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概述及影像学特点、诊治流程(最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概述及影像学特点、诊治流程(最新)

弥漫浸润性淋巴瘤主要应与病毒性脑炎区别 鉴别要点包括:
①病毒性脑炎呈弥漫性分布时,常有灰质受累较严重或以脑回侵犯为主的表现,T1WI呈 弥漫性脑回样高信号是其特征,而淋巴瘤不会表现为脑回样高信号;
②淋巴瘤在CT平扫时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而病毒性脑炎呈低密度; ③淋巴瘤增强扫描时显著均质强化,而病毒性脑炎一般不强化,或病灶周围.仅有轻度
线状强状。
累及胼胝体而侵犯双侧半球的原发淋巴瘤需要与胶质母细胞瘤区别 鉴别要点包括:
①原发淋巴瘤CT密度和MR信号较均匀,而胶质母细胞瘤CT密度和MR信号不均匀; ②原发淋巴瘤通常呈均质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通常呈不均质、不规则环形强化; ③氢质子波谱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出现明显的Lip波提示可能为淋巴瘤; ④胶质母细胞瘤在磁敏感加权成像时可见明显的磁敏信号,而淋巴瘤无。
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类似,头痛、恶心、呕吐、颅压增等,无特征性。病程较短, 如不治疗,多在症状发生后3-5个月内死亡。由于恶性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及时放射 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但手术治疗不能改善该病预后,故早期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也因此影像诊断非常重要。
影像学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为脑内靠近脑表面 及脑室旁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常发生在近中线深部脑组织,其一侧常与脑室室管 膜相连,或肿瘤靠近脑表面,也容易累及胼胝体而侵犯对侧半球。肿瘤内一般无钙化。
均质强化的脑原发淋巴瘤,有时需要与结核瘤鉴别 氢质子波谱对两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结核瘤和淋巴瘤均可在0.9-1.6ppm处出现明
显的Lip波,但结核瘤脑正常代谢物质明显降低或缺乏,包括NAA波、Cr波、Cho波和 MI波,而淋巴瘤表现为Cho波升高。

中枢淋巴瘤CNSL

中枢淋巴瘤CNSL

The periventricular contrast-enhancing tumor (A ) in the left parietal lobe has restricted diffusion with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DWI (C ) with corresponding low signal intensity on the ADC map(arrows, D ). Perfusion MR imaging shows low perfusion within the contrast-enhancing tumor on the rCBV map (arrows, E ).
鉴别
①胶质瘤: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CT 多呈混 杂低密度灶;MRI 呈长T1长T2信号,易出 现囊变、出血及坏死,增强呈不规则斑片状 或花环样强化,环壁厚薄不均。均匀强化的 胶质瘤与淋巴瘤较难鉴别,PWI 呈低灌注、 1H-MRS 出现异常高耸的脂质峰
② 脑膜瘤:与PCNSL 的密度及信号特点相似, 靠近脑膜的PCNSL 亦可浸润脑膜引 起脑膜尾征,鉴别困难。脑膜瘤属于脑外肿 瘤,可见“白质挤压征”、MR 灌注成像多 呈高灌注等有利于鉴别。
镜下见瘤细胞多围绕在血管周围呈簇状分布; 细胞体积偏大,核仁明显,核分 裂像多见(HE 染色,×200)
瘤细胞侵犯血管壁使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 ier, BBB) 破坏, 血管通透性 vascular permeability (Ktrans)增加。 肿瘤沿血管周围间隙生长,因此可沿VR间隙 播散。 据报道,75%淋巴瘤可累及室管膜或硬膜 或二者同时受累。
Contrast-enhancing lesions on CT scans (A–D ) in 4 patients with AIDS-related PCNSL. Note irregularly enhancing lesions in the right parietal lobe (A ), right occipital lobe (B ), and right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C and D ); most of the lesions show ring enhancement (A, B, and C ).

