北调成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可行方案。

二、水资源调运南水北调主要通过三条输水通道来调运水资源,分别是东、中、西三线。

其中东线自江苏扬州起,经过河南、山东,最终抵达北京;中线起自湖北丹江口,经过河南、山西,最终抵达北京;西线则是从四川广元开始,经过陕西,最终抵达北京。

通过这三条输水通道,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向北方输送,以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三、影响1. 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大作用是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难题。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困境,南水北调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北方的水资源供应状况,助力北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解决北方的单一问题,更是推动地区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水北调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同和合作,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 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关乎着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工程的实施涉及到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水资源调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问题,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地理格局优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的地理格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通过输水通道的修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大幅增加,使得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有条件和可持续。

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通过调运水资源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它不仅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也推动了地区的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一、页《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概述4.2当前水资源分配情况4.3现有调度方案的局限性5.项目目标5.1优化水资源分配5.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3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性6.7.三、摘要本方案针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水量调度进行详细规划,旨在解决现有水资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优化调度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概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我国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实施的大型水利工程。

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终点在天津,全长约1,200公里。

工程自2013年通水以来,对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4.2当前水资源分配情况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水量分配主要依据行政区域需求和季节性变化进行。

然而,这种分配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部分区域水资源过剩,而其他区域则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4.3现有调度方案的局限性现有的水量调度方案主要依赖于人工经验和历史数据进行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精确性。

调度方案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五、项目目标5.1优化水资源分配通过引入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水量调度模型,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确保各区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兼顾工业和农业用水的需求。

5.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水量分配策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3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在水量调度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背景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水资源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南方地区拥有约70%的水资源,而北方地区占有约30%。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

2. 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北方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生产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然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限制,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3. 水资源短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推出,正是受到了这些重大挑战和需求的驱动。

二、南水北调工程规划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中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大主线。

其中,中线工程是最主要的一条引水线路,主要负责将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入到北方地区。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终点位于河南省的郑州市、西安市及天津市。

总长约1275千米,其中319千米为引水渠,其余为水库、隧洞和泵站等设施。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主要是将嘉陵江、乌江两条支流的水资源引入到长江上游的干流嘉陵江中,经由人民公园转入黔黎环城水库,再由人民湖转入巴北支水渠,最后由霞前潭引入涪嘉渠。

这条线路的总长约650千米,包括涪嘉渠、霞前潭水库和其他附属工程。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项目中最长的一条引水线路,也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部分。

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终点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

总长约1455千米,其引水方式大致为:引水渠、隧洞和加压管线。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

南水北调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水利工程。

它的实施目的是通过调水方式,从南方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输送水到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下将介绍南水北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在我国长期面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工程。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依赖地下水和降水补给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利用。

二、主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三条主要通道:中线工程、东线工程、西线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和主干,起于湖南湘江中下游的岳阳,沿山地向北穿越长江,再经河南、河北,最终抵达北京。

东线工程起于江苏,贯穿山东半岛,并最终灌溉到北京、天津等地。

西线工程起于四川,途经陕西、宁夏,最终输至内蒙古。

这三个主要通道覆盖了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域,完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

三、建设规模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

根据计划,这个工程总建设规模包括了东线、中线、西线和江南水源等四个部分。

其中,中线工程总长约1,26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52亿立方米;东线工程总长约1,448公里,输水量为每年143亿立方米;西线工程总长约2,400多公里,输水量为每年48亿立方米;而江南水源为补水北方提供了额外的水资源,每年输水量为171亿立方米。

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南水北调工程在规模上是非常庞大的。

四、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南水的调配和调度,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南水北调

1南水北调

也有人反对,主张从黄河底下打隧道,因为 架设渡槽,就等于在黄河上插了一把大梳子,势 必影响黄河防汛,更会造成泥沙淤积。 主张横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与下穿(长 江水利委员会)的两个设计单位都给张基尧(水 利部长)送来成箱的设计和地质资料,各有各的 理。 最后决定建立联合设计组,共同做两个同样深 度的方案,最后再找国家层面的专家论证。两个 方案都做到了初步设计的深度。经过慎重和深入 比较,最后还是确定隧洞方案。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 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 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 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 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 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 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 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 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70年代丹江口水库建设就已为南水北调预留 伏笔,留有加高的空间。但在讨论中线方案时, 有人提出大坝不需要加高,这样可以减少移民, 节省投资。虽然最终没有采纳反对加高的意见, 但它促进我们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也使 决策更慎重。
南水北调,究竟有几多难关?
难关之一:长江水如何穿越黄河 穿黄方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黄河下面打 隧洞,要么在黄河之上建渡槽。是南水北调技术 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与渡槽方案相比,隧洞方案对河势影响相对 较小,给该河段的治理开发留有较大余地,可免 受温度、冰冻、大风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经 过多次科学论证,最终选择了隧洞方案。 河底隧道采取双洞方案,同时方便维护抢修。 两条隧洞是工程最重要的建筑物,每条隧洞长 3.45公里,隧洞内径7米,深达黄河河床底部 35-50米处的沙层中,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
隧洞建成后,维护时可关闭双洞隧道中的一 个,对另一隧洞进行维护和抢修。双洞隧道内直 径为7米,维修车辆可直驱入洞。根据设计,隧 洞每年有15天至30天检修期,每3年至5年 安排30天至60天大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东线输水干渠两侧部分地段的地面高程低于输水水位 。 4、丹江口水库及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对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
缓解争水矛盾,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缓解工农业缺水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卫生条件 生态效益:
可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和地下漏斗区扩 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生态环境。
跨世纪四大工程
• • • •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西电东送
• 北线:将煤炭转化成的电能输送到京津唐 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缺电的原因: • 中线:将水能转化成的电能输送到沪宁杭 (1)能源短缺 2)经济发展快 工业基地。 ( (3)生产生活用电量大 • 南线:将水能转化成的电能输送到珠江三 角洲。 • 影响:参照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6、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①.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改变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③.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 ④.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2)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②.带来大量的投资,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⑤.是中西部地区广泛使用天然气,改善大气环境,保护当地的
14.4% 81%
938立方米 4180立方米
探究结论: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人多水少 地多水少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 突出
问题探究二:南方的珠江流域、浙
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 高,为什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长江成为我国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路程较短,投资较小 (2)长江干流长,支流多,水量大,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大。 (3)长江流程长,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 (4)长江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 流相对均衡。
2.可能带来的问题
对东线:(1)长江口海水上溯,水质变差。
(2) 长江泥沙淤积,航道 淤塞。 (3)影响江淮沿线地区的生态。 (4) 沿线土壤易盐碱化。 (5) 沿线水污染,降低水质。
对中线:丹江口水库发电量减少;占用耕地 对西线:影响发电
探究问题五:
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除了南水 北调外,还有哪些措施?
1、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2、工期短,投资少
3、可调水量大
4、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好
四、西气东输

