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体选择、主体价值、主体发展为中心展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为主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育之以需——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需求处于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推动个人行为的直接动力。
没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要求就不会有接受者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受教育者的德育,所以关注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二)引导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引导其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
引导要有目标性,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置目标。
帮助其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引导要有差异性,在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把握学生需要的性质、类型、程度,如在学生的需要中,有建设性的需要、破坏性的需要、有消极的需要和积极的需要。
(三)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分类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同样具有这些需要。
生存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学生的最基本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忽略这些,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意义。
归属需要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的强烈需要,如学生会关注与家人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这实质上就体现着这种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凸现主体性——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影响,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在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其自主能动性,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调整!(二)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主体的内在体现,是苏醒后的主体意识的外化。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成员:陈敏余莎莎王之一基本概念1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2 中立主义: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
3 个体道德修养:指德育主体必须有垂范于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
4 教师职业道德:德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态度。
5专业水平:指德育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德育理论和德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6 文化素质:指教育者必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7 德育意识:指对教育活动和德育活动的规律性的基本认识。
包括对德育活动的心理映象、对德育意义的自觉认识、对主体活动的德育意识和对德育个体的主体意识四个水平。
8 教育技能: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本领。
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二基本理论和原理(一) 道德是否可教1、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他认为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科学和道德的真知都是智慧或知识,道德的知识不过是知识的一部分。
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智慧的。
一个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将他引向正确的行动。
所以,他认为道德是可教的.2、杜威——道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他认为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动的。
道德不只是知,更是情和行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不可教的。
3,结论道德既是可教也是不可教的——道德认识,是可以通过直接的传授来掌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不是可以通过直接的传授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活动和交往逐渐领悟和养成的。
(二)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新性善论内涵: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

me n r g e so u n s cey,t e e h v me g d s me s e n y u o v b e c n r d e nta d p o r s f h ma o it h r a e e r e o e mi gl ns la l o t a i—
Th o e a sto n t e M o a r o a iy Ed c to e Pr p r Tr n ii n i h r lPe s n lt u a i n
M ENG n —e g LI Big fn , AN n — e Yo gj i
( c o l f u a ie , ia nv r t f eh o g , i nS an i 1 0 4 hn ) S h o o m nt s X ’n U i s yo c n l y X ’ h a x 7 0 5 ,C i H i ei T o a a
f m h n i ee t td wol n eft h n fsain o u jcii r t eu df rn i e r a d sl o t ema i tt fs bet t o f a d e o v y.Wih t ed v lp t h e eo —
te si t r c i t isa n e a tviy,e u l y,c n e s s s ,s b i t n a mo ius s .Th r f r h o — q ai t o s n u ne s u l miy a d h r no ne s e e o et epr p
教育的灵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萋 j 话宣蒲。 i 薹
教育 的灵魂 :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肖 j { j
想 引 导 人 的 精 神 解放 和个 性 自由 。 教 育 意 味着 价 值 引 导 , 以 培 养 “ 贵 品 质 ” 它 可 为
十九世纪初 ,德 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又 互 有 区别 的两 个 方 面 ,那 就 是 内 在 品 质 和外 在 行 为 习惯 。 自律 是 主 体 性 的 表 现 , 是 人 出 于 理性 自觉 而 为 自己 立法 并 出于 意 志 自由 而 奉 行 它 只有 当人 在 道 德 中构 成 人 的主 体 性 的 种 种
一
