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年代

合集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演变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演变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演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经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这源于中共领导人的改革理念和发现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在此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初期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失误、后期改革开放的调整以及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一系列危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恶化。

此时,中国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了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并意识到只有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才能解决疑难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面临复杂情况的根源。

二、初期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失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革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措施。

尤其是经过1978-1979年的调整,包括解除一切限制、扩大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并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在最初的几年里,在经济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比如 GDP 的快速增长,并在 2000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强了对经济产业的优化和推动。

同时,初期改革开放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误。

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于激烈,导致一些传统行业的崩坏,一些国有企业面临着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此外,改革也的确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城乡居民的福利分配和生活质量的不平衡,并且一些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后期改革开放的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也逐渐深化了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深化了中国的改革和市场化程度,国家扩大了对市场、环境和民众生活权益的管理。

同时,一些有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已经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和解决方案,令人们更加放心和信任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四、中国面临的新挑战新的时代也意味着遇到不同的问题。

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的论文

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的论文

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的论文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史,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1.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

2. 改革开放的初衷改革开放的初衷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中国摆脱贫困和落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以及民主法制的建设。

3. 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中国建立了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其次,中国实施了农村改革,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等。

4. 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改革开放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贫困人口,改善了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条件。

5. 改革开放的挑战和反思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等。

6. 改革开放的未来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尽管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发展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发展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1.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发生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许多经济和政治问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些问题迫使中国领导层思考如何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

2. 开放政策的提出
1978年,中国领导层决定采取改革开放政策。

通过开放经济,吸引外资和技术,并通过专注于经济和市场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并引入了一些外国投资。

3. 经济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农民承包土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效率。

同时,中国逐步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4. 对外开放的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更广泛的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吸引外国投资,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5. 社会改革的深化
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社会改革的进行。

中国逐步实行了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

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使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并成为全球的重要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知识点

改革开放知识点

改革开放知识点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的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

当时,中国正面临许多问题,包括经济低迷、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不健全、国际形势复杂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领导层意识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目标改革开放的目标是通过经济和政治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其中,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济元素,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三、改革开放的重要措施和政策1. 农村改革: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包括了国有企业改革、城市集体经济改革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使得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巨大支持。

3. 外商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鼓励外商投资,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外商投资者的权益。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 教育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拓宽高等教育的入学渠道、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等。

5. 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四、改革开放的成就1. 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脱贫攻坚:改革开放使得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工作,数以亿计的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

3. 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进步明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时间

改革开放时间

改革开放时间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今,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之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内外政治压力。

此时,中国领导人迎来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邓小平。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革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新思想,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的时间正式开始于1978年12月18日,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日子。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和城市的经济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措施,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鼓励农民个体劳动,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城市经济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

改革开放的时间进入了80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期。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外国投资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例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市场化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的时间进入了90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期。

中国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的年代

改革开放的年代
改革开放的年代
aoaoao
良渚中学
春天的故事
• 一、改革开放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冬)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 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实现了中国历史 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的时代。
• 课后拓展: • 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等途径进一步 感受、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 巨变,并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Hale Waihona Puke 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农村改革的起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1、改革: 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形成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2、开放:
• 沿海地区(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 海南经济特区 1983年
•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1984年(浙江有宁波和温州) •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 开发区 1985年 •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1991年 •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口岸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开放格局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成效):
•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深圳和浦东的变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飞速 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 上 •国强民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简述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简述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中国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特区、实行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地打破了封闭状态,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了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有更多机会创业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改革开放还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还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

4. 拓展对外交往改革开放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引入,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改革还推动了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简短

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简短

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简短
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简短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点,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
国经济陷入了困境,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同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这种局面。

他们深刻认识到,封闭和保守的经济政策已经束缚了中国的发展潜力。

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978年,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启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开始。

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变得更加紧密。

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建立更广泛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背景也是中国内部的需要。