【淋巴瘤专家共识 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瘤专家共识 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瘤专家共识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原发于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仅限于颅脑、软脑膜、脊髓和眼球组织侵犯,而无其他组织或淋巴结浸润。

PCNSL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占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1%,病理类型90%以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70%BCL-6高表达,90%以上MUM-1高表达,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

该病中位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PCNSL的发病部位特殊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存在困难,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案。

由于眼球组织侵犯,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在此讨论。

PCNSL的影像学诊断PCNSL由于发病位置特殊,活检困难,影像学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目前标准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主要依赖T1加权增强磁共振成像(MRI)。

尽管免疫正常PCNSL患者中约50%在T1加权MRI上可见增强病灶,但有约25%的患者表现为T2/FLAIR上的高密度非增强病灶,因此T2/FLAIR有助于检测出一些无症状非增强的中枢神经淋巴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放化疗及退行性变导致的脑白质病变亦可导致T2/FLAIR的脑白质变性,因此亟待新的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弥散加权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手段,有助于区分细胞较多弥散受限的PCNSL和少细胞的肿瘤如胶质瘤,也与预后相关。

Wieduwilt等发现低弥散系数患者预后更好。

代谢影像学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MRI、波谱分析亦是新的研究方向。

PCNSL诊断标志物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PCNSL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PCNSL侵犯部位多为深部脑实质,活检较为困难。

研究人员对于PCNSL协诊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驱化因子(如CXCL13)和细胞因子(如IL-10)可以与影像学结合协助诊断。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肿瘤溶解及消肿作用使超过40%患者应
用后症状迅速缓解,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因此本病确诊
前一般禁用激素”Hayabuc和糖皮质激素
4) 化疗
5)联合治疗
6) 难治或复发PCNSL治疗
联合治疗的发展使PCNSL患者的CR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
根据病因,PCNSL分为两大类: 1.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 2.免疫功能有缺陷者的PCNSL-如爱滋病(AIDS),
器官
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有所不同
2021/3/27
CHENLI
2
认为以下3种患者具有易患性:
①器官移植接受者;
②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限者(如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③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限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EB病毒感染者和类风湿疾病以及艾滋病等)。
2.而Shibata认为本病起源于蛛网膜下腔或脉络丛的淋巴细胞,其沿 着Virchow-Robin间隙浸润生长直至形成脑实质内肿瘤。
但是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提出两种新学说: 1.是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在CNS反应性集聚所致。淋巴细胞集聚于
CNS,可能发生于感染或炎性过程,很可能是由病毒诱导。 2.认为淋巴结和淋巴结以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并发生间变而成
CNSPML生长方式可呈结节状或在脑室周围和软脑膜 下葡匐生长,如为结节状,切面一般为黄白色。
2021/3/27
CHENLI
4
发生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既无淋巴循环,也无淋巴组织集聚,那 么CNSPL是怎样发生的?
1.最早有人认为是起源于软脑膜血管的膜母细胞,后期侵入邻近脑 组织,并扩展到穿支血管周围间隙,最终侵犯半球深部组织。
胞型。T细胞淋巴瘤(T2PCNSL)极少见,其中部分为Ki21 抗原(CD30)阳性的T2PCNSL,T2PCNSL与B2PCNSL相 比更具侵袭性,好发于青年男性,更易累及后颅窝及软脑膜, Ki21+PCNSL以病情进展迅速,对激素缺乏反应,预后极差 为特点

