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前世今生 ——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国家投入少,发展长期任其自流;交通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城市的工业辐射。因此,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滞缓,仅具有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优势,它的工业化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繁荣发展。温州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温州模式又称为“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作坊场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了“无为”的角色,让许多不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发展和存在,使得温州的私营经济、家庭经济空前繁荣。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资本主要流入家庭与自发经济,也使得资本自由的进行跨区域流动,企业发展国际化。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而由于温州交通不便,距离大城市较远,难以受到工业辐射,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

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在这样的模式运营之下,推行了企业的自律,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一些温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伪劣产品,欺骗市场,结果失去了市场。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表现出不适应性,使得弊端日益凸显同时。温州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温州作为著名的水乡,许多河道都受到了致命性大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温州模式”也应运而生。最重要的是,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使温州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开始摒弃了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开始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商品增加了竞争力,开拓了市场,也使得经济从粗放型经济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改变了单纯以专业市场,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多种现代营销方式相结合的道路。交通设备的完善,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下降,容易接受来自杭州等大城市的经济辐射。 如今,温州经济的发展现在尚处于转型阵痛期,但聪明的温州人会让温州经济再次腾飞。 陈嘉嘉3150101748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温州模式”吸引了广泛关注,而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媒体 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19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一座小城市,却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以一种独特的发展 模式,迅速崛起。这个发展模式后来被称为“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最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984年,《解放日报》是当时第一批以国内农村经济、基层建设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报纸。而温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故而这两者的结合也给了《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的契机。 《解放日报》最早对“温州模式”的报道是基于一篇关于温州民间经济发展的报道, 当时,温州的民间经济蓬勃发展,以小作坊、家庭工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乡村工业不 断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动力。在这篇报道中,《解放日报》对温州特色的民间经济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准确地反映了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解放日报》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得到了更多人 的认可和重视。随着媒体的报道,温州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温州模式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和借鉴。各地纷纷派出代表团到温州考 察学习,学习温州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的 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 而《解放日报》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它不仅让更 多的人了解了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温州模式为中国的改革 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此刻起,《解放日报》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成功地记录了温州模式的崛起和 成功。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中国改 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而《解放日报》对温州模式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 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这篇报道,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也 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当时,温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济相对滞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是改革初期的探索和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温州开始解放思想,鼓励民间投资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温州商人开始涌入各个行业,尤其是轻工业和制造业,并通过承包、租赁和招租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与此同时,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勤劳肯干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当中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后,温州迅速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温州商人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并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温州还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温州模式逐渐形成的阶段。温州商人在与市场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温州企业家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阶段是温州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升级阶段。随着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温州商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业务,并逐渐在全国

范围内发展。同时,温州模式也开始涉及到金融、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商业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他们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温州模式简介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二、“温州模式”产生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 1.人多地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力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致富; 2.温州农村过去生产力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虽由人民公社扶持,但一直没有得到巩固,反而使家庭经济和自发经济在资本主义泛滥的批判声中酝蕴成长; 3.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为此,一方面自办了各种非农经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信息网络,为其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虽然具有传统手工业优势,但因温州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

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只有顺其自然。在家庭、联户企业手工和半机械化支持下,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为主,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5.温州人独有的开拓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使他们能在大胆试验中积极发展,快速壮大。 三、当下改革的借鉴意义 1.推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改革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中小企业为核心,通过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优惠财税政策等方式,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扶持,进而以此吸引和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与竞争进行引导,注重维护产业集群发展的秩序并提升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能力,更好的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的作用促进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改进。 2.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改革背景下,需要注重构建更加高效的融资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地方政府应主导构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并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其与本地区众多商业银行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关系,甚至借助P2P平台等打造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银行业应增加向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数量。地方上的商业银行及社区银行应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构建针对性的信贷业务方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而政府也应进一步调整地方银行发展战略,鼓励各类银行侧重开展中小微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 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 显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 了更大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温 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除了

