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物密度与紧度实验
增强材料 机织物试验方法 第5部分

增强材料机织物试验方法第5部分增强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机织物是增强材料中常用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拉伸、压缩和剪切强度。
为了评估机织物的性能和品质,需要进行一系列试验。
本文将介绍机织物试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疲劳试验。
机织物的拉伸试验是评估其力学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试验通常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首先将机织物样品固定在试验机夹具上,然后以一定的速度施加拉力,测量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
拉伸试验的参数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强度等。
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的刚度度量,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塑性变形的应力,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拉断前的最大应力,断裂强度是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
机织物的压缩试验用于评估材料在受到压缩力时的性能。
该试验通常使用压缩试验机进行,将机织物样品放置在试验机夹具中,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行压缩。
压缩试验的参数包括压缩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压强度和断裂强度等。
压缩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阶段的刚度度量,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塑性变形的应力,抗压强度是材料在压断前的最大应力,断裂强度是材料在压缩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
机织物的剪切试验用于评估材料在受到剪切力时的性能。
该试验通常使用剪切试验机进行,将机织物样品放置在试验机夹具中,施加一定的剪切力进行剪切。
剪切试验的参数包括剪切模量、屈服强度、抗剪强度和剪切失效应力等。
剪切模量是材料在剪切变形范围内的刚度度量,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塑性变形的应力,抗剪强度是材料在剪切断裂前的最大应力,剪切失效应力是材料发生剪切失效的最大应力。
机织物的疲劳试验用于评估材料在长期受力条件下的耐久性能。
疲劳试验通常采用拉伸-压缩交替加载方式,将机织物样品固定在试验机夹具上,以一定的频率施加拉伸和压缩加载,进行多次循环,直到样品发生破坏。
疲劳试验的参数包括疲劳寿命、疲劳极限和循环应力等。
实验指导——织物的力学性能测试

5、结果计算 (1)计算 5 块试样的顶破强力算术平均值,精确至小数点后 1 位。 (2)当试验不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时,需根据试样的实际回潮率计算其校
正顶破强力。 校正顶破强力=修正系数 K×实测顶破强力
棉毛、棉汗布针织物的顶破强力修正系数 K 值见表。 表 棉毛针织物顶破强力修正系数 K 值
(3)抓样法条样:试样宽度大于夹持宽度。适用于机织物,特别是经过重浆 整理的,不易抽边纱的和高密度的织物。
比较 3 种形态试样的试验结果,拆边法的强力不匀较小,而强力值略低于抓 样法。
2、试验参数 织物拉伸断裂的试验参数见表。
表 织物拉伸断裂的试验参数
试样 试样尺寸
夹持长度 织物断裂 拉伸速度
类型 宽(mm)×长(mm) /mm
四、结果计算 (1)计算试样的经、纬向平均断裂强力(N)。 计算精度:平均值≤10N 时,修约至 0.1N;10N<平均值<1000N 时,修约至
1N;平均值≥1000N 时,修约至 10N。 (2)计算试样的经、纬向断裂伸长率及其平均值。 预张力夹持试样时:
断裂伸长率 = ΔL ×100% L0
松式夹持试样时:
4、试验结果计算 分别计算 5 块试样的经向及纬向的撕破强力算术平均值(N),修约到 1 位小
数,必要时,记录样品每个方向的最大或最小撕破强力。
织物的顶破性能测定
顶破是指织物在垂直于织物平面的外力作用下,鼓起扩张而逐渐破坏的现 象。顶破的受力方式与单向拉伸断裂不同,它属于多向受力破坏。服装的肘部、 膝部的受力情况,袜子、鞋面布、手套等的破坏形式,降落伞、气囊袋、滤尘袋 等的受力方式都属于这种类型。对于某些延伸性较大的针织物(如纬编针织物), 顶破试验更具优越性。顶破试验机有弹子式、气压式及液压式等类型。
实验报告

