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悠久的汤文化
汤文化

6.酗酒者不宜入池浸泡。
7.浴后用清水冲洗身体,但不要用肥皂或浴液,以保存皮肤表面所吸收的矿物质。
华清池温泉历史久远,任沧桑巨变,千古不竭,被誉为“天下第一温泉”。华清池温泉形成于两三百万年前,6000年前就为姜寨先民所利用。相传周幽王曾在此建骊宫,秦始皇以石筑室,名“神女汤泉”,汉武帝时扩建骊宫,到了唐代进行大规模扩建,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修建的宫殿楼阁更为豪华,将温泉发展为池,并将池置于宫室之中,改名为“华清宫”,因宫建在温泉上,故名为“华清池”。目前,我省的《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已经明确了华清池的核心地位,华清池所处的临潼区也已被命名为中国御温泉之都,华清池的温泉开发可谓正逢其时。而现今华清池景区内,仅仅是几十年前所修建的普通浴池,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体验皇家温泉,享受皇家沐浴文化的需求者不断增多,因而开发利用华清池温泉文化产品势在必行。
汤文化
汤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处?这个答案也许已年代久远得不可考了。一开始,人类发现温泉,更发现动物在泉水中恢复疲惫。据说日本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温泉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后来是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泡过温泉之后奇迹般地迅速复原,这才使他们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温泉的功能。现代人渐渐把泡温泉作为休闲养生、解压甚至治疗的方法,这种趋势迅速在全球漫延。
世态沧桑,斗转星移,汤岗子温泉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过去。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汤岗子温泉又一次焕发了青春,成为全国最大的疗养胜地和慢性病治疗中心。她占地64万平方米,拥有床位1300张,职工近千人。这里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全国物理康复医师培训基地,同时也是辽宁省康复中心及辽宁省康复医学研究会所在地,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理疗杂志》编辑部也设在这里。近10余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通过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这里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康复理疗胜地。
浅谈历史悠久的汤文化

浅谈历史悠久的汤文化人类食事活动有几炊重大的变革,其中一次就是利用火,变生食为熟食。
由茹毛饮血到炮生为熟,不仅使原始人享受到熟食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多、更高级的营养成分,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从而使人类从一般动物中区别开来,成为万物之灵。
由食物加工而成的熟食制品种类繁多,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要数汤类食品。
法国著名厨师路易斯·古伊说的一句话:“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
可能是他的偏爱,但汤确有这么一种魔力,无论一顿饭多么丰盛,人们还是把许多赞美之辞加到汤上。
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
一般是指以水为传热介质,对各种烹饪原料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加工工艺烹调而成的汗多的、有滋有味的饮品。
不仅味道鲜美可口,且营养成分多半已溶于水中,极易吸收。
汤在烹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正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汤具有这些特殊、特别的作用与好处。
在此,我将从汤的发展历史、汤的分类与作用、汤的烹制、汤的养生、保健作用、各国的名汤、实例分析等方面来对汤作个系统、详细的介绍,来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使用它。
一、源渊流长的“汤文化”。
烹饪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贵遗产。
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汤”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丝丝”的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
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文“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
在英语中,“晚餐”这个词来自“辍饮”,意思是请坐下喝一碗汤。
在美国,喊一声“汤来了”,表示家人可坐下来用餐了。
