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藏明边景昭设色凤凰图轴赏析
宋佚名画作精品鉴赏

宋佚名画作精品鉴赏宋佚名文潞公耆英会图北京隆荣2012春拍成交价1.8亿元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名臣文彦博留守洛阳,正好退休的宰相富弼也闲居于此,二人发起,仿唐代白居易“香山九老会”形式,组织13位退休朝廷高官元老,办了一次诗酒雅会,史称“洛阳耆英会”,为纪念这次难得的雅事,文彦博于会后聘请著名画工福建人郑奂,在洛阳妙觉寺的影壁上画了一幅写照图,被广为传诵。
与此同时,当时的参会人,也各自延请名家,照郑奂原本,摹绘绢本珍存于秘室,以示荣耀。
《洛阳耆英会图》的宋代摹本,在著名典籍《宋史》《梦溪笔谈》《绳水燕谈录》《龙文鞭影》及文彦博的《文潞公集》中均有记载,故宫博物院的清宫藏画中也存有两幅。
但民间留存的,数百年来没有记载。
本幅巨制绢本《文潞公耆英会图》,于1998年被河南省博物馆首次发现,对于这幅堪称空前的巨幅北宋遗珍,该馆极为重视。
当即汇商北京故宫博物院请求鉴定,故宫派出书画鉴定权威级专家朱家溍,刘九庵,杨新组成专家组,对此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审鉴,认定是“十三世纪时身居北方地区画家的作品”(宋代)。
同时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对该画所用的丝绢进行了鉴定,确认为“宋代北方所生产的绢”。
不久后杨新先生又著文考证,进一步确定“是一幅北宋人的作品”。
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局虽经多番努力,终未征集成功,一直由一位世家收藏,此次得以面世,实为盛世佳话。
据南宋王辟之著《渑水燕谈录》记载。
郑奂在画《耆英会图》前对与会人中大部分人的形象都有了解,对没见过的两个人,不但看了司马光的画像而且专程去大名府拜访另一位参会人王拱辰,认准了王的形象,因此图中人物形象均是本人的真实面目,此幅绢本画是照郑奂原本临摹,所以十三位参会人的形象都有可做为标准像列入文献典籍,这是极重要的对史籍的补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此幅作品气势恢宏,形象生动。
山峦的皴擦笔触精纯,山顶呈平头,正是北宋范宽的风格。
树木的刻划,以点染为主,少用“披鳞”和“披麻”与北宋大家李成的手法一致。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

清代官窑在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后开始衰落,咸丰五年至同治五年(1855年—1866年)更一度停烧,直至光绪时期,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
这时社会进入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相对平稳期,历史学者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
这一时期的官窑在恢复前朝的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尤其是在光绪大婚,慈禧太后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时制作的大批用于庆典和赏赐的瓷器,更是工艺精湛,无论是胎釉,还是彩绘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晚清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光绪时期的瓷器多以效仿前朝器形而闻名,其中尤以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
有学者认为,仿古瓷的大量烧制可能与上层社会对清三代瓷器的好古风尚有关。
虽然是仿古,但其制瓷工艺和水准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郑媛媛图1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
像光绪朝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仿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器物胎釉大都细致缜密,工艺精湛。
随着官窑工艺制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光绪时期的手工彩绘技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烧造出许多特殊的创新器形,如粉彩秋操纪念杯、云蝠赏瓶等,其纹饰丰富多彩,装饰华丽生动。
在釉彩方面,光绪朝仍以粉彩、青花及单色釉为主流,但也出现不少新釉彩品种,如浅绛彩。
而对于瓷器的款识种类,光绪朝也居晚清几朝之首,除常见的干支年款外,堂名款也较多,其中以“长春宫制”“大雅斋”“永庆长春”等款识的瓷器制作较精。