1、起点与终点:轮南,上海
2.西气东输工程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属于中西部地带的省区是哪几 中部经济地 个? 西部经 带 济地带 (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管道 3、运输方式: 4.西气东输工程管线经过哪些城镇或油气田附近 (轮南、哈密、嘉峪关、武威、中卫、靖边、郑州、南通、 上海等) 5.西气东输管道要穿越“三山一塬、五越一网”,三山指 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一塬指黄土高原,五越指五次 大型河流穿越--三次过黄河、一次过长江、一次过淮河, 一网指江南水网。全线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
影响管道线路走向的因素
•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市场) • 自然因素:地形
人口 (占 全国 %)
耕地 (%)
水资源总量人口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口 (%)
北 方
南 方
44.4 59.2% %
50.6 35.2% %
14.7%
80.4%
(747立方米)
53.5%(3480立方米)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问题一: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南水北调?
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对比
人口 耕地 水资源总量 人均水资源占有 (占全 (%) (占全国%) 量(立方米) 国 %)
北 方 南 方
43.5% 54.4%
58.2% 36.6%
淮河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西、中部供 西北 地区 山东、河北东部、 水,涉及京、津、冀、 天津 豫、鄂五省市
探究问题三:三条线路各有何优缺点?
方案 东线方案
有 京杭运河可以 利用,工程量 较 小,投资少; 水量大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抽水 北送;水质差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青藏高原地势 可自流供水; 高于华北、西 水量大; 北,可 自流 供 水质较好 水;水质好
巴西
原因:受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原因: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人均径流量 (米³/人.年)
105117
我 国 同 世 界 部 分 国 家
人 均 径 流 量 的 比 较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少
32343 26990 11294 14509 2167 中国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俄罗斯 巴西 加拿大
讨论: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通 天 河
南水北调线路
方 案
路 线
东线工程
从扬州江都抽水 站引长江水,基 本沿 京杭运河 输水到天津 长江下游
中线工程
从三峡水库引水,出 丹江口水库,沿伏牛 山、太行山东麓送水 到 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
从 长江上游引水 到 黄河 上游
水 源 区 供 水 区
长江 中游、三峡水库、金沙江,雅砻江、 丹江口 水库 大渡河
资料:
1、缺水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由于地表水 资源的日趋减少,迫使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形成大面积下降漏斗。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许多城市地区沉降。 2、因为缺水,许多城市居民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 水,部分工厂停产,据河北省统计,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达170多亿元。许多地区为保证城市供水而大量挤占农业灌溉用 水,缺水不仅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 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探究问题六:
造成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 是什么?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1、降水少,季节变化大,多暴雨, 自然原因:
以洪水流走,径流量小 2、近些年来,降水偏少,温度偏高, 蒸发加大
人为原因: 3、人口多,用水量大,人均径流量少
4、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5、水污染严重
6、水的浪费严重
思考:南水北调为何首选东线方案?
①修建水库 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发展节水农业;工 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 ③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④海水淡化 ⑤提高水价 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知识结构
水资源空间 分布不均 水资源供需 矛盾突出
背景 南水北调 影响 方 案
积极意义 不利影响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探究问题七:
对照资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 方案及影响。
• 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 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 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 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 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经济的发展。 • 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 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 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 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水资源: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 浅层地下水
淡水湖泊水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大,
年径流总量
我年 国径 同流 世总 界量 部的 分比 国较 家
(亿米³)
居世界第六位。
40000 31220
51912
27115 28113
29702
中国 印度尼西亚 美国
加拿大 俄罗斯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工业、农业、 生活用水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2、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3、综合以上两个问题,分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 区?哪个地区最缺(1)发电量减少,从丹江口水库调水,但江 口水电站的发电量有所减少。 (2)占用土地和移民较多。 对西线的不利影响: (1)调水区损失部分水能,但调入区黄河上 中游水电基地相应增加部分电能。 (2)对漂木的影响。调出区的伐木运输主要 依靠河道水利输送,河道建坝调水,木材将 改为公路外运。 (3)淹没部分草场和造成少量牧民搬迁。
工程条件艰 巨,工程量 大; 水量较小
缺点
需挖掘渠道, 工程量大
东线纵断面示意图
中线纵断面示意图
探究问题四:
如果我是: A扬州市市长 B扬州沿江某化工企业的经理 C环保专家或大学教授 D内河航运业的业主(长江或 京杭运河) E运河(南水北调东线)沿线 居民 F如果我是……,我的观点……
作为调出区或调入 区的居民,你是否 赞成这项工程的实 施,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