3.织物单位面积经,纬纱重量测试
将上述称重好的织物试样分别分离出经纱和纬纱,分别称重.
试样一
经纱重:____ ____ 平均值:
纬纱重:____ ____ 平均值:
试样二
经纱重:____ ____ 平均值:
纬纱重:____ ____ 平均值:
试样三
经纱重:____ ____ 平均值:
总紧度:
6.织物组织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画配色模纹图
见附录1
(二)试样纱线结构及基本性能测试
1.纱线线密度测试
在每块织物中经向和纬向各裁取长10cm,宽大约包含50根纱线的式样.从每块试样中拆下并测定十根纱线的伸直长度,然后再从每块试样中拆下至少40根纱线与同一试样以测取长度的10根纱线形成一组.
1.织物耐磨性测试
选取试样一和试样三进行测试.采用织物平磨仪,观察外观变化,记录摩擦次数,然后称重,计算重量损失,记录实验结果.
试样一
转数: 摩擦前重量: 摩擦后重量: 重量损失:
试样二
转数: 摩擦前重量: 摩擦后样一
平均值 cv值
试样二
平均值 cv值
3.织物折皱恢复性能测试
试样三
实验次数
厚度
平均值:
CV值:
试样四
实验次数
厚度
平均值:
CV值:
试样五
实验次数
厚度
平均值:
CV值:
2.织物平方米重量测试
每种织物裁取10cm×10cm的试样,分别称重.
试样一:____ ____ 平均值:
试样二:____ ____ 平均值:
试样三:____ ____ 平均值:
试样四:____ ____ 平均值:
织物密度实验报告

织物密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量某种面料的物理特性之一,即织物密度。
通过计算织物单位面积上的线条数,可以了解织物的紧密程度和质量等指标。
同时本实验也是对实验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察。
实验原理织物面料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织物纱线的密集程度,常用线数或纱支数表示。
线数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纵向、横向纱线数之和。
纱支数则是指单位重量的纱长,它是标准化的纱线规格。
由于纱线的直径不同,因此纱数并不能准确地表示织物密度,而线数则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织物的紧密程度。
在实验中,使用的是整平织物,即横纱和纵纱的线条数相同,此时线数等于纱数。
测量织物密度的一种方法是显微镜法。
测量步骤如下:1. 用剪刀将织物裁剪成一个矩形样品,尽量平整以避免误差。
2. 将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3.在显微镜下,垂直放置一个V形游标卡尺,两个游标位置各自比较样品上的线条数,并记录读数。
4. 根据样品尺寸和常数计算出线条数,并计算织物密度。
实验仪器显微镜、V形游标卡尺、取样刀、载玻片等。
切取织物样品首先要从织物中拆下一个符合要求的样品,一下是具体的步骤:1. 用尺子测量织物长度和宽度。
2. 根据实验要求和仪器限制,决定取样区域。
3. 伸直织物,仔细剪去笼统的破边和悬起的线头。
4. 将剪好的织物样品放到工作台上,并横向摆好。
5. 从样品的横向中央处,用取样刀割开一道5mm左右的长条状样品。
6. 将样品摆放到载玻片上,暂时不要去除臂纱,以免使线条变形或断裂。
利用显微镜测量织物密度按以下步骤进行测量:1. 将载玻片端到显微镜台上,调节好光照和清晰度。
2. 将V形游标卡尺置于两个不同的线条之间,并用手微调卡尺,调节至游标和线条完全对齐。
3. 记录下读数,并换到另一处位置进行同样的操作,记录下新的读数。
4.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记录到足够数量的数据为止。
计算织物密度根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织物密度。
计算公式如下:线条数=游标间距(mm)/玻片倍率×游标刻线数织物密度(线/厘米)= 横向线条数+纵向线条数/2/ 样品面积实验数据样品尺寸: 30mm x 30mm玻片倍率:20x游标刻线数:50读数(mm)横向纱线数纵向纱线数4.1 20 204.3 19 193.9 21 214.2 20 204.0 20 21数据计算横向线条数:4.1 mm/20 x 50 = 102.520 + 20 + 21 + 20 + 21 = 102织物密度(线/厘米)= (102+102)/2/0.009 = 11333 约113线/cm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出了织物的线条数及织物密度,以此来评价织物的质量。
纺织面料来样分析—织物正反方面、经纬向、组织和色纱排列规律分析

