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_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_吴兆苏
最新:中国脑卒中变化趋势和特点(全文)

最新:中国脑卒中变化趋势和特点(全文)在过去的近30年中,我国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降低趋势相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欠佳等问题持续存在,脑卒中导致的疾病负担在我国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
相关研究估计,2030年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将比2010年增加约50%。
为了应对沉重的脑卒中疾病负担,我国各级政府、医疗单位、科研院校和各类学术组织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脑卒中防治研究。
本文对近15年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趋势和疾病特点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旨在为我国脑卒中防治提供参考数据。
1、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和趋势1.1 发病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117/10万上升至14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93/10万下降至45/10万(图1a);尽管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而言,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图1b)。
1.2 患病率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15年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与美国和日本接近,远高于英国同期水平(图1c);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044/10万上升至1256/10万,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时间趋势较为平稳,由2005年的2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5/10万。
1.3 死亡率GBD数据显示2005年—2019年全球脑卒中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中国脑卒中死亡率远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图2a)。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自2005年的71/10万下降到2019年的62/10万;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自111/10万下降到60/10万(图2b)。
1.4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DALY是衡量疾病整体负担的综合指标,包含疾病导致死亡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和导致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
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探讨

·297·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探讨郑丽娟 张丹峰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摘 要: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炎症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和分子反应,炎症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介导以及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级联反应的基础。
炎症过程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无细胞成分,指的是脑细胞、外周白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和类花生酸类物质;二是细胞成分,指的是外周炎性细胞浸润至损伤的脑组织内。
只有充分理解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时空特点,才能有效的确立治疗时间和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了沉重的负担[1]。
脑缺血后脑神经细胞内的各种神经因子发生瀑布式的级联反应,启动了对神经细胞的损害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进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细胞内外理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自由基的生成增加,钙超载、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等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本文将以炎症细胞与炎症因子为基点分析炎症反应对脑卒中的损害机制。
1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细胞和分子反应,主要由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介导。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及大量炎症介质产生引发炎症级联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基础[3]。
脑缺血后的白细胞浸润所致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相关的研究所证实。
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大量的白介素-1(I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因子,这些粘附因子使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中性粒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进入脑实质。
5~7天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脑组织。
血液中的炎症细胞也会向靶目标移动。
炎症反应所致的缺血性脑损害机制可能与①中性粒细胞浸润所致的微血管堵塞使缺血进一步加深;②激活的炎性细胞和受损的神经元产生大量调节因子加重了损害;③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产生诱导型NOS;④缺血的神经元表达COX2;⑤缺血的神经元产生TNF;⑥小胶质细胞也可以产生神经毒素人NO、活性氧及前列腺素等[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目录: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4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2.1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2 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3 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 3. 诊断性评估 3.1 病史 3.2 体格检查 3.3 实验室检查 3.4 血压测量: 3.5 评估靶器官损害 4.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5. 高血压的治疗 5.1治疗目标 5.2 治疗策略 5.3 非药物治疗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5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5.6 高血压治疗随诊及记录 6.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处理 6.1老年高血压