本文选取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光绪时期精品瓷器以供赏鉴。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图1)此瓶高39.1厘米,腹径23.7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7厘米。
撇口,束长颈,圆腹,圈足。
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
口沿下为如意云头,颈部、腹部为云蝠纹(蝙蝠与祥云),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饰以缠枝花卉,4个金彩篆体“寿”字衬托其中,圈足处为变体莲瓣纹,器底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无圈无栏,字体粗放有力。
华润典雅 中西合璧——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宫廷画家作品赏析

经 典图1 明 边景昭 设色凤凰图轴165cm×75cm新乡市博物馆藏图2 明 吕纪 设色柳荫禽趣图轴131cm×76cm新乡市博物馆藏堂。
这幅《设色金谷园图轴》描绘了石崇与绿珠在园中迎客的场景。
画面中山石起伏,松柳参差,繁花竞艳。
在满园春色中,石崇身着宽袍站在庭院前迎接来客,身后跟有两名侍从。
绿珠紧随其后,她淡妆素抹,娟秀恬美,女仆们手拿各种乐器环立四周。
不远处几名女仆似在小声交谈。
从整幅画面来看,吴彬采用传统体例,突出身份最尊的石崇,人物造型和神态刻画得十分细腻。
无论是古树、盆栽还是假山堆石,都表现得颇为古雅。
以青绿色描绘远山,浓郁中不乏俊秀之美。
这幅作品整体设色富丽,体现了吴彬高超的绘画技法。
焦秉贞(生卒年不详),字尔正,山东济宁人。
清代宫廷画家。
康熙时任钦天监五官正,是西洋天文学家、天主教士汤若望的学生。
擅画人物、山水、花卉。
因吸收西洋画法,他的画作重明暗,山水、人物、楼观,自近而远,自大而小,刻画细致,不爽毫发,形成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仕女图》(图4)右上方款署:“康熙甲戌三月前三日,焦秉贞绘。
”此图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二人,碧柳湖畔,一身着浅褐色衣衫的女子正手舞足蹈地讲述趣事,另一青衣女子则坐在石凳上托腮聆听。
二人身着宽袖长裙,青丝如墨,头戴花饰,云髻高耸,衣着装扮显示出高贵身份。
此画构图严谨,笔画工细,用色柔美,人物衣饰线条流畅,面部用传统的“三白法”表现,晕染细腻,听与说的神态举止被刻画得生动传神。
树石建筑的造型和设色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描和重彩,坡石、草坪、柳树等景物用笔挺健劲秀,树木古朴苍劲,营造出庭院幽图3 明 吴彬 设色金谷园图轴217cm×74cm新乡市博物馆藏图4 清 焦秉贞 仕女图97cm×32cm新乡市博物馆藏图5 清 邹一桂、郎世宁 设色花鸟四条屏94cm×51cm×4新乡市博物馆藏饮,吟枝似避弓。
别有三声泪,沾裳竟不穷。
新乡市博物馆藏古代精品佛造像

□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中的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河南省地市级博物馆中均位居前列。
该馆收藏的佛造像有近千件,主要集中在南北朝、隋唐、明清时期。
本文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佛造像中选出部分精品,试作赏鉴,以飨读者,也为学界研究佛造像提供一些实物资料。
1.交脚弥勒石刻造像。
北朝时期,通高52厘米,宽50厘米,以深浮雕手法雕于石上。
弥勒肉髻大耳,目微闭,着交叉式披肩,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残,双脚相交而坐。
自坐处向两侧各延长一水平线,线上各阴刻一尊佛像,均为立式,身后有背光。
右侧佛像上部,阴刻坐佛和飞天各一,形似听法。
左侧佛像上部残缺,只可见有阴刻遗痕。
(图1)交脚弥勒是早期的弥勒菩萨造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后来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完全不同,在造像艺术风格上保留了比较多的印度及西域特色。
本座造像呈思维状,从背景上的飞天等装饰看,应和敦煌石窟处于同一时代,是思维菩萨的一种造像形式。
2.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17厘米。
此像,头背光,戴宝冠,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在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右手支撑在右颊下,呈在菩提树下思维之状。