原发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

原发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

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7)
5
发率高达 80%,多数为照射野内复发,放疗中位生存期 13 - 16 个月,5 年生存率仅 3% - 4%。综合治疗 中,由于放疗可造成血脑屏障功能的恢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及诱导肿瘤细胞耐药,影响化疗的疗效, 另外放疗后给予大剂量 MTX 增加脑白质病变的发生,因此放疗宜在化疗完成后进行。全脊髓放疗影响造 血功能,而对预后帮助不大,因为系统性化疗及鞘内注射可预防脑脊髓膜种植;但如果 MR 检测到一个 或多个脊髓病灶,必须进行全脊髓放疗。全脑放疗的主要问题是神经毒性风险增加,尤其 60 岁以上的患 者。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含全脑放疗的方案治疗 PCSCL,60 岁以上患者 100%出现远期神经毒性,而 60 岁 以下患者发生率仅为 30%。神经毒性发生的中位时间为诊断后 29 个月,因此化疗取得 CR 的患者可给予 较低的剂量放疗(全脑 30 Gy+缩野 10Gy),根据文献报道放疗剂量增至 50Gy 以上并不增加疗效,反而加 重神经毒性。老年患者可考虑推迟放疗,将放疗作为复发时的挽救治疗方法,目前年轻 PCNSL 患者仍以 化放疗联合作为一线方案。 3. 化疗:治疗 PCNSL 化疗药物与方案的选择与全身性 NHL 不同。全身性中高度恶性 NHL 的标准
6
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 (2007)
老年患者可因全脑放疗出现严重神经毒性,因此有报告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老年 PCNSL 患者。II 期临 床研究和回顾性研究表明改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远期神经毒性明显降低。 单纯化疗的有效率 60% -90%, 疗效持续,但多数患者最终出现复发。Glasmacher 的 II 期研究报告 65 例 PCNSL,中位年龄 59 岁(27 -75 岁),患者接受 6 疗程的联合化疗:MTX (5g/m2,第 1,2,4,5 疗程)、Ara-C (3g/m2/d,d1-2,第 3,6 疗程)、DXM(第 3-6 疗程)和 VCR、IFO 与 CTX 交替。同时每疗程通过 Ommaya 或 Rickham 泵经侧脑室 给予 MTX、Ara-C 和强的松龙。CR 60%,PR 10%,但治疗相关死亡 9%(均死于粒缺感染),Ommaya 泵 的相关感染率高达 19%,仅 1 例患者出现永久的认知障碍。Batchelor 报道的 II 期多中心研究入组 25 例 患者,采用单药 HD-MTX(8g/m2,双周重复)化疗,将全脑放疗延迟至疾病进展或复发时进行。该方案的 有效率为 74% ,CR52% ,中位 PFS12.8 个月,无明显神经毒性 。60 岁以上患者的 II 期研究显示以 HD-MTX(1g/m2)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有效率为 48%,CR 42%,中位 OS 为 13.4 个月,远期神经毒性 12%。 该方案疗效优于单纯放疗,神经毒性低于化放综合治疗。各研究中单纯化疗的生存期达到 32 -54 个月。 4. 鞘内给药:PCNSL 确诊时,脑脊髓膜种植转移的发生率为 0 -50%。CSF 细胞学阳性率为 26%。 脑脊髓膜病变可通过全脊髓放疗、大剂量全身化疗或鞘内给药预防和治疗。大剂量 MTX 和大剂量 Ara-C 静脉给药可在 CSF 中达到治疗浓度,但个体差异大并且维持时间短,通过鞘内给药方式 CSF 的药物浓度 比较稳定和持久, 特别是脂质体 Ara-C。 通过 Ommaya 泵从侧脑室给药 MTX 的有效治疗浓度能维持较长, 有利于提高疗效,但相关感染值得重视。接受鞘内给药的患者生存期较未接受鞘内给药的患者长(38 个月 比 24 个月,p=0.03)。多因素分析也显示鞘内给药为有利的独立预后因素。 5. 综合治疗:全身化疗、鞘内化疗加全脑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 PCNSL 的疗效,延长生存期, 是目前最常采用的综合治疗模式。有效率达 80% -95%,中位 OS 达 30 -40 个月,约 1/4 患者获得治愈, 甚至有报告其远期生存率与全身 DLBCL 相似。化疗采用含 HD-MTX 方案 2 -6 疗程,全脑放疗剂量 30 -40Gy,不超过 50Gy。但 60 岁以上患者的放疗相关神经毒性明显,相关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很大程 度上抵消了综合治疗的优势。 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在临床研究用于 PCNSL 的一线或挽 救治疗方案取得满意的疗效。Colombat 的 II 临床试验先给予 2 疗程 MVBP,CR 和 PR 患者采用 BEAM 方 案大剂量化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 16 例常规化疗有效的患者接受移植后的 3 年 OS 为 90%, 9 例(2 例拒绝, 3 例由于治疗毒性,4 例进展)未能够采用移植强化治疗的患者 3 年 OS 为 0。 Johnston 以类似方案治疗初治 或复发取得 CR 和 PR 的 PCNSL 患者,2 年的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为 89%和 61%。Soussain 以大剂量 化疗加 ASCT 治疗 22 例难治和复发性 PCNSL,3 年的 DFS 和 OS 为 53%和 63.7%,然而毒性较大,7 例 出现严重的神经毒性,7 例 60 岁以上患者中 5 例死于治疗相关毒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 II 期临床研 究中的疗效优于历史对照,值得进一步研究,但相关毒性使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造成限制。 7. 挽救治疗:单纯化疗的 PCNSL 患者复发时对放疗敏感,全脑放疗作为挽救方案有效率达 74%,

