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区别

合集下载

花鸟画的分类

花鸟画的分类

花鸟画的分类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以描绘花卉、鸟类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美景和生命活力。

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可以将花鸟画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种:
1. 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以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呈现,注重细节描绘和贴近真实感。

代表作品有唐寅的《鹪鹩图》和郑板桥的《杜鹃花》。

2. 雅致花鸟画:雅致花鸟画以轻盈自然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为特点,常常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巧妙结合。

代表作品有赵之谦的《梅花图》和徐渭的《芍药图》。

3. 破墨花鸟画:破墨花鸟画以浓淡相宜、虚实自然的笔法为主,表现出一种意境化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吴昌硕的《梅花》和齐白石的《竹鸟图》。

4. 立体花鸟画:立体花鸟画通过使用明暗、阴影等技巧,营造出一种逼真的三维感觉,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代表作品有徐悲鸿的《鹦鹉图》和张大千的《孔雀图》。

5. 拟写花鸟画:拟写花鸟画以模仿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和演绎。

此类画作有很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代表作品有吴湖帆的《梅石竹图》和齐白石的《百鸟朝凤图》。

花鸟画的分类不仅仅是对其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更是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展示。

这些分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花鸟画的美丽和魅力。

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区别

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区别

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区别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根底,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那么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编辑本段形成和开展〔1〕花鸟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现要早,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现的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这些作品或是常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2〕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薛稷,画马专家曹霸、韩干,还有如韦偃画龙,戴嵩画牛等〕。

〔3〕五代时期,出现了两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形成了“黄家珍贵,徐熙野逸〞的两大流派,标志着花鸟画已进入成熟阶段。

黄筌:西蜀宫廷画家,重视写生,专写宫中奇珍异石,珍禽异兽,风格华丽工巧。

徐熙:南唐布衣,专画山野花鸟草虫,其画法“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

主张笔墨为主,设色为辅,墨迹与色彩互不相遮盖。

徐黄二体的不同风格遂形成五代以后花鸟画工整和粗放的两种风貌。

〔4〕进入北宋,因皇家画院独钟“黄家珍贵〞之风,工笔花鸟画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开展。

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创造了与黄家浓艳重彩大异其趣的“放笔墨以出胸意〞的风格,才使宋初埋没多年的徐派画风得以光大。

〔宋徽宗赵结是北宋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使工笔花鸟画到达顶峰〕。

自此以后,工笔花鸟画便开始走向衰落,这与文人画出现不无关系。

〔5〕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

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

中国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马陆飞目的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各自的艺术特点,特别了解写意花鸟画“寄情寓意”的创作方法及“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通过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可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审美寄托。

教学重点:1、工笔及写意两种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2、中国画的“六法”;3、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石图》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欣赏中国花鸟画。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到中国花鸟画的画廊走一趟,会有什么收获?请看屏幕……欣赏了中国花鸟画,我们了解中国花鸟画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工笔,一种是写意,“工笔花鸟画”工整细致具有装饰性,富丽堂皇的艺术特点,写意花鸟画放纵、简练,重笔墨情趣,寄情寓意,画中有诗。

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

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1000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

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

花鸟画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假若只从题材内容上来认识中国花鸟画,尚不足以理解它的全部内涵。

为什么花鸟画在中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并千年不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呢?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量描写山川树木、花卉禽鸟的诗歌和绘画,构成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把花和鸟作为表达人的情感的形象媒介。

中国中的写意与工笔风格比较

中国中的写意与工笔风格比较

中国中的写意与工笔风格比较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写意与工笔是两种重要的绘画风格。

写意注重表现意境和情感,追求自由、潇洒的艺术效果;而工笔则注重细致入微的描绘,追求精确和细腻的绘画效果。

本文将比较写意与工笔这两种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中的应用和艺术特点。

一、绘画风格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写意和工笔这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写意绘画起源于唐代,当时的画家追求自由表现和意境的描绘;而工笔绘画则起源于宋代,画家们注重形象的描绘和细节的表现。

二、写意与工笔的技法与表现手法1. 写意的技法与表现手法写意绘画注重的是意境的表现,更加强调画家的主观创作。

在写意画作中,画家可以运用各种技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常见的技法包括泼墨、拓印、点染等,这些技法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2. 工笔的技法与表现手法工笔绘画注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细节的表现,更加强调对于事物形态的准确把握。

在工笔画作中,画家们运用细笔触、细腻的线条,通过层层精细的描绘传递出事物形态的美感。

工笔绘画通常要求画家精确地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细节,并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着色,以此达到尽可能真实且细腻的效果。

