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
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

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摘要】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
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本文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1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能源的角度来说,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各种经济产业中耗能过多,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导致城市气温变化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而且这个方面有越来越烈的趋势,因此对城市进行低碳改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城市的规划入手,因为城市的规划可能直接影响的消耗碳量的数量。
1.1 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1.2 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2.1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
1.2.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6期摘要:揭示中部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中部地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用2005-2020年中部城市碳排放统计数据,研究了市域碳排放总量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如下:一是在时间上,中部城市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
二是在空间上,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
三是市域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四是人口密度、财政支出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著驱动碳排放。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杜宾模型;影响因素一、引言气候变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特征,应对气候变暖,当务之急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造成中国巨大碳排放量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治理绩效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中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能源消耗量过大但利用方式不环保等问题。
节能减排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在节能减排任务目标下,高污染型和高碳排放型企业会受到较为有力的政策约束,这会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然而,引起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众多,在碳减排的目标下,从计量分析角度识别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对城市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近年来,我国不同学者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结构分解技术(SDA)、指数分解技术(IDA),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等几类。
不同的分析方法优势和缺点不同,得出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不尽一致。
然而,上述所说的几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同的弊端,即将碳排放在每个单元上看作是同质且均匀的,忽略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实际上,碳排放属于大气污染,某个城市碳排放强度较高有很大可能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碳排放量,因此,在检验碳排放影响因素时,应该考虑空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和解决要点

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和解决要点低碳视角下城市建设问题及现状1.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的问题尽管低碳理念一直被提及,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相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功能区规划选址不当。
各个功能区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在选址的过程中,部分功能区选址不当。
(2)定位不当。
部分城市对功能区的布局盲目贪大。
(3)部分用地低密度外延,开发效率低。
(4)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部分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往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档住宅和商务中心,而对于基础设计建设的投入却不足。
(5)缺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很多城市盲目开发用地,破坏了生态景观,造成了景观多样性指数的降低。
(6)部分新区建设秩序欠科学。
城市的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主观因素起的作用比较大,缺乏前期的整体考虑。
2.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现状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大多是以生态城市的方式开展的。
某些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列举以下三个例子。
(1)天津中新生态城。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特点主要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区域实际状况,建立了26 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深圳光明区。
积极布局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参与全球城市体系重构过程。
(3)河北“4+1”生态示范城。
这些生态示范城市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善性,保护生态环境,走低发展低消耗之路。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解决方案针对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城市在以后的规划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目标选择作为对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碳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合理的选择城市新区的发展目标。
通过以下几方面达到目标选择:(1)区域协调共生。
现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突破地域限制,因此要求区域协调健康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2)集约高效。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走集约型的土地和资源开发之路。
(3)产业发展。
城市的进步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也要主要人口规模与结构相适应。
低碳城市的空间形态探索——以恩施市为例

11 经 济 发 展 .
经济 增 长对 城市 形态 的影 响最 为 重要 ,作 为
社 会 经济 发 展 的 产物 ,城 市 的 形成 、 发展 、 变 化都 是 城市 经济 作用 力 的表 现结 果 ,经 济增 长 的
速 度 、特 征 与 方式 , 引起 城 市 扩展 的速 度 与 形 式 空 间 形 态 演 变 机 制 分 析 .
城市 形态 演变 是 有形 的、 可见 的 ,但是 真正
城市 形 态是其 内 在经 济发 展 的外在 表现 ,两
A bs r tact T w arh he t of he Ur t ban pataI s i
是 外在 表象 产生 和存 在 的根据 ,内在 本质通 过 外
a angem entf he r r ort new em ent i t el s n he p oces h nam i ange of h ur r soft e dy c ch e ban An t .
推动 城市 形态 演 变 的动力 既有 内在 的 ,也有
推动城市形态的演变。
14 交 通 方 式 的 变 化 .