③ 纱缨的分组: 在布样的一边先拆除若干根一个系统的纱线,使织物的另一个系统的纱线露出 10mm
的纱缨,然后将纱缨中的纱线每若干根分为一组,并将1 、3 、5 ……奇数组的纱缨和 2 、 4 、6 ……偶数组的纱缨分别剪成两种不同的长度,如图(b)所示。这样,当被拆的纱线置 于纱缨中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奇数组纱和偶数组纱的交织情况。
判断机织物经纬向的方法 (9)毛巾类织物,起毛圈的纱为经纱,不起毛圈的为纬纱。 (10)条子和格子织物,一般沿条子方向的纱线为经纱,格子偏长或配色比较复杂的纱为经纱。
经
经
1.机织物经纬向的分析
判断机织物经纬向的方法 (11)纱罗织物,有扭绞的纱线为经纱,无扭绞的纱线为纬纱。
1.机织物经纬向的分析
1.机织物经纬向的分析 2.针织物横纵向分析
1.机织物经纬向的分析
概念:机织物是由相互垂直排列的两个系统的纱线,按一定规律交织而成的制品。 其中,沿织物长度方向的纱线称为经纱,沿织物宽度方向的纱线称为纬纱。
1.机织物经纬向的分析
判断机织物经纬向的方法 (1)当样品有布边时,则与布边平行的纱线为经纱,与布边垂直的纱线为纬纱。 (2)含有浆料的纱为经纱,不含浆料的纱为纬纱。
1.一般织物正面的花纹、色泽均比反面清晰美观。 2.具有条格外观的织物和配色模纹织物,其正面花纹必然是清晰悦目的。
3.凸条及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具有条状或图案凸纹,而反面较粗糙, 有较长的浮长线。
凸条
长浮线
4. 斜纹织物中纱斜纹织物以左斜(↖)为正面,线斜纹织物以右斜(↗)为正面。
左斜(↖)
单纱方向纬向。
若单纱织物经纬向捻向不同时,一般经纱为Z捻,纬纱为S捻。 (7)若织物两个方向纱线的捻度不同时,则捻度大的纱线为经纱,捻度 小的为纬纱。 (8)若织物的经纬纱线密度、捻向、捻度都差异不大时,则纱线的条干 均匀、光泽好的为经纱。
织物性能测试

织物及其分类织物:由纺织纤维和纱线制成的、柔软而具有一定力学性质和厚度的制品,即纺织品.机织物:由相互垂直的一组经纱和纬纱在织机上按照一定规律纵横交错织成的制品。
针织物:由一组或者多组纱线在针织机上弯曲成圈并按一定规律彼此相互串套成圈连接而成的织物。
簇绒:在基布上‘载’上圈状纱线或绒状纤维的织物。
非织造布:由纤维、纱线或者长丝,用机械、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之粘结或结合而成的薄片状或毡状的结构物。
编结物: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条状物,相互错位、卡位交织、串套、扭辫、打结在一起的编织物。
纯纺织物:由单一纤维原料纯纺纱线所构成的织物。
混纺织物:以单一混纺纱线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经纱或纬纱采用不同纤维原料的纱线织成的机织物,或是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原料的纱线并和(或间隔)制织而成的针织物。
纱织物:完全采用单纱织成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或编结物。
线织物:完全采用股线织成的机织物、针织物或编结物。
半纱线织物:经纬向分别采用股线和单纱织成的机织物或单纱和股线并和或间隔制织而成的针织物。
花式线织物:采用各种花式线制织而成的织物。
长丝织物:采用天然丝或化纤丝织成的织物。
织物的紧度:纱线投影面积占织物面积的百分比,本质是纱线的覆盖率或覆盖系数。
经向紧度Et,纬向紧度Ew,总紧度Ez。
为经,纬纱线的直径(mm),a,b为两根相邻经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织造缩率:织造时所用纱线长度与所织成织物长(宽)度l的差值与织造时所用纱线长度的比值,以a表示织物的分类:(1)按成形方法分为: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和编结物.(2)按原料构成分1按纤维原料分为纯纺、混纺、交织织物。
2按纱线的类别分为纱线、半线、花式线和长丝织物.(3)按织物的规格分为1按织物的幅宽分为带织物(幅宽为0.3—30cm的纺织品)小幅织物(40cm左右)窄幅织物(90cm以下)宽幅织物(大于90cm)双幅织物(150cm左右)2按织物的厚度(织物在一定压力下的稳定厚度)分为轻薄型、中厚型和厚重型织物.3按单位面积的质量(每平方米克重)分为轻薄型、中厚型和厚重型织物。
织物紧度

