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伦理思想与山水画图式透析 精品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孔子“比德”论与山水画的人文内涵

孔子“比德”论与山水画的人文内涵作者:李捷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3期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中,以“物”比“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作为审美对象的“物”承载着为带来审美愉悦之作用,将审美与伦理道德相结合蕴含于“物”的审美方式,称之为“比德”。
胡家祥先生曾经对“比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从自然景物的特征上体验到属于人的道德含义,将自然物拟人化。
”“比德”的审美观念认为,“物”的自然性与人的道德品格具有相近的特质,将“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以求达到提醒人们遵循道德内涵的目的。
“比德”这种审美方式滥觞于我国先秦时期。
对于“比德” 这个词的出现和论说,《礼记·玉藻》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于玉比德焉”,《荀子·法行》亦有记载孔子答于子贡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
但是“比德”发扬广大的应该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孔子在讨论自然美欣赏的时,有云:子曰:“知者樂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这里的意思是不同的人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喜好,也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审美来说,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对于自然客体的欣赏是具有选择性的,然而这里并没有对知者为何喜欢水,仁者为何喜欢山进行明确的解释,宋代理学家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就是说知者才思明锐,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仁者敦厚沉稳,与山特质相契合,故乐山而好静。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也包含对仁、智的赞美,形成了山水比德的观念。
不仅是孔子,孟子荀子对于孔子的比德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民国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画家,走出画室,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新中国的变化历程,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在这些画作当中,不仅展现了新中国的辉煌篇章,而且也将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记忆,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如今回望这些艺术作品,同样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看了陈半丁的画作有了震撼和亲切感,感觉真是绘画大师啊,所以就有了寻找整理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近现代绘画大师陈半丁的绘画作品。
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即陈年,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
以字半丁行世。
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画家。
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
拜吴昌硕为师。
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陈半丁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近现代著名画家陈半丁主要绘画作品有:《共向和平图》《春满乾坤图》《和平统一》《赤壁夜游图》《林下听音图》《梅花》《梅花与水仙》《紫藤》《富贵天香》《双清图香》《乾坤清气》《紫藤花》《花开》《枇杷》《紫藤》《杏花》《梅菊》《枇杷图》《四月牡丹》《百世吉祥》《贵寿》《洛阳牡丹》《不老富贵》《紫藤图》《松菊图》《陈半丁自画像》《吴昌硕像》《一江秋色》《牡丹图》《岛外联颜青》《高人相对东轩下竞日》《满眼长江如画卷》《石桥山水图》《大鸟与水仙》《枇杷萝卜与蚂蚱》《菊花图》《严寒香同心》《菊花》《松柏》《禅门大雪》《松风听泉图》《野桥心雨图》《山茶花图》《和平万年图》《欣祝国庆图》《花鸟四条屏图》《松下论道图》《水仙天竹图》《岁朝清供图》等。
宗炳、王微所述山水画图式考

唐 以 前 山 水 画什 么样 子 ? 文 献 记 载 不 少 ,但 没 有 实物 可 资 参 考 。近 代 敦 煌 壁 画及 其 他 考 古 发 现 , 让 人 们 看 到 了许 多 当时 画 中的 山 、水 、树 等 ,然 而 这 些 是 其 时 人 们 所说 的 “ 山水 画”吗 ? 本 文 另 辟 蹊 径 ,从 道 教 图符 入 手 ,结 合 王 微 和 宗炳 的 画论 ,考 察 当 时 的 山水 画 , 得 出结 论 :宗 炳 与 王 微 所述 的 山 水 画 有 一 套 与今 不 同的 图式 ,是 类 似 于 ( ( 五岳 真 形
真形 图序 ,二是 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 见 图3) ,
三是 洞 元 灵 宝五岳 真 形 图 ( 见 图 2) ,即一 书 中有
精神 不灭” ,其 现 实 诉 求 仍 是 长 生 不 老 。人 形 死 神 灭 之 说 对 他 来 不 是 不 可 信 ,而 是 不 愿 信 。 。
两套真形 图,两者基本一致 , 后者真形 图内外有小
称 :“ 此书题 ‘ 东 方朔 ’ ,乃 依 托 。 ”并 认 为 :“ 此 图 当 出于魏 晋之 世 。 ” …” 图像 参 见附 图 。