两侧有两立胁侍。
底座正面图案中间为宝莲,两侧各有一卧狮。
(图2)思维相,是指造像中呈现以手支颐或触额、头略低垂作思维状、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的形象,表达造像正处于思考状态,这种思维手势和支颐姿态是思维菩萨的独特造型。
半跏思维菩萨相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其清净、洒脱、沉静的“觉者之相”,反映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连绵的时代,人们对于思维悟道的追求。
3.镏金释迦铜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21厘米。
此像通体镏金,大背光,肉髻大耳,双目微闭,身披大氅,施禅定印,结跏趺坐。
(图3)佛造像,有高古佛造像和明清佛造像之分。
高古佛造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造像,也称汉传佛造像,内涵新乡市博物馆藏古代精品佛造像图3镏金释迦铜造像图2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图1交脚弥勒石刻造像丰富、制作精美,历史价值高,艺术性强。
中国美术史-明代绘画

边景昭《双鹤图》
边景昭博学能文,精花果翎毛, 妍丽生动,工致绝伦,继承宋 宫廷院体作风。有的作品场面 宏大,如《三友百禽图》画坡 陀湖石旁梅竹松交错于画中, 百禽聚集,飞鸣跳啄,姿态不 一,种属各异。手法工致,设 色艳丽。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福建人,一作陇西 (今甘肃)人。曾任武英殿待诏,为宫廷作画。 他性格夷旷洒落,渊博能诗,精画花果翎毛,继 承宋代院体传统,以工整妍丽取胜。与吕纪齐名。 为明代早期花鸟画高手。传世作品有:《三友百 禽图》轴,《春禽花木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仇英作为一名画工,能适应不同主顾的口味,与文人画家并驾齐驱, 实在是了不起的事。对古代的名家之作,凡有可能,他都作过认真 的临摹,如他临李昭道山水,由王元美转赠严世蕃,居然难辨真假。 临李公麟《莲社图》,加入自己的创造。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以 工笔设色者为多。主要继承宋院体画风,形象刻画严谨细致,一丝 不苟,远山远树也是意到笔到,实入实出
独幅人物画当以《湘君湘夫人图》为 著名。绢本,谈设色。衣纹作游丝描, 主色只硃磦、白粉两种。作于正德十 二年(1517年),时年四十八岁。自 谓仿赵孟?所画湘君湘夫人手法,设色 则师法钱选。人物比例匀称,衣纹细 劲有力,神态生动,飘飘欲仙,实为 明代人物画中的杰作
文征明《仿米氏云山图卷
文征明的山水画,总的面貌是早年、中年较疏放、淡雅,晚年趋于 工秀艳丽,倾向唐风,使山水发生新的变化。他不喜欢南宋院体画, 斥之为“尘俗”。他晚年的青绿山水,行笔设色,确以闲淡为贵, 行笔细劲圆润,汰其繁皴,绝无院体刻露之习。设色界于金碧、浅 绛之间。敷色为主,笔墨次之。如《春深高构图》,绢本,青绿设 色。林木描写极繁茂,而山石几无皴擦,直以石青、石绿、赭石罩 染,古雅别致。八十一岁时所作《万壑争流》则以石青石绿为主调。 山泉溪流分数路汇入山涧,汹汹而下。山石少加皴点,但笔墨色融 为一体,万壑争流之势,跃然纸上
23214085_新乡市博物馆藏明代铜镜赏介

华夏文明2020.12中国古代铜镜,流行于战国、强盛于两汉、繁荣于盛唐,宋辽金元时期有所衰落。
到了明代,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铜镜又有所复兴。
明代,在继承前朝古镜工艺技术和纹饰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生产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铜镜。
这个时期的铜镜,并不只是古人用来照面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可以作为陈设用品,可以佩戴身上用其辟邪驱灾,可以用来作为新娘嫁妆,还可以作为陪葬明器用。
明镜文化底蕴深厚,为研究明代的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乡市博物馆,其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
作为本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博机构,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豫北、鲁西50多个县市出土和传世的文物,馆藏文物30000余件(套),不论数量或者质量都位于全省地市级博物馆前列,尤其以青铜器、书画、碑帖拓片、甲骨刻辞著称。
该馆收藏的铜镜有近300面,多为两汉、唐宋、明清时期的铜镜,其中明代的铜镜有30多面。
