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是一种全新的配电网形式,它把电能传输和分配、调度和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层次清晰、系统可靠、运行安全、经济高效的电力系统。

智能配电网以智能硬件和智能控制器作为依托,将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技术等,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形成自动监控、自动控制、自动调度的网络体系。

(1)电力计量技术。

通过电力计量,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的状态及安全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故障,以及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智能调度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根据系统的实时需求,来进行智能化的调度和控制,保证电力系统负荷的平衡,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率。

(3)智能运行保护技术。

智能配电网采用智能运行保护技术,实现系统实时自动监测,发现系统的运行状态异常,并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电力系统的损坏。

(4)无线通信技术。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系统的控制信息迅速的传递到相应的点,从而提高系统的操作效率,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

运营维护技术 2024年1月25日第41卷第2期217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Jan. 25, 2024, Vol.41 No.2尹 兰: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关键技术能够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交互。

通过GOOSE 技术,可以确保智能设备之间的顺畅通信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在智能变电站的运维过程中,对GOOSE 网络的检查至关重要。

运维人员需要定期检查GOOSE 网络的连接状态是否正常,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旦发现GOOSE 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对整个变电站的运行造成影响。

测控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线路MU 母线MUSV/GOOSE网CT/PT 母线PT图1 合并单元的具体内容3.3 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是智能变电站中的核心设备之一,不仅集成化程度较高,而且具备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在电力设备监控与控制方面,智能终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常与断路器等其他设备相互配合,通过远程控制和监视,确保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设备运维阶段,运维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智能终端的配置是否正确无误、是否存在任何故障或异常现象,以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3.4 IEC61850标准IEC 61850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标准,规范了二次智能装置的通信模型、通信接口,而且定义了数字式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 )、(Potential Transformer ,PT )、智能式开关等一次设备的通信模型、通信接口,通过Web 浏览器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IEC 61850集成了实时数据监控、报警信息提示、历史数据查询等多种功能,为运行人员提供便捷的变电站运行和维护操作。

在日常运维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连接状态是否正常,以及系统是否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系统软件,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高压电能转变为适宜用户使用的低压电能的重要任务。

在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压板是承载设备重量并传递电力的重要部件,其安全性和正常运行状态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传统的压板检测方式存在人工操作繁琐、易出错、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变电站高效运行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压板的自动化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压板检测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压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就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应用场景、技术优势、挑战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探索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说明:此文段仅为示例内容,实际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1.2 研究意义变电站作为输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能的转换、配送和调控等重要功能。

而变电站中的压板作为连接各种电器设备的关键部件,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目前,传统的压板检测方式存在着人工检测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亟待引入智能化技术来进行优化升级。

研究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压板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压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文旨在探讨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同时分析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推动变电站压板检测技术的升级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2. 正文2.1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变电站的压板进行非接触式的智能检测。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介绍-江苏电力设计院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介绍-江苏电力设计院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2、技术导则
2. 配电装置布置
配电装置布局紧凑合理,主要电气设备、装配式建(构)筑物以及预制舱式 二次组合设备的布置应便于安装、消防、扩建、运维、检修及试验工作; 配电装置可结合装配式建筑以及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的应用进一步合理优 化,但电气设备与建(构)筑物之间电气尺寸应满足《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
主要技术原则介绍
太原 2013.08
目 录
1、研究背景 2、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技术导则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工作依据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主要技术原则
标准化设计 (1)应用通用设计、 通用设备。 全面实现设备型式、 回路接线、 土建设计标准化, 形成施工图深度通用设计 成果。 (2)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 二次设备间采用标准化连接 , 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 。 (3)支撑“大运行、 大检修”,实现信息统一采集、 综合分析、 智能报警、 按需传送。 实现顺序控制等高 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 定制化。
地址:南京江宁开发区苏源大道58号-3 网址:
1、研究背景 重点技术研究专项
装配式构筑物 研究确定各类型变电站构筑物装配范围(包括构支架、围 墙、防火墙、电缆沟、设备基础等)。统筹考虑各变电站 类型、运行环境,研究各类构筑物结构型式、装配形式、 材料选择、工艺配合等。
1、研究背景 建设目标
第二阶段:建成后续25项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在 第一阶段基础上,全面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 装配式建设”。 (1)实现装配式GIS配电楼、生产综合楼等多层建筑。 (2)实现故障综合分析、智能告警等高级功能。 (3)高级应用功能全面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 (4)实现自动化系统信息一体化、模型标准化。 (5)二次设备实现“即插即用”。

