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_赏析

合集下载

茶馆赏析

茶馆赏析

《茶馆》节选二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儿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儿”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 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 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 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 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王利发 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 唐铁嘴 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王利发 我可不光耍嘴皮子,我的心放得正!这十多年了,你白喝过我多少碗茶 ? 你自己算算!你现在混的不错,你想着还我茶钱没有? 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总才几个钱呢!(搭讪着往外走)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 报童 向内探头。 回目录 下一页
《茶馆》简介
1957 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 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 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 然走向灭亡。



《茶馆》相关评论
1957年发表的《茶馆》,不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剧本三万字,写了三个“朝代”,时间跨度五十年,写活了七 十个人物。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含量和浓厚的生活 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曹禺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 一幕。如此众多的人物,活龙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这是 四十分钟的戏,也可敷衍出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 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 《茶馆》透过一个北京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命运,以及环绕着茶馆 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来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黑暗:这是必须埋葬的时代 和社会!第一幕,写戊戌政变(1898)后,清政府的腐败及其行将灭亡的征兆。第 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致使民不聊生。第三幕,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 治,搞得北京城内特务横行,群魔乱舞,罪孽深重。 茶馆,对于全剧来说,不仅是一个环境,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具有诗意的象征。茶 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下一篇:茶馆的艺术构思 回目录

老舍《茶馆》赏析

老舍《茶馆》赏析

1.戏剧冲突。

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

表现剧情简单容易,全剧主要描写三个时期即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变化,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人物表现了当时所处的社会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茶馆里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剧中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这一特定的冲突在剧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即为情节的发展。

全剧相当于是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

2.戏剧中的人物。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小小茶馆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其一,有“小中见大”的特色。

尽管茶馆人多,有很多三教九流,看是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实质非然。

那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他们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我本人虽然着实去了解过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略知一二,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与我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所以对于他如此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的意指和用意本人还是不能深会,但对于剧中那点颇有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还是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发人深思。

他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人的精神危机真的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其二,子承父业。

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和交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和历史变迁。

在对《茶馆》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背景:《茶馆》以晚清末年为背景,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通过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民众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新思想和变革的渴望。

2. 人物形象:《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

比如,茶馆老板王铁匠代表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妓女柳如是则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文人曹禺代表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唤。

3. 对话与争论:《茶馆》中的对话和争论充满了哲学和政治色彩。

通过茶馆中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现了不同思潮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秩序的弊端和腐败。

4. 主题意义:《茶馆》所表达的主题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变革的追求。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对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呼唤着改革和进步的声音。

综上所述,通过对《茶馆》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意义,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茶馆课文精讲

茶馆课文精讲

茶馆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茶馆》的段落划分通常按照剧情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来进行。

以下是《茶馆》的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第一幕:清末时期,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物云集于此。

这个场景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形象和对话,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同时,也揭示了部分人对改革和革命的期待以及部分人的顽固和守旧。

第二幕(节选部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茶馆生意艰难。

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这个部分展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这个部分通过描绘茶馆的衰落和倒闭,以及茶馆中常客和老板的命运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混乱,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绝望和迷茫。

这种段落划分方式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将《茶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共同构成了这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种划分方式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馆》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文章赏析《茶馆》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一个小茶馆的兴衰变迁,巧妙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沧桑。

以下是对《茶馆》的赏析: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通过侧面透露法,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融入到一个小小的茶馆中。

他没有选择某个特殊的家庭或人物作为主角,而是将视角对准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活动和对话,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相。

这种构思方式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和高亢昂扬的颂歌,又通过小茶馆的兴衰变迁,巧妙地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

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没有将某个人物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反派,而是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

这些人物既有善良勤奋的,也有昧着良心为洋人办事的,还有凭借一点势力欺压百姓的。

《茶馆》音乐赏析3000字

《茶馆》音乐赏析3000字

《茶馆》音乐赏析3000字《茶馆》是我国著名话剧,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北京一个以铁掌柜王利发为代表的一大批封建残余势力盘踞社会的荒淫无度和麻木的人们,为了苟延残喘,开始了一场激烈对抗的斗争。

