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恢复和传导补充

合集下载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 (1)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 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Na+内流, 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 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 息电位。 (3)神经递质作用后的两个去向:一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 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 囊泡再利用;另一途径是酶解,被相应的酶降解失活。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吸食可卡因后, 可卡因会使 转运蛋白 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 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 受体 减少。
诊断常考语句,澄清易错易混
(1)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2)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3)突触的功能是参与信息的传递( √ )
考向逐一突破
预测考向 总结方法
考向一 兴奋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 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 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
离子的流动 B.ab段Na+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 mV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 。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同 。
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课时(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课时(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尾页
达标检测1. 图五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板书设计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
一、兴奋的产生
1、传导形式:电信号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离子基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的形式:局部电流(膜内、膜外)
2、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学生作业设计作业:1、预习第2课时。

2、完成练习册课前自学。

(必) 3、完成上一节练习册拓展延申。

(选)
教学反思。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拓展 神经递质异常情况分析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 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 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 不兴奋或不抑制。
学以致用 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用药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 恢复静息状态: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 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电位 。
3.传导特点: 双向 传导(离体状态下)。 微思考1.为什么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 提示: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 流。 2.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外的Na+以哪种跨膜运输方 式进入细胞内? 提示:协助扩散。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设计:先刺激图中a处,测量c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图 中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a处电位改变, 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电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判断的依据是测量过程中两电 极指针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会偏 转;没有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不会偏转。
典例剖析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 经纤维上的电表。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表 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第0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解析

第0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解析

第0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实现,其传递具有单方向传递的特点。

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并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任务驱动】在蛙坐骨神经上(神经纤维膜外)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他们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上,引导学生观察神经不受刺激或不同部位受到刺激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请同学们思考,坐骨神经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坐骨神经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在神经纤维膜外,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什么方式传导的?【问题思考】1.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田径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等结构。

②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2.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

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原因是什么?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故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不影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3.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该在何种溶液中测定?为什么?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

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3年课件-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3年课件-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当堂检测
2.脊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纤维也有传出神经纤维。在给予脊神经适 宜电刺激后,会检测到相应肌肉电位变化(先出现M波,再出现H反 射波,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图中结构②处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B.电刺激脊神经会引起神经纤维的Na+离子通道开放 C.电刺激产生M波的途径是电刺激→③→②→①→肌肉 D.H反射波与M波间隔时间可用于诊断相应神经中枢是否病变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原来,在两个神经之间有个结构,叫——突触
突 触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8-29页相关内容,画一个
突触,并标明突触中相应结构 传递的结构——突触
突触小体
突触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受体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的常见类型
传 导
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 抑制性递质 如甘氨酸

放神经递质
释放方式: 胞吐

2.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
生物膜的流动性
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
特异性受体 Na+或Cl-通道
4.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 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5.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2.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_双__向__传_导____ 思考:为什么?
+++ - - - - ++++
-+- - - +++ -+- - - -
-+-+-++
+-++-+-+-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导学案)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学习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学习难点: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导: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那些结构?预习:导学问题一:兴奋的产生(1)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离子外流。

(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强,Na离子内流(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正外负。

导学问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膜内局部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填“相同”或者“相反”)。

2.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①生理完整性。

①双向传导①单向传导①绝缘性①相对不疲劳性导学问题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M神经元兴奋→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N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三)测(2min):1、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出现双向传递解析:兴奋产生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C 错误;突触间传导兴奋时涉及到化学信号的转变,因此速度慢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D错误。

2.3.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二课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3.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二课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 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合成
21.. 促促进进突特触异小性泡受对体多巴的胺合的成摄。取 32.. 促提进升多特巴异胺性在受突体触前的膜敏的感释性放。 43.. 促诱进导多多巴巴胺胺与与突特触后异膜性特受异体性的受结体合的结。合
5. 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摄取/降解
关于成瘾
思考自己或身边人有无以下表现:
突触小体中包含突触 小泡。 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 递质。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1. 上游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传递 至突触小体。
2. 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 膜移动。
3.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4.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被释放 至突触间隙。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当堂检测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4.(多选)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传递到①,反射过程完成
B. ⑤内的液体是血浆
C. ①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D. ②传递到①,不一定引起③产生动作电位
当堂检测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5.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
新型毒品具备的特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戒断反应较弱,接触 门槛低。
容易伪装。比如伪装成糖果、 咖啡、饮料、饼干、油票等。
毒品的防治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 施行。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 责任。
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 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参与制毒、 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
1. 神经冲动就像是电流在电线中奔跑一样呀!比如说,你被针扎了一下,这时候神经冲动就“嗖”地产生啦,然后快速传导,让你赶紧把手缩回来。