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概要

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概要

技术与应用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周文李杰(江苏凌创电气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镇江 212009摘要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是一种新兴的变电站建设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 文章从预制舱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了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预制舱的结构、屏柜布局以及预制舱的配置方案,并对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电气接口形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送式;智能变电站;预制舱;IEc 61850Distribution 1’ype Prefabricated Module of InteUigent Substation Z矗D“耽以己f 西P(Jiangsu Lingchuang Electric Automation Co.,Ltd,zhenjiang,Jiangsu 212009Abstract Distribution融pe intenigent substation is a new substation constmction proje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abin type intelligent subst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key techniques of two Drecast deck sVstem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from prefabricated cabin strIlctIlre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configuration schem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九lcture,the cabinet layout and prefabri-cated c a_bin pref曲ricated cabin,and the pre class type transfomer substation electricalinterface studied。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了 电网整体 的可靠性 。
33 智 能变 电站信息 管理 .
信 息是决 策的基 础 ,智能变 电站作 为局 部信 息
融合 中心 ,具 有加工 站 内和站外 信息 的功 能,而对
于 多个 智能变 电站之 间 的决策信 息则 由设备 管理 中
心进 行 融合和 处理 。智 能变 电站建设 时首先应 考虑
等基 本功 能 ,并 能够 与智 能 电网 中其他 组件 配合 J 实现 电网的 自动 控制和 实 时调节 ,主动 完成在 线分
析等 高级应 用功 能 。智能变 电站 的建设 完成 了 电力
系 统 中 调 度 与 设 备 运 行 信 息 的 互 动 和 共 享 ,有 助 于
图 1 传 统 的 电 网操 作 流 程 示 意 图
9I霉 柬 0 年 0 6电置 22第 l 技 ] 1 1 1
产 品与解决方案
控制 方式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同时传 统 的 自动 化结 合人 工 的控 制方 式很难 将 电网 的控 制命令 进行 细化
分 解 并 分 配 到 具 体 的 设 备 上 , 因此 当 前 电 网 的 控 制 方 式 已无 法 满 足 智 能 电 网 的控 制 要 求 。 为 解 决 这 个