三、写意与工笔在题材选择上的不同1. 写意的题材选择写意画作中的题材比较广泛,画家可以选择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写意画作更加注重对于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表现,注重画家对于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写意画作可以通过运用寥寥几笔、留白和虚实结合等技法,来表现出主题的韵味。

2. 工笔的题材选择工笔绘画在题材选择上相对较为局限,常以花鸟、人物、赏石、宫廷等为主要题材。

工笔绘画更加注重细致入微的描绘,对于各种细节都要求非常准确。

工笔画作通过运用明暗、色彩和细节的表达,来展现出题材的华美和精致。

四、写意与工笔风格的应用与发展1. 写意风格的应用与发展写意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同时也一直存在争议。

画画的几种方法

画画的几种方法

画画的几种方法一、水墨画1.水墨画中又包含彩墨画。

水墨画一般仅用水与墨即黑白两色来创作,彩墨画则属于进阶的水墨画。

2.水墨人物。

水墨人物与写意人物类似,但笔法上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水墨人物更多的用大手笔。

3.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与写意山水相比,笔法上更加细腻,当然,颜色是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4.彩墨花鸟。

彩墨画与西式水彩画有点类似,颜料是他们的最大不同,但退晕渐变的手法是比较类似的。

二、没骨画没骨画的“没”字是淹没、含蓄的意思,作画时将运笔和用色融合,不打底稿,直接开始创作。

基本上也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几种类型。

三、油画1.人物画是把生活中具体的人作为表现对象,揭示具体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生活风貌。

2.油画风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现代象征性风景等几个阶段。

3.静物画多取材于日常用具、花卉、水果、食品以及猎获物等。

画家以物写情,通过对静物的描绘反映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四、版画1.凸版是版画中最常见的类型。

画家在平面的木版或其他金属等板面上,进行雕刻或腐蚀,将不需要印刷的部分铲除,保留凸起部分形成画面,最典型的是木刻。

2.平版不是依靠版面凹凸不平,而是以油水相拒的原理来印刷。

平版印刷是现代滚筒印刷术的前身。

然而画家利用平面的石版印刷技术与绘画表现相结合,创作出优美的石版画。

3.凹版是指在平面的金属板面上用钢刀将需要印刷的部分雕刻出深凹的线纹,形成粗细、深浅不同的沟槽,然后将油墨填入凹缝中,在经铜版印刷机的压印,使油墨粘在纸面上出现图画,称为金属版画。

如人民币上的人像图案或雕版邮票等。

4.孔版也称漏版。

一般是指通过绢、涤纶、尼龙、丝等材料,利用其织纹的漏孔,将水或油质的颜料,用刮板由下至上的刮印,漏印于纸上。

5.孔版也称漏版。

一般是指通过绢、涤纶、尼龙、丝等材料,利用其织纹的漏孔,将水或油质的颜料,用刮板由下至上的刮印,漏印于纸上。

五、水粉画1.干画法:干画法:就是说水少粉多的意思,这种画法多采用挤干笔头所含水分,调色时不加水或少加水,使颜料成一种膏糊状,先深后浅,从大面到细部,一遍遍地覆盖和深入,越画越充分,并随着由深到浅的进展,不断调入更多的白粉来提亮画面。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工笔画和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种表现形式。

工笔画以细腻、精密的表现技法和写实的细节描绘为特点,注重画面的工细和形象的传神。

而写意画则以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和意境的抒发为重点,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

两种画风各有千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工笔画最早出现于中国金代,形成于南宋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笔画的主要技法是用线条勾勒轮廓,然后一点一捺地填充细节,运用水墨和颜料进行色彩的细腻表现。

这种绘画方法既要求画家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也要求画家对要表现的对象有准确的观察和揣摩。

工笔画的线条勾勒清晰、细致入微,色彩鲜艳明快,呈现出具有鲜明特点的画面。

工笔画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达非常重视,注重形象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刻画。

画面中的人物面容、服饰、姿态等都要求准确传神,所画的人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给人以鲜明的个性特征。

工笔画多用于绘制山水、花鸟、人物、静物等,广泛应用于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

工笔画的表现手法细腻而精巧,擅长描写精细、复杂的事物,以及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题材,给人以沉静内敛、典雅高贵的艺术享受。

与工笔画不同,写意画强调笔墨的简练和意境的抒发。

写意画在宋元时期开始兴起,表现手法上更重视笔墨的造型和笔势的浓郁。

写意画以点、线、面的结合,通过笔触的灵动和变化传达出主观感受,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写意画强调意境的抒发,更加注重画家个人的表达和思想感悟,尤其是对自然界的把握和对人生哲理的阐述。