汤的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知道食用菜汤了。
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7000年间,近东地区的人就已学会了“煮汤”。
由于当时陶器还没有产生,人们煮食物进,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使之凹下一个坑,放入水和要煮的食物,然后在坑的附近燃起柴火,交二块块石头烧烫了投入坑内,至水煮开食物煮烂成汤喝。
猪筒骨汤文化介绍

猪筒骨汤文化介绍猪筒骨汤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汤品,它不仅在中国各地有着广泛的流传,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猪筒骨汤以猪的筒骨为主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而成,汤味醇厚,营养丰富。
它在中国饮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其美味可口,更因为其独特的养生功效。
猪筒骨汤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耐心和技巧。
首先,选取新鲜、肉质丰满的猪筒骨,并将其清洗干净。
然后将猪筒骨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撇去浮沫。
接下来,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配料,比如姜片、葱段、料酒等,增添汤的风味。
然后,将火调至小火,慢慢炖煮数小时,直至猪筒骨的骨髓溶解入汤中,汤味更加浓郁。
猪筒骨汤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首先,猪筒骨富含胶原蛋白,可以帮助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水润,延缓皮肤老化。
其次,猪筒骨中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对骨骼生长和保持骨密度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猪筒骨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胶原蛋白,对于关节健康和软骨修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长期食用猪筒骨汤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皮肤质量,对于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了营养价值,猪筒骨汤还具有一定的药膳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猪筒骨汤具有温中补虚、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质偏寒的人群。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猪筒骨汤,可以温暖身体,增强抵抗力。
此外,猪筒骨汤还被认为有助于调理女性的生理周期,缓解经期不适症状。
猪筒骨汤除了可以单独享用,还可以作为其他菜品的基础汤底。
比如,将猪筒骨汤与海鲜、蔬菜等搭配煮成火锅底料,可以增添口感和风味,使火锅更加美味。
此外,猪筒骨汤还可用来煮面条、煮粥等,增加食品的鲜美度。
猪筒骨汤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家庭中被广泛传承和喜爱,同时也在餐馆和酒楼中备受推崇。
在一些地方,猪筒骨汤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在婚礼宴席上,猪筒骨汤被视为团圆、幸福的象征,寓意新婚夫妻白头偕老,家庭和睦。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猪筒骨汤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以展示东方饮食文化的魅力。
我国温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温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温泉利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公元前四千多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知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
”(见西汉司马迁《史记》)。
公元前500至600年,孔子《论语•先进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浴乎沂,即在曲阜以南的沂水中泡浸温汤,可见孔子也是我国温泉文化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河南下汤温泉,称为御汤,历代都有帝王、皇妃在此沐浴。
《河南通志》记载:“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泉,商后尝浴其处……”。
明嘉清《鲁山县志》记载:“皇女温泉,去县西五十里,旧名汤谷温泉,今按《水经》名皇女汤,乃商后良夜常浴之其所,泉发于山之石中,神如鼎沸,里泯引以为沐浴地,疮疾濯之即愈,有骊山神出之验。
”商后是最早有记载来此沐浴的一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房山县的人民群众已谱写利用温泉洗浴、灌慨的历史了。
