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5例MRI表现

合集下载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1. 引言1.1 概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有所不同。

淋巴瘤通常发生在淋巴组织,但罹患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颅内神经系统组织。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临床上很少见,但由于其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对于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正文2.1 病因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一些假设和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疾病的起因。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与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功能失调有关。

据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淋巴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颅内的淋巴瘤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某些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疾病等有关。

一些学者认为颅内淋巴瘤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这种病毒被认为是淋巴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EB病毒在机体内引起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从而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一些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增加了淋巴瘤的风险。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免疫功能、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病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2.2 临床表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因病变部位和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病变位于大脑半球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癫痫、感觉运动障碍、视力障碍等。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以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搏动性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剧烈到引起昏迷。

癫痫发作也较为常见,可以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频率和程度不一。

感觉运动障碍包括肢体感觉减退、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表现形式多样。

视力障碍则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眼球运动异常等。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可以发现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的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术前行MRI 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资料,主要研究PCNSL的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瘤周水肿、室管膜播散以及胼胝体累及情况。

结果 26例中7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其中基底节、脑室旁、胼胝体区16例,半球周边白质区7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13例;仅发生于脑室内者3例。

累及胼胝体时,均可见典型“蝶翼征”。

常规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4例,2例表现为边缘环形中度强化。

脑室内病灶或室管膜下播散结节,均未见坏死区,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瘤周水肿因部位而异,基底节、脑室旁、胼胝体区病灶水肿多轻度到中度,以轻度为主;半球周边病灶水肿多较明显,呈中度到重度。

结论绝大多数PCNSL表现较具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提高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features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 Methods MRI findings of 26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PCNS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study emphasized on the location, signal feature, contrast-enhanced type, perilesional edema, ependymal seeding, andinfiltr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Results On the 26 cases (7 of them were solitary, the others multiple), 16 of them were located in the corpus callosum, basal ganglia and periventricule region, 7 cases encephalic surface and white-gray matter junction region, 3 cases intraventricule,. 13 cases of them associated with ependymal seeding lesions. Typical “butterfly sign”was found in the corpus callosum cases. Plain scan displayed hypointensity on T1WI and iso- to hyperintensity on T2WI. After the infusion of paramagnetic contrast material, 24 of them demonstrated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in the solid portion, while there was ring enhancement in 2 cases. Intraventricular and ependymal seeding lesions all showed as homogeneous masses and intensiv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Perilesional edema differented with the locations. There was mild to moderate edema in the corpus callosum,basal ganglia and periventricule region lesions, while moderate to high in the encephalic surface and white-gray matter junction region lesions. Conclusion Most PCNSL have typical MRI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helpful for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PCNSL preoperatively.[Key words] lymphoma;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淋巴瘤,既往报道发病率较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脉 和 椎 动 脉 狭 窄 程 度 为 2 一 9 % , 颈 5 O 但
D A 检 查 显 示 血 管 完 全 正 常 。M R 对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S A 塞 的 敏 感 性 为 8 . , 7 5 准确 率 7 . , 阳性 率 1. , O8 假 2 5 高 估 率 3 . ; D A 的 一 致 率 k为 : 度 狭 窄 ( ~ 2 ) 33 与 S 轻 0 9 显 示 良( 7 1 ) 中度 狭 窄 ( 0 ~ 6 %) 示 良 (0 ) 重 度 5 . ; 3 9 显 5 ; 狭 窄 ( 0 ~ 9 % ) 示 良 ( 6 7 ) 闭 塞 ( 0 ) 示 好 7% 9 显 6 . ; 10 显 ( 14 ) P S 0 0软 件 包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示 : 7 . 。S S 1. 显 7 一 3, 3 P=0 0 1 0 0 , . 0 < . 5 MRA 与 D A 在 评 价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S 闭塞 疾 病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2 颅 内动 脉 狭 窄和 闭塞 的 评 价 . DS 显 示 :4例 前 循 环 A 1
2 1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塞 的评 价 .
例颅外颈动脉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变者为 1 共 7处 双 0例 ( 1例 Mo a y 病 , 类 Mo a y 病 ) 6例 颅 外 椎 动 脉 病 变 , ymo a 4例 ymo a ; 共 8处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2 。MR 显 示 :8例 颅 外 颈 动 脉 双 例 A 1 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为 1 例 ( 例 Mo a y 病 , 共 9处 双 1 2 ymo a
内 动脉 狭 窄 和闭 塞 的高 估 率 为 5 。 1 MR 提 示 为 大脑 O 例 A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与DWI及1HRS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与DWI及1HRS表现