实现 系统 内设 备的全 寿命周 期 的优 化 管理 ,为实现 智 能 电网全 网统 一数 据采集 、信 息共享 及智 能控制 奠定 了基础 。 智 能变 电站 中采 用 了 “ 能 设备 ” 的创 新 概 智 念 。所 谓智 能 设备 ,是指不 但具有传 输和 分配 电能 的主 设备本 体 ,而且 具有测 量 、控 制 、保 护计 量等 功 能 _。其 回归 电力系 统设 备 的本意 ,不 再强 调传 3 】 统 的一 、二 次设 备 的划 分 。各功 能的物 理形态 以智 一 能组件 方式 体现 ,组件 又是 一个灵 活 的概 念 ,可 以 由一个 完成 所有 功能 ,也可 以分散 独立 完成 ,可 以 外 置于 主设 备本 体之 外 ,也 可 以内嵌于 主设备 本体 之 内。智 能组件 的概念 考虑 到 了一、二 次设备 的现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送式施工 方法是在先 工厂化预制水泥柱 , 水泥柱上 留有 凹槽 , 分段伫 立 的柱子就好 比卡槽 , 然后 会有一块块的“ 围墙 ” 安插进去 , 这种名 为“ 蒸压 轻质加气混凝 土板 ( NA L C板) ” 的高科技材料会直接装上, 环保 又省 时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 电站 的主控楼 、 开关室等建筑 内外墙板用 的也是 种环保 高科技材料 , 内外墙所用的纤维水泥压力板外观看上去简 单大 方, 最重要 的是 防火 、 防水、 隔音效果好还非常轻 。这种新型建筑材料 安 全无害并且经济耐用 , 甚 至能作为家装材料 。变 电站整个建筑物也 是通 过钢结构 吊装组成 , 避免 了常规钢 筋混凝土施工的繁复工序 。电气设 备 通过模块化集成 、 一 体化 安装减少了现场分散设备和零星元器件 的安装 调试。新工艺 、 新材料 的使用不仅大大缩短 了工期 , 也将节能环保 、 科 技 创新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变 电站 建设中。 由于材料用量很大 , 每种材料 都 会存在不合格 的风险 , 如果这些材料 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 危害。所 以要想加 强标准配送式智能变 电站的质量管理就必须将质 量关 口前移 , 从原材料加工 、 预制源头上保证质量。
1 标 准 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质 量控 制 的特殊 性
电力工程本身就有着 自身 的特殊性 , 电力工程 在竣工验收后就会 投
入运行 , 一 旦 出现 问 题 就 不 可 能 直 接 进 行 维 修 , 它 的 维 修 过 程 要 先 对 电
力用户进行停 电才 能维修 , 这样就会产生较 大的影响 。而标准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的建设对质量控制要 求更高 , 它 除了在 提高供 电安全性等方 面 具有积极意义外 , 更重要 的是 , 它标志着 电力工程建 设在标准化设计 、 探 索和实践方面起到 了引领和示 范的作用 。所 以, 做 好标准配送式智 能变 电 站 质 量 控 制 的 关 键 在 施 工 前 就 必 须 对 影 响 工 程 质 量 的 因素 进 行 逐 一 排查, 使工程质量所受的影响 降到最 低。又快、 又好地 建设智能变 电站 , . 3 设 备 不仅是时代发展和 电力工程建 设发展的需要 , 也 是工程本体质量和供 电 2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电气 安装运用一 、二次设备 的模块化设计 、 质量的保证 。 体化安装和设备 间控制 电缆 的工 厂预制等技术, 达到现场装配 即插 即 2 影 响标 准配 送 式智 能变 电站 施 工质 量 的因素 用 的 目的, 有效提高 了现场施工 的工作 效率, 它的 电气设备质量检验 、 调 电力工程 在施工 中有着很 多复杂因素 ,对工程产 生影响,人员 、 材 式 都需要提前把关 。施工过程 中需要 很多的机械 设备, 如 吊装设备 的运 料、 设备、 施工方法、 环境等都是 电力工程 中的重 中之重 。 行状态 对工程 建设的影 响也很大 , 首先 不同设备的性能和仪表型号都要 2 . 1 人 员 符合工程需要, 与工程设备配套 , 在 施工过程设备不仅要保证安全操作 , 人 员 管 理 是 电 力 工 程 施 工 的 关键 , 电力 工 程 从 开 工 到 运 营 都 以人 员 还 要分阶段控制 、 检查直至最后 的质量验 收, 都要满 足设计和 质量验收 为主体 , 每 个建设人 员都能影 响到工程质 量, 人在 建设的过程 中可 以影 规 范。 响到其它 因素的稳 定,所 以说 电力工程质量 的保证就 是人员素 质的保 2 . 4 施 工 证, 只有 高素质 的施 工人员才 能产生高质 量的 电力工 程, 同时人 员还能 标准 配送 式智能变 电站材料环保 、 工期缩 短, 相应 的便是对 工人们 决定 对 其 它 工 程 因 素 的 选 择 。 工 艺 水 平 的高 要 求 , 其 中“ 精度高 ” 、 “ 误差小” 是 最 根 本 的要 求 。传 统 的变 2 . 2 材 料 电站设备基础使用 的是杯 口基础 等技术 ,构架安装 就位校准 后还要灌 标准配送 式智 能变 电站是一项 高科 技工程项 目, 工程 的材料在不断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提高用电的效率,更好地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科技工作者们开始研究智能电力配电系统,探索出一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电力配送解决方案。