“骊山温泉自三代末显于世”(见顺冶本《临潼县志》),2800年前骊山温泉就被发现,西周时期周幽王在此修建了“骊宫”,历史上称为“星辰汤”。
到了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离宫别墅,名“骊山汤”。
西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东汉张衡在“阳春三月,酉草萋萋”之时,“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风中峦”,大赞此地“壮厥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览中域之珍怪,无斯水之神灵,”写下了《温泉赋》,赞美了温泉的“六气淫错,有疾疠兮。
温最汨焉,以流秽兮。
蠲除苛匿,服中正兮。
熙哉帝载,保性命兮”的功德,是当时赞美骊山温泉的名赋。
北魏元茛在《温泉颂》碑文赞颂道:温泉“乃自然之经方,天地元医,出于河渭之南,泄于骊山之下,渊华玉澈,心清万仞,于是左汤谷,右蒙记,南九江,北瀚海,干城万国之民,怀痪沉疴之客,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斯水”。
这个时期开发的温采有陕西勉县温泉和山东临沂温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往》有载。
而江西庐山温泉也在北魏《水经注》出现。
庐山温泉的历史,见于记载的最早时期是在东晋。
牛肉汤的历史故事

牛肉汤是一道传统的美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传说,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良的大臣,他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隐居在淮南地区。
张良的妻子为了给张良补充营养,便用牛肉和各种香料熬制了一种汤,这种汤便被称为“牛肉汤”。
张良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便决定离开此地。
但是,张良的妻子却认为这是一种美食,便将这种汤的做法传给了当地居民,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
随着历史的演变,牛肉汤的种类和做法也越来越多。
在中国,牛肉汤已经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美食,不仅在各大餐馆和夜市有售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牛肉汤。
例如,安徽的“阜阳牛肉汤”,河南的“洛阳牛肉汤”,山东的“济南牛肉汤”等等。
牛肉汤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
在许多地方,牛肉汤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安徽阜阳,牛肉汤被视为“家庭和睦”的象征;在河南洛阳,牛肉汤被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在山东济南,牛肉汤被视为“幸福美满”的象征。
总之,牛肉汤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美食,不仅在各大餐馆和夜市有售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牛肉汤。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洛阳汤文化

论洛阳“汤文化”潘泽璞(闽江学院 10级旅游管理本科4班)摘要:洛阳作为九朝古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汤文化又是其中的代表,本文通过列举洛阳的驴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以及洛阳水席来试论洛阳人喝汤是怎样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又如何影响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关键词:洛阳;汤;生活;文化一、洛阳汤的历史由来洛阳,天下之中,华夏圣城,饮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地因时而异。
洛阳曾作为13个朝代的都城,又得益于五十年代支援北方的建设,因此各地美食汇聚于此,丰富异常。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这是每一个华夏人都恋恋难舍的故里。
洛阳四面环山,处盆地,雨量少,故民间饮食多用汤类,以抵御气候干燥寒冷。
不论是早上,中午或者晚上洛阳人都爱喝汤,洛阳人最自豪的国宴:水席,也终归是汤。
所以洛阳的饮食文化浓缩来说就是一个字:汤。
洛阳人喝汤的起源,现在已经难以考究。
有说法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饮食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估计没有哪座城市像她一样视汤如命,一天三顿饭,顿顿不离汤,咸汤甜汤早晚搭配。
洛阳有二三十种汤:羊肉汤、牛肉汤、狗肉汤、驴肉汤、杂肝汤、胡辣汤、豆腐汤、小碗汤、凉粉汤、粉丝汤、不翻汤、丸子汤等等。
洛阳的本土小吃是汤的世界,汤的王国。
汤如黄河水一样,渗透到洛阳的城市民间大街小巷,山区平原,处处是汤的身影。
老洛阳人把吃饭叫“喝汤”,可见汤在洛阳的盛行,已经渗透到洛阳人骨子里了。
喝汤是洛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习惯用酒店的豪华程度去衡量食客的身份与层次的话,那么你绝对想不到在洛阳一个小小的汤馆对社会各阶层的包容。