七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七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 5 .+ 6 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 1 (0 9 l0 8 — 3 0 6 4 4 2 0 )O 一 0 8 0
原发 性 中枢 神经 系 统 淋 巴瘤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非 霍奇 金淋 巴瘤 。近 年来 发病 呈上 升趋 势Ⅲ 。本 文 回
例患者 临床资料 ,现报 告如下 。 资 料和 方 法 一 、临床 资 料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7例 中男 性 5例 ,女 性 2例 ,年 龄 2 5~5 3岁 , 中位 年龄 4 3岁 。临床 主要表 现 :颅 内压 增 高 引起
的头 痛 、恶 心 、呕 吐 ,病 果 :7例 患者 均 完成 综 合 治疗 。5 例 单 发 患 者 中 至 今 已 随 访 1. , l 52月 8月 ,2 . 5 2
月 ,2 9月 ,3 . 。2例 多 发 病灶 患 者 1例存 活 73月 2. 8 2月死 于 肿 瘤 复 发 ,另 1例 正在 随访 中 已存 活
云南医药 2 0 年第 3 卷第 1 09 O 期

经验 交流 ・
七例原发性 中枢神经系统淋 巴瘤 的诊断和治疗
刘金 成 ,罗 林 ,袁红 平 ,曾 毅 , 白 刚
( 昆明医学院第三 附属医院 云南 省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云南 昆明 60 1) 5 18
关 键 词 :中枢 神 经 系统 ;淋 巴 瘤 ;诊 断 ;综 合 治 疗
损伤 、偏瘫 者及 精 神症 状如 情 感 障 碍 、记 忆 力 下 降等 。病程 7 d~6月 ,平 均 3d 3 。既往 均无 免疫 性 疾 病病 史 ,均 未接 受过 免疫 抑制 药物 及放 射 治疗 , 均无获得 性免疫 缺 陷综 合征 ( IS 的临床 表现 。 AD ) 二 、影 像 学 资料 :病 变 为单 病 灶 5例 ,多 病 灶 2例 ,其 中 1 2个 病灶 另 1 3个病 灶 ;圆 例 例 形 或 类 圆形 病 灶 4个 ,不规 则 形 6个 。单 发 位 于 额 叶 3例 ,顶 叶 1例 ,颞 叶 1例 。所有 病 例 均 常 规行 头颅 C T及 MR 检查 。C I T平 扫 示 等 密度 或 略 高密 度 实性 病 灶 ,周 围均 有 不 同程 度 水 肿 区 ,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近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 年版)》(下文简称共识)发布于《白血病·淋巴瘤》。

本共识的制定主要参考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PCNSL的诊断、治疗和评估规范化。

临床表现PCNSL 病程大多在半年内,主要症状和体征因神经系统受累区域而异,但系统性淋巴瘤的常见 B 组症状(发热、盗汗和体质量减轻)在PCNSL 中罕见。

脑部受累症状(占30%~50%):主要表现为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肌力下降、感觉变化、意识水平下降、共济失调)、神经精神和行为变化(抑郁、人格改变、淡漠、思维迟钝、冲动行为、幻觉)、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

软脑膜受累症状(占10%~25%):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背部僵硬等。

眼受累症状(占10%~20%):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等。

脊髓受累症状(<1%):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脊髓病、脊柱疼痛、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等。

诊断:PCNSL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患者可能出现CNS病变。

共识推荐:优选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明确是否有颅内病变。

2、影像学检查仅能提示PCNSL可能,疾病的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共识推荐:优选立体定向导航脑组织穿刺活组织检查,部分病人需要脑脊液(CSF)检查、和/或玻璃体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3、对于整合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的患者,将继续对其进行病理诊断确认是否为DLBCL。

