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花、 乳香 、 没药 ; 虚不甚去生地 、 正 人参 。 日 1 , 剂 水煎服 , 为 2周
辨 证施治是 中医整体 观念的体现 。彭 利群f , 】 病分 为六 将本
型: ①气滞血瘀 型。 以行气活血、 治 化瘀通络。 方用桃红 四物汤加
减。②寒湿阻络型。治以散寒 除湿 、 温经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 加减。③气血双亏型。治以补益气血 、 养筋通络 。方用八珍汤加 减。 ④脾 肾阳虚型 。 以温补脾 肾、 治 舒络养筋 。方用 肾气 丸加减 。 ⑤ 肾阴不足型 。治以滋补肾阴、 柔筋通络。方用左归丸加 味。⑥
程, 1 用 ~6个 疗程 , 结果 治愈 5 5例 , 好转 4 0例 , 未愈 3例 , 总 有效率 9 .%。 69
1 . 专方 治疗 3
肾补气血 、 祛风湿止痹痛 , 拟独 活寄生方加减 。 方 ④肝 肾亏损 、 瘀
阻督脉型治 以温补 肾阳、 通督活血 , 方拟补 肾壮腰 汤加减 。治疗
湿热蕴蒸型 。治以清热 利湿、 理筋通络。方用加 味二秒散 。对症
下药 , 疗效 明显 。黄贤武呗 4 将该病分为四型 : ①气滞血瘀型治以 活血化瘀 、 行气止痛 , 方拟身痛逐瘀汤加减 。②湿热型治 以清热 利湿 、 活血止痛 , 方拟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 风寒湿痹型治 以益肝
1 个疗 程 ,结果治愈 6 4例 ,有 效 1 ,无效 4例 ,总有效率 2例 9 %。万贵 良[c 8例属血瘀型腰椎 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身痛 5 8寸9 逐瘀 汤 ( 艽 、 活 、 附 , 秦 羌 香 川芎 、 甘草 、 没药 、 五灵脂 、 龙 、 地 桃 仁、 红花 、 当归 、 牛膝 ) 为基本 方治疗 , 神疲乏力 加黄芪 、 党参 ; 小 腹 寒痛加小茴香 、 干姜 ; 腹胀纳呆 加神 曲、 内金 。 周为 1 鸡 1 个疗

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分析

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分析

(h eat et f r oe i , o unC u t P ol SH sil h n i rv c Z o un0 20 ,hn) T eD pr n t pdc Z Q a ony epe opt aX oi e, uQ a 3 6 0C i m oO h su aS P n a
医学 信 息 2 1 0 2年 6月 第 2 第 1 M d a If mao .u . 0 2 V 12 . o 1 5卷 期 e i l n r t n Jn 2 1 . o. 5 N . c o i
手术治疗高位腰椎 问盘突出症 4 例 分析 5
邵 华 荣
f 西 左权 县 人 民 医院 . 西 山 山 左权 0 20 ) 3 6 0
Ab ta t Ob e t e o a ay e te ciia c a atr t s a d m t o s t ame to h p e lmb i enain M eh d 4 ainso sr c : jc i T nl s h l c l h rcei i n eh d r t n fte u p r u a ds h rit . t o s 5 p t t f v n sc e r c o e
me n i . s ls a wh l Re u t A1 p te t r o lw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 e s a d 2 c s s wih l a a e o e e r s n lfu d Ac o d n o t e e au t n s se o e 1 a i n swe e flo d up f r 2 6 y a n a e t e k g f c r b o pi a i . c r i g t h v l a i y t m f r l o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血管的风险 。国内学者齐强等 经研究 表明 : 前方入 路行高 侧
为( 6 I 4 5 ri, 后伤 口均 一期愈 合拆 线 , A 15-1. ) n 术 - a V S评分 : 前 术
平 均 (. 7 8±13 分 , 后平 均 ( .) 术 最后 随访 时 间 ) 14±1 1 分 ; (. .)
固定失败 和断裂 ; 后路组有两例患者出现下肢痛 , 期 内无 明显缓解 , 短 持续 时 间约 3周 。结论 好 的临床疗效 。 前路 治疗 高 位腰椎 间盘 突出症术 中出血量大 , 手术时间相对 长 , 但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 间盘 突 出症均可 获得 良
【 关键词 】 椎间盘移位 ; 外科手术 ; 内固定器 ; 对 比研究
角形椎管有较浅 的侧 隐窝。腰神经根 向前外下倾斜 , L 自 l至 L 5 斜度逐渐增加 , 神经根越 向下越 长。硬膜囊 内神经组织 较 多 , 硬 膜外脂肪很少 , 膜囊前间隙小 , 硬 尤其是 L L 3、 4最小 。由于神经 根短 , 邻近 或处 于腰和腰 骶膨 大处 , 稍有椎 间盘 突出 , 即可 累及
视下确定椎间隙 , 对侧装棒撑开 间隙 , 高度需要 比正常略大 使其
些, 以利于椎体 间植骨 。用 骨刀凿 去一侧 椎 间孔后方 的上 下关