一
道 教有 何特 征 ?北 周 道 安 二 教 论 评 价 道 教 说 :“ 一 者 老 子 无 为 ,二 者 神 仙 饵 服 ;三 者 符 篆 禁
人 所 述 很 少 ,故 此 处 详 细 论 证 。
统称二 图为五岳真形图 ,分述二 图时 ,前者为古本
五 岳 真 形 图 ,后 者 为 别 本 五 岳 真 形 图 。 五 岳 真 形 图 列五岳四山 ( 泰 山 、衡 山 、嵩 山 、华 山 、恒 山 、 潜 山 、霍 山 、庐 山、青 城 山 )之 真形 图。 道藏 提要
中国现代山水画自我图式的建构

正是他 们每 个 人拥有 并选 用的 图式 各异 之故 。英 视 、录 像带 、网络等 大大 开拓 了艺 术主体 的眼 界 ,使 艺术 作 品广
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 《 艺术与错觉 》中指出: “ 在 为流传,因而我们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赏析大量作 品,借鉴某
的建 筑 或风 景 时 是 容 易还 是 棘 手 ,与 其 说 在 于 知 种语 素来 丰富 自己或从 中得 到启发 ,关键 在于 借 用什 么和如何 借
长学 问。便脱 时人 笔 积 累丰 富 的艺术 经验 图式 ,然后 投 身大 自然 ,纵 览真 实 山水 ,在
下套 子 ,便 无作 家俗 绘 画 创作过 程 中 ,当经验 图式 与有待 于成 为 艺术意 象的 艺术信 息 气 。古 人云 : ” 墨渖 相碰撞 时 ,根据 贡布 里希 的图式 和矫 正 的公式 ,突破 原 有思维 定 留 川 影 , 笔 花 传 石 式 ,将 艺术 信息 纳入 经验 图式进 行矫 正 、调整 、顺 应 ,创造 出新 神 ” ,此 之谓也 !”
要精益求精 ,熟之再 图式的概念去解释世界。”面对某一景象,在大脑中唤起的首先
熟 ,万 式在 胸 ,方能 是既 存 的特 定 图式 。那些 能够 成功 地跟 他业 已掌握 的 图式相 匹配 随机应 变 ,用 “ ” 活 图式 ,把得 之于 眼 ,
“ 来 笔 墨 之探 奇 ,必 系 山川 之 写 照 。 ”明唐 志 契 《 事 从 绘
视 觉 杂 谈
For um n suaIAr O Vi t
匪
微言 》云 : “ 凡学 画
清方薰 《 山静居论 画>目 : “ 学不可不熟 ,熟不可不化,
者 ,看真 山真 水 ,极 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中国山水画的学> ̄ 创作者 ,通过学习 - n J
山水画理论

夏圭、“马一角,夏半边”
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 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巨型长 卷《溪山清远图》是其代表作。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 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 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 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 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 山水的发展和丰富。
唐
大小李将军的工笔(青绿) 山水
李思训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 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 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 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后世把李思训推 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李昭道继承父法,设色用笔稍变而妙又 过之。代表作有《明皇幸蜀图》。
唐
李 思 训 《 江 帆 楼 阁 图 》
南宋
南宋山水四家——刘松年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 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 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 水图》、《罗汉图》等。
南宋山水四家——马远
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 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 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 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 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 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 后世称为“马一角”。传世《踏歌图》是 他山水代表作。
王 维 ︽ 长 江 积 雪 ︾ ︽ 山 居 秋 暝 ︾
五代
第一节 概 况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了“梁”,此后唐、 晋、汉、周相继建立。他们的统治在黄河流域,共 历经五十三年,史书上称之为“五代”。 在此时期,另有十个割据的政权,称为“十国”。 其中以四川的西蜀、江南的南唐、浙江的吴越,较 少受战争的破坏,地方经济保持继续发展的趋势。 五代时期不断的战争,百姓苦不堪言。但封建统治 者为了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在 剥削农村的基础上,新的城市如汴梁、成都、杭州、 南京等地又相继发展了起来。
论现当代山水画中个性化的显性图式

论现当代山水画中个性化的显性图式在现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显性图式”在其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与传统的图式相比,现代山水画中的图式具有较突出的个性,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每一次伟大的革新都是伴随着图式的创新而进行的。
