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与前景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与前景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亚洲地区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由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现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两国的商贸往来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近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迅猛,双方逐渐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相关数据,目前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纺织品和电子产品等,而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是铜矿石、石油和化工产品。
二、挑战尽管中印贸易规模庞大,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印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比较明显,中国对印度的出口远远超过对印度的进口,这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增加。
此外,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的影响也对中印贸易关系造成了困扰。
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也对贸易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双方边界问题的存在,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了限制,这影响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印度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的不均衡。
三、前景尽管中印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其潜力仍然巨大。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相互开放,贸易前景非常乐观。
一方面,中国和印度都致力于扩大贸易和投资,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的“制造印度”政策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两国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改善,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有望逐渐减少,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
两国可以通过加强经贸合作、制定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以及加强双边投资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市场,减少贸易壁垒。
此外,中印之间在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将为双边贸易带来新机遇。
例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两国可以加强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印两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与问题

中印两国贸易的发展、特征和问题46052中国与印度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且,中印两国山水相连,互为邻邦。
近些年来,两国经济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被同时列入“金砖四国”。
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与经济发展对两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有着极大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中印两国贸易的发展趋势图表1中印两国贸易数据11本表中数据来源于印度政府商务部。
表中货币单位为“百万美元”。
通过以上表、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有着极其迅速的发展。
次贷危机过后,印度对中国出口和中国对印度出口分别有了60%以上和40%以上的增长。
而且,通过图中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不出意外的话,中印双边贸易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中印双边贸易增长如此迅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GDP 的迅速提高。
根据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距离成反比,因此,在两国距离一定的前提下,中印两国近年来极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出口退税等政策引导,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导致制造业对印出口量大且增速高。
三、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两国都在贸易政策上获利,消除了部分壁垒,拓宽了合作领域。
四、05年以来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开展交流,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增进友好与合作,促进了两国经贸的合作与发展。
此外,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还有极大潜力,因为两国劳动力丰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交通距离较近。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良好的增长趋势还会继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印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极为严重,且这一趋势依然在加剧。
从世界范围来看,到2011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已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总进口的第一位,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占印度总出口的第三位,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只占中国总进口的第十位。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

(2)印度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并不明朗, 产业优势依然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贵金 属加工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 没有向位于产业链上游、在分工中处于优势地 位的中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态势。印度的产业升 级明显慢于中国,这是其特殊的国情和不同于 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农产品出口除了各自具有地缘优势的市场外,基本 都在欧盟、东盟、美国这三 个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对这三 个市场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 的38.59%,印度为33. 94%。
中国与其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的竞争性很小,这可 能是由于中国较其他农业出口大国在地理上与日韩具 有“天然的贸易伙伴”关系。
两国MT1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
两国MT2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
两国MT3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
MT1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3类,印度有4类, 都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 MT2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6类,印度有7类, 几乎都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 MT3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15类,印度有4 类,大部分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 也有少数有比较优势但逆差的。
中国在 2000 之前其 TC 指数为正,说明 此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 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然而 2000 年后开始变为负数,并且负数的绝 对值越来越大,到 2012 年达到了-0.44,说明中国农产品在进出口贸 易中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印度从 1997 年一直到 2012 年,其 TC 指数 都明显大于 0,说明该国农产品在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地位,但变化 呈不规律性。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且印度农产品的 国际竞争力大于中国。