而对于整合病理诊断为非淋巴瘤的患者,则根据其此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决定再次进入PCNSL诊治流程或进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流程。

共识推荐:颅内病变活检前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4、病理诊断确诊为DLBCL或其他CNS淋巴瘤的患者均将继续接受评估,以确认患者CNS以外的病变情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怎样治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怎样治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应该吃什么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有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

据调查,对于PCNSL患者只进行手术治疗,预后和生存率并没有改善,故目前仅限于定向性诊断,和顽固性脑水肿的姑息治疗。

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为皮质激素、放疗和化疗。

目前,术后放疗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常规治疗之一,平均生存时间为8~18个月。

曾有实验报道,单独手术治疗的生存时间与手术后放疗相比为4.6个月∶15.2个月。

同时,根据多个实验证实,PCNSL患者的生存率与放疗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1967年,Sagerman实验表明,放疗剂量低于30Gy的治疗全部失败,而部分病人的治疗剂量较大,却得到缓解。

Murray调查198例病人,54例剂量大于50Gy,其余病人小于50Gy,5年生存率前者为42.3%,后者为12.8%。

RTOG在1983~1987年调查表明,有4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了脑部放疗,其中脑和脑膜的放疗剂量为40Gy,瘤体的剂量为60Gy,并在瘤体周围增加了2cm的放疗范围。

治疗结果为,平均生存时间为11.6个月,48%的病人生存期为1年,28%为2年。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同时进行脑和脊髓的放疗,目前有一定的争议。

虽然,软脑膜性PCNSL的发病率在上升,但是,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实验证明此种放疗优于脑部放疗。

而且,同时进行脑和全身脊髓的大规模放疗,也损伤了脊椎和骨盆的大量骨髓储备,这对随后的全身化疗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除非有确切的脊髓内PCNSL证据,一般不采取脊髓的放疗。

虽然大剂量放疗对PCNSL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放疗无效或复发。

在前文所提到的RTOG调查中,41例中有3例在中枢系统外有复发,1例眼部病变未能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 理
• 光镜下,可见密集的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 密集,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 染色质呈颗粒状,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 样浸润,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形态学特征。
三、病 理
电镜下见淋巴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大, 常染色质丰富,细胞器缺乏,核糖体丰 富。该病在病理上通常属中度恶性非霍 奇金淋巴瘤,大部分为弥漫型大B细胞, 而来源T细胞的很少,约占2% 。免疫组 化染色可显示CD20(白细胞表面分化抗 原簇)阳性,LCA(白细胞共同抗原)阳 性。
二、发病机理
• 2、 淋巴结或结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 生,继而转变成肿瘤细胞。这些细胞随血 流迁移,因其细胞表面携带有中枢神经系 统特异性吸附标记物,故仅集于中枢神经 系统。以后这些肿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的某个部位增生,形成肿瘤。
二、发病机理

• 3、 位于脉络丛基底和蛛网膜下腔的淋 巴细胞被激活,引起增殖,最后变成肿 瘤,然后这些细胞沿着血管周围间隙 (Virchow-Robin)进入脑实质,最后到 达肿瘤生长的部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指由 淋巴细胞起源的,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病 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发生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淋巴瘤绝大多数都是非何杰金淋 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一、 病因 二、发病机理 三、病 理
• 四、临床表现 • 五、辅助检查 • 六、诊 断
三、病 理