资料与方法
节突关 节面 , 必要 时切除一侧 椎板 , 经腰椎 椎 间孔 显露椎 间盘 ,
仔细保护好神经根 以及椎管 内 自然组 织结构 。在椎 间盘纤维环 上做梭形切 开 , 向 中线翻 转。通过 梭 形切 口, 各种 角 度刮 并 用
以避免硬膜外及神经根周 围血肿 、 瘢痕和黏连 ; 避免后方 结构的
破坏 , 可减少术后腰椎不稳 而引起 的腰痛 , 因而他们认为其是 胸 腰段 椎间盘突 出症 首选 术式 。对 于本研究 中 1 3例患者 中均 未

输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

输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主要因神经根被炎症反应产物刺激所致。

因此在病变早期或疼痛症状较重的时候,或在手术治疗前后,应用缓解神经根水肿、止痛、消炎、解痉、营养神经的药物静脉输液给药,对缓解病情﹑恢复神经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现将输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药物简述如下:1、输液疗法1.1 脱水疗法用20甘露醇250-500ml每天1次,连用15天左右,快速静滴,产生强大的脱水效果。

可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速尿注射液20毫克/2毫升,每天静滴1次。

20甘露醇250ml速尿注射液20毫克/2毫升,每天静滴1次。

速尿和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疗效。

脱水的同时,口服氯化钾、氯化钠、钙剂等,避免电解质紊乱。

此静滴的强大脱水作用,可使突出的髓核组织脱水,体积缩小,易于还纳。

同时,脱水使椎间盘内压下降,也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缩。

而且,脊神经根因受压形成的神经周围无菌性炎性水肿也随着脱水而消肿,使脊神经受压缓解[1]。

比较两种甘露醇静脉滴注方式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有何效果差别。

方法对60名患者分别采用快速人工加压与输液泵控制滴速两种方法:静滴甘露醇人工快速加压组(试验组):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5 mg,输液架的高度约1 m,补液约在15 min完成,每分钟滴速约330滴,共加入空气200 ml,先一次性加入空气100 ml,以后每2 min加空气20 ml,共5次,补液bid进行,共3天6次;输液泵控制滴速组(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在30 min左右完成,每分钟约165滴。

补液bid进行,共3天6次。

并在用药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况、疼痛状况、肾功能进行调查、取加压后的补液皮条内的液体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用药前后对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疼痛的减轻差异无显著性、肾功能损伤差异无显著性,加压后补液经培养无细菌生长。

结论:甘露醇人工加压静脉点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显著效果,护士的风险增加、工作量增加。

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4・《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年第12卷第1期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1,Vol.12No.1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何静平I王祖杰山(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福建南平353000)[摘要]笔者主要通过对近5年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分类、综述,并对报道内容和结果进行分类、比较,从传统针法、新型针法及国外在针灸治疗上的研究进行总结思考,以助临床工作者在治疗上有所启迪。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1-0024-03DOI:10.19787/j.issn.l008-1879.2021.01.008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纤维环破损而诱发的以腰痛、屈伸不利或伴有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等表现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有腰椎间盘纤维环退变、机械应力损伤、免疫炎症或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等因素诱发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及体征。

本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均有可能是单一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疼痛抑或伴有下肢感觉障碍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譬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致使本病的发生不再局限于七病八倒的老年人,起病年龄段日趋年轻化,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腰痛病”的范畴。

《素问》亦有相关记载,其中《刺腰痛》篇中诉“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及奇经八脉所为病的症状和针灸治疗方案。

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病的认识,总归与肾、肝、脾等脏腑相关。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疗法。

方法整理了2017-2019年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治疗方法。

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出,主要以单纯针刺、温针灸、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主,且临床应用较广。

结论各种中医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效果较好,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

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指的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的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1]。

属于中医“腰痛”“腰腿痛”’等范畴。

据报道,约90%以上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最高的是L4-L5、L5-S1。

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临床上病人多首先选择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电针、牵引等治疗方法,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现结合近年相关的临床文献做出一些总结。

1 常用治疗方法单纯针刺疗法刘春禹[2]等选取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刺肓俞穴进行治疗以观察针刺后的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提高了患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患者临床症状也得以改善,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白世平[3]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八髎穴治疗。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VAS 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

温针灸疗法温针灸即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荆瑞恒[4]随机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与治疗组(62例),对照组采取腰痛宁治疗,治疗组采取温针灸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症状积分、NRS评分、JOA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晓雷[5]等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9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5 例。