在看似简陋甚至环境颇为不雅的汤馆内,也许就能碰到一两个在电视上讲话的高官或者本地名人。
二、洛阳的驴肉汤洛阳驴肉汤,古语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以此来形容驴肉之美。
有的人以为驴肉一定是粗糙不堪的,而实际上驴肉肉质细嫩,远非牛羊肉可比,只是上市量小,因而影响不如牛肉大而已。
千年历史瓦罐煨汤_传统文化

千年历史瓦罐煨汤用瓦缸煨汤,在江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过去江西穷人多,剩菜残汁舍不得丢掉,就用瓦缸一起装了起来下次堡热再吃,却意外发现味道特别好,义有营养,于是相沿成习。
在逐渐演变过程中,他们不再用剩菜来做,进而动用中医相生相克、调得阴阳的道理,讲求材料搭配互补,使煨汤菜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
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缸中套罐的新方法,把原料罐放在一米方圆的大缸中,以木炭火恒温煨制,密封不溢,味道更加鲜香、醇脓,而且营养又不流失。
这瓦缸汤里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是这煨汤的缸。
高达3.5米高的巨大瓦缸昂然矗立,让人不得不昂头仰视。
冷丁一看,还以为是酒厂的储酒罐,据说这缸是专门设计定制的,还申请了专利。
其次,是这瓦缸的材料,是取自陶都景德镇的土。
缸好自然汤靓,用此缸煨出来的汤更能保持食物原有的风味。
第三,就是瓦缸煨汤的原料货真价实,大多以土鸡、蛇、龟、天麻、猴头菇等为原料,材料多来自江西本省的土特产,煨汤的水则是采用天然矿泉水,图的是原汁原味。
瓦缸煨汤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奥秘呢?应该说,瓦缸偎汤之法颇为独特:巨型大瓦缸里面一层一层摞上小缸,下以硬质木炭火恒温偎制,通常达七个小时以上。
由于这缸中之缸是用气的热量传递,因而避免了直接煲炖的火气,煨出的汤不但鲜香淳浓,而且滋补益人不上火。
各式汤品是以瓦罐盛着,放人缸内煨好后端上来的。
上桌后罐口仍封着薄薄一层锡纸,揭开后满座皆香。
所以用瓦缸煨出的汤特别鲜香醇厚,是因为瓦缸具有通气性、吸水性和不耐热等特点,原料在长时间低温封闭的环境中受热,养分充分溢出,故汤品原汁原味、软烂鲜香。
而且瓦缸使用次数越多,所制菜肴汤品的味道就越鲜美,民谚有道:“陈年的瓦缸味,百年的吊子汤。
”据讲,煨汤就如同太上老君炼丹,七七四十九天,煨汤要的也是功夫,最关键还是控制火候,煨汤师傅始终要坚守大缸左右,不敢大意。
煨汤一般历时七个小时,要随时注意缸中温度,真可谓小一度则欠,多一度则过。
鸽子汤的典故

鸽子汤的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鸽子汤的起源
2.鸽子汤的传说
3.鸽子汤的烹饪方法
4.鸽子汤的营养价值
5.鸽子汤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鸽子汤的起源:
鸽子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人们食用鸽子的记录。
鸽子汤作为一道传统的滋补佳品,历经千年,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鸽子汤的传说:
关于鸽子汤,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将名叫霍去病,他因病需要滋补,便让人炖了一锅鸽子汤。
喝了鸽子汤后,他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
从此,鸽子汤就被视为滋补佳品,流传至今。
鸽子汤的烹饪方法:
鸽子汤的烹饪方法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炖煮。
首先,需要准备好鸽子、红枣、枸杞、姜片等食材。
然后将鸽子洗净,切成块,与其他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炖煮 2-3 小时,直至鸽子熟烂,汤汁鲜美。
鸽子汤的营养价值:
鸽子汤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
此
外,鸽子汤还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益气健脾等多种药用功能。
鸽子汤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鸽子汤被视为一道具有滋补养生作用的美食。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人们更是喜欢食用鸽子汤,以达到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同时,鸽子汤也是许多宴席上的一道重要菜肴,象征着健康和长寿。
综上所述,鸽子汤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悠久的汤文化人类食事活动有几炊重大的变革,其中一次就是利用火,变生食为熟食。
由茹毛饮血到炮生为熟,不仅使原始人享受到熟食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多、更高级的营养成分,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从而使人类从一般动物中区别开来,成为万物之灵。
由食物加工而成的熟食制品种类繁多,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要数汤类食品。
法国著名厨师路易斯·古伊说的一句话:“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
可能是他的偏爱,但汤确有这么一种魔力,无论一顿饭多么丰盛,人们还是把许多赞美之辞加到汤上。