本文从中选取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10面铜镜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大家赏鉴和研究。
1.双凤牡丹铜镜此镜直径22.2厘米,厚0.62厘米,重1275克,圆形,圆纽平顶,祥云纹纽座。
纽座上下,各雕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凰呈昂首状,尾羽舒展自然,脚踩花枝。
纽座左右两侧,各有两朵盛开的牡丹,牡丹花层层绽放,花叶舒展自如,雍容大方,国色天香。
(图1)凤凰是百鸟之王,寓意祥瑞。
牡丹是百花之王,寓意富贵。
凤凰牡丹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寓意纹饰之一,常用于瓷器、铜镜、家具上。
此镜保存完好,纹饰雕刻清晰,精美绝伦,是难得的明代铜镜精品。
2.“福寿双全”铜镜此镜直径45厘米,厚1.75厘米,重8580克,圆形,圆形平顶纽,纽座为龙虎纹,素缘卷沿。
镜背纹饰为“福寿双全”多宝纹。
镜纽四周,为四组飞鹤与祥云纹相间,上下左右分别置一凸起方框,内有楷书“福寿双全”吉语铭文。
可以看出,此镜为祝寿之用,围绕在“福寿双全”四字周围的是多宝纹,“福”字顶端安坐南极仙翁,有日月相伴;“寿”字底部有一童子手执花枝,高高扬起,童子两边各有一插花花瓶。
龙凤呈祥——明清瓷器中的龙凤文化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龙凤呈祥—明清瓷器中的龙凤文化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龙凤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中对龙与凤皆有所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能入渊。
”“凤,神鸟也。
天老曰:凤之象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见则天下大安宁。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龙凤形象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融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理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艺术工匠们创造性地将龙凤纹作为题材,装饰于陶瓷器、玉器、漆器、木雕、服饰刺绣、古建筑等,龙凤图案题材于皇权而言象征着权力地位,在民间中有吉祥嘉瑞的美好寓意,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龙凤纹备受喜爱与推崇。
龙凤纹作为题材装饰于陶瓷器上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龙凤图案呈现出抽象、简单、拙朴的几何纹样,后经历历史演变,龙凤图案随着社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变得细致精美。
本文选取部分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的精美龙凤纹瓷器,带领大家共同领略龙凤之祥。
二、“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绿彩龙凤纹瓷碗此碗为清代康熙时期生产,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通高7.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7厘米。
该碗圆口外撇、深腹、圈足,造型规整,内外通体施黄釉。
口外沿一周卷草纹,碗心于绿彩双圈内有如意云头纹,碗外壁绘制绿色龙凤云纹,圈足上部绘一周莲瓣纹饰。
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因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故名“龙凤纹”。
龙和凤都是古代的祥瑞之物,龙代表真龙天子,象征着权威,而凤代表一国之母,象征美丽仁爱,龙凤结合则代表天下太平,盛世清明,高贵吉祥。
在我国传统理念中,常将龙凤相配,寓意高贵吉祥,也多用在瓷器装饰上,通常称作“龙凤呈祥纹”。
一、“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云龙纹碗此碗为明代嘉靖时期生产,通高14.4厘米,腹径28厘米,口径32.5厘米,底径15厘米。
关于边景昭的介绍

关于边景昭的介绍边景昭,字文进,明代宫廷花鸟画家。
福建延平府沙县(今福建沙县)人,祖籍陇西(今属甘肃)人,生卒年不详。
永乐年间(1403-1442)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1426-1435)仍供奉内廷。
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
