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和英文作为两种重要的国际语言,在交流和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体部位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词汇之一,用来描述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对于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增进中外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有利于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中对人体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1. 头部英文中的头部通常表示人的头部,包括头颅和脸部。

而在汉语中,“头部”也有类似的意思,但同时也可以代表其他东西的顶部,比如树的顶部、建筑物的顶部等,这是英文中的head不具备的意义。

2. 手在英文中,“手”通常是指人的手,包括手掌和手指。

而在汉语中,“手”也可以指一些功能类似的物体,比如钟表的指针、城市的分支等。

这种语义拓展在英文中并不具备。

3. 脚英文中的foot主要表示人的脚,同时也表示一些类似的物体,比如路的尽头和书的底部等。

而在汉语中,“脚”除了表示人的脚之外,还可以代表一些类似形状的东西,比如桌子的腿、山的脚等。

4. 背在英文中,“背”通常指人的后背部分。

而在汉语中,“背”还可以表示诸如书的背面等的含义。

5. 脖子英文中的neck主要指人的脖子部分。

而在汉语中,“脖子”还可以表示一些类似形状的东西,如瓶子的脖子、路的狭窄部位等。

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中英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差异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系、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

2. 思维模式中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

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通常有着较为明确的语义界限,使用时较为规范和单一。

而在汉语中,语义拓展常常是通过类比和隐喻进行的,这种语义上的联想并不少见。

三、对比分析结果的意义1. 语言学习对于中外学习者来说,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比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这两种语言的感性认识。

2. 跨文化交流比较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有利于增进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作者: 刘志成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英汉对比 人体词 手 一词多义 转义范畴
摘要: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不仅能体现词义演化的过程,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过程,此外,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义学意义。

同时,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一种划分标准,因此能体现认知主体重要的思维属性。

而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从而揭示英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差异性和共性。

Polysemous Words: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Hand”

Polysemous Words: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Hand”

PolysemousWords:theEnglishandtheChinese“Hand”人体上肢前端可以拿东西的部分被我们称为手。

现代英语的基本表达式为“hand”,源于日尔曼语(P.Gmc.)。

现代汉语的基本表达式为“手”,另有近义词“掌”。

本文试对这些词的多个义项进行对比研讨。

一、对比理念和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古人往往从人生和社会出发,依靠原始的建立在经验上的直觉思维去认识事务,其基本思想是物我不分,天地人混沌一片。

表现在造词上,常先造表示人体的词语,然后移用于动物或其它事物”。

(3:7)根据这种思路,因为手是人体与自然及社会交流的关键部位所以研究手的语言表达能揭示人类近取诸身、以身为心的认知方式,见微知著。

而手一词的英汉对比能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取向、文化传统的差异,并了解语言的个性特点对表达产生的影响。

由于现实中要一物多用,在语言上一词多义就不可避免。

但一词的多个义项是相互联系的,而非杂乱无章的。

词义的变化引申或派生有多种语义模式,包括词义扩大和缩小,词义关系转换、词义抽象化等。

从历时来看,词义的宏观派生结构可以有三种。

一、放射型或辐射型:派生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向四周辐射,而各派生义相对独立;二、连锁型:派生义源出于基本义,并又派生出第三义,与基本义相对无关;三、综合型:复合前述两种模式交叉繁衍派生词义。

通过查阅多本相关词典,删并过细义项,作者整理成一组相对独立的义项作为分析框架。

作者没有做穷尽义项的对比,而只选择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17项。

二、实体功能比较手是人体器官之一,具有其生理特性,在外观上比较重要。

现就这一范畴展开比较。

A. To refers to the part of a human body attached to the end of forearms a)手:手臂、举手掌:手掌、鼓掌b)hand: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B. To refers to people,especially who are good at somethinga)手:选手、能手、赛车手、打手b)hand: a green hand, a great hand at something, all handsC. Being on terms of the movement of one’s handsa)手:手重、手慢、手脚麻利、手疾眼快D. To refers to finesse or the scope for one’s abilities.a) 手:心狠手辣、眼高手低、手眼通天b)hand: to show one’s hand, hands are tiedE. Being on terms of the control or being charge of someone or somethinga)掌:掌握、掌控、掌管b)hand:sth. be in hand, get out of handF. 事物与手接触、具有与手类似功能或形状的部分a)手:手柄、扶手b)hand: clock hands, watch handsG. Being wore around hands or wrists.a)手:手铐、手套、手镯b)hand: handcuffsH. Being small and easy to be held in one’s handa)手:手册、手枪、手炉、手电b)hand: handbook, handbag, handgun这部分的对比显示英汉词义派生主要有三条路径(如下图所示):如B所示,以手代人,为提喻式;如C-E所示,以手表相关动作,为转喻或借代式;如E.F.G所示,以手表现事物特征,为隐喻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不同语言中,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进行语义对比和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同。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较为具体,一般以单个词汇表示,如head(头部)、arm(手臂)、leg(腿)等。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其他词汇或短语来表示,如“头部”、“手臂”、“腿部”等。