明 陶 军 汪道 文 王克 安 王兴 宇 魏岗 之 吴海 英 吴可 贵 吴锡 桂 吴印 生 向红 丁 谢晋 湘 徐成 斌 杨天 伦杨 艳敏 余国 膺 张
麟 张 训 张 运 张廷 杰 赵连 友
序
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 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 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 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 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 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 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 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 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 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 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以我国 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 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 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2010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 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 、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 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10年修订版《指南》保留了以往指南的合理部分,更新了部分观 念,增加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章节。指 出应对高血压患者全面检查评估,根据患者心血管总危险度决定治疗措 施。强调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 压的重要性;强调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解脑卒中患者经过社区康复的治疗究竟有什么效果。
方法:在我院的住院病历中抽取98例曾经住院治疗并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患者,坚持3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后检查患者的康复能力以及患者家属对社区康复治疗的满意程度。
结果:脑卒中患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社区康复治疗之后,行为能力和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病情逐渐好转,患者家属对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十分满意。
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十分有效的,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还能使其家属满意,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社区服务【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2-0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病人群也在不断增加。
许多脑卒中患者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影响了治疗和恢复的效果。
这时就需要发挥社区服务在便民方面的作用,让脑卒中患者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
这一次,我们抽取了98例接受过社区康复治疗的患者,他们和其家属对社区康复治疗是非常满意的。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在这次抽取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4例,其中,年龄介于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岁。
根据住院时的诊断证明我们可以知道,在这9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14例患者患有脑出血,其余84例患者患有脑梗死。
他们的住院时间普遍不长,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左右。
出院后不久又都参加了各自所在社区的社区康复治疗。
1.2 方法。
1.2.1 建立了社区康复治疗的团队。
由于社区康复治疗的需要,社区建立了一支带有义工性质的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富有爱心的人士组成的康复团队,通常被称之为“社区医生”,他们主要是负责收集整理脑卒中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负责帮助、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看护和康复治疗。
1.2.2 心理上的帮助。
回眸二十年脑卒中流行和预后趋势: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回眸二十年脑卒中流行和预后趋势: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今年年初,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缺血性脑卒中(IS)和出血性脑卒中(ICH)的严重程度和预后20年间变化的研究成果,数据来源于日本卒中数据库(JSDB)。
报告分析了2000年至2019年间发生急性卒中不同性别患者的初始神经系统严重程度和短期功能预后的长期变化。
在过去的20年间,科技的力量不断推动着脑卒中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导管吸栓、支架置入等)工作同样得到蓬勃发展。
然而,我国卒中现患人数仍高居世界首位,发病率、患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我国卒中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让我们从这篇研究中汲取脑卒中治疗发展的20年来,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治疗技术的改变对卒中预后的长期影响所带来的经验。
二十年变迁,卒中预后有何变化趋势?本研究是以医院为基础、多中心的前瞻性注册队列研究,纳入了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发生急性卒中的患者。
研究记录发病后7天内登记的所有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据,并在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其进行评估。
在日本的卒中领域,过去每5年就推出了值得关注的技术,2005年正式批准静脉溶栓,2010年正式批准第一台机械取栓装置,2015年支架取栓器广泛推广。
恰好,本研究组别划分为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 - 2019年四组,分别评估患者就诊时的疾病严重程度[IS和ICH的严重程度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程度根据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评估]、出院时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mRS评分0~2)、出院时预后不良的患者比例(mRS评分5 ~ 6)、住院病死率等。