写意画大胆的笔触和自在的构图给人以宽广和自由的感觉。

通过简练的笔墨表达,画家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画中景物的神韵和情感。

写意画常常用象征性的形式和构图去表现富有哲理性的意境,具有深远的生活内涵和情感表达。

写意画多用于表现山水、花鸟等自然界的景观,以及人物形象的抒发,能够给人以奇特、深沉的审美感受。

工笔画和写意画在绘画形式和表达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潮流。

工笔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节的刻画,而写意画强调笔墨的简练和意境的抒发。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论述标题: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比较与鉴赏引言:工笔画与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两大主流风格,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绘画技法,对于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工笔画和写意画的特点、起源、发展轨迹,以及鉴赏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一、工笔画的特点与起源:工笔画,又称细密画,是一种注重细腻描绘的绘画风格。

其特点在于精细入微的线条、色彩丰富的表现以及注重细节的刻画。

工笔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宫廷画派,例如唐代的郭巨和宋代的文征明等艺术家。

这一时期,工笔画主要用于描绘人物、花鸟等传统题材,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精湛的技艺。

工笔画的制作过程通常需要精心准备,包括绘图、描线、上色等多个步骤。

画家在绘制工笔画时,往往要经过反复推敲,以确保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工笔画作品常常给人以细腻入微、工整精巧的艺术享受。

二、写意画的特点与起源:与工笔画不同,写意画强调意境和表达,注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写意画的特点在于概括、提炼,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形状,表达出对象的精髓和情感。

写意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的僧人、文学家王维,他提出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念,强调笔墨的自由流畅,力求在简练中体现出丰富的意境。

写意画的创作更加注重画家个体的表达和情感投射。

画家在创作写意画时,常常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展示出自己对于被描绘对象的独特理解,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思想和情感。

三、发展轨迹与影响:工笔画和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各自催生了一系列的画派和代表人物。

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家如沈周、文征明等,都是工笔画的代表人物。

而写意画则在南宋时期开始兴起,元代文人画家米芾、董源等,为写意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变迁,工笔画和写意画各自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工笔画在宫廷和文人的支持下,继续发扬光大,形成了不同的画派,如“四王”(吴镇、文征明、沈周、唐寅)等,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中国传统法探秘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与融合

中国传统法探秘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与融合

中国传统法探秘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与融合中国传统法探秘: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与融合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写意和工笔是中国画的两种主要技法。

虽然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也常常融合运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写意和工笔的区别与融合,并探寻其在中国传统法中的价值。

一、写意与工笔的区别写意,最早出现于唐代,以传神、含蓄、简练的笔墨表现主要特点。

写意作品追求表现形象的灵动与气韵的传达,强调意境和心境的凝练和抒发。

写意的画作注重笔墨的运用,善于用简洁的一笔勾勒物象,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展现形象的神韵。

工笔,形成于宋代,主要通过细腻规范的线条、严格的构图和精细的着色来表现。

工笔作品强调细节的描绘和精确的技巧,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层次感的塑造。

工笔的画作追求准确性和写实性,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展现事物的形态和质感。

综上所述,写意和工笔在笔墨运用、形象描绘和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写意追求形象的凝练和意境的传达,偏重于笔墨的运动和意念的流露;而工笔注重细节的描绘和纹理的呈现,追求形象的准确性和写实性。

二、写意与工笔的融合尽管写意与工笔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它们也可以融合运用。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也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

1. 融合于主题选择:写意与工笔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要表现的意境来选择使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表现大自然风景时,可以运用写意的笔墨表现山水的灵动和气势,同时运用工笔的技法细致描绘花鸟的细节。

2. 融合于画面构图:写意和工笔可以在画面的不同部分灵活运用,形成对比和补充。

例如,可以使用工笔的手法描绘人物的面部和服装细节,用写意的笔墨表现人物的姿态与情绪,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融合于墨彩运用:写意擅长墨色的运用,而工笔注重色彩的使用,两者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在画作中,可以运用写意的墨色表现大致的主调和氛围,再用工笔的技法加以补充,使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饱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编辑本段形成和发展(1)花鸟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现要早,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现的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这些作品或是常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2)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薛稷,画马专家曹霸、韩干,还有如韦偃画龙,戴嵩画牛等)。

(3)五代时期,出现了两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形成了“黄家宝贵,徐熙野逸”的两大流派,标志着花鸟画已进入成熟阶段。