这也反映了英语的表达更加直接,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描述性词语进行表达。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范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更加明确和精细,准确描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功能。

英文的“head”不仅仅指头部,还包含头发、脑袋、面部等具体的部分;而汉语的“头部”则更加模糊,不能具体指代头发、脑袋等部分。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的“arm”可以指臂部及包括肩膀、胳膊、手等部分,而汉语的“手臂”只能指臂部。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引申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形容词或动词,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词的语义范畴。

英文的“leg”可以用于表示“走路的方式”(e.g. He prefers to walk lego),而汉语的“腿”则不具备这种引申的意义。

英文的“hand”还可以表示“帮助”、“交给”等意思,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语义的拓展。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和比喻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常常用于隐喻和比喻的表达,赋予文字更生动、形象的意义。

英文中的“heart”可以隐喻为“内心”、“感情”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使用方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中的“head”可以指代“领导”、“负责人”,而汉语中则使用“头脑”、“首领”等不同的词汇。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更具体、明确,同时具备更丰富的引申意义和隐喻使用。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则更为抽象、描述性,具备更多的拓展方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用来指代人体的各个部分。

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体部位词之间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语义拓展来进行对比。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可以从两个认知视角进行对比。

第一个认知视角是感官视角,即人们通过感知身体部位的功能和位置来对其进行分类。

第二个认知视角是功能视角,即人们通过身体部位的功能来对其进行分类。

从感官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分为头部、上肢、下肢和躯干四大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则主要分为头、颈、胸、腹、背、手、臂、肩、腿、足等多个部分。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语言区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英语国家通常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而汉语国家则更注重人体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从功能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通过其功能来进行分类。

头部包括了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不同部分。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的分类更注重部位之间的关联和位置关系。

手臂由手腕、前臂和上臂三个部分组成,手腕连接着手掌和前臂,上臂连接着肩膀和前臂。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关注。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非人体的意义。

脖子(neck)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连接,如"the neck of a bottle"(瓶口);手(hand)可以用来指代某人的工作或技能,如"she has a good hand for drawing"(她擅长绘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更多地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关。

脸(face)可以用来形容情绪,如"他笑得很开心,一脸笑容";背(back)可以用来形容背后的某个人或事物,如"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李红1,余兰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收稿日期:2008-04-21作者简介:李红(1977-,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要: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体验、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重要途径。

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英汉手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与手有关的隐喻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隐喻手认知异同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803-71-03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1999年,Lakoff 和Johnson 发表著作!体验哲学∀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正式提出体验哲学一词,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强调三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它们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隐喻是通过把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来达到理解目标域的过程。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重要的始源域和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 goras 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点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英汉“hand/手”的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阐释

英汉“hand/手”的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阐释

An Interactive Study of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s and Cultural Traits in the Domain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Hand" Metaphors
作者: 胡晓榕 王洋
作者机构: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出版物刊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09-11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隐喻 认知 体验哲学 文化特异性
摘要:以英汉身体隐喻中“hand/手”的隐喻为突破口,分析产生这些表达式的隐喻机制、
产生的体验基础及它们所反映的文化特异性。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hand/手”的隐喻更有利于
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过程和方式,了解英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不同语言文化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的拓展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人体部位词,探讨其语义拓展的异同点。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英语中的“head”对应汉语的“头部”,“leg”对应“腿部”,“arm”对应“手臂”。

这些词汇的语义较为准确,表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人体部位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具有更广泛的语义拓展。