织物紧度的的分析织物紧度是反映织物结构特征相对紧密程度的一组指标,包括织物经向紧度(Ej)、织物纬向紧度(Ew)、织物总紧度(Ez),以及经纬向紧度比例。
织物紧度是以织物中的经纱或纬纱的覆盖面积、或经纬纱的总覆盖面积对织物全部面积的比值(%)表示的,在织物组织相同的条件下,织物紧度越大,表示织物越紧密。
织物的经向、纬向紧度和总紧度计算取一位小数,经向与纬向的紧度比值可表示为Ej / Ew。
织物紧度的计算方法如下:织物经向紧度Ej(%)= 0.037×织物的经纱密度×√经纱号数织物纬向紧度Ew(%)= 0.037×织物的纬纱密度×√纬纱号数织物总紧度Ez(%)= Ej + Ew –(Ej×Ew)其中:0.037——棉纱线直径系数。
根据台式投影仪的测试结果,细号(高支)棉纱的直径系数为0.037、中号(中支)的棉纱直径系数为0.040,涤棉65/35混纺纱直径系数约为0.038,等等。
织物的经纱密度、纬纱密度——均以10厘米内的经纬纱根数(根/10厘米)表示。
√经纱号数、√纬纱号数——分别表示经纱号数(特克斯tex)开平方和纬纱号数(特克斯tex)开平方;例:纯棉纱府绸13×13×433×299(英制规格为:45×45×110×76)织物经向紧度Ej(%)= 0.037×433×√13 = 57.8%织物纬向紧度Ew(%)= 0.037×299×√13 = 39.9%织物总紧度Ez(%)= 57.8 % + 39.9% –(57.8%×39.9%) = 97.7% –23.1% =74.6%双层组织紧度计算:(如经C40+C32竹/纬C32+C7,150*112.表3/1+里1/1双层)经纱C40:C32=1:2,纬纱C32:C7=3:1.C7支纱为里组织紧度如何计算,难度系数怎么算织物组织有无影响(如平纹较紧,缎纹较松)..(经纱C40英支+竹32英支)×(纬纱C32英支+C14英支)130根/英寸×80根/英寸 3/1双层斜纹布的织物紧度如何计算?1 织物紧度的计算公式织物的紧度是指织物中纱线的覆盖(投影)面积对织物的全部面积之比值(百分数),即表示织物的紧密程度。
基于图像处理的机织物密度的高精度识别

( in n n U i rt J g a nv sy,Wu i ins 24 2 a ei x ,Ja gu 1 12,C ia) hn
Absr c B ic si gt e fb c i g n h r cso ft es a n ri h r ce,te s a n ri usd ta t y ds u sn h a r ma e a d t e p e iin o h c n e n t eat l i i h c n e s e t e ih r sl t n f rc i g ys a n n n tev ria ie t n.A p cfci g e sz sp tfr r o o g th g e ou i a i ma eb c n ig i h e c ldr ci o b t o s e i ma ie i u o wad t i a ay e t ef rc i g n lz h a i ma e. T e s e o h o lt a rc i g a e n c re ty r ci e y lc t g t e b h k w ft e c mp ee f i ma e h s b e orcl e t d b o ai h b i f n
第 2卷 9
第 1 期 1
纺
织
学
报
V0 . 9 No. l I2 1
NO . V 2 o 08
20 0 8年 I 1月
Ju n l fT xi e e r h o r a e t e R sa c o l
文 章 编 号 :239 2 (0 8 1- 180 0 5 .7 1 2 0 ) 1 2 -4 0
基 于 图像 处理 的机织 物密 度 的高精 度识 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织物密度与紧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4668及有关试验方法,对机织物单位长度内的纱线根数进行测定,然后计算紧度,依此评定织物的紧密程度。
通过实验,掌握机织物密度的测量方法和紧度的计算方法,并比较不同织物的紧密程度。
二、实验仪器及试样
Y511B往复式织物密度分析计或Y511C织物密度镜(如图1所示),机织物数种。
图1 Y511C和Y511B织物密度镜
三、实验方法、步骤
(l)直接测数法:Array
①试验时将织物密度镜平放在织物上,刻度线沿经纱或
纬纱方向。
然后转动螺杆、将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
准,用手缓缓转动螺杆,计数刻度线所通过的纱线根数,
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的50mm处相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
50mm中的纱线根数。
图2 密度点数方法
②检验密度时,把密度计放在布匹的中间部位(距布的
头尾不少于5m)进行。
纬密必须在每匹经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经密必须在每匹的全幅上
同一纬向不同的位置检验5处,每一处的最小测定距离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
表1 密度测试时的最小测定距离
③点数经纱或纬纱根数,精确至0.5根。
点数的起点均以在2根纱线间空隙的中间为标
准。
如起点到纱线中部为止,则最后一根纱线作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0.25~0.75
根作0.5根计,超过0.75作1根计,如图2所示。
④计算指标,将所测数据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并求出平均值。
密度计算
至0.01根,修约至0.1根。
用平均值计算出径向紧度、纬向紧度和总紧度。
(2)织物分解点数法
凡不能用密度计算出纱线的根数时,可按上述规定的测定次数,在织物的相应部位剪取长、宽各符合最小测定距离要求的试样,在试样的边部拆去部分纱线,再用小钢尺测量试样长、宽各达规定的最小测定距离,允差0.5根纱。
然后对准备好的试样逐根拆点根数,将测得的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折算成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指标计算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