后患儿各项指标减 轻 2 5 ~5 O ; 无效: 治 疗 后 未 达 到 上 述 标准 。 1 .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 意义。
2 结 果
现异 常, 用 以辅 助 诊 断 。 儿 童偏 头 痛 男 女 比例 相 似 , 而 成 人 则 女 性 发 病 率 显 著 升 高, 这 主 要 与 女 性 成 年 后 体 内激 素 水 平 发 生 改 变 所 致 ] 。 偏 头 痛 与遗 传 因 素 有 关 , 儿童偏头痛 与编码 5 - HT 2 C受 体 基 因 发 生 变 异 有关 , 伴 有 先 兆 偏 头 痛 的患 儿 等 位 基 因 频 率 与 不 伴 有先 兆偏 头 痛 者 不 同 。儿 童 偏 头 痛 诊 断 主 要 依 据 临 床 症 状 ,
及基底动脉l 6 ] 。 同时 氟 桂 利 嗪 可 抑 制 血 小 板 前 列 腺 素 及 5 一 羟 色 胺 的释 放 , 降低血 液粘滞 度及 改善 红细胞 变形 性 , 改 善 头痛 症 状_ 7 ] 。本 组 结 果 显 示 : 氟 桂 利 嗪 治 疗 有 效 率 为
8 9 . 0 , TC D 提 示 MC A、 AC A、 P C A、 V A及 B A 血 流 均 显 著

4 2 ・
中 国 实 用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0 1 4年 2月 第 1 7卷 第 4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 i s e a s e s F e b .2 0 1 4 , Vo 1 . 1 7 No . 4
伴 随 症 状 是 预 测 偏 头 痛 敏 感 的单 变 量 指 标 , 活 动 后 头 痛 加 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特征分析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特征分析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影响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PCNSL患者影像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在25例PCNSL患者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12例患者位于其大脑半球深部,其余13例患者病灶靠近脑表皮层下;瘤体靠近中线和(或)脑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75个月,瘤体未靠近中线和(或)脑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

结论结合患者MRI影像特征,能够提高对PCNSL的疾病诊断率。

标签: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影像特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少见的源于脊髓、脑以及眼的匪霍奇金淋巴瘤,PCNSL约占淋巴瘤的1%,颅内肿瘤的3%~5%[1]。

本研究探讨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影响诊断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5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10例,年龄:16~73,平均(48.17±9.36)岁,病程12d~1.5年,平均为105d。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恶心、言语不能、视物不清、偏侧肢体无力以及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1.2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型号:Avanto)进行检查,均进行头部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二者的扫描参数基本相同:横轴位SE T1WI(TR300~500ms,TE 8~12ms),FSE T2WI(3000~5000ms,TE 90~102ms)、FLAIR(TR 8000ms,TE 104ms)。