所以个性化的图式对于当今中国画的创新热潮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标签:图式;显性图式;视觉表达;符号化一、图式的简单解释对于图式一词的解释,东西方各不相同。
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的是康德,在康德看来;“图式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最初来源于先天性的遗传,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的文献《周礼-夏官-职方氏》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长天下地。
”版图之意。
《左转-宣公三年》云:“昔夏织方有德也,远方图物”。
描图之意。
《而雅-释诂一》曰:“图,谋也。
”;《诗-小雅-常》有言曰:“是究是图?其然乎?:汝于是深思之,于是善谋之,信其然否。
”谋划之意。
魏晋时期王微的《叙画》中对图式有三种解释: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就山水画自身而言,图式的内涵在于:笔墨承载着艺术家的才,情,艺术观念等在画面上形成稳定的风格化了的图式再传达给读者,读者就会从不同风格的图式之中获取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享受。
二、现当代山水画中显性图式的个性化体现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图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通过了历史与时代的检验与过滤,从而变得稳固,成熟,经典。
他所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和诗书画印的视觉形式。
与传统图式相比较现当代山水画的图式个性化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注重视觉表现现当代山水画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其作品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这几乎成了现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趋势。
无容置疑,近几届美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与视觉享受。
我们在品味这场视觉大餐的同时,很容易考虑到这种视觉盛宴与传统图式的演变与创新有莫大的关系。
清朝中期袁江山二十四幅精品山水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袁江二十四幅精品山水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袁江精品绘画作品。
袁江(1662—1735)字文涛,号岫泉。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宫廷画家,专攻山水楼阁界画。
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当时还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齐名。
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
他擅画山水、楼台、师法宋人。
山水画主要学宋代闫次平,画石多鬼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
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
界画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门画科,它在东晋时代已同人物、山水画并存了,发展到宋、元时期就已达到高峰,但一直受到文人画的排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思想与山水画图式透析
论文关键词伦理思想山水画理论风水理论山水画图式论文摘要中国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许多方面,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也与其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山水画论、风水理论及山水画作品等相关资料分析论证古代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的构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对古代山水画形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听起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体是儒家伦理思想,它强调上下尊卑的有序及各安其位的思想观念。
儒家经典《易经、系辞》就开宗明义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尊地卑的自然之道即为贵贱位矣的根据。
《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惟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它认为人类生活的社会之序即源于天地运行之序,人伦道德原则也同自然规律相一致,尊卑贵贱的纲常伦理的道德秩序,即天道,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以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都是遵循天道而产生的。
这就使君贵臣贱、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纲常伦理的道德体系,有了天经地义的原则。
天道、人道相通,天人合一为世界整体运动中的一部分的观念,使儒家认为人的生死、以及夫妻、父子、君臣、仁义道德等各种关系与行为,无不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相关联对应,具有可与自然事物类比的属性、作用及序列关系。
人类生活的社会秩序,即源自于天地运行的秩序,人之德即源自于天之德,人道与天道密切相关。
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关照着形而上学的哲学目的追求与天道自然谐调与合同的完善生活结构与精神准则。