交通 方式 与城市 形 态相 互适 应 ,交通 因素所 决 定 的空 间可 达性 是影 响城 市 形态 的重 要外部 动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鳊 号 10- 3X ( 00) 2 08 — 4 03 7 9 21 1— 00 0
4绿地楔入原则组团之间保留的水体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是低碳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休闲游憩活动场地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

障生活 水平 的 同时 , 降低 城 市 居 民碳 排 放 成 为 学 者 们 关注 的 热 点 ¨ 。虽 然 城 市 能 源 供 给 的低 碳 化 及
节能 照明 等 低 碳 技 术 的 应 用 能 够 有 效 降低 居 民 碳 排放 , 但却 显著 受 到技 术 的 制 约 。城市 空 间形 态 对城 市运 行及各 城 市要 素 有 一定 锁 定 效 应 , 一 在 定技术 条 件下 , 问形 态 的 调整 对 提 升 能 源使 用 效 空
【 关键 词】气候 变化 ; 空间形 态; 居民碳排放 【 中图分类号】T 9 4 1 U 8. 【 文献标 识码】 A
随 着气候 变化 及 城 市碳 排 放 研 究 的 深入 , 在保
其概 念 的理 解 大致 可分 为两 类 : 类 认 为 城市 居 民 一 碳排 放包 含 直 接 碳 排 放 和 间 接 碳 排 放 两 部 分 。直 接碳 排放 指 居 民 日常 生 活 能 耗 产 生 的 碳 排 放 。 间 接碳 排放 指 居 民所 消 费 的非 能 源 商 品 在 加 工 与 生 产 过程 中的能源 消耗 ; 一 类 则认 为城 市 居 民碳 。 另 排 放应 只包含 直 接碳 排 放 的 部分 ’ 。由 于居 民消 费 品种 类繁 多 , 乏 直 接 的统 计 数 据 , 般 的城 市 缺 一
主 要 切 入 点 之 一 。
从 以往 的研究 看 , 多数 研 究 仅关 注城 市 空 间形
态对某 一 类 型 居 民碳 排 放 的影 响
, 合 梳 理 城 综
市空 间 形 态 对 居 民碳 排 放 影 响 的研 究 并 不 多 见 。 本文从 居 民碳排 放 源 头 出发 , 明确 居 民碳 排 放 内 在 涵 的基础 上 , 面梳 理 影 响 居 民碳 排 放 的 空 间形 态 全
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

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作者:李菁贺薪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越来越恶劣的地球天气使世界对可持续未来发展的意愿愈发强烈。
本文从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入手,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系统梳理涉及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系列问题,旨在较为全面的梳理空间结构所包含的设计因素,将研究框架变得清晰明朗。
论文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概念,其次梳理了低碳城市的国际国内发展理论与实践,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入手探讨论文研究重点;涉及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
论文的最后,对前面做系统总结的同时,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低碳城市”相关基本概念1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所谓低碳城市,本质就是在城市实施低碳经济。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其概念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动理念及行为指导、政府管理部门以创建低碳社会为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目标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发展1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及实践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问题也较多,并且英国作为岛国,资源稀缺,深刻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未来可持续的重要性。
英国在 2008 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2004 年,日本政府制定《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境》的研究计划;2007 年,美国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2008 年,印度政府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而联合国也于 2007 年出台“巴厘岛路线图”,提出节能减碳的目标。
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3), 2193-220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 https:///10.12677/orf.2023.133219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庞欣玥,仲云云,余 赟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23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9日摘要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
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低碳发展方式,对于我国如期完成碳减排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计算108个城市2003~2018年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生产率等核心指标。
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以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检验,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梯度碳减排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Xinyue Pang, Yunyun Zhong, Yun YuSchool of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pr. 21st , 2023; accepted: Jun. 20th , 2023; published: Jun. 29th , 2023AbstractIn September 2020, China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by 2030 and “carbon neutral” by 2060.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庞欣玥等shoul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by decoupl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economic growth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is crucial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carbon reduction target on schedule.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productivity of 108 cities from 2003 to 2018 are calculated. By establishing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and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108 cities as a test, we empirically analysis the spati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finally propose a re-gional gradien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for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KeywordsCarbon Emission, Spatial Effect,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某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导致土地利 用效 率不 高 , 造成 碳排 放量 的增 多 。近 几年 哈