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温针灸治疗,取穴均为阿是穴、秩边穴等。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VAS分值、ODI分值、JOA分值、血液流变学指标、白细胞介素-1B、复发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高位腰 椎 间盘 突 出 的 部位 位 于 圆锥 和 马 尾 出 发
处 ,结 构较 多 ,不 同部 位 的受 扰 会 产 生 不 同 的症 状 。
纵述文献和我们的病例 ,我们发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
的临床 表现 较有 特点 的就是腹 股 沟 区和 大腿 的前 、内
和外侧 的疼痛 ,主要表现为股神经症状 ,可有股四头
侧 椎板 外半 和椎 问相 应 的关节 突 ,主要 为 上半 部 分关
节 突 。暴露 硬膜 囊侧 缘 ,暴露 L 神经 根 并 保 护之 ,从
椎 管外 侧进 入椎 问 隙后 外 方 ,切 除 突 出物 ,可完 全 不
扰 动 圆锥 。行 Cage植 骨融 合 的病 例则 进 一 步 清 理椎
间隙 ,斜 向植 入 Cage,植 骨 源 来 自咬 除 的 椎 板1月第 22卷 第 1期
高位 腰椎 间盘病 变往 往 和下 列 因素有 关 :继发 于
先 前 已经 存 在 的 病 变 ,如 终 板 缺 陷 ,脊 柱 骨 软 骨 病
(Scheuermann’S disease)等 ;好 发 于 既 往 骨折 节 段 上
见 ,临 床表 现常 混杂 有股 神经 和坐 骨 神 经 以及 不典 根 螺钉 固定 加椎 间 融合 。术 毕 常规负 压 引流 1—2 d,
型腰 腿 痛症状 ,临床 常容 易漏 诊 。 由于 高位 腰 椎 间盘 术后 10 d拆线 。
临近脊髓 圆锥 ,常规后路手术 较为 困难 ,很多 医生采 用前路方式手术 ,当然前路手术手术创伤要大于后路 手术。我们近 4年来 采用后 外侧人路手术治疗高位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患 者 ,认 为 手 术 效 果 不 错 ,现 总 结 报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治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在脊柱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

我们将从中药内治法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和优势。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近年来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成果,包括各种中药方剂的应用、疗效评价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中药内治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对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劳损外伤、肝肾亏虚等因素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中药内治的目的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效果。