一、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定义及意义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将能源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电力配电系统。

该系统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对用电设备的监测、控制、反馈和故障诊断等操作,从而实现能耗的节约和用电的高效,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生产等方面的电能需求。

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出现意义重大。

一方面,它可以大幅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效,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等用电需求,降低由于电力负荷过重带来的停电、短路等问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和安全的基础设施。

二、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原理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建设,实现对电力输配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系统采用智能化配电装置和集中控制器作为核心部件,实现对网络化配电系统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对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监测、处理和分析。

三、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的优势与传统的电力配电系统比较,新型智能电力配电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和管理成本,为用户节约能源支出。

2. 通过自动化精准控制,可以避免电力短路、火灾等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电力安全的信心。

3. 可以自动监控大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状态,及时检测出故障并通过智能控制器进行调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通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用电设备的远程监测和优化控制,提高了设备的寿命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mart Grid 智能电网, 2014, 4, 108-114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sg/10.12677/sg.2014.43017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ofDelivery-Type SubstationXiaoyu Xiao1, Liang Cao1, Xiaowei Chen2, Lei He1, Chunlin Dan1Central Southern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Wuhan2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Email: xxy5452@, CL5443@Received: Apr. 19th, 2014; revised: May 21st, 2014; accepted: May 29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Delivery-type substation is a new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has been adopted in projects of new generation smart subst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smart substa-tion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with the secondary system,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al interface. Focus of this paper lay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the inside panel layout and the configuration scheme of the prefabricated cabin. Electrical interface of prefabricated cabin with other equipments is also stu-died.KeywordsDelivery-Type Smart Substation, Prefabricated Cabin, IEC 61850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肖筱煜1,曹亮1,陈小卫2,贺磊1,但春林21中南电力设计院,武汉2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Email: xxy5452@, CL5443@收稿日期:2014年4月19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21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29日摘要配送式变电站[1]是一种新兴的变电站建设方案,目前已开始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采用。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2],文章从预制舱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了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预制舱的结构、屏柜布局以及预制舱的配置方案,并对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电气接口形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送式智能变电站,预制舱,IEC 618501. 引言配送式变电站是全寿命理念[3]与标准化设计相融合的产物。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配送式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主要技术突破有两点:1) 建筑结构上采用工厂预制设备(如预制舱、预制混凝土构件)替代传统的二次设备室或传统的建筑物建设方案,现场仅进行装配式作业;2) 电气接口标准化,由于智能变电站一次与二次主要采用光纤通讯联系,电缆使用大量减少,因此可采用电缆、光缆预制航空接头替代传统的端子排接线及光缆熔接,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

通过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配送式变电站节约资源,节省投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

本文拟从预制舱的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

2. 预制舱的结构2.1. 预制舱的基本结构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舱由舱体、二次设备、暖通、照明、消防、安防、图像等设备构成,舱内所有设备均在工厂内完成相关接线及调试工作,并作为1个整体或2~3个单体运输至现场。

为了满足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各种标准要求,以及需满足户外运行的要求,预制舱整体均采用不锈钢材料,舱体部分采用双层不锈钢,使得舱体满足抗干扰等级要求,抗震强度大于8级以上[4]。

在预制舱顶部增加斜顶,对于南方地区,斜顶与箱顶保持50角,预防积水;对于北方地区,需要增大斜顶与箱顶的角度,预防积水和积雪;同时斜顶还可以减少箱顶阳光照射;同时舱体表面还涂有三层船舶用防水涂料,大大提高预制舱的防水、防锈性能。

舱体端面设置双开门,采用标准集装箱结构,主要目的用于设备安装。

在箱体侧面呈对角方向开有两个风窗,风窗设置双向换气扇,一个为进风口,一个为出风口,工作状态时可使箱体形成空气对流;风窗外设置窗罩,可以防雨、防尘及生物的进入。

依据ISO标准,预制舱的宽度× 高度一般均为2438(mm) × 2896(mm),比较常用的长度主要有20英尺(6058 mm)、30英尺(9125 mm)、40英尺(12192 mm)等(后文简称为20尺预制舱、30尺预制舱及40尺预制舱)。

预制舱侧壁厚度通常为44 mm,端壁厚度为80 mm (图1)。

经过笔者调查,目前使用的集装箱式的预制舱,由于采用双层不锈钢结构以及船舶的防水涂料等原因,舱体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二次设备厂家可进行相关的研究,降低舱体的制作成本。

2.2. 预制舱的内部空间和结构舱体内部由二次设备、暖通、照明、消防、安防、图像等设备构成,同时还需满足设备运行和检修Figure 1.Appearance of prefabricated cabin图1.预制舱外观图人员的工作需求,需对舱体内部进行装修,装修材料选用防火防水材料,可在装修材料和舱壁之间添加隔热材料,阻挡阳光照射,保证箱体隔热功能[5]。

