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文教 育思 想 有 以下三 点尤 其 值得 借 鉴 和学 习 。

个“ 引路 人 ” “ ,某此 间讲 说 时 少 , 履 时 多 , 事 都 用你 自去 践 事
究 索 , 只是 做 个 引 路底 人 , 个证 明底 人 , 疑 难 处 , 商量 某 做 有 同 而 已” 。他 特 别 强调 学 生是 学 习 的主体 , 学 问 要靠 学 生 自己 , 做 应 该 让 他们 把 主要 时 间 和 精 力放 在 自学 、 履 上 ; 践 当他 们 有 疑
兴趣对 学 习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 学生 的兴趣 是 提 高教 学质 量 的关 键 。 了学 习兴趣 , 生 才会 积极 主 动 地投 入到 学 习 中去 。 师 有 学 教 如果 不能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就会 导 致学 生 出现 厌 学情 绪 。
兴趣是 最 好 的老 师 , 没有 兴趣 , 有 内驱 力 , 生 学 习就 没 有 效 没 学 果 。可 见 , 养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培 是语 文 教学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 那 么 如何 恰 当地 挖掘 学 生 的 本 能 , 导 学生 , 引 发挥 他 们 的 能动
当作 一 种 重 要 的 阅读 方 法 加 以 推 介 , 现 了 当代 “ 读 是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返 璞 归 真 之 道 ” 语 文 思 想 。 朱 熹 不 仅 在 教 体 诵 的
学 法 方 面 颇 有 研 究 , 且 也 写 过 一 些 好 诗 , 于 寓 教 育 哲 理 于 形 象 之 中 , 的 《 书 有 感 》 首 仍 是 我 们 如 今 作 文 而 善 他 观 二
可 大进 ”朱 熹 认 为 , 想 培 养 学生 学 习 兴趣 , 得 充 分 调 动学 , 要 就 生 的积 极主 动 性 。那 么就 要 善于激 发 学 生 的疑 问 , 动 学 生开 调 动 脑 筋 , 于思 索 , 极思 维 。 说 :读 书无 疑 者 , 教有 疑 。 勤 积 他 “ 须 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

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

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

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

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

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

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