• 中国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中等竞争优势, 基本呈逐年上升的势。印度资本或技术密集型 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整体呈逐年递增的趋 势。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中国和印度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今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且都是人口突破12亿的人口大国,近些年都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获得“人口红利”,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China and India, with large, increasingly urban population ,are both in the midst of their w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gniting the Brazilian and Russian economies in a demand-and-supply cycle”(Goldman Sachs 2013)。
但是由于之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方面会有着不同的趋势,这种变化势必会对两国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经济体,尽管近年来部分国家经济开始萎缩,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仍在持续增长。
在经济结构上,中国第二产业的创造GDP比重是最高,而印度则是第三产业。
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GDP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样看来印度与中国有着旗鼓相当的实力。
在GDP 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 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Global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has accelerated the shift by 5-10 years(lecture notes)。
印度“十五”计划期间,GDP 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较快的,因为印度经济增长率的基数较为狭窄。
印度的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
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较优势非常明显。尤其 2 0 0 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 日本及其他亚洲 I T出 口国都受到了比欧盟和北美国家更为严重的影响 。 中国在办公及通讯设 备出口方面却一直保持强势劲头 。 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一直是中国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 .0 8年中国服装类 出口占据世界出口额 的 1 。这类 20 / 3 产 品绝 大 多 数从 属 劳 动 密集 型 产 品 。从 动 态 上 看 , 国的 服 装 类 产 品 的 我 比较优势在下降 。 0 8年中国服装出 口增 长率为 4 大大低于 20 年 20 %, 07 的 2 .%。可见中国产品出口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 08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比重下降。 另外 , 从出 口方向上看 , 对欧盟和独联体 国家的服装出 口大幅 上 升 , 日本 的 出 口额 由 2 0 对 0 0年 的 3 %下 降 到 20 2 0 8年 的 l%。 5 表 1 中国2 0 00年—20 08年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I j =
数据来源: 根据 it aoatd asc 00 20 数据计算 ne tnlr etii20—09 n r i a stts
具有 比较劣势的产品类别有化工品和汽车产品。 这两类产 品尽管都 属于具有 比较劣势的产品, 但从动态 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化工产 品的 比较 劣势不断加强, 越来越弱。 而汽车产晶的 比较劣势不断减弱。 由
O2 28 .6 .8
36 .5
其中, x 代表 i 地区 i 类商品的出1额 , : x 代表 i 3 地区所有商 品的 出 口总额 ; X 代表世界 j 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 x 代表世界所有商品的出 1 3 总额。 如果 R A值大于 1意味着商品 j 国家 中的出 口比重大于在世 C ( 在 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性 比较优势。反之 , , 若 该指数小于 1 则表示该产品没有显性 比较优势 , 或有显性 比较劣势。 如果具体研究一 国在不 同区域 中的 比较优势 , 即采用 “ 区域显性 比 较优势” 指数(R A 。则国家 C的产品 i 区域 R的显性 比较优势指数 RC) 在 定义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国。
两国在劳动力、原料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依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6-2010 年的统计数据,从出口竞争力指数( TCI) 、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一、中印纺织品出口现状比较文中从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三方面比较中印纺织产品的出口现状。
其中纺织产品的统计口径采用HS2007 的六位税号,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近年来,中印纺织品贸易都发展迅速,2006—2010 年中印两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9.58%,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详情见柱状图( 见图1) 。
虽然近几年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但纺织品还是两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图12.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本文通过计算中印各类纺织产品在纺织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来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如下饼状图所示(见图2、图3)图2图3中国与印度除了在52棉花、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60针织或钩编织物这三类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他类型的纺织产品的出口份额都很相近。
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这两类产品在两国的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两者合计中国和印度分别为64%和45%, 但印度的出口份额与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6—2010年两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两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因此, 中印出口的纺织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将这14 类纺织产品按照《纺织服装商品分类》分为纺织原料和制成品, 纺织原料包括50—55 类, 制成品包括56—63类。
由下表(见图4)可以看出, 我国在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上占有较强优势,在纺织品原料上买有明显优势。
图43.中国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占有额比较美国和欧洲一直是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文中主要分析中印对出口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较。
如下图所示(见图5),中印对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合计分别为31.49%和4.95%,在中印的目标市场中, 美国分别处于第二、第一位, 是中印纺织品出口的目标市场中出口份额重叠最大的市场之一。
图5二、中印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1.中印各类纺织品竞争力与总体纺织品竞争力比较本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CI) 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对我国和印度纺织产品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 TCI 即Trade Competition Index) ,该系数较为客观、公正、合理地反映了一个对外贸易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TCI = ( Xi -Mi) / ( Xi + Mi) ( 1)式( 1) 中: TCI —i 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 —i 国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Mi —i 国该产品的进口总额。
