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简介

合集下载

3冬不拉

3冬不拉

3 冬不拉
词语解释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 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 出来。本课国王对这只瞎 熊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造句:得知儿子去除瞎熊, 国王心急如焚,却一筹莫 展。
3 冬不拉
视死如归:把死看做像 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造句:战士们很勇敢,个个 视死如归。
3 冬不拉
自告奋勇:形容自己请求 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课 文指王子不顾危险,主动 请求去除掉瞎熊。
造句:冬不拉自告奋勇, 要去除掉瞎熊。
3 冬不拉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 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 悲苦。本课指阿肯的琴声优 美,深情有变化。
造句:天晚了,山谷里传出 一阵笛声,那声音如泣如诉。
3 冬不拉
默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王 子(自告奋勇承担重任 )(毫不畏惧献出生命) (琴声叙说悲壮故事 )。表达了人们对勇敢、 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3 冬不拉
互动课堂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 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1.用“ ”标出最能体现“瞎熊、国王、
王子”特点的词。 2.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位怎样的人?
3 冬不拉
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 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 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
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3 冬不拉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哈萨克 族民间乐器“冬不拉”名 字的来历。王子冬不拉 自告奋勇 去除掉 瞎熊 , 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 琴声 把 这个悲壮的故事讲给国王听。为了纪念王子,牧 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 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

广泛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

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

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冬不拉课件

冬不拉课件

节奏明快
其节奏明快,让人感受到 强烈的律动感。
演奏技巧多样
演奏者运用多音乐魅力。
音乐与社会文化关系
民族认同
冬不拉音乐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奏和演唱,
传达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交活动
在哈萨克族人的社交活动中,冬不 拉音乐常常作为娱乐和交流的方式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04
冬不拉曲目欣赏与分析
经典曲目介绍与欣赏
《草原之歌》
《冬不拉之歌》
这首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 描绘了草原的广阔与宁静,是冬不拉 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目以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 展现了冬不拉音乐的独特魅力,是冬 不拉音乐的经典之作。
《故乡的思念》
这首曲目以深情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 歌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受 人们喜爱。
独特魅力。
演奏技巧在曲目中应用
01
《草原之歌》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柔和的触弦方式和丰富的和声变化来展现草原
的美丽与宁静。
02
《故乡的思念》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深情的触弦方式和富有情感的演绎来表达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03
《冬不拉之歌》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来展现冬不拉音乐的
独特魅力。同时,还需要运用快速的弹奏技巧和灵活的手指运动来展现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扩大 冬不拉的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冬不拉等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适应新 的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冬不拉等传统文化也可以尝试向国际化方 向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演奏 •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 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 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 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 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一般以 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 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 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 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 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 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 区的哈萨克、诺盖、卡拉卡尔波克等民族 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 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 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 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 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 琴身有羊肠弦品位。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传 统乐器。
• 美丽的传说
• 阿肯弹唱 • 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冬不拉伴奏下 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 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歌词 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 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 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 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 世界的真实反映。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 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 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 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冬不拉以简朴轻盈的构 造,蓄纳天地万籁之 声,淋漓尽致地传达 出草原特殊的音乐语 汇,表达着哈萨克人 民的悲欢离合和喜怒 哀乐。在阶级社会中, 冬不拉琴伴随着牧羊 人飘动的篝火,伴随 着阿肯激昂不平的声 调,拉的声音 • 冬不拉的声音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 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 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 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 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 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 配和音)。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 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 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 非常丰富。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 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冬不拉的起源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哈萨克民族的远古历史。

据传说,冬不拉最早起源于古代哈萨克族民间生活中的牧民文化,最初是用来驱赶猛兽、保护牲畜的一种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音色和节奏的乐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冬不拉的名称来源于哈萨克语,意为“弯曲的弦”,形容冬不拉乐器的特殊形状和结构。

冬不拉通常由一个弯曲的木框架和数根弦线组成,演奏时通过拉扯弦线或用手指拨动弦线,发出悠扬动听的声音。

冬不拉的演奏旋律多变,有时悲伤深沉,有时欢快明快,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民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场合都有广泛的应用。

冬不拉不仅在传统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

它既是哈萨克族人们表达感情、传承文化的工具,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承载着哈萨克族文化的深厚传统和情感精神。

1.2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哈萨克族文化中,冬不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乐器。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还能够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冬不拉的音色清澈悠扬,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

哈萨克族人民通过冬不拉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和价值观。

冬不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音乐上的价值,更体现在其对哈萨克族文化认同和传统保护的重要性。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由来和特点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起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牧民生活,最初是用来伴奏牧歌和民谣的乐器。

冬不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由优质的木材和羊皮制成,琴弦则是用马尾鬃或羊肠制成。

冬不拉的外形独特,通常呈现出长颈、扁平的琴身和独特的音箱设计,使其在演奏时能产生清晰悦耳的音色。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冬不拉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深情。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它的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优美,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冬不拉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传播着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 正文2.1 冬不拉的历史传承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冬不拉一般由一根长约1米的木杆组成,上面绷着两根弦,类似于吉他。

冬不拉的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灵魂之声”。

冬不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起源,据传说,冬不拉最初是由一位哈萨克英雄在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并且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冬不拉一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冬不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上,更体现在乐器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授以及对冬不拉的尊重和保护中。

冬不拉的传承历经千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哈萨克族及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冬不拉的传统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不拉简介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

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

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流传在民间的冬不拉乐曲达200多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

其次为描写狩猎生活、歌颂美丽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

解放后出现的较优秀的独奏曲有《高潮》、《热爱祖国》、《延安颂》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协奏曲有《美丽的巴尔鲁克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