在英语中,“head”除了指人的头部,还可以指物体的上部或首领的地位。

“the head of the company”表示公司的首脑,“the head of the table”表示桌子的最前端。

而在汉语中,对于这种广义的语义拓展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领导”、“前端”等。

同样地,英语中的“heart”除了指人体的心脏,还可以表示感情、爱、勇气等抽象意义。

“have a heart”表示有同情心,“brave heart”表示勇敢的心。

“hand”除了指手,还可以表示帮助、传递等。

“lend a hand”表示帮助,“hand down”表示传递。

这些语义拓展在汉语中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感情”、“勇气”等。

人体部位词在英语中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进行某种动作或动作的发源地。

“head”可以表示朝某个方向运动,“hand”可以表示给予、递交等动作。

“foot”除了表示脚,还可以表示步行或踢球。

这种用法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需要使用其他动词来表达。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语义拓展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中的词汇更倾向于具有广泛的拓展,可以用于表示抽象意义、动作以及对物体的形容。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人体部位词更加具体,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广义的意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于人体部位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 有一 定 的积极 作用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一 ( ) 3 —2 5 作者简介 : 刘志成 ( 1 9 7 8 一) , 讲师 , 博士 , 研 究方向 : 英语认知语言学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 ( 1 2 J C WW 2 3 Y B ) 、 2 O l 5年 度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一 般 项 目 , 云南 大 学 人 文 社
Vo 1 . 9 N o . 3
S e p . 2 0 1 5
2 0 1 5年 9月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0 3 6 5 ( 2 0 1 5 ) 0 3— 0 0 4 4— 0 7
英汉人体词“ h a n d ’ ’ 和“ 手" 一 词 多义 认 知 对 比研 究
过程 中扮 演着 “ 元概念” 的作 用 , 是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起 点 。语言 的基 础 是词 汇 , 而词 汇 的核 心 是 词
作用 。 ” 这 为 语 义 转 移 提 供 了认 知路 径 和 理 论 依
据 。Ul l ma n n l 2 指 出一 词 多 义 ( p o l y s e my ) 是 人 类 话 语 的一个 基本 特 征 , 而 比喻 性 语 言 ( f i g u r a t i v e ) 是 造成 一词 多义 的主 要 原 因 , 比如人 们 根 据 隐 喻 思维创 造 了很 多新 词 , 正 如沈 颖 L 3 指 出: “ 网 名 创 造 出了如 ‘ 蒜你狠 ’ 、 ‘ 糖 高宗 ’ 、 ‘ 姜你军 ’ 、 ‘ 媒 超 疯’ 等语 义 变 异 形 式 。 ” 正 如 Ta y l o r _ l 4 指 出, 多 义 词 是具 有 多个离 散 而 又 相 互关 联 的意 义 的 范 畴 , 该 范 畴 是 一 个 多 中心 结 构 ( p o l y c e n t r i c s t r u c —
第 9卷
第 3期
石 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A L O F S HI J I A Z HU A N G T I E D A O U N I VE R s I T Y ( s 0 c I A L ̄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 ( 1 4 Y NUHS S 0 0 1 ) 本文信息 : 刘志成. 英汉人体词“ h a n d ” 和“ 手” 一 词 多 义 认 知 对 比研 究 [ J ] .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2 0 1 5 , 9
撰、 词汇教学、 跨文 化 交 流 具有 一 定 的 积极 作 用 , 此 外对 于揭 示认 知 主体 的思维 特点 和认 知差 异也
家族相 似性 实现 相互 关联 。而 范畴 拓展 的过程 就 是词 义 由单 中心 结构 ( mo n o c e n t r i c ) 向多 中心 结构
也是 人类 最早 认 识 和 研 究 的 部位 之 一 , 所 以选 择 “ 手” 和“ h a n d ” 作 为 人 体 词 个 例 研 究 对 象 具 有 很
强 的代 表性 。对 其一 词多 义 的认 知 对 比研 究 不仅
有 利于 揭示 词义 演 化 的基本 规律 , 还 对于 词 典 编 Leabharlann 一、引 言
二、 隐喻、 转 喻 与 一 词 多 义
Un g e r e r &S c h mi d l 1 ] 认为 : “ 隐 喻 和转 喻 都 是 语 义构 建 的基 本模 型 , 两者 都 以经验 为理据 , 成 为 多义生 成 的主要 方式 。在 由一词 表 达的相 互关 联 范 畴组 成 的复杂 网络建 构 中隐喻 和转 喻起 着关 键
知 发展机 制 被 当成 一种 思维模 式和 认知 方 式而 引入 其 中, 因 此词 义拓 展 过 程 能在 一 定 程度 上
展 示认 知 主体 的思维 发展相 似 性和 差异 。英 汉人 体 词是 认 知 世界 的“ 元 概 念” , 因此 对其 一词 多义 的英 汉对 比研 究对揭 示英 汉认 知主体 的思 维模 式有 更深 刻 的含 义 。 同时 , 一词 多义 的对
t u r e ) , 含 有 多个 原 型 ( p r o t o t y p e ) , 这 些 原 型 通 过
义, 在“ 语 言经 济性 ” 和“ 省力 原则 ” 的共 同作 用 下 ,
词 汇 由 一 词 一 义 演 化 为 一 词 多 义 。“ h a n d ” 和 “ 手” 作 为人类 最 重 要 和 最 熟 悉 的身 体 器 官 之 一 ,

词 多义 是语 言 中非 常 普 遍 的一 种 现 象 , 而
人类 认知 世界 的基 本 规 律 是 “ 由 近及 远 ” 的, 不 管
是 中国古 代哲 人认 为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规 律 是 “ 近
取诸 身 、 远取诸 物 ” , 还是 西 方古代 哲人 认 为 的“ 人
是万 物 的尺度 ” , 都 说 明“ 人 体” 在 人类 认知 世界 的
刘 志 成
( 云 南大学 大 学 外语 教 学部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摘 要 : 一词 多义是语 言 中非 常普遍 的现 象 , 一词 多义是 认 知主体 与客 观世 界互 动 的情况
下对客 观世 界进 一步 深化 认知 的结 果 。在词 义拓 展 的过 程 中 , 隐喻 和 转喻 作 为 一词 多义 的认
比研 究, 对 于词 汇教 学、 词典 编 撰 、 跨 文 化交 际等 方面也 都具 有积极 的作用 。 关键 词 : 人体 词 ; 英 汉对 比 ; 一词 多义 ; 手
中 图分类 号 : H3 1 3 文献 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 1 3 3 1 9 / j . e n k i . s j z t d d x x b s k b . 2 0 1 5 . ( ) 3 . (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