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世界各国合作的要求。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饭”,把属于集体的517亩土地和10头耕牛 按人头平分承包经营。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 种、种植结构。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民向 国家和集体交纳一定的税赋,剩下的都是自己 的。 ○ 大家想象一下:这样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 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 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 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穷则思 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与1987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全国 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表。
国有经济 集体经 非公有制经 济 济 1978年 77.6% 22.4% 0 1987年 57.7% 34.6% 5.6%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 原因:改革开放。
浦东新貌
浦东开发15年,年均新增人口10万人,人才总量(拥有大专 学历或中级职称)从开发之初的6.6万人增加到30万人,其中国际 化人才超过5万人,包括2万多外籍人士,并涌现出40多个国际社 区。迄今共有3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数十家国内大集团总部设在浦东。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 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
1978年12月,凤阳 县小岗村18位农民 秘密签下一份合同, 其主要内容是不再搞"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 大锅饭",把属于集体 的土地承包到农户, 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 品种、种植结构。按 照承包土地的数量, 农民向国家和集体交 纳一定的税赋。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 收入对比表:
B、引进外资
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230斤 800斤 人均分配收 入 32元 200多元
1976年 35000斤 1979年 132300斤
•上表中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 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两次分田分 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当年指的是1952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今岁指的1979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个经济特区位置图
1980年,设置4个经济特区
厦 深汕 门 珠 圳头 海
•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它们分别在哪两个省?简称是什么?)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是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扩大对外贸易
•1980年 沿海地区(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 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 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 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天地 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979年的那个春天”中国大地开始了一场怎样的伟 大变革?中国农民在这场变革过程中有哪些伟大创 造?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练习: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大 1978年,安徽省一些地区遭遇干旱,土地 获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六倍多, 干裂,农民无法耕种,生活极度贫困。12月, “讨饭村”变成了“冒尖村”,并得 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其 主要内容是不再搞“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 到了中央的肯定。
深圳与浦东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 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 人民的创新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的意义:
①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 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 高。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说明了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综合 国力不断提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①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②中国从此进入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即改革开放的时代。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的两次历史转折:
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伟大的转折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 户,自负盈亏”的是( B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C、河北沧州 B、安徽凤阳 D、贵州关岭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是( B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B 3.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 A.中共八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邓小平复出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现代化建 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的方针是( C ) A.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B.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农村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1)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展;
(3)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新中国农村经济调整政策
时 1952年底 间 政 策 影 响
实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1979年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
对内
对外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农村人民公社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 创造”)
解放后凤阳人有20多年时间靠吃 救济过日子。文革期间流行一段新编 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 往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 娘进凤阳。”有人统计,1978年初, 离乡背井出外谋生的凤阳人约有3万。 小岗是凤阳县最穷的一个生产队, 1976年的粮食收成只有1955年的1/3。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 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形成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 济制度.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单 一公有制是不成功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和巩固了公有制经济, 很快便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 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 中,由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经济 比重超过99%,结果不仅没有促进生产更好发 展,而且因为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导致生产 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难,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农村有 2.5亿贫困人口,城镇有上千万待业人员。可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 面追求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不利于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
...... 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 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 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 浩浩风帆
1、歌曲里写的老人是谁? 2、南海边画圈指的是什么城 市? 3、这个城市原来是怎样的?
深圳速度:小渔村的巨变
1984年
深 圳 市 全 景
深圳快速发展的原因(优势)?
1、有政策优势,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2、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沿海,水 陆交通发达;临近港澳,便于吸收 外资。 3、当地人民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精 神。 4、深圳重视科技和人才。
闽南三角地区
对内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 为主、多种 所有制经济 并存
改 革 开 放
பைடு நூலகம்
经 济 特 对外开放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春天的故事
• 一九七九年 •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 在中国的南海 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 • 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 • 座座金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是( ) A、实现祖国统一 B、经济建设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突破口在( ) A、农村 B、城市
C、沿海
D、南方
7、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改革
B、是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产物 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集中表现 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
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 地区沿海经济开发区。 1991年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及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口 岸
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经 济 特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1980年,设置4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设置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地
1978与1987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 私有制经 经济℅ 济℅ 0
5.6
100 1978年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1987年 94.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经济特区的定位: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 就是使经济特区成为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1.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四个经济特区 2.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 岛经济特区 3.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上海浦东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环渤海地区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上海 长江三角洲 宁波 温州 福州 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