职责。然而 , 道德教育 实效 的低下却是不争 的事实 , 这 与 当 今 人 类 普 遍重 视道 德 与道 德 教 育 在 社 会 文 明 进 步 和 人 的 自 由与 解放 中 的重 要 作用 的趋 势 是 很 不 协调的。 中国的现实而言 , 就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 政治民主化程度 的提 高 , 为每个 人提供了大量的进 行判断 、 选择 和行动 的机会 ; 大大 地 拓 宽 了 人 们道 德 实 践 的范 围 和领 域 ,为 提 高 全 民 族 的 道 德 素 质 创造 了体 现 性 的前 提 ,也 对 学 校 的 道 德 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学校 道德教 育 实效 低下 的原 因 固然 是多 方 面
人类本质 特征 ( 自觉性 、 目的性 、 能动性 、 择性 、 选 超 越 性 等 ) 以充 分 表现 和发 挥 时 , 德 对 于人 才 是 一 得 道 种 自我确证 、 自我肯定 和 自我发展的方式 , 才是人掌 握 世 界 的 方 式 ,人 的 主体性 在 道德 领 域 具 体 化 为 道 德活动的主体性 。 缘此 , 道德活甜才是作为 主体 的人 积极 对 待现 实 并 影 响 和 建构 自我 人 格 的重 要 方 式 之
道德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的发 展作 为条 件 , 一方 面 只有人 的 主体性 的发 挥 、 的解 另 人
放 才 能 使 生 产 力 快 速 地 发 展 。 而 道 德 是 人 对 自身 生 活 的 认
收 稿 日期 :02 O - 0 2 o— 6_ 5 _ 作 者 简 介 : 权 (9 8 )女 , 东 桓 台县 人 , 士 。 张 16一 , 山 硕
的 主体地 位 不断 确立 的过 程 ,尤其 是脑 力 劳动 与体力 劳 动 “ 的分工 使 得社 会意 识 得 以 迅 速发 展 , 人类 的 自我 意 识 能力
大 大 增 强 了 , 类 的 自觉 的 主 体 意 识 在 这 个 时 期 产 生 了 ” 人
能 力为 出发 点 , 人 以最 丰 富 、 全 面 的 形 态 表 现 其 主 体 使 最 性 , 是 教育 的根 本 出发 点 , 是道 德 教育 的 出发 点 . 这 也 是道
一
对 自身 的认 识和 理 解 更加 深 刻 , 的生 长 与 发 展成 为道 德 人 教 育 的重要 使命 。学 校道 德教 育应 充分 尊 重和 发挥 学生 的 主体 性 , 并通 过 实践 活 动激 发和 引导 学生 的道 德需 要 , 现 实 个体 道德 意 义上 的 自我 肯 定 、 富 、 展 和完 善 , 进 道 德 丰 发 促
学校 道德 教 育要 着 眼 于人 类 的未 来 , 脱 传 统 道 德 教育 方 摆 法 的束缚 , 能 仅仅 运 用 说 服 、 劝 、 励 和灌 输 等 反 理 性 不 规 奖 方 法 , 以 人 为 本 , 促 进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发 展 作 为 首 要 任 应 以 务 , 推 动 人 的 主 体 创 造 即 把 培 养 人 作 为 主 体 改 造 世 界 的 以
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对策剖析

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及其成因、对策剖析
谭贵中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4(13)1
【摘要】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观教育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当前主体性及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主体发生抵牾的问题和道德观教育引导方法上的道德教育引导方法中灌输与自我教育方法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中社会化要求和主体性发挥的冲突、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的退场和主体的凸显。
结合问题及其原因,可以得出相关对策:让主体性与客体性对立统一。
具体来说,道德观教育应将人的社会化工作和自由全面发展有机统一,道德观教育引导应将灌输和疏导两种方法辩证统一。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谭贵中
【作者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突破
2.我国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建设途径探讨
3.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指导思想转向的必然性分析
4.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兼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5.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何正确发挥主体性,形成有利于时代特点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0本文采用联系实际、纵向比较、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对“人的主体性”中的传统问题和新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下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首先,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论证研究主体性问题的必要性。
其次,系统考察主体性思想的由来和发展轨迹,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兼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内容。
再次,对主体性的含义进行新的理解和概括,在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方面,能辩证地处理自主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为对主体性的反思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最后,围绕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概念及特征,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人”为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构建下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humancognitionhasmarkedsomenewcharacteristicswithmoreandmoreemphasesonhumanbeingsasthemainbody.ItbecomesabigissueformodemresearchersonepistemologytostudyhowproperexertionofmenasprincipalpartsCanformprineipalmoralpersonalityinfavorofthetimes.Inthispaper,theauthorhasmadeasystematicandin·depthdiscussionontheoldissuesandnewtasksofthesubjectof’humanasthemainbody’,fromtheperspectivesoftheoryandpracticebyadoptingtheresearchmethodsofapplyingtheorytopractice,makingportraitcomparisonsandreferringtohistoricalrecords,andputforwardsomenewviewpointsandresearchmethods.Researchproceduresareasfollows.Firstly,todemonstratethenecessityofstudyingtheproblemofsubjectsunderthecircumstanceoffreemarket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anddevelopmentofthewestregions.Secondly'tomakeasystemicstudyofthehistoryanddevelopmentalorbitofsubjectideology,withmoretimeandenergyonthetheoryinMarxistPhilosophy