经过长达20年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共纳入183,080例患者,其中IS患者135,266例,ICH 36,014例,SAH 11,800例。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
本报告主要针对中国脑卒中防治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高发地区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报告进一步指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族遗传等。
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防治建议。
预防是控制脑卒中的关键。
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要戒烟限酒。
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加强脑卒中的识别和早期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发现有人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例如,建立脑卒中防治网络和数据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等。
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意识。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告,对于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贯彻执行报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致。
根据报告,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有近三百万患者发病。
尽管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防治工作的加强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慢病访视之中风4

急性脑卒中血压处理研究
急性脑卒中血压处理研究
• 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中50~70%住 院时有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40mmhg, 一系列测量结果显示大部分卒中患者入 院后6~10小时内的血压将有自发的下降。 自发血压下降常发生在轻微卒中患者, 而在中度卒中患者中血压常常升高。研 究还发现,收缩压在140~180mmHg的预 后相对较好。
脑卒中的病因
• 血管壁病变 •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 学改变 •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 变学改变 • 其他病因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 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急骤波动,心功 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和非风湿性 瓣膜病、心肌病等,以及心律失常特别 是房颤。
血管壁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 见,其次是结核性、梅毒、结体组织病 和钩端螺旋体等所致的动脉炎,动脉瘤, 血管畸形和先天性血管狭窄,外伤,手 术以及药物、毒物和恶性肿瘤等导致的 血管病损。
急性脑卒中血压处理研究
• 原因是低血压能引起缺血带的低灌注,而高血 压可能促成脑水肿并且可有心脏并发症。专家 认为:①对患病前有高血压病史,且一直服药 控制的患者,只要血压不是很低可继续服以前 的药物。②对无高血压病史或有高血压病史没 服药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紧急处理的高血压:高血压 脑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 水肿、急性心肌梗塞。
慢病访视之脑卒中
莒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莒南路镇社区中心 吴维凯
急性脑血管疾病概况
•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约 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 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 社会家庭带来严重负担。 • 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年发病 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 率116~141.8/10万。 • 脑卒中发病率男:女比为1.3~1.7:1.发病率、患病率、 死亡率岁年龄增长。45岁以后明显,65岁以上人群增 长更明显。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组5~8倍。 • 脑卒中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气候有关。我国发 病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年 3 月第 24 卷第 3 期 Chin J Epidemiol, M arch 2003, V M ON ICA 研究 25~ 74 岁人群 1987~ 1993 年急性脑卒中事件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和 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 *
。表 1 列 出 2000 年
和 2001 年按城市农 村和不同性别分组 的前 4 位死因及各 自 在总死亡中的构 成比 , 这 些数据 显示 , 脑 卒中 在城市 男女 人 群的死亡顺位中列第一或第二位 , 在 农村男女人 群的死亡 顺 位中列第二或第三位 , 2001 年脑 卒中在 总死亡 中所占 比例 , 城市为 20. 4% , 农村为 19% 。 表1 卫生部全国死亡监测人群 2000 年和 2001 年的 前 4 位死因顺位及在总死亡中的构成比 ( % )
注 : 括号内数据为排列位数
2. 脑卒 中的发病率、 死 亡率 及流行 病学 分布 特征 : 迄 今 为止 , 已经发表的在我国较大范围开 展的脑卒中 发病率和 死 亡率的研究主要包括由北京心肺 血管疾 病研究 所 安贞医 院 主持的为期 10 年 ( 1984~ 1993) 的 中国 M ON ICA 研究 ( 但 除 北京和少数 地区外 , 大 多数参 加协 作的 省市是 从 1987 年 才 开始有 计 算 机数 据 ) [ 2 6] 和 全 军 脑 血管 病 流 行 病 学 协 作 组 1987 年在全国 29 个省市 , 约 580 万人群中开展 的中国人 群 脑血管疾病的发 病率的 回顾 性调查 [ 7] 。 这两项 调查 方法 的 比较列于表 2。虽然这 两项研 究在方 法学上 存在明显 差别 ,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 现形式 , 具有极高 的 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 , 是当今世界 危害人类生 命健康的 最 主要疾病之一。近二十年来 , 我国在 脑卒中的流 行病学和 预 防控制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本文以 其中的一些 主要研究 结 果为基础 , 试图对脑 卒中 在中国 人群 中的 危害程 度、 流行 病 学分布特征做一简要陈述。 1. 脑卒中在中国人群死亡中的死因顺 位及构成 比 : 根 据 近几年卫生部对全国 36 个城市 90 个县的死亡 监测资料 , 脑 卒中一直是中国人群死亡的主要 原因