他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
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
有“花之妖笑,鸟之飞鸣,叶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之说。
边景昭的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精谨细微,柔韧相宜。
简介边景昭他精画禽鸟、花果。
深入生活,体察细微,注重物象的形神特征,边景昭笔下的花鸟,花有姿态,鸟有神采。
他画的翎毛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曾被称为“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名家。
有《竹鹤图》传世。
子边楚芳、边楚善亦长于花果翎毛,传其父法。
传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双鹤图》、《春禽花木图》。
绘画风貌传统宋代“院体”边景昭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法见长,传统渊源无疑来自宋代“院体”,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评:“边鸾(应作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纯以宋院题为法,精工毫素、魄力甚伟,黄(笙)、赵(昌)、崔(白)、徐(熙)之作,犹可想见。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更具体的指出:“边景昭其源出于李安忠。
”清顾复《平生壮观》记边氏《聚禽图》时也指出:“得黄要叔父子遗意。
”黄要叔父子即北宋初黄筌及其子黄居采,所创工笔重彩花鸟画风,成为宋初“院体”标准体制.开创花鸟新风李安忠是宣和朝画院画家,花鸟亦善然而出,边氏出生地的福建,又沿续着南宋院画风格和元代边武、张舜咨传至闽地的文人水墨花鸟画风,趋于粗简劲健,故边氏也受到一定影响。
其成熟的花鸟画法即粗细相兼,妍雅并重。
花鸟主体勾勒设色,工细妍丽,树石北京水墨皴染,简劲清雅,在工致华美中透出雍容浑朴气象,遂自成一格,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新风。
边景昭花鸟画的艺术追求,既承继了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又掺入了明代皇室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在取材、立意、构图、笔墨、格调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边景昭设色凤凰图轴
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院体画家边景昭的设色凤凰图轴,纸质,纵
165cm,横75cm,为珍贵文物中的二级品。
图绘江涛之中矗立一块岩石,一只凤
凰昂首站于其上,居于中央,左上角题跋署款“正统三年九月重阳日陇西边景
昭写”。
史料中关于边景昭的确切记载并不多,大多寥寥数语,他流传下来的画作之
中的题跋也极为精简,为考证他的生平提供信息不多。
从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可以
得知,边景昭,字文进,生卒年月不详,福建沙县人,是明代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为明代画院中的领军人物,传世代表作有《朱鹤双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三友百禽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春禽花木图》(现藏上海博
物馆)等。
边景昭于明朝永乐初期入宫担任宫廷画师,曾于文思院、谨身殿、文
华殿、武英殿等殿阁入职,任锦衣卫指挥、武英殿待诏之职,晚年因受贿举荐被
罢黜。
关于其籍贯,有陇西与沙县两种说法。
清人徐沁《明画录》记载:“边文进,字景昭,陇西人,博学能闻,宣德中被征……或谓字文进,名景昭,沙县人”。
边景昭的好友胡广在为边景昭永乐四年回福建所写的送别诗文《送边文进序》中
记载:“文进,洛阳人,幼自其父宦游寓居于闽,性闲放,喜交游……”,且
《百家姓》记载,边姓的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即今甘肃省,祖籍亦称
“原籍”,即祖先祖辈的居住地,籍贯则为父辈的居住地,再结合边景昭的存世
作品,其画作署款多为“陇西边景昭”,可以推断出边景昭应是原籍陇西,籍贯
洛阳,后跟随父亲生活在沙县。
关于边景昭的名和字,史料中的记载也不一致。
有记载为“边景昭,字文进”,如《沙县志》,也有记载“边文进,字景昭”,如《画史会要》。
古人的
名和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父母为其命名,一般为长辈呼唤