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
一般是指以水为传热介质,对各种烹饪原料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加工工艺烹调而成的汗多的、有滋有味的饮品。
不仅味道鲜美可口,且营养成分多半已溶于水中,极易吸收。
汤在烹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正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汤具有这些特殊、特别的作用与好处。
在此,我将从汤的发展历史、汤的分类与作用、汤的烹制、汤的养生、保健作用、各国的名汤、实例分析等方面来对汤作个系统、详细的介绍,来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使用它。
一、源渊流长的“汤文化”。
烹饪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贵遗产。
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汤”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丝丝”的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
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文“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
在英语中,“晚餐”这个词来自“辍饮”,意思是请坐下喝一碗汤。
在美国,喊一声“汤来了”,表示家人可坐下来用餐了。
汤的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知道食用菜汤了。
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7000年间,近东地区的人就已学会了“煮汤”。
由于当时陶器还没有产生,人们煮食物进,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使之凹下一个坑,放入水和要煮的食物,然后在坑的附近燃起柴火,交二块块石头烧烫了投入坑内,至水煮开食物煮烂成汤喝。
同时,国外历史学家在考古研究中发现,人类曾制作了一种蔬菜庇肉浓汤,装在皮水袋中,喝前投入烫石子加热。
这种奇特的喝法在美州印第安人中也曾长期存在过。
据记载,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每个参赛者都带着一头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庙中去,先放在宙斯祭坛上祭告一番,然后按照传统的仪式宰杀,并放在一口大锅中煮。
煮熟的肉与非参赛者一起分而食之,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知道在煮熟食物中,汤的营养最为丰富的道理。
历史学家考证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谱是在公元2700年前在中国发现的。
这本食谱上记载有十几道汤菜。
其中有一道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鸽蛋汤”,食谱中把它称之为“银海挂金月”。
中国的帝王家的食谱可算是集中国菜与中国汤之大成。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有8名御厨为她做汤,她最喜欢喝的汤是“鸡茸鸭舌汤”,作料是鸡、鸭舌、火腿丝、鲍鱼、干贝等。
德龄公主在她的《瀛台喋血记》中曾写到“这位老佛爷一生似乎与鸭舌汤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汤的一些基本知识。
汤作为我国的菜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饭前喝汤,可湿润口腔和食道,刺激口胃以增近食欲。
饭后喝汤,可爽口润喉有助于消化。
中医认为汤能健脾开胃、利咽润喉、温中散寒、补益强身。
汤还在预防、养生、保健、治疗、美容等诸多方面对人体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汤的分类,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从一般原则上分可分为:奶汤、清汤和素汤三种。
以原料上分在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水果类、粮食类、食用菌类。
以口味上分,有咸鲜汤类、酸辣汤类和甜汤类。
以形态上分,有工艺造型和普通制作两种。
还有用淀粉勾芡汤汗销稠的和不勾芡的汤。
另外,还有一种是在烹饪原料中加入具有滋补效用的中药制作的食疗汤。
汤的用途非常的广泛。
在烹饪中几乎所有熟炒菜都要用汤。
在爆炒、清炒、锅?熘、烩等烹调方法的对汗中,都要加入清汤。
白扒的菜肴中,要加入奶汤。
在鲜味中,凉菜的炝汗调味的鲜咸,热炒中菜的鲜咸、五香、酸辣、咸香、咸麻等都用清汤提鲜。
在宴席中,无论是高级宴席或是家常便餐都离不开它。
除少数菜外,几乎无菜不用汤。
汤不仅味美可口,能刺激食欲,且营养丰富,含大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成分。
它自身独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1、鲜味之源。
汤的主要特点是“鲜”。
我们祖先在创造这个“鲜”字时,可能就基于“鱼”“羊”合在一丐煮后产生的“鲜”味这个实践而创造的吧!在我国的烹调中十分讲究制汤调味,味精产生以前主要的鲜味都来自于汤。
即使在现今调鲜味品如此之,也有许多菜肴用汤来调鲜味。
那么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汤是鲜之源。