DWI采用的是SE-EPI序列。

层厚6mm,间距1mm。

FOV 20×20cm,矩阵为(256×256)~(512×512)。

使用磁县葡胺(Gd-DTPA)作为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剂量为0.1mmol/kg,静脉注射之后即行T1WI增强扫描,其中包括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
有强化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受累(需与结节病和结核鉴 别)
累及胼胝体(需与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
可见室管膜强化(肺癌乳腺癌的转移,间变性胶质瘤 鉴别)。
“握拳” 样
“缺口征”
原发性淋巴瘤。强化均匀,明显,呈棉花团样。
66岁女性,多灶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 统淋巴瘤。
A均匀强化的室管膜下肿块, 累及胼胝体压部。
原发硬膜淋巴瘤 左侧额叶T1WI显示低信号轴外肿块,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多发片状低密度灶:
– 境界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或仅有轻 微小灶性强化。是脑淋巴瘤的特殊类型,与炎症、 脱髓鞘病变及脑梗死鉴别。MRI可发现脑内脑外较 小病灶。
脑室壁匍匐状病灶:
– 肿瘤沿脑室壁或室壁旁分布,呈串珠状或结节状等 或稍高密度,部分病灶同时向脑实质内蔓延生长, 脑室通路可因肿瘤阻塞而积水。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脑膜瘤
单发的均匀强化的与脑表面接触的淋巴可酷似 脑膜瘤
脑膜瘤瘤体增强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瘤体与脑膜的关 系密切脑外肿瘤的特征,脑膜尾征,此有利于对脑膜瘤 的诊断;
转移瘤
当肿瘤发生在皮层及皮层下且多发时,与转移 瘤鉴别较难,易误诊为脑转移瘤
小瘤体伴大面积水肿,瘤体和水肿间比例不相当 瘤体的不均匀性或环形强化 有原发肿瘤病史,有利于对转移瘤的诊断。 PET全身显像对于颅内多发病灶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B原发淋巴瘤沿皮层脊髓束延 伸。
C左侧第八颅神经的神经淋巴 瘤病。
D14岁女性,右侧基底节肿块, 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中心坏死。
E弥漫性侵袭性下丘脑和基底 节病变,增强仅有较弱的点状 增强。2月以后结节形成,活 检证实淋巴瘤。
F匐行性强化模式提示柔脑膜 淋巴瘤。
脑膜瘤样病灶:
– 肿瘤病灶呈均匀稍高密度,边界清楚,位于脑表面 或脑实质外,侵蚀临近颅板并可向颅外发展,肿瘤 周围轻度脑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 化。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原发性脑内淋巴瘤是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未累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占到所有脑部肿瘤的3%-4%,具有高度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异质性。

MRI成像是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形状,提供病变组织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信息。

本文将着重介绍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MRI表现MRI信号表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信号表现因其组织学异质性而有所不同。

大多数病变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的信号强度可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1WI表现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度,但亦有少部分因有钙化而呈现高信号强度。

•T2WI表现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2WI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可表现为低信号强度或混杂信号。

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病变的大小、轮廓和边缘特征,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有所限制。

•FLAIR表现在FLAIR成像中,脑室周围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高信号强度。

在FLAIR 影像中,病灶的轮廓清晰,并且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更为明显。

MRI形态表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形态表现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特点而异,可呈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病变、弥漫性浸润、局部水肿等不同形态。

•单发或多发性病变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单发病变,少数病例可表现为多发病变,在MRI上显示为多个病变分布于两个或更多个区域。

•弥漫性浸润罕见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可表现为弥漫性浸润,MRI监测可显示白质水肿和弥漫性信号改变,边缘欠清晰。

•局部水肿在病变周围病灶通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

当病变增大时,邻近脑组织受到压迫或浸润时,局部水肿表现会变得更为显著。

相关病理特征病理类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可以是布氏(B細胞)的或野兔瘤病毒(HTLV-1)的T细胞来源。

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最常见,约占70%-80%,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占20%-30%。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颅内淋巴瘤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增生,在脑部组织中形成肿瘤。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RI)是对该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一、MRI 检查原理及手段MRI 通过对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产生诊断图像,因其高分辨率、无放射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MRI 检查可采用常规序列(T1WI、T2WI、DWI等)和增强扫描等手段,通过对脑组织的病变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进而获得准确的诊断结论。

二、MRI 检查特点1. 肿瘤位置: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主要包括脑室、脑实质和脑膜等,常见于脑室旁、第三脑室、脑干等部位。