尔滨碳排放 总量逐年上升 , 平均 每年碳源 的 9 6 . 9 8 %来 自建
设用地 J 。由此可见 , 建设 面积是 主要 的碳 源地 , 应该合 理
规划 建设 用地 布局 , 混合 土地 功能 , 紧凑 发展 , 是减 少 哈
碳排放 。 2 哈 尔 滨 城 市 空 间结 构 与 碳 排 放 关 系
1 城市 空间结构 相关因素与碳排放关 系
1 . 1 城 市 空 间 区 位 与 碳 排 放
区位 红利 和级 差地 租都 是 影响 城市 发展 的重 要 因 素。 空 间区位 的差 异必 然会 引 起发 展 的不均 衡 , 导致 城 市功 能 空 间分 布的不 同见 图 1 、 2 。中心 区区位 优 势 明显 , 人 口聚 集、 商业 活 动频 繁 , 居 民生 活 、 交通 和产 业碳 排放 量 明显 多 于周边地 区。同时 , 对 于区位 红利 的追 逐 , 必然 引起土 地利
滨 碳 排 放 的重 要 措 施 。
图l 单中心城市空间区位 1 1 t 2 多中心城市空间区位
2 . 2 哈 尔 滨 空 间结 构 与交 通 、 碳 排 放
机动车交通 是城市 碳排 放 的重 要来 源 , 减少 交通 能耗 1 . 2 城市空间规模与碳排放 G l a e s e r 等 对城市空 间规模 与碳排放量的关 系进 行研 究, 发现城市 规模 与碳 排 放存 在相 关性 。随着 城市 规模 的 扩张, 新增人 口人 均 碳排 放量 比现 有人 均碳 排放 量 高。居 住 区服务半径 为 2 k m 以内较为 合理 , 产业 配套 完善 的镇 区
梅 大伟 等 : 某 城 市 空 间结 构 与碳 排 放 关 系分 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磨建功董欣【摘要】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城市空间形态向来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分析归纳影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因素,是构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在分析碳排放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接着依据城市规划的属性,分别分析归纳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政策层面和规划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剥离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的政策属性和技术属性,并对归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做了分析,建立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影响因素;空间形态;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达成的共识。
城市空间形态向来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构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城市要完成低碳转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1]。
基于城市规划的属性,本文从政策和规划技术两个层面分析归纳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低碳城市政策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试图为这一空白的填补做些贡献。
关于低碳城市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多数是介绍国外先进的政策经验和分析对我国的启示:王新等(2010)[2]、黄伟玲(2010)[3]等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的政策,廖红英等(2011)[4]、杨锐(2011)[5]、林姚宇(2010)[6]等人综合介绍和比较了国外多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低碳城市政策,任力、华李成(2010)[7]等介绍了英国低碳城市政策、高雅(2011)[21] 介绍和评析了温哥华的低碳城市政策、崔健(2011)[8]等人比较了中日低碳城市政策。
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
率先行动起来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5]以及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5]。
在城乡规划技术层面,马强(2007)[9]、陈秉钊(2008)[10]、潘海啸(2008)[11]等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分析了影响城市形态的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密度控制与功能混合方面的因素。
赵民、韦亚平(2008)[12]、李翅(2006)[13]、仇保兴(2006)[14]、丁日成(2005)[15]等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适合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
目前,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因素分析中,只停留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或是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三个对城市碳排放贡献最大的因素上,没有形成系统、全方位的因素分析。
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系统全面的分析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技术层面影响因素。
1.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界定1.1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第一,源头低碳化。
减少甚至不用含有碳元素的能源资源,从源头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第二,过程低碳化。
如果从源头不能实现低碳化,就在能源资源使用过程中低碳化;第三,末端低碳化。
末端低碳化是在上述两种减碳途径的基础上,针对已经排放在空气中或是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而言。
城市空间形态经常简称为城市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空间理念及其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它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用地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隐性影响因素[16]。
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纹理、建筑模式、建筑高度、天际线、建筑与街道高宽比、城市轴线、界面、节点和容积率[17]。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潘海啸,2009)[18],城市空间形态层面的低碳减排机制,就是以空间形态为手段,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具体来说,是通过塑造和构建一定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协调和优化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而达到城市空间形态整体低碳减排的目的。
1.2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概念界定《辞海》中关于“影响”的解释有三种:①干扰、吸引而发生效应;②没有根据的;③踪影,消息。
关于“因素”,《辞海》中也给出了两种解释:①构成事物的要素;②也指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和条件,如这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
本文中“影响”的概念取“干扰、吸引而发生效应”之意,“因素”的概念取“构成事物的要素”之意。
那么“影响因素”就是“干扰、吸引而发生效应的构成要素”。
从字面意思理解,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是指与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干扰、吸引以达到低碳效应的构成要素的总和。
影响因素与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干扰、吸引以达到低碳效应,效应有强弱大小,效应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影响因素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联程度。
2.国外低碳城市案例2.1 温哥华[19]——政策层面2011年温哥华率先提出“最绿城市”建设目标,这一远景目标的提出离不开温哥华数十年在可持续城市政策上的探索和实践。