最常见的是中线部位结节样病灶,24%
的病例为弥散性脑膜及脑室周围受累;最
容易损害部位为脑白质或胼胝体内及其附
近,其次为基底节深部中央灰质或下丘脑、
后颅窝及脊髓, 葡萄膜或玻璃体也可受累。
三、病 理
大脑白质以额叶最常受累,然后依次 是颞叶、顶叶和枕叶。罕见颅骨发生的 PCNSL 侵及硬脑膜和头皮。
四、临床表现
4、硬膜内脊髓占位 最为少见,最常侵犯脊髓的下颈段和
上胸段,先出现不对称的下肢无力,随后 不久出现感觉障碍,诊断依据活检
五、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 50%的病人脑脊液压力轻、中度增高,
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增加,多次脑脊液 检查可提高恶性淋巴细胞的发现率。
五、辅助检查
头颅CT :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单 发或多发团块影像,且密度均匀,边界清 楚,周围有轻、中度水肿、钙化。钙化、 出血及囊变非常少见。
七、鉴别诊断 • 八、治疗进展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近年来资料表明,所有结外淋巴瘤 呈上升趋势,脑和眼部尤为突出。这种 上升原因不能用现代的神经影像学和肿 瘤诊断学技术的提高来解释。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PCNSL主要发生在年龄60岁以上者,似 乎与人口的老龄化呈正相关。在有免疫缺 陷的HIV患者中PCNSL占1.6%-9.9%,是常见的 一种继发性脑肿瘤.
五、辅助检查
四、临床表现
2、弥散性脑膜或脑室周围损害 此型占PCNSL的24%。以脑膜损害为主要
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类似病毒和细菌性脑膜炎临床症状。部分 患者出现性格改变,抑郁焦虑情绪、记忆 障碍和精神症状等。
四、临床表现
CT/MRI显示PCNSL多侵犯脑室周围、胼 胝体、丘脑、小脑等中线结构。注入强化 剂后发现病灶呈弥散性增强,脑膜增厚强 化。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大多数超过 100mg/dl, 细 胞 数 增 加 2-400/mm3 , 脑 脊 液 细胞学中容易查到淋巴瘤细胞。
三、病 理
• 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CD20(白细胞表面分 化抗原簇)阳性,LCA(白细胞共同抗原)
四、临床表现
1、孤立或多发分散的颅内结节 PCNSL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病变最常
见于颞上部,其次是颞下部,15%的病人 主诉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数周内有上 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
四、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局灶性神经功 能障碍如无力、感觉障碍、步态异常 或癫痫发作,非局灶性表现包括颅内 压增高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或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体征以视乳 头水肿最常见,其次为肢体瘫痪(轻 偏瘫多见)。
五、辅助检查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密度均匀增强, 但CT无阳性发现不能排除PCNSL的诊断,有 人报道13%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CT检查始终 无阳性发现。 稍高密度原因与淋巴瘤瘤体 组织能吸收较多的X线有关。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
PCNSL的MR信号有一定的特异性,T1呈 等或稍低信号,T2呈稍低或等信号。与淋 巴瘤内丰富的网状纤维分布及瘤体富于细 胞成分有关。
一、 流行病学、病因
除正常人群中散发外, PCNSL 最常见于 ①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②AIDS病人 ③遗传性免疫缺陷及其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 中枢神经系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发生于肾移 植和心移植者约30%; AIDS病人占3%。
一、 流行病学、病因
• EB病毒及疱疹病毒等病毒可能促发淋巴瘤。
五、辅助检查
• Johnson等认为,PCNSL可因为肿瘤内坏死 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MRI改变,在T1加权像 病灶相对于灰质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 权像的正常脑组织与肿瘤之间差异趋于明 显,中至高度坏死灶往往表现为高信号。

五、辅助检查
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往往呈不规则或 周边环形强化。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 套样浸润由此导致血管内皮受损,破 坏了血脑屏障。
二、发病机理
PCNSL在正常免疫力人群中的发病机 理不清楚,中枢神经系统与眼同属免疫 “盲区”,无淋巴循环和淋巴组织聚集, 体液和细胞免疫均较弱,PCNSL起源有以 下观点:
二、发病机理
1、在某些致病因素(如病毒)所致的感染 和炎症过程中,非肿瘤的,反应性淋巴细胞 聚集于中枢神经,以后这些炎性细胞在中枢 神经系统内转变成肿瘤细胞。
四、临床表现
3、葡萄膜或玻璃体病变 病变常侵犯眼的后半部葡萄膜,
包括晶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表 现为视物模糊和视敏度的改变。眼 部的症状常先于脑部的症状。
四、临床表现
裂隙灯检查发现双侧前房角膜沉淀, 类似于眼部的感染性疾病,视网膜和脉络
膜 正常。可以通过玻璃体穿刺查出淋巴瘤细
胞 ,这比脑穿刺活检要容易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