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神经结构的受累情况,帮助医生正确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2. 形态特征: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 MRI 图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如肿瘤可呈结节状、虫蚀状、斑片状等不规则形态,边界模糊,强化不均匀等,需要医生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强化特点:增强扫描是 MRI 诊断颅内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淋巴瘤的增强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环形、斑片状、节段性及弥漫性强化等,而且强化程度不一,但一般不出现坏死区域。

4.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 可以检测肿瘤组织的弥散情况,而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弥散加权成像多呈高信号,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5. 结构改变: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 MRI 图像上常常伴有颅内压增高、脑室扩张、脑实质水肿等结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MRI 诊断进展随着 MR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 MRI 的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评估也在不断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5例MRI表现薛晓刚董海波冯盼盼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较少见的
恶性肿瘤,多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亦可见于免疫功
能正常者,由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
诊。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的PCNSL
患者15例的MRI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MRI表现以
提高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5例免疫功能均正常,且无其他淋巴瘤;
男9例,女6例;年龄25~71岁,平均49岁;临床表现包括
反复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功能障碍、视力下降、眩晕、
步态不稳等。

患者均行M R I平扫及增强检查。

1.2 MRI表现15例中病变多发11例,单发4例。

单发者
中,位于额叶2例,基底节区、小脑半球各1例。

多发11
例共40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2个(30.0%),丘脑6个
(15.0%),脑干区5个(12.5%),侧脑室旁及胼胝体区
10个(25.0%),额叶4个(10.0%),额顶叶2个(5.0%),
颞叶1个(2.5%)。

肿瘤大小不一,以类圆形的结节状或团块状为主。

多发病灶中,5例有融合性生长的趋势,并可见“裂隙征”形成(图1)。

MR I平扫:11例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12例高信号(图2-3)。

病灶信号基本均匀12例,可见坏死囊变2例,病灶内伴少量出血1例。

病灶瘤周轻到中度水肿10例。

注入对比剂后病灶可见明显强化12例,无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

有5例病变侵犯胼胝体,呈“蝶翼征”(图4)。

2 讨论
PCNSL指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发生在脑实质及脑膜的淋巴瘤最多见。

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视野缺损、局灶性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等,与肿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相关。

目前主要疗法是使用激素及放化疗,短期治疗后病灶常明显消退甚至消失,手术疗效较差。

PCNSL病理上多数为B细胞来源,T细胞来源较少见,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
作者单位:315000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影像科
通信作者:薛晓刚,Email:xuexiaogang2002@ 巴瘤最常见[1]。

病理形态主要特点[2]:①肿瘤细胞密集排列,呈片状分布,无明显边界,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少,细胞核大,染色质呈粗颗粒状;②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间隙聚集形成“袖套状”结构,即肿瘤细胞的围管浸润现象;③部分瘤组织中散在分布吞噬细胞,即“星空现象”。

PCNSL的MRI表现:①病灶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线旁大脑深部的脑实质区域,如侧脑室旁、基底节区、丘脑及胼胝体周围,其次分布于脑表面。

因PCNSL围绕血管生长,病灶分布主要在血管周围间隙,这些部位也是血管间隙分布的主要区域[3]。

本组多数病灶主要分布于中线旁灰质区,发生于胼胝体周围的病灶有时易沿胼胝体向对侧大脑半球转移,注入对比剂后显示清晰,呈现“蝶翼征”。

②病灶数目及形态。

可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为主,本组病例以多发类圆形病灶为主,且多发的病灶有时会表现出融合性生长的趋势,类似纵隔内淋巴瘤的生长特点;但由于淋巴瘤融合不完全,常表现为中心区或周围裂隙样改变,称为“裂隙征”,这种征象的形成可能与肿瘤生长过程中遇到较大血管阻挡相关。

③病灶信号。

以等长或稍长T1、等长或稍长T2信号为
图1-4患者女,56岁。

图1:病灶内可见“裂隙征”(箭头处);图2-3:病灶稍长T1WI稍长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图4:侵犯胼胝体呈“蝶翼征”(箭头处