早在1990年,温哥华市便对全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全面梳理城市用地、交通、建筑密度中存在的问题。
1990年至2011年“最绿城市”的提出,温哥华市针对气候变化共制定了38项、9种类型的政策:(1)综合战略:全市的行动计划和战略规划,提出目标和策略;(2)增加国际影响: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或公约来提高城市及城市低碳减排行为在国际的影响力;(3)企业:针对企业的减排政策;(4)能源:通过节能行动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减少碳排放;(5)社会:为整合社会力量实施的低碳政策;(6)交通:通过交通规划以及电动汽车的使用减少碳排放;(7)建筑与规划:提升建筑节能要求,修改分区规划,将对节能建筑和社区的要求纳入法令;(8)动态评价:对已公布的政策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9)试点项目:小规模易推广的项目。
表1 温哥华低碳城市政策分析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温哥华的低碳城市政策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逐步推进(见表1),是一个完整的逐步推进的过程:第一阶段,对城市的碳排放进行现状评价与核算,为以下各个阶段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目标;第二阶段,针对城市的能源使用开展行动,是第一阶段的延续;第三阶段,提高全社会对低碳减排工作的共识以及参与度,公众对低碳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程度,也是制定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第四和第五阶段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第四阶段,针对建筑与交通开展行动,通过立法工具对其节能标准提出要求,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政策,需要通过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体系保障实施,同时也为试点项目和城市、建筑实践提供依据和准则;第五阶段,就低碳城市政策的实施情况重新调整规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是对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试点项目、公民认识程度、建筑与规划政策等的综合评估和修正。
我们总结了针对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城市碳排放结构现状、公众对低碳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研究进展、政策管理和试点项目的减排效果7项。
如果我们将上述影响因素借译到城市空间形态层面,影响因素初步判定为现有城市空间形态、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研究进展、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对低碳城市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低碳城市试点项目评价和政策管理本身7项。
2.2规划技术层面案例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西班牙的ParcBIT和巴西的库里巴蒂在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特征,其中阿德雷德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案例,制定了涉及低碳城市的各个方面的21条原则,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ParcBIT则是城市密度和功能混合典型代表,它从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城市密度依次降低,但不同容积率之间又有很好的融合,刻意模糊城市空间结构的边界;库里巴蒂则又不同于以上两个城市,城市所有的空间组织都是以公交线路为中心和骨架,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也以距离公交线路的距离为依据,公交末端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不必走很远的距离就能享受到较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实践结果显示,库里巴蒂人均小汽车拥有量居巴西首位,但完善合理的公交系统,使它的车辆耗油量仅为同等规模城市的25% [20],真正达到了低碳减排的效果(见表2)。
表2 国外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规划技术层面分析归纳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3.国内低碳城市实践笔者选择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城市的低碳实践。
这些低碳规划建设实践在空间形态规划技术层面都有明确的原则,笔者针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不同原则,分析梳理了相应的空间形态规划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见表3)。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低碳实践分别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昆明呈贡新区和武汉[20] [21]。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其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做个典型示范。
规划的编制汇集了国内顶级的众多规划专家和单位,是一个较全面系统的具有创新理念的规划建设实践。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间制定了12个层面的规划建设原则,涉及节能专、社区、公交等众多专项规划,对梳理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昆明呈贡新区是国内低碳交通的典型代表。
制定了7项基于低碳的指导原则。
在道路断面设计、路网密度、公交覆盖等层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武汉则是循环经济探索实践的典型代表。
武汉制定了以“三企(武钢、武石化、青山电厂)、三园(都市工业园、环保产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园)、三区(生态产业区、生态宜居区、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点带面,连点成片,梯次推进的低碳建设原则,对其他工业城市低碳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3 国内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规划技术层面分析归纳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4.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4.1政策层面本文借鉴温哥华低碳城市政策的过程(见2.1),定性分析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政策层面影响因素影响程度。
从各项影响因素对温哥华低碳城市政策的五个阶段影响程度来看,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管理贯穿于整个政策制定的过程,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研究进展和现行城市规划体系影响三个阶段,低碳城市试点项目评价影响两个阶段,现有城市空间形态和公众对低碳城市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影响一个阶段(见图1)。
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比较影响阶段数相同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七项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名(见表4)。
表4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政策层面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分析资料来源:作者整理4.2规划技术层面 4.2.1影响要素补充除上述实践归纳总结外,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规划技术因素对低碳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城市紧凑度、职住平衡度和现有城市空间形态。
(1)城市紧凑度。
城市紧凑度,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与城市建成区外接圆面积之间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