这多神奇呀!
2. 你知道吗,神经元就像个小战士,当有刺激来临时,它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好比你看到好吃的食物,眼睛里的神经元就开始工作啦,产生神经冲动告诉大脑,哇,有美食呀!
3.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那可是很快的哟!就好像闪电一样。

当你不小心摸到很烫的东西,神经冲动瞬间传导,让你迅速做出反应,把手拿开,是不是很厉害!
4. 嘿,神经冲动的产生可少不了离子的帮忙呢!就像一场比赛需要运动员一样。

比如钾离子和钠离子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进进出出促使了神经冲动的产生,有意思吧!
5. 想象一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神经元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信号。

当你听到一声巨响,耳朵里的神经元产生冲动,然后传导给大脑,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6.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可真是太重要啦!没有它们,我们的身体就没办法快速反应啦。

就像没有了网络信号,手机就不能正常使用一样。

我们要好好感谢我们身体里的这个神奇机制呀!
我的观点结论: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非常神奇且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和认识它,惊叹于身体的奇妙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冲动的产生恢复和传导补充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

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

在这种情况下,Na+和Cl-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但在细胞膜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

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由 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

而随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K+净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

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总之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可概括为:
(1).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前提
(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起决定作用
(3).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A-的不通透性,对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4)静息电位值的大小及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膜电位固定值,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不同细胞的数值不同。

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

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K+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当K+浓度降低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增大。

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总是比按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小,这是由于膜对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们的经膜扩散(主要指Na+的内移),可以抵销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2.动作电位形成机理
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膜外Na+高于膜内,使膜电位急剧上升(而此时K+通道则趋向关闭)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除了Na+浓度之外
(2)膜内负电荷的静电吸引也促进Na+向膜内流动。

两种力量使Na+以极快的速度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带正电的Na+在膜内迅速增加,膜内电位变正后,膜内正电逐渐产生排斥Na+继续内流的力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和电位差这两种相反的力量达到新的平衡时便达到了除极顶峰。

当膜内正电荷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推动的Na+内流时,经膜的Na+净通量为“0”,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

但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很快出现复极。

这是由于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因为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能使Na+通道由激活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对Na+的通透性又变小,而此时膜的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于是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外流。

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发展,直到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

动作电位后期细胞内Na+浓度和细胞外K+浓度均有微量增加,这时Na+泵活动增强,加速细胞内外的Na+-K+交换。

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Na+排出,同时把流出的K+摄入细
胞内。

以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

Na+泵所需能量由ATP提供。

一个分子ATP可供3Na+到膜外,2K+到膜内,3Na+-2K+。

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概括如下:
①刺激引起膜产生去极化必须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物电位的前提,
②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本质,
③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是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的根本原因,
④钠-钾泵活动引起Na+-K+交换是产生后电位及细胞恢复正常的基础
影响动作电位的因素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Overshoot)就是Na+平衡电位,故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

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抑制Na+-K+泵活动时,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

三: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方式为局部电流,电流的流动方向是:在膜外侧,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点向己兴奋点;在膜内侧,电流方向是由已兴奋点向未兴奋点。

受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周边细胞膜的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

所以,动作电位产生后,沿质膜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同样以局部电流方式进行,但因在朗飞结处钠通道密集,易发生动作电位;另外在髓鞘区有多层细胞膜,使膜电位在此外不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因此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在传导只能在两个朗飞结之间进行,呈跳跃式传导,这种传导速度很快。

传导特点是“全”或“无”,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不衰减、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具有不应期。

四:要点归纳
1 Na+内流使细胞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达到峰值后Na+内流停止, K+外流使细胞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经过缓慢微小的波动,恢复受刺激前的离子分布状况,即恢复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主要是Na+内流引起。

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时,致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

所以,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将导致去极化时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因为K+外流引起,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接近但略低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

改变细胞外液K+浓度会导致静息电位值的变化,改变细胞外液Na+浓度对静息电位的影响甚微。

4.把内流的Na+泵出到膜外和把外流的K+泵入到膜内,恢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状况,逆浓度差进行,此时需要ATP。

抑制Na+-K+泵活动时,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

5.兴奋在同一神经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就是区域的去极化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刺激周边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引发周边细胞膜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