表 3 列出 中国 M ON ICA 研 究各 协作 省市 25~ 74 岁 人 群 1987~ 1993 年 ( 个别省市的资 料为1987~ 1991 年) 急性 脑 卒中事件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 平均 年龄标化 死亡率和平 均 年龄 标化病死率。这些数据显示 : 男 性脑卒中 的发病率和 死 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 平均比例为 1. 6 1 和 1. 5 1; 同时 , 急性 脑 卒中事件的发 病率、 死亡 率有 明显的 地理 分布差 异 , 黑龙 江 省监测人群男女两性的急性脑卒中事件 发病率均最 高 , 分 别 为 646 10 万和 368 10 万 , 而安徽省监测区的发病 率最低 , 男 女分 别为 63 10 万和 45 10 万 , 两地 区的发 病率男 性相差 10 倍 , 女性相差 8 倍。脑卒中发病率的 地理分布 差异有北方 高 于南方的趋势 , 男女脑卒中发病率和 各监测地 区的地理纬 度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6 和 0. 71( P < 0. 01) 。 急性脑 卒中事 件的发 病率和死 亡率随 年龄增 加而明 显 升高 ( 表 4) , 男女 的发病 率、 死亡率 均在 45~ 54 岁年 龄段 时 明显增高 , 与每 10 岁的年龄组增加呈指数关系。 各监测区人群急 性脑卒 中事 件的 急性期 ( 发 病后 28 天 内) 病死率也列于表 3, 各地区 的病死 率存在 较明显 的差别 , 这可能与各地区出血型脑卒中的比例 ( 出血型 的病死率 高 ) 、 医疗条 件、 急性期治疗水平及存活病人是否有漏报 有关 ( M ON ICA 研究的死亡数据有疾病登记三级监 测网和公安系
[ 1]
但却 从不同角度为中国 人群 中脑 卒中的 发病 率和死 亡率 状 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表2 中国 M O NI CA 研究和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协作组研究的比较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时间 覆盖人群 监测人群年龄 城市农村人群比例 脑卒中诊断标准 中国 M O N ICA 研究 前瞻性 , 疾病登记 1987~ 1993 年 ( 北京人 群 1984~ 2001 年 ) 中 国 16 省 市 平 均 约 3 300 000人群 25~ 74 岁 4 1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M ON ICA 方案 诊断 标准 , 包 括 ICD 430~ 436, 脑 卒中 发病 率 按事件 计算 ( 脑卒 中急 性 期 28 天后的再发脑卒中 , 计为新的事件 ) 全军脑血管病 流行病学协作组 回顾性, 专题调查 1986 年 中 国 29 省 市 约 5 800 000人群 全年龄组 约1 2 1986 年中 国第二 届脑血 管 病 会议 诊断标准 , 脑卒中 发病率 按 病 例计 算
疾病名称 2000 年 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统疾病 2001 年 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统疾病 27. 6( 1) 20. 0( 2) 16. 5( 3) 12. 9( 4) 21. 5( 1) 20. 9( 2) 19. 0( 3) 13. 9( 4) 20. 6( 2) 19. 0( 3) 11. 8( 4) 20. 6( 1) 14. 6( 4) 18. 8( 2) 14. 8( 3) 24. 8( 1) 27. 2( 1) 20. 8( 2) 16. 5( 3) 12. 8( 4) 20. 8( 2) 21. 9( 1) 19. 3( 3) 13. 9( 4) 20. 8( 2) 18. 6( 3) 10. 8( 4) 21. 5( 1) 15. 1( 3) 18. 9( 2) 13. 4( 4) 25. 2( 1) 城 男性 市 女性 农 男性 村 女性
表4
中国 M O NICA 研究人 群急性脑卒中事件各年龄组 平均发病专率和平均死亡专率
发病率 ( 10 万 ) 男性 5. 6 37. 6 185. 0 649. 7 1 155. 5 女性 3. 0 20. 1 131. 1 358. 8 686. 4 死亡率 ( 10 万 ) 男性 1. 7 9. 2 44. 2 182. 2 475. 2 女性 1. 2 6. 0 42. 0 117. 3 313. 6 协作 省市
表5
全国 29 省市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和 年龄标化死亡率 [ 7]
年龄组 ( 岁) 25~ 35~ 45~ 55~ 65~ 74
( 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研究资料 )
年龄标化发病率 * 年龄标化死亡率 * 年龄标化患病率 * ( 10 万 ) ( 10 万 ) ( ) 450. 4 234. 4 202. 7 191. 3 190. 1 144. 8 141. 1 139. 4 119. 9 116. 9 116. 5 110. 8 107. 6 107. 6 105. 2 105. 1 105. 1 104. 1 100. 4 99. 1 97. 1 91. 3 85. 3 83. 6 75. 5 75. 4 73. 5 71. 3 53. 2 115. 6 370. 1 145. 0 118. 1 96. 2 90. 6 138. 6 86. 2 97. 2 77. 6 86. 8 75. 2 80. 7 44. 7 61. 8 105. 0 64. 1 104. 1 87. 3 92. 6 85. 4 59. 6 63. 5 68. 1 60. 6 57. 3 50. 9 51. 8 66. 8 45. 2 81. 3 1. 9 6. 6 5. 4 4. 5 5. 5 1. 7 2. 9 2. 9 2. 5 4. 4 2. 4 1. 5 3. 5 2. 8 4. 5 2. 8 2. 2 2. 1 2. 6 1. 4 2. 5 1. 4 1. 1 1. 4 1. 3 1. 8 1. 2 1. 1 1. 1 2. 5
236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年 3 月第 24 卷第 3 期
Chin J E pidem iol, M arch 2003, Vol. 24, N o. 3
国家重点课题总结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 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项目名称 : 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 项目来源 : 世界卫生组织多国心血管病发病率 、 死亡率及决定因素趋势的研究( MON ICA 方案 ) ; 国家 七五 医学科技攻关项目 项目负责人: 吴兆苏 、 姚崇华、 赵冬 ( 100029 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起止时间 : 1984 年至今 ( 国家 七五 医学科技资助项目时间为 1986~ 1990 年 ) 项目获奖 :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统两套收集渠道 , 不易 有漏 报 ) , 平 均 的急 性期 病死 率男 女 分别为 33% 和 38% 。 全军脑 卒中流 行病学协 作研究 是一个 覆盖面 广的专 题 调查 , 不仅收集了脑卒中发病率、 死亡率的 数据 , 同时也收 集 了脑卒中患病率的数据 ( 表 5) 。这项研究 数据所显示的脑卒 中流行病学特 征与 中国 M ON ICA 研 究基 本相 同 , 该 研究 结 果也显示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与地理纬 度的相关 , 北方 省 市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南方 ( 表 6) 。该项研 究所提供的全国平 均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 显低于中国 M ON ICA 的 研 究结果 , 可 能 主 要因 为 计 算 率时 所 用 的 分 母为 全 人 群 , 而 M O NI CA 研究为 25~ 74 岁年龄组人群。 3. 中国 人群脑卒中 的发 病类型 : 脑 卒中 具有 多种 类型 , 不同类型脑 血管病的病因、 预防、 治疗和 预后有很大 的差别 , 所以分别了解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病率、 死亡率 和构成比 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 , 脑卒中的准确分 型很大程度 依赖于有 效 的辅助检查手段 , 如 CT 或 M RI, 而中 国 M ON ICA 研究是 在 1984~ 1993 年 , 在研 究期间 获得 的 38 471 例 脑卒 中病 例中 , 在 CT 检查辅助下进行分型诊 断的比 例仅 49% , 但 做 CT 检 查的比例逐年增加 , 如 1984 年北京市监测人群中仅 4. 4%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