50
2018年6月第25卷第11期
主,类似脑膜瘤信号;DW I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

病灶内信号基本均匀,少见出血、囊变及坏死,可能是由于肿瘤内含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肿瘤富于细胞成分有关,网状纤维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含水量很少;淋巴瘤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胞质少、核大,故含水量亦较少,基于这些特性,P C N SL表现为近似等信号并在DWI上表现为弥散受限的特点。

④病灶周围。

PCNSL中约77%病灶有瘤周水肿[4],本组部分病灶周围可见轻中度水肿,表现为一定的占位效应。

⑤病灶强化。

P C N SL是一种相对乏血供肿瘤,但由于其嗜血管生长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血脑屏障易遭受破坏,致使对比剂外漏,增强后常表现为明显强化。

另外,本组病例中有少部分病灶未见明确强化,考虑可能与局部血管的阻塞相关。

PCNSL在影像学上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胶质瘤。

低级别胶质瘤信号可类似PCNSL,但增强后常表现为无强化或仅见轻度强化,内部强化程度不均匀,有助于二者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及胶质母细胞瘤,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血供丰富,但易出血、坏死及囊变,瘤内信号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增强后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且花环壁厚薄不均;PCNSL信号均匀,近似等信号,增强后强化较均匀,周边水肿相对较少。

②转移瘤。

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一般均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灶常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表现为小肿瘤、大水肿的特点,增强后多呈环形强化。

③脑膜瘤。

单发PCNSL与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类似,但脑膜瘤属脑外肿瘤,周围常可见环形脑脊液包绕,并表现为脑实质受压推挤征象,且脑膜瘤CT 钙化多见,增强后邻近的硬脑膜常见典型的“脑膜尾征”,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④脑脓肿。

信号不均匀为主,可见脓腔、脓肿壁及周围水肿,增强后脓肿壁环形强化为主,且脓肿壁均匀、光滑,结合脑脊液化验亦有助于二者鉴别。

参考文献
[1]夏德雨,郑奎宏,董秦雯,等.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46例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J]. 北京医学,2015,37(5):408.
[2]王雅杰,朴月善,卢德宏. 大脑淋巴瘤病临床及病理学研究进
展[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5):594. [3]曹代荣,王弘岩,李银官,等. 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
MRI和MRS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1):8.
[4]Mansour A,Qandeel M,Abdel-Razeq H,et al. MR imaging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primary CNS lymphoma in immune competent patients[J]. Cancer Imaging,2014(14):14.
(收稿:2017-09-27)
(发稿编辑:张戈薇)
不宜偏大(儿童常规用量为20~80mg/kg,50kg以上可用成人剂量);持续用药时间不宜过长(7~14天),若不能避免,则需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超过5天常规检查超声;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滴速、有效成分、配伍后的溶解性改变、溶液稳定性等,一旦怀疑为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4]。

与一般结石相比,药物性结石超声图像有以下特点:表面多不光整,形态多不规则,呈鹿角状或泥沙状;声影较弱、松散,有时结石内部可整体显示;有漂浮感,移动、沉降速度慢;多有明显用药史,形成速度快,停药后多可自行消失。

通过临床药师对头孢曲松钠致儿童药物性结石2例案例的总结反馈,以及通过网络“医务在线平台”向医务人员进行用药宣教及提醒,提高了B超医生药源性疾病思维,临床药师在其中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

在此,临床药师呼吁全体医护人员应及时关注药品不良反应,重视药源性疾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阳,刘春. 头孢曲松钠与尿路结石相关性研究进展[J]. 当代
医学,2015,21(26):9.
[2]王辉. 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假性结石2例报告[J]. 医学信息,
2011,24(2):972.
[3]程志英,史保权,王莉. 头孢曲松钠致胆囊结石的不良反应分
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4):373.
[4]柴宏兰. 头孢曲松钠与甲硝唑联合用药致泌尿系结石2例报
告[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0):132.
(收稿:2017-10-24)
(发稿编辑:高燕)
(上接37页)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