在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祛风散寒药、补益肝肾药等。

这些药材能够针对病因病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缓解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药内治还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状况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个性化配伍药材,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材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近十几年,随着 CT、MRI 及介入造影的临床应用,对疾病
的诊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X 线平片不能诊断和定位,但是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椎间隙窄,生理曲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有腰 椎滑脱等,还可以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沈宁江等〔19〕认为脊 髓造影有确诊意义。Albeck 等〔20〕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 CT 阳性率最高,其次是 MRI,第三位是脊髓造影。CT 扫描组 织分辨率高,可以直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位置,大小,密度和周 围组织的比邻关系,黄韧带的肥厚以及是否有后纵韧带的肥厚 钙化,并且还可以直接测量椎管的大小。但是 CT 还是有一定 的误差,主要是因为上腰椎位于胸椎和下腰椎之间,生理曲度 由后凸变为前凸,致使 L1-2 和 L5 ~ S1 之间椎间隙交角较大,扫 描平面和椎间隙难以完全平行,图像不精确造成数据错误,给 诊断带来困难。特 别 是 有 代 偿 性 脊 柱 侧 弯 时 更 容 易 漏 诊〔19〕。 而且一般的腰椎 CT 只是平扫 L5 ~ S1 节段,所以怀疑是高位腰 椎间盘突出症时应对上腰椎进行扫描。MRI 由于具有纵向和 横向扫描的优点,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由于高位腰椎 管硬膜外间隙小,侧隐窝存在率小,故脊髓造影确诊率较低位 者高,有较好的实用价值〔20〕,Pasztor 等〔17〕研究发现脊髓造影可 以使用,但是没有必要广泛使用。
通讯作者: 赵长福( 1966-)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研究。 第一作者: 王 超( 1984-) ,男,硕士,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研究。
板缺陷,脊柱软骨病有关,而且还与脊柱的病史有关尤其是下 腰椎融合术后的 病 人。目 前 部 分 文 献 报 道 与 腰 椎 退 变 有 关。 但是方健等〔12〕认为 与 其 解 剖 有 关,高 位 腰 椎 位 于 胸 椎 和 下 腰 椎之间,相对于下腰椎而言,活动范围和负荷较小,与退变的关 系不大。Saberi 等〔13〕认为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脊柱病史 有关。但是 Kjaer 等〔14〕认为青少年的腰椎退变比较常见,男性 的退变以高位突出为主,女性以低位突出为主。
2 高位腰椎间盘解剖特点与临床表现 上腰椎位于下胸椎和下腰椎之间,脊柱弧度由后凸转为前
凸,而椎体的高度和宽度以及面积逐渐增加,椎间盘的厚度和 横截面积也相应增大,活动范围增加,所以发生椎间盘突出的 可能性增加。而且上腰部椎管多呈卵圆形及近三角形,前者无 侧隐窝,后者有较浅的侧隐窝,椎管容积较之下腰椎管大,硬膜 囊内神经组织较多少,而神经根向前外下倾斜,越往下倾斜度越大,长度 越长。硬 膜 外 前 间 隙 很 小,尤 其 L2-3 和 L3-4 最 小,只 有 1 ~ 2 mm〔15〕。由于硬膜外前间隙很小,没有缓冲的空间,而且神经 根短邻近或处于腰骶膨大,稍有椎间盘突出,即对脊髓形成明 显压迫,特别是 L1 间盘可以压迫圆锥,还有个别患者的圆锥可 以达 L2 椎体下缘,可见个体差异比较大。由于鞘内复杂的解 剖结构及变异,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较多神经组织,出现 神经损害的程度较重,且定位体征不明确,多有较严重腰痛症 状,范围比较大。使病变在同一节段的患者可能表现为完全不 同的症状体征; 且即使同一节段的突出,也因椎间盘突出的方 向及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症状体征就完全不同。在病变间隙棘 突间侧方有局限性压痛点,有时范围较大或压痛不明显。此外 可有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及小腿前侧疼痛。感觉减
1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发病率低,但是文献报道不一,
国外报道为 3% ~ 10% 不等〔6〕,国内林安侠等〔7〕报道为 1% ~ 10% ,胡有谷等〔8〕统计为 1. 3% ~ 3. 5% ,随着 MRI 及 CT 等辅 助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重视,近年来发病 率有所提高。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目前 认为与年龄,性别,职业,外伤,病史,发育畸形等有关〔9〕,发病 年龄在 40 ~ 50 岁之间为高峰,而且以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年 轻患者大多为外伤所致〔10〕。青少年腰椎体与骺软骨终板之间 正处于发育阶段,组织结构较薄弱,纤维环和髓核的弹性佳,因 此临床较少发生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及附属结构发育异常是导 致突出的原因,而外伤则是重要诱因( 青少年高位腰椎间盘突 出症 1 例) 。李立新等〔11〕也认为与脊柱的继发病变有关,如终
王 超等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 6 期
·1311·
退的范围可累及腹前、小腿内侧或整个下肢,个别甚至可达脐 平面〔16〕。Pasztor 等〔17〕发现 25% 的病人性功能障碍及排尿,排 便困难,80% 的患者脑脊液蛋白不同程度升高,另有 26. 9% 的 患者有自主 神 经 功 能 紊 乱。 大 多 数 学 者 都 认 为“大 腿 前 面 疼 痛”( anterior thigh pain) 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症 状; 而 Joseph〔18〕在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现大腿前方的 疼痛竟然也得到了缓解,所以他认为,低位腰椎间盘膨出或突 出而导致后纵韧带损伤或 L4 、L5 关节面增生激惹股神经或股 四头肌过度疲劳等同样会产生大腿前面疼痛。所以当患者出 现单一的大腿前面疼痛时并不能作为诊断高位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可靠指标,还应当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查。所以本症临床特 点多为: ①腰腿痛症状重、范围广,且常为单侧或双侧整个下肢 痛; ②下肢感觉减退范围广泛; 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下肢肌 肉瘫痪常见; ⑤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多呈阳性; ⑥括约 肌功能障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而且 常合并低位间盘突出,所以需要结合相关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是指 L3-4 及以上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 目前并没有国际标准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包括 L1-2 、 L2-3 和 L3-4 ,3 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1〕,也有学者认为包括 T12 ~ L1 在内的 4 个节段的椎间盘,有的将 L3-4 椎间盘列入低位腰椎 间盘〔2〕,还有的 学 者 认 为 只 有 L1-2 和 L2-3 为 高 位 腰 椎 间 盘 突 出〔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常混有股神经,坐骨神经及 不典型腰腿疼,症状不典型,且常常并发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常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漏诊和误诊率可达 30% ~ 40%〔4〕, 手术治 疗 也 较 为 困 难,效 果 不 明 显,两 次 以 上 手 术 率 达 到 26. 7%〔5〕,故应对该病提高认识,降低漏诊误诊率。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 超 赵长福 刘 波 王志申 肖甲宇 李海峰 于泽阳 亓玉彬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 长春 130033)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 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6-1310-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6. 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