和自称,男子二十岁成人加冠后取字,供同侪或朋友尊称。
“名”与“字”或意
义相同,或相互辅助,或意义相反,或为其延伸,观“景昭”与“文进”,可知“文进”应为“昭”之补充,相互辅助。
且从边景昭好友为其赋诗作画中的称呼,如胡广的《送边文进序》及高棅《题边文进画桃花双禽》可知,“文进”应为边
景昭的字,而非名。
关于边景昭的生卒年月,文献之中记载也不清晰,多为“不详”。
可以推测
其生卒年月的史料是《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三中的记载,宣德元年时“武英殿待
诏边文进以罪罢为民。
上屡命廷臣举文学才艺之士,冀得人为用。
文进以绘事供
奉内廷,举陆悦、刘珪有文艺,未召……时文进七十余。
上以其老不可加刑,遂
革其官带,令为民……”。
宣德元年为1426年,时边文进七十余,年龄介于七
十一至七十九岁之间,可推知其出生年份应为1347—1355年之间,为元代末期。
其谢世时间史料未记载,根据其传世作品中署款时间最晚的《紫藤白鸦》中记载
的“宣德三年五月边景昭”可知,宣德三年即1428年时边景昭还在世。
而新乡
市博物馆所藏的该幅设色凤凰图轴中署款为“正统三年九月重阳日陇西边景昭写”,正统三年为1438年,宣德元年(1426年)边景昭七十余,那么正统三年(1438年)边景昭应为八十余甚至九十余。
所以边景昭谢世时间应为正统三年(1438年)之后,但应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之前。
综合可知,边景昭出生
于元朝末期,即1347—1355之间,卒于明正统三年之后,即1438—1448年之间。
边景昭善花鸟画,《闵史》记载其“精花果翎毛,宣德间召至京师,授武英
殿待诏”,其花鸟画,既上承北宋院体的工笔重彩画,又延续南宋时期的画院风格,且吸收元人的花鸟画风格,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工致之中淳朴天然,具有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在明代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边景昭的花鸟画在画幅上多为大尺幅的全景式构图,这与当时帝王的爱好及
明建筑的变化有关,具有政治目的的观赏性及对统治阶级审美品味的迎合性。
其
绘画元素多为山石、植物、鸟兽三种,对花鸟进行勾勒设色,树石则用水墨浸染,相得益彰。
且其花鸟画所绘内容皆有寓意,边景昭善画鹤,鹤自宋代起便具有特
殊意义,有和之意,且道教之中鹤有长寿的意义,边景昭作为宫廷画师,他画鹤
多寓含祝皇帝长寿之意。
边景昭在明代当时画坛地位举足轻重,在其家乡形成了“边景昭画风”的群体,《闵史》记载其“子楚芳、楚善,并世其业。
楚芳占籍锦衣。
至其婿张克信、甥俞存胜,亦能之。
邓文明、罗绩、刘琦、卢朝阳俱邑人,善翎毛,工巧处,间
似景昭”,他对自己的亲属、门徒以及宫廷画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然而可惜
的是目前并未发现边景昭关于花鸟画的个人著作,而且他的传世作品并不多,一
部分又因极具宋画风格而被改为宋款,因而出现了“无边论”之说。
即便是现存
的边景昭作品,虽有边景昭的署款,其真伪也需考究。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该幅边景昭设色凤凰图轴,为其晚年作品,画风愈加成熟。
画作元素采用其惯常的山石、鸟兽元素,海水借鉴马一角、夏半边的风格,呈斜
坡状自左向右分布在画作底部,高低起伏富有节奏感,山石位于底部靠右位置,
与海水左右呼应,层次分明,富有动感。
凤凰昂首挺胸单脚站立于岩石之上,威
风凛凛,睥睨天下。
凤凰设色勾勒赋彩,惟妙惟肖,海水与岩石水墨皴然,淡雅
之极,画面的焦点集于中间凤凰之上,主次一目了然。
凤凰在花鸟画之中一直有
特殊含义,清人杜瑞联在《古芬阁书画记》中记载:“宋画院以无伦图试士,人
多作人物,惟一画仕画凤凰取君臣相乐之意……”,边景昭作为明代画院的领军
人物,深受皇帝喜爱,画作常蕴含政治色彩,该画作之中的凤凰应为君,其俯视
的海水应为臣,整幅画作呈现出君臣相乐之意。
该幅设色凤凰图轴保存相对完好,但是画芯有大量横纵断裂折痕,色料处磨
损严重,左下印章旁有油污,色料(绿色)轻微脱色,大量动物损害(动物粪便、虫蛀)和微生物损害(霉斑),多处破损,画芯老化酸化严重,整体变色,少量
水渍,包首磨损严重,签条有残缺。
镶料老化变黄,天地头有大量霉斑、破损,
地头有水渍、污渍。
文物病害情况严重,不利于陈展及保护收藏,亟需保护修复。
新乡市博物馆于2020年8月委托河南省博物院对该文物进行修复,至2021年5
月已修复完毕。
该幅明边景昭设色凤凰图轴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
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
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
细档案。
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
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