而这种人生追求引向了审美,则社会性伦理道德美,也无不被赋予了道德意志和情感内容的天地自然相关联,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之说就将人世间的伦理追求在山水审美中反映出来,以自然山水比附于人,通过自然山水
寄托其人格精神,这些比附体现出儒家在对待和评价自然物方面的伦理化思维特征。
这种以伦理观念对自然的取譬、亲附的态度和表达形式,深刻影响了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
我们从大量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和山水画作品中,即可看出这种深刻影响。
这方面的论述可谓不胜枚举观者先看气象,后辩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唐·王维《山水论》。
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北宋·李成《山水诀》。
大山堂堂、为众山主,所以分布以岗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
其气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僵蓦背却之势也。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而树辅,或树为君而山为佐。
明·沈灏在他的《画座·位置》。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
幅无大小,必分宾主。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以上山水画论中,关于章法构成的论述,如大小、尊卑、远近、主次、上下、呼应顾盼等关系,都是以伦理秩序的思想观念为指导的。
这种观念是山水画家们自觉遵守的原则,他们之所以遵守这样的原则,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形式安排,是符合尊卑有序的自然之道的,因而是和谐的、美的。
我们从传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郭熙的《早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等大量的山水画作品的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都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
从而将人世间的伦理追求在山水形式美中反映出来。
事实上,大小、尊卑、远近、主次、上下、呼应顾盼等秩序关系,与绘画的
形式语言恰恰是相通的,大小就包含有对比和变化,如有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有面积变化等。
远近与前后、空白、空间、强弱、虚实、浓淡、层次有关,层次可以形成秩序。
上下与开合有关,开合既有天地的概念,也是章法构图具体安排。
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分一上一下,一开一合、上下合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开合中有呼应、有动静之变,呼应使开合融会贯通,于变化中求得统一、和谐。
天地之分有尊卑、有主次、有阴阳,主次与秩序有关。
秩序的层次迭加,产生空间、节奏和韵律美感等等。
因此,宇宙的大美、形式美等都源于秩序。
另外,从南宋一角半边式的山水画开始,明显的伦理形式已趋淡化,山水画的图式在发展和演变中渐趋多样,形式语言更加丰富。
但伦理因素在中国山水画形式中或隐或显,或多或少依然存在。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和独特图式的形成与风水理论也有一定联系,它们无论在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还是在选择和构建理想环境景观的价值标准和景物构成模式上,都有不少相同之处。
并与风水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相互融会,使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对山水景物构成和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山水景物构成的观念和形式与风水理论有关联呢?这是因为以山水自然为观照对象,择吉而经营宅居环境的风水地理的山水之术的起源与盛行,也与儒家伦理思想有关。
孝敬父母,这本是天下人都应遵从的准则之一。
但是,儒家特别重视丧葬之礼,以厚葬为孝道。
父母死了,要举行隆重的丧事,甚至要守孝三年。
并且相信墓地选择的好坏,关系到子孙的繁衍。
风水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风水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
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在风水理论上都有体现,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风水也讲究三纲五常。
风水理论中的三纲是气脉、明堂、水口。
五常是龙、穴、砂、水、向。
风水讲究中庸。
建造房屋,在空间上要适中。
自己的房屋不要高出,也不要低出;不要前出,也不要后出,更不要与众人的房屋相背。
忌讳屋角对人,也忌讳别人的房屋角对自己的大门,也不许别人的房屋比自家的房屋过高或过前。
这些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庸观念。
风水讲究积德。
要求好风水,当以积德为本。
阴德既厚,自有神鬼归向。
若德之不修,纵使觅得好风水,后人也不蒙福,反见凶祸。
因为,好风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
无德者得了风水宝地,不受用,吉地也会变成凶地。
不修德而求好风水,譬之不耕种而求收获,怎么可能得到?风水讲究等级秩序。
《青囊海角经》谓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庚之心,……所以,风水先生认为的最佳地理位置,很像皇帝在朝廷上接见群臣的仪式。
皇帝坐在大殿上,两边有侍从。
皇帝面朝南方南面之治,后面有威严的屏障。
大臣们肃然而立,头部稍稍向内倾斜。
皇帝面前近有案几,远有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