2、用料广泛。
绝大多数种类的食物-鱼、肉、家畜、家禽、骨骼、蔬菜、水果都能作为汤的原料和配料。
甚至吃剩下的食物放在一起烩一烩,也可成为一道味美右口的汤菜。
3、制作精细。
汤的制作技艺精湛,每一操作过程都十分精细,决不一煮就成。
“菜好烧,汤难吊”,是历代厨师的经验之谈。
有一种汤叫“双吊双绍汤”,皇宫御厨们称之这“金汤”。
其意有三:一为此汤用料精,价格昂贵,故称“金汤”;二为此汤每一斤原料只能出成品汤一斤,有暗含金汤之意;三为此汤制作的成败有时甚至关系到厨师的性命,可见,这汤决不是随便摩洛哥以做出来的,汤的制作确实是一项精细复杂的工作。
对于这一点,本文在后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汤类食品的进食形式海内外大同小异。
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小吃或零食,亦可佐正餐作副食。
按不同国家、民族的进餐习惯,有先进食后喝汤的;也有先喝汤后进食的;也有边进食边喝汤的。
但不论何种喝汤形式都是以益于强身健体为其特长。
三、汤的烹制技术。
制汤在饮食行业里又称吊汤或汤锅。
吊汤技术是我国烹调技术的一朵瑰丽之花,也是每个厨师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
鲜汤,特别是高级鲜汤,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
尤其是鱼翅、燕窝、银耳、海参、熊掌等贵重而本身又无滋味的原料,就必须依靠鲜汤烹调增加其滋味,使之成为名肴。
所谓鲜汤,是用新鲜味美、营养丰富的动物性原料,加入煮熬,取其精华而形成的香浓味鲜的汤汁。
提取鲜汤的技术要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选料要严。
应选用鲜味浓厚的动物性原料,多以母为主料。
因为母鸡肌肉组织所含的浓厚鲜味,及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粮类、维生素及无机盐等是其它原料所不及的。
但是,用做煮汤的母鸡应该有所选择,必须是宰杀后体重在千克以上的老母鸡,越老越好。
以鸡为主,再配以瘦猪内、火腿、鸭子、肘子、脚爪、骨头、骨架等肉类原料。
冷水下锅。
吊汤的原料以大块整只为宜,与冷水同时下锅,一次加足水量,中途不能加水。
如下入沸水锅不,原料的表面骤受高温,蛋白质容易凝固,不能大量溶于汤中,汤汁不易达到鲜醇的程度。
同样,也不能先加入盐,因为盐具有渗透作用,能渗透原料内部,排出原料内的水分,蛋白质也容易凝固,汤汁不浓,鲜味不足。
所以,原料要在冷水下锅后,加热烧沸,撇去浮沫,加点葱、姜、料酒、即可熬制、最后加盐。
火候要准。
和烹制菜肴一样,吊汤也要掌握好火候。
清汤和奶汤,要用两种不同的火候。
奶汤的火候,先旺后中,汤面始终保持沸腾的状态,直至汤汁呈乳白色,并以较高浓度为准。
但要注意防止原料粘锅底,产生不良味道,破坏了汤汁;同时,火力不能变微,火力不足,汤汁不浓,粘性较差,滋味不美,失掉奶汤特色。
在适当的火候下,要开锅熬制两个小时左右。
这种鲜汤,大多用于煨、焖、煮等技法烹制白汤菜肴,还可用于烧、扒等菜肴的调味,用途比较广泛。
清汤的火候,则是先旺后小,在汤汁煮沸后,立即改用小火,保持汤面微开,呈翻小泡状态,行话叫做冒“菊花心”泡。
但火力又不能过小,过小不冒泡,原料内含有的蛋白质等物质也不容易溢出,影响汤汁鲜味和质量。
相反,火力也有能过大,大了汤面沸腾,汤色就会变为浓白,失掉清汤澄清的特色。
清汤熬制时间也奶汤长得多,一般要盖锅熬四小时以上。
熬制以后,再用细白纱布过滤,除去渣滓,即成鲜醇、澄清的汤汁。
以上这三大条就是制汤所要掌握的要领。
但要制好汤还需掌握吊汤的一般程序:清汤过滤后,放入锅内;另用鸡肉剁成茸泥,适当加入葱末、姜末、料酒和少许清水拌匀,渗出血水后,倒入清汤内;锅架火上,用旺炎加热,边加热,边用手勺推动搅转,待汤将沸时,立即心用小火,继续熬制。
这样,汤内的细微渣滓就被鸡茸吸附,粘结一起,浮出汤面;离火后,用勺撇净,晾凉,即成为清澈如水、鲜味异常、营养丰富的汤。
四、宴席上的汤宴席上,一般可上三次汤,宴前喝汤是整个宴席的前奏曲,它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引起人们的食欲,,清除口中的异味,便于品尝美味佳肴。
这时的汤应特辑清淡稀薄;菜吃一半,酒过三巡,宴席中间上一道汤菜,用于清除前边酒、菜之味,启后边佳肴之美,此时的汤一般应在吃完一个味较浓重的菜之后喝;酒足饭饱进,要喝酸辣味稍浓的上点汤,用以解腻、醒酒、消食。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饭前喝汤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方法。
这是因为:汤,不仅能润滑口腔与肠胃,还能刺激胃液的分泌,从而引起食欲;尤其是食用馒头、大饼等面食制品时,还会有助于肠胃消化。
另外,饭前喝汤还可以使汤中的营养成份为人体充分吸收。
法国厨师路易·P·贝高易在他的?汤谱?一书中说:“饭前的一碗汤如同一束使人心醉的鲜花,是对生活的一种安慰,能消除人们由于紧张或不愉快带来的疲劳和忧愁。
”然而由于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饭后喝汤,只有南方少数地区有饭前喝汤的习惯而在西餐中,除冷盘外,大都作为第一道菜。
先喝汤能起润口作用,然后再吃其他菜,西餐一般都配有两道汤,一清一浓,由用餐者自己挑选,午饭大都备清汤、本色浓汤;晚饭大都用奶油浓汤、清汤作备用。
外国人在喝汤之前不管汤的味道如何,总先要加盐、胡椒粉才吃。
这是一咱饮食习惯,所以汤的口味要比其它菜淡一些。
西餐中的汤菜花色品种很多,有清汤、奶油浓汤、本色浓汤等等。
它们的质量要求大体一致:原汤、原色、原味。
以上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汤在中、西餐的宴席或普通用餐中都有它各自的程序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