,andwithsomereferencetorelatedcontentsinWesternPhilosophyand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Thirdly,tOmakesomenewperceptionandgeneralizationofthemeaningofsubjects,andtOdialecticallydealwiththeirmajortraitssuchasindependence,activityandpassivity,toprovidepreconditionsandtheoreticalbasesforthereflectionofsubjects.Fourthly,toputforwardaproposalthateducationshouldaimtotrainpeopletobemoral-judgematicandmoral-selective,andaseriesofmeasurestoimplementit,onthebasisoftheconceptsandfeaturesofsubjectmoralpersonality.Keyword:SUbjeetSUbjectethicpersonalityconstructionY{05321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1.道德的主体性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
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
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
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有的。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
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
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
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
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
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这包括:(1)为“我”性。
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
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4(p.167)。
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5(p.514),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
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
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
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
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
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
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
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
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这包括:
为“我”性。
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
利益是人们
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4]。
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5],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
但在交往中双方的“个人中心”或“为我性”,只能表现为“互利”。
互利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真正动因。
互利的前提是保持利益的个人性。
利己或自利,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和本能,也是个人参与交往的动机所在。
利己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本身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关键是看如何达到利己的手段。
如果是损人利己,当然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是互利中的合理利己,谈不上不道德。
道德归根到底是发端于个人利益的,它是个人在交往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与他人形成的一种“默契”。
求善性。
道德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道德的活动,惟有求善的活动才是真正的道德活动。
求善性是人的道德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与动物利己行为相区别、道德与不道德行为相区别的根本表现。
我们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
行为的动力,但人的利己与动物的弱肉强食不同,人的利己具有社会规范的限制。
这种规范在现代社会就是公平与公正,它不允许个人无度地自利,不允许个人不择手段地自利。
所以,道德行为中的利己与自私自利不同,就在于这种利己行为的“善性”——是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而不是损人利己。
内在超越性。
道德活动的超越性来自道德的内在本性。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
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对它做出善恶的评价,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
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也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应然超越实然的内在超越性。
正是人的内在超越性,不断推动着人类向至善方向发展,也使每个个体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
[6]这种升华和超越,正是道德活动的内在本质要求。
所以,道德的活动和道德教育,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也不是道德行为的训练、养成,而
是深深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
道德活动是人对应是的一种理想性选择,是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的表现,不同的选择反映出道德主体的不同道德境界和旨趣。
自由意志性。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核心便是自由。
道德自由作为一种意志自由,与其他领域的自由相比,更受内心的约束,是自主自律的自由。
黑格尔就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康德也认为,人的善良意志就是道德,换句话说,道德就是意志自律,就是保持善良
意志。
道德自由是通过道德主体运用意志而使道德意识诉诸道德行为而实现的,道德意志对于实现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非常重要。
道德法则必须通过自由意志才能内化为人性的善,才能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现实,才能使道德法则得以真正地履行。
所以,意志自由是道德活动启发人的德性,把德性变成道德行为的中介。
自我约束性。
道德活动作为一种意志自由,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自然的因果性,二是人的理性。
人作为主体,同时拥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