他们将一个个家庭瓦解于战火之后……这部话剧是由北京人艺的导演曹禺先生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作品采用了写实风格表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生动感人又不乏深刻含义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关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常四爷。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是中国话剧百年经典艺术代表之作。

剧中以王利发作为中心人物展开叙述。

其中音乐上也运用到表现手法中。

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舍先生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他也把剧中众多人物写进了音乐作品中去。

一、人物的音乐形象:在剧中王利发作为茶馆的老板,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并为之奉献自己所有。

所以,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纠结复杂的人物,这就是这部话剧的主题。

在音乐上以一种悲壮的情绪来表现这个人物在那个年代所具有的巨大威力。

整部剧里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音乐镜头,但这部话剧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动。

《茶馆》第一乐章:铁掌柜王利发站在那儿高喊着:“王利发,你行吗?”就是这一句,直接带给了观众一个深刻、热烈而激昂的情绪。

这也是这部话剧所具有的主题音乐。

其旋律节奏鲜明,曲调悲凉悠长。

整个故事中,我觉得它最重要一点就是充分利用了民族乐调中有穿透力,这也体现了这部话剧所具有之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其主题音乐具有独特魅力所在,也正是这样它才显得那么特别。

每一次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也让观众在情感上能够有一种亲切感,给观众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和情绪冲击,从而引发观众内心深处对自己角色及故事情节会有更深一层地思考。

同时也达到了我们对于这部话剧所要表达一些东西是这样,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有着不同于我们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能想象到,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他(她)和他是有着紧密联系与情感纠葛在其中的存在这才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让我们不舍与悲哀。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舍赏析茶馆⽼舍赏析 ⽼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化,也反映了⽼舍先⽣对于社会变⾰的个⼈看法。

下⾯是⼩编带来的茶馆⽼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各样的⼈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了许多重⼤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描写这些事件,⽽是选择北京城内⼀家⽼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物⽣活的变化,从侧⾯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之处,可以容纳各式⼈物。

⼀个⼤茶馆,就是⼀个⼩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典型环境,让各类⼈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举⽌写他们怎样活着⼜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物有七⼗多个,他们各有⾃⼰的经历,各有⾃⼰的故事,汇成⼀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的⼈⽣轨迹⽣活着,⽽正直、善良的⼈物⽆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霸道。

作者把⽭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物与⼈物之间的每⼀个⼤的或⼩的冲突都暗⽰了⼈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的⼈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盾冲突。

这种看似“⽆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舍先⽣把⽭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与⼈之间的每⼀个⼩的冲突都暗⽰了⼈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其艺术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选择上,《茶馆》展现了旧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风云变幻图景。

通过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作品以点带面,概括了半个世纪的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在地点选择上,《茶馆》巧妙地通过茶馆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以及发生在茶馆里的日常琐事,折射出三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

观众通过茶馆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此外,剧中人物众多,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自的人生片断展示着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本质,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容纳了广博的生活内容。

总的来说,《茶馆》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时空设定和鲜活的人物塑造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赏析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

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

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

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
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
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二、《茶馆》表现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三、《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这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

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

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

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

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

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

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

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四、戏剧语言
戏剧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老舍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是语言艺术理论家。

他论戏剧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讲到语言问题。

他对戏剧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性格化。

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这就是性格化。

性格化对剧作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剧本不像小说那样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必须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经历、地位、性别、年龄特征、个性习惯。

老舍写北京市民,由于对人物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熟悉,所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就让观众不仅了解说话者的身份,而且了解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真所谓是“话到人到”,闻其声如见其人。

老舍对戏剧语言的第二个要求是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意。

戏剧语言不能过分文雅。

因为小说中的语言还可以容人细细去揣摹、体会,而舞台上的语言要立竿见影发生效果,所以戏剧语言既要俗(通俗易懂)又要富于诗意,才是好语言。

老舍自己写的戏剧所用的几乎均是清浅明白、自然流畅的北京人日常语言。

别人嫌弃“大白话”,他却“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

当然,他运用“大白话”时,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老舍对剧本语言的第三个要求是“必须有味道,令人越捉摸越有意思,越有趣”。

可是这种生动风趣的语言,在舞台上很难遇到,当时人们只求说得对,而不太要求说得既对又精彩,既正确又风趣。

这个特点在老舍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