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方发展模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候,温州市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温州模式”并非一开始就被广泛认可和理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才逐渐被推广和引起关注。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积极宣传者和推动者。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正值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温州的地方经济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宣传这一有益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学者和政府官员希望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推广。 1992年6月,一篇名为《温州模式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浪潮》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发展经过和特点。文章提到,温州市民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崛起,通过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灵活机动、自主经营、开拓创新”,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了快速发展。 文章还提到了温州市的多元经济发展特点。除了传统的制鞋业,温州市还涉足了汽车制造、电机、化工、电子、纺织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温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将温州模式推向全国,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各地的政府和经济学界也纷纷前往温州进行考察和学习,希望能够借鉴这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模式逐渐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小城镇”的指导方针,这与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契合。这也是温州模式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标志。 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温州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它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案例,也为中国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也标志着中国媒体在经济报道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的增强。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概述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温州 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创业精神而闻名。温州模式是指一种基于家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将探讨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的个性特点。 温州模式的起源 温州模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温州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开放沿海城市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温州人民在长期的封闭经济体制下培养了强烈的创业意识和经商精神。在家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支持下,温州人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并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特点 1.家族企业:温州地区以家族企业为主导,这是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 分。温州人注重传承,讲究家族的长远发展,因此家族企业常常由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的经营。 2.个体经济:温州模式还以个体经济为基础。许多温州人选择个体经营, 开办小店铺或从事制造业,他们以小规模、灵活性高和经营模式多样化为特点。 这种灵活性使得温州人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3.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温州人对风险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勇于承担风 险。他们注重市场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不断追求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温州人在创新方面显示出了强烈的冒险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人际关系和信用文化:温州人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用文化。 他们常常通过人脉和关系网络来寻找商机和合作伙伴。同时,温州人非常重视信用,他们以信用为本,注重信用的积累和维护。 温州人的个性特点 温州人民在长期的家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点。 1.勤劳勇敢:温州人民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而著称。他们常常努力工作, 并不怕吃苦。温州人民勇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这使他们在创业道路上更具竞争力。

温州模式全程

温州——民营企业的领跑者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制鞋、制革、服装、工业电器、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钮扣拉链、印刷包装、制笔等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基本上已形成了以区域为轴心,以市场为依托,以名牌产品或强势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实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格局 地理位置:温州地处浙江南部,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联丽水,北联台州 二)温州模式形成背景——七山二水一分田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投资不足交通不便工业短缺经济落后地区贫困) 山穷水恶,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市较远,很难接受到城市的工业辐射 发展起点 “逼出来和放出来”“闯出来和干出来”所谓“逼出来和放出来”是指改革的背景;所谓“闯出来和干出来”是指发展的道路。 一次创业(1978--1991) 以民间自主创业和个体经济为起点,家庭工业、专业市场、购销大军迅速发展,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发展特色。 家庭工业、挂户经营、联户企业向股份合作制转化,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不断涌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崛起。并创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州模式”。 二次创业(1992--2004) 1990年国务院要求严查乐清市伪劣低压电器,开始转型重视品牌质量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政府引导为手段,不断推进民营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区域产品质量化、品牌化;农村人口集聚化、城市化。实现了资源小市向市场大市、经济强市;贫困温州向小康温州的转化。 三次跨越(2005-)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原则,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跨越、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以自主的民营化和自发的市场化,依靠全民创业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温州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作用的发挥,这四个关键要素是: ①核心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 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②产业集群及民间商会作用的发挥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温州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温州城镇化发展回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忆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1 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凭借精明能干的市场开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经济总量的原始积累。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建设推开了温州城镇化的新局面,如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至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到达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到达1978年的7倍左右。 温州的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地方特色。由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发挥了巨大成效。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改革目标模式确实定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原先在体制外生成的经济成分,成为区域经济中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1979年温州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1986年获得省政府批准。此版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以港口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温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间上,城市主要按组团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在城市建设项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瓯江一桥、温州机场、温州港龙湾码头2个万吨级泊位等区域型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系列给排水设施、城市道路以及16个居住小区等。中心城市的规模也由37万人、11.6km2,逐步发展到70万人、56km2。 第二阶段: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加速建设阶段〔1992-1999年〕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实质化过程,温州城市建设出现了阶段性高潮。由于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进