黄筌:西蜀宫廷画家,重视写生,专写宫中奇珍异石,珍禽异兽,风格富丽工巧。

徐熙:南唐布衣,专画山野花鸟草虫,其画法“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

主张笔墨为主,设色为辅,墨迹与色彩互不相遮盖。

徐黄二体的不同风格遂形成五代以后花鸟画工整和粗放的两种风貌。

(4)进入北宋,因皇家画院独钟“黄家宝贵”之风,工笔花鸟画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

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创造了与黄家浓艳重彩大异其趣的“放笔墨以出胸意”的风格,才使宋初埋没多年的徐派画风得以光大。

(宋徽宗赵结是北宋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顶峰)。

自此以后,工笔花鸟画便开始走向衰落,这与文人画出现不无关系。

(5)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

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

可以说水墨梅竹是文人画理论的实践。

因此水墨梅竹一经出现,立即被士大夫掌握,作为感事抒情的艺术形式而迅速地发展起来。

(6)到了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

特别是画竹,名家之多,作品流派之广,是任何朝代无与伦比的。

元赵孟頫标新立异,主张以书入画,他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书画同源”理论,为其后以水墨变化为主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

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

不再取悦于工丽,以清淡的水墨写意为主,是元代花鸟画的一个特点。

(7)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

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

继而有陈白阳在其水墨写意基础上以生宣纸作画,使水墨韵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

徐青藤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是其风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石涛、杨州八怪及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和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家。

他们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还是在画中立意,画外寄情等方面都是别出心裁的革新者。

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笔墨画出的“伤心鸟”、“瞪眼鱼”传达了他孤高、愤懑的情怀。

他的《荷花小鸟》、《孔雀牡丹竹石图》可以说是体现他艺术观的代表作。

受八大山人和石涛直接影响的画家是称为“杨州八怪”的金龙、黄慎、郑燮、李蝉、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骋等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们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摆脱种种束缚,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成为清代花鸟画最为别致的创作。

更值一提的是其中的郑板桥。

他是杰出的画竹专家,他的思想情绪往往借他的兰竹作品和题画诗来宣泄。

(8)清朝末年,“海上画派”的出现,顿时使嘉庆、道光以来花鸟画冷落的局面为之改变。

这个画派起于赵之谦,盛行于任伯年,吴昌硕,别树一枳,放射异彩,对近代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9)近代画坛受其影响的画家的赵云壑、王一亭、诸乐三、王个移、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

他们不同程度地从吴昌硕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发展各自特长,使得中国写意花鸟画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同面貌。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批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画家,努力从西画中吸取营养,以表现新的时代精神。

最早体现这种艺术思潮的是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

他们的花鸟画吸收西画的造型方法、重写实,重渲染设色、有较强的质感,清新明快,怡情悦目。

(10)同样,现、当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生活,强调写生。

无论是下笔奔放,造型夸张的刘海粟、朱屺瞻、崔子范、张立辰、张大林,还是造型严谨,笔法工细的于非闇、陈之佛、郑乃珖、杨瑞芬等,由于作品中充满了新的生活情趣,反映了时代精神,均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画派五代黄筌、徐熙并起,渐成两大系统,以后继续衍生。

明代花鸟画演变成四大系统,一为边景昭、吕纪的黄氏体,二为林良、徐渭的大写意体,三为陈淳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体,四为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写体。

《国朝画征録》卷下则把花鸟画归纳为三派,称“花鸟有三派:一为勾染,一为没骨,一为写意。

勾染,黄筌法也;没骨,徐熙法也。

后世多学黄筌,若元赵子昂、王若水,明吕纪,最称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谓勾花点叶是也。

……其写意一派,宋时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

至明林良,独擅其胜,其后石田、白阳辈,略得其意,若其全体之妙,非大有力者学之必败”(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页)。

五代黄筌、徐熙两大系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画派衍生。

明代花鸟画的四大系统,亦是考察中国花鸟画派衍生之变的重要窗口。

边景昭,字文进,博学能诗,擅画花鸟,继承两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作品妍丽堂皇,精细工致,韩昂《图绘宝鉴续编》称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

传世之作有《竹鹤图轴》、《竹鹤双清图轴》(与王绂合作)、《杏竹春禽图轴》、《三友百禽图轴》等。

上海博物馆藏《杏竹春禽图轴》以杏花竹报春讯,以春禽寄春意,满目春光,生机勃勃。

吕纪画花鸟画十分出色,他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敷色绚烂,为明代院体花鸟画家代表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其《浴凫图轴》作品,很好地处理了浴凫与流水的关系,构图大胆,笔墨流畅,设色雅淡,气息清和,体现了明代花鸟画家的娴熟技法和时空营造能力。