分析计算结果: 若TCI 值越接近 1 说明i 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越强; 若TCI 值越接近-1 说明i 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越弱; 若TCI 为值0说明该商品为产业内贸易,其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指标比较计算如下表所示(见图6)。
根据整理UN COMTRADEDATABASE 统计的历年数据,计算出07、09、10年的TCI,通过图6 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在50、57、61、62、63产品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在58上有较强竞争力,印度在52、55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中国在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TCI 值均有一定的增长,例如53、55、56 、59 和60 ; 而印度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TCI 值存在一定的波动,例如53 和58 。
在全部纺织品服装产品中,中国仅在51 产品多年来一直缺乏竞争力,而印度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多达四章,且多年未得到有效改善。
2.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印度,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尤其是50、58、60、61、62、63市场占有率超过35%,印度的50、52、53、57市场占有率较高。
3.中国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本文采用由巴拉萨( Balassa) 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该指数为一种用实际贸易状况间接地表现一个国家生产部门比较优势的测试工具。
公式为:RCA = ( Xik/ Xi) / ( Xwk/ Xww) ( 2)式( 2) 中: Xik—i 国K 类产品的出口额;Xi—i 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k—世界K 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w—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经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RCA 值进行分析: 若RCA 值小于1,说明i 国K 产品的出口比重小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即该国在此类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劣势,RCA 值越小,则比较劣势越显著; 若RCA 值大于 1 说明i 国K 产品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即该国在此类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Balassa 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曾被广泛的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家分工的研究中,一般认为i 国K 产品:若RCA <0 8 具有弱竞争优势;若0.8 <RCA <1.25 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 1.25 <RCA < 2.5 则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若RCA >2.5,则具有很强竞争优势。
由图可以看出,中国在50、53、54、58、61、62、63章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余则是较强竞争优势。
印度在50、52、53、54、55、57、62、63章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58、61章较强,在56章具有中等优势,51、59、60章具有弱竞争优势。
总结:在各类纺织产品中, 中国除了在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制品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近于印度之外, 其余的各类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均远远大于印度, 尤其是50丝绸、61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 服装及衣着附件,非针织/钩编和63其他纺织制成品;套;旧衣着及旧纺织品;破布。
而印度的各类纺织品中, 除个别几项外, 其余的市场占有率在7%以下。
另外可以发现, 印度的52 棉花、53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纱纸和纸纱梭织物、54人造长丝;地带和类似的人造纺织材料、55人造短纤比中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在50、59、60上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远远高于印度。
两国51羊毛,动物粗细毛;马毛纱及其织造布的TCI 值均小于零, 都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印度的RCA 指数均远远小于中国, 且小于0.8, 低于国际一般水平。
但印度的50蚕丝、52棉花、57 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的RCA 指数远远高于中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中国与印度在51羊毛,动物粗细毛;马毛纱及其织造布、56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特种纱线,线,绳,绳索上的RCA 指数都低于国际一般水平。
三、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建议1 品质和品牌战略促进企业发展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逐年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技术含量较低。
与印度相比,中国正在失去曾经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成本低的竞争优势。
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纺织品市场中取胜,中国企业的关键在于培养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品牌,通过发展品牌来促进发展。
2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纺织品服装出口获得更大的利益,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应积极加强与欧盟对话。
一方面是融入纺织业国际供应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国外采购商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
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与欧美等国知名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合作,利用外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生产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国内企业间的协同竞争,共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为保持中国在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优势地位,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应优化纺织业内部机构,拉长产业链,提高整体素质,并提高纺织产品的个体质量。
通过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纺织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生产力。
始终把技术革新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要在高附加值纤维开发和应用。
高档纺织面料生产技术、新型产业用纺织产品开发、新型纺织技术与装备、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下工夫。
进一步推行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技术参股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 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注重引进国外智力成果,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由数量型出口企业向质量型出口企业转变。
4 预警机制保障纺织品出口平稳发展配额取消后,反倾销、特别保证措施、技术标准和社会责任条款等“绿色壁垒”将成为影响中国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中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建立预警机制,对重大企业、主要产品、主要市场进行跟踪监控; 建立主要市场贸易壁垒数据库等,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为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动和贸易壁垒提高支持和依据,例如: 及时发布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等信息,帮助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同时,中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保障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