舱内的照明、暖通、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

为了有效的节约能源,可采用工作门状态来开启自动照明;舱内安装空调和排风系统,并配置温湿度控制单元,实时采集柜内的温度和湿度,调整舱内的运行环境;由于目前都采用无人值守方式,舱内还需安装安防、图像监控、火灾报警系统。

站用动力、照明、暖通、安防、图像监控、火灾报警、插座等管线布置可以安装在装修材料墙板内,也可以通过墙面明敷相应的管线。

横向的管线宜集成安装在装配式建筑的主梁板架内;竖向的管线可根据需要现场安装。

3. 预制舱的屏柜配置3.1. 预制舱的屏柜布局舱内部二次设备采用屏柜方式布置,预制舱的智能变电站屏柜的宽度通常按照800 mm,为了节约空间也可采用600 mm宽的屏柜设计。

如果采用用600 mm宽的屏柜,需仔细考虑二次装置的安装尺寸。

为满足维护需求,预制舱内屏背面的维护通道可考虑600 mm宽,由于舱内空间有限,屏后的空间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方便维护,二次设备厂家可将二次设备改成前插式机箱结构,从而可以正面的操作、调试设备,大大节约内部空间;办公通道按照1150 mm宽设计,在屏前还可根据需求配置折叠式办公桌,边屏侧壁距离舱体内侧端面也应至少预留600 mm的维护通道。

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由于预制舱空间有限,安装完屏柜后内部空间相对拥挤,在确保运行方便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双列靠墙布置方式,中间预留检修过道。

3.2. 屏柜的安装方式控制柜采用并柜联接,沿集预制舱长度方向放置。

舱内底板上部布置槽钢两根,与底板焊接作为控制柜安装基础,机柜底盘的地脚螺栓与槽钢固定。

为了保障屏柜在箱体内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可增加支架对屏柜背面进行固定加强。

如图2所示。

由于目前舱体的制作主要有监控系统厂家完成,监控厂家需要熟悉其他专业或厂家的屏柜要求,提前统一要求,避免后期出现安装问题。

特别在使用600 × 600的屏柜时,屏柜的安装空间紧凑,需要考虑站内使用的服务器的尺寸参数,以及电源系统屏柜的要求,还需对屏柜的一些附件如切换开关等进行简化。

这样对监控系统厂家的设计要求较高。

4. 电缆、光缆配置及接线方案4.1. 电缆、光缆接口的标准化针对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间电缆连接特点及使用需求和二次设备间光缆连接特点及使用需求,可采用预制式电缆和光缆。

为实现模块化、装配式作业,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舱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采用航空式插头或圆形带锁紧式的光电连接器,实现了接口的标准化,舱内设备与舱外设备之间通过表转化接口转接,转接接口可安装在舱体上,也可在舱内设置专门的转接屏柜,如图3。

与传统变电站琐碎的端子排接线相比,二次专业接线施工工作量的显著减少,有效的减少施工公司,提高了可靠性。

图3中部是二次屏柜的背部面板,所有户外设备进出屏柜的光缆和电缆均通过该背板实现与屏内装置的连接,配送式变电站实现标准化设计后,各类保护、测控屏柜的背部面板可采用通用尺寸、通用开孔,实现模块化安装。

光电连接器本身的壳体应具备多种材质及镀层,满足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外部预制缆与箱体以及箱体之间的设备连接器应满足外壳防护等级IP67,以防止雨水、杂物等进入设备内部,箱体内部设备接口外壳防护等级IP65,具有优秀的抗振动、耐冲击性能,便于运输、安装等环境下正常使用。

在目前试点阶段,预制光缆的芯数、形式与设计院首先确定下来,对整站设计进度起到关键作用,笔者认为在工程设计前确定预制光缆厂家、航空插头类型,预制光缆厂家技术支持力度,对工程设计及供货周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Figure 2. Inside installation diagram ofprefabricated cabin图2.预制舱内部安装示意Figure 3. Internal transfer panel diagramof prefabricated cabin图3.预制舱内部转接面板示意图4.2. 电缆光缆的走线方式4.2.1. 上进线电缆桥架电缆采用上部进线方式,电缆从箱体后面中间位置上部引入,在进线口外设置防雨结构,电缆沟通过斜坡爬上,见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