林良的花鸟画注重写意,墨气豪放,对于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建树,具有启迪意义。

他擅画水墨花鸟,上海博物馆藏其《双鹰图轴》,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体画之十足神采。

徐渭的大写意体用笔简练,不求像物,重在写其意趣性情,故称“写意”。

他的画较之以前的减笔写意画更为简约概括,放逸豁达,故谓“大写意”。

徐渭十分推崇陈淳、谢时臣、陈鹤。

他关注陈淳的写意花鸟之道,曾跋《陈白阳卷》曰:“陈道复花卉豪一世。

”在《徐文长文集?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赞赏谢时臣的山水劲笔多墨,称“吴中画多惜墨,谢老用墨颇多,其乡讶之”。

而对陈鹤的水墨花卉则叹之“滃然而云,莹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谓陶之变耶”。

(明徐渭《徐文长文集·书陈山人九皋氏三卉后》)徐渭的作品题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鱼虫、走兽、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

上海博物馆藏其《花果图卷》用笔放纵,水墨酣畅,诗画并茂,画坛称颂。

上海博物馆所藏《牡丹蕉石图轴》、《拟鸢卷》,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写生图卷》,南京博物院所藏《杂花图卷》,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图卷》、《四时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杂花卷》,云南省博物馆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难得的传世之作,从中足见徐渭大写意的精彩笔墨。

陈淳,字道复,他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在画坛占有重要地位。

他于晚年创作的花卉长卷颇有特色,有时以四季为序,有时时空交叉,颇见水墨组合的视觉冲击力。

上海博物馆所藏《墨花十二种图卷》,画了梅花、兰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态各异,繁花烂漫,写意抒情,水墨淋漓。

上海博物馆所藏《花果图卷》、《山茶水仙图》、《花卉图册》等也属陈淳水墨华章,令人驻足。

其实,说陈淳的花鸟画贵于简笔水墨淡彩的小写意,这只是注重从沈周的水墨写生至陈淳的水墨写意的飞跃而言,实际上陈淳在晚年的花鸟佳作中已呈现泼墨大写意的体貌。

徐渭的大写意笔墨就得益于陈淳。

世称“青藤白阳”,其实青藤亦源于白阳。

论及周之冕的勾花叶兼工写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画派衍生之变的必然落笔之处。

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源于孙隆、沈周和陈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陈而出新。

王世贞曾对明代中期三位写意画家陈淳、陆治和周之冕作了评价,所谓“道复(陈淳)妙而不真,叔平(陆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长”。

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图》和故宫博物院藏《花卉图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

上海博物馆藏周之冕《花鸟图册》的花鸟传神,“勾花点叶”,写意中兼工笔,墨韵中见色彩,从中可以洞察明代画派衍生的脉胳。

绘画的构图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在创作过程中,如果只在造型准确上用功夫,或只专注于笔墨技巧,而放松了对构思布局、主题思想、宾主地位的慎重研究和安排,即便费尽心机,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历代画论都重章法、布局的研究。

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构图,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

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

元代饶自然在他所著的《绘宗十二忌》中也主要谈了构图问题。

清释原济所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在“境界”、“蹊径”两章中也着重讲述了构图的重要。

这些虽然是偏重于山水画方面,但对花鸟画创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古人画论上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就是要画家在动笔之前,先要在胸中酝酿题材、体裁、构图和表现方法。

首先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然后经过思想上缜密地筹思,从而在脑海中构成一幅约略的草图,也就是初稿,下笔便有所依据。

因此,从广义范围来说,构图并不仅是安排位置,而是和构思、立意、造型、色彩紧密联系的。

一幅完整的写意画构图,是不容许在创作过程中随便轻易地补充或修改的。

“九朽”的经营方法,虽然我们用来处理写意花鸟构图并不十分合适,因为写意往往是一气呵成,画时不容有更多时间去思索,但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前人对处理构图的审慎态度。

在构图时,事先画一小稿,或简单地用松炭布布位置,看看远近距离效果,或是用指甲在纸绢上约略划划枝干岩石等的轮廓,是可以的,当然不需要底下铺上稿子来描摹,但在勾勒花叶时,有稿也未尝不可。

总之,所谓写意,是在形似中进一步要求神似,而时间又不容许作者慢慢去思索,关键在于作者要在落笔前,在脑海里先组织画面,进行完整的创作构思,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以有为而作者为胜”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