“温州模式”崛起发展历程记(下)_创业项目

“温州模式〞崛起开展历程记〔下〕_创业工程 今年35岁的俊朗电气总经理李志雄,2000年前后就离家四处打工,当过学徒、学过汽修。后来他辗转来到电气行业集聚区乐清柳市镇打了几年工,于2021年在此注册俊朗公司从事电气行业。经过10年的开展,李志雄的公司先后经历了贴牌生产、做自有品牌以及从生产单一元器件到整个电气设备的开展阶段。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能到达4亿元。“如今物联网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个市场非常大,现有存量的电力设备面临更新换代。除了硬件,软件上还要搭载传感技术、大数据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附加值更高。〞作为创业者,李志雄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不过,物联网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李志雄坦言,“我们公司做硬件还可以,但软件却没有自己的,由于这方面的人才一下子不会集聚到柳市镇,我想在南京或其他地方建设研发实验室。〞乐清是温州民营经济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李志雄所在公司所面临的情形,是温州制造企业尤其是电气行业开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民间借贷和金融风波是温州经历的一次“阵痛〞,那么从长远来看,温州民营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着模式创新、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以及接班传承等现实的考验和转型的抉择。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曾经创造了改革开放之初风向标式辉煌的温州,如何继续努力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者?曾经备受赞誉和追捧的温州民营经济开展路径,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开展?自2021年以来,温州相继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人再次勇担探路者的使命,努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演绎“温州模式〞新要义,续写创新创业新篇章。破旧立新改造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乐清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村村办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如柳市镇的电气、虹桥镇的电子元器件。转型升级,“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柳市镇苏吕村的小微园,前身是铁皮瓦搭建的老工业区,2021年以前,这里聚集着几十家“低小散〞企业,平安隐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土地效益低下。重重压力之下,苏吕村认识到“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箭在弦上,拆旧建新势在必行。通过撤除重建,2021年,苏吕小微园投入使用,园区平均年租金从25元/平方米提升到180元/平方米,总租金从300多万元飙升至2000万元。吸纳的46家企业都是科技型、环保型的“高精尖〞企业,园区总产值达15亿元。苏吕村党总支书记李成松说,通过拆旧建新,企业效益上去了,也给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兴旺的“活水〞,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村庄面貌也大大改善。2021年成立的乾友科技是一家专注研发和生产智能漏电断路器的企业。乾友科技董事长卢岳友告诉记者,公司历经几次搬迁后,2021年入驻苏吕工业园区,与苏吕村签下了30年的租赁合同。得益于园区的地理优势、稳定的经营环境,公司开始大展拳脚。乾友公司的产品是智慧配电网的重要组成局部,公司连续中标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多个工程,2021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看到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后,公司将电力测控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2021年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巴丁物联研究院,其研发的自动监测线路产品已经运用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安防领域。从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不断开展壮大的正泰、德力西,是乐清上下压电气民营制造商的代表,近年来,他们正通过不断地改造升级、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跨越开展。德力西以科技的力量推动电气产品技术的革新与升级,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研发平台,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下属6家企业被认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精品文档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温州通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1]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温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温州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第二次创业”转向“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 融合?幸福温州’”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温州自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创业”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呢? 通过观察行动者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归纳其特征、推测其动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意味着: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正确地分析行动者的外在语言,我们就能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总结以前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方针政策,是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就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是党组织的政治话语的集

中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执政逻辑,我们选择对温州市七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然而,经验性认识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就是意识形态优先,宣传色彩和教育色彩浓厚,很难把它作为学术性的研究。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学术化,这里我们引入字词计量分析的手法,来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党代会报告的词汇逻辑以及表现形式都相当规范,每次党代会报告的字数也相当一致,这为我们通过语词频率的计量分析党代会报告提供了可能。本文将通过分析语词,比较党代会报告中语词的情况,获知哪些语词是七大到十一大的共有词,哪些语词逐渐隐遁,哪些语词较为稳定。为了达到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研究目的,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分析历次报告的共有词和变迁词,并分析其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 一、共有词分析 在分析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坚持寻找历次党代会的新声音、新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求新,要建立在对报告文本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与变迁的情况。共有词是指在历次报告中一直保持高频率的语词。它反映出的工作是长期以来温州发展的重中之重,表明较长时期内由于其核心地位和持久性而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继承与维系。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七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中前15位的高频词汇(见表1)为代表进行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以每个报告为单位,从七大到十一大5个党代会

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 教学单位 _____ 经济学院_______ 姓名 _____ 蔡际宾_______ 学号____ 200430202048____ 年级 _____ 2004级_ ______ 专业 ____国际经济与贸易___ 指导教师 ___ 安果 职称 ___ 教授 2008年 5 月 1 日

目录 文献综述………………………………………………………………………………… 1 温州城市概况以及“温州模式”的产生…………………………………… 1.1 温州城市概况………………………………………………………………… 1.2 温州模式的发展史…………………………………………………………… 1.2.1 第一阶段:以社队工业及农村街办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孕育阶段…… 1.2.2 第二阶段:以家庭企业为基本形式的初始阶段……………………… 1.2.3 第三阶段: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试验阶段…………… 1.2.4 第四阶段:以公司制为代表形式的成熟壮大阶段………………… 1.2.5 第五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为代表、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特点的飞跃式发展阶段………………………………………………………………………………………… 2 温州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2.1 温州模式的现状……………………………………………………………… 2.2 温州模式的特点……………………………………………………………… 2.2.1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机制的培育结合在一起………………… 2.2.2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 2.2.3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块状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2.2.4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 2.2.5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温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 3 温州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技术水平低,产业升级难……………………………………………… 3.2 家族经营管理制度落后……………………………………………………… 3.3 本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4 人才引进困难,高级人才留不住…………………………………………… 3.5 投资环境比较差,外资严重短腿…………………………………………… 3.6 上市企业少,企业缺乏向公众融资的意识………………………………… 4 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如何建立“新温州模式”…………………… 4.1 政府篇…………………………………………………………………………. 4.1.1 政府宏观调控引导民间资金正确运转……………………………… 4.1.2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4.1.3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引进外资………………………………… 4.1.4 积极引导企业上市,为企业上市导航开路………………………… 4.2 企业篇………………………………………………………………………… 4.2.1 提高企业层次,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4.2.2 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