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
脏腑

No Image
二、心 的 主 要 生 理 功 能
主血脉
主藏神
No Image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
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 阳的基础 。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
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 四者充盛协调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
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 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 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 和心律。所以说:
❖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 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 ,其中 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 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 基础。
No Image
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 协调
No Image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No Image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No Image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No Image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No Image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王某,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厥逆,脉沉迟弦 紧。诊为 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蒌 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一剂药痛减,三剂药痛止,此后加 减调理而愈)
No Image
No Image
心悸、怔忡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藏象概论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5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2020年9月28日
16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2020年9月28日
3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2020年9月28日
4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0年9月28日
9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17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藏象五脏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形态:官腔性器官 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三)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 功能: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特点:藏而不泻
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 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的概念的引入,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大跃迁
2、“藏”与脏器的区别:
藏 藏于内 藏精气——精气至贵,藏而不泻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 内外的器官而言。如心、肝、胃、肠、耳、 鼻等
“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 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人
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联系起来
脏腑内脏,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包亦作为脏, 故又称“六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藏象,又写作“脏象”,关于脏腑的学说。 “藏象”概念的形成要晚于脏腑,它指人体 内脏机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首载《素问·六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 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它是中医学独有的观念和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相互之间也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运行通达全身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病理变化: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病因、病机和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内因和外因引起的。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可以指导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它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对接和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述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
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心——小肠舌、面、脉等五以五脏为中心肝——胆目、爪、筋等有诸内脏整体性以心为主导内脏脾——胃体表口、唇、肉等必形诸外。
生一的形成以经络为联系肺——大肠鼻、毛、皮等理体肾——膀胱耳、发、骨等上观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的有机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维持协调平衡,整各脏腑组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促进生命活动。
体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性形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精、气、神精为基础神物质基础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为人身气为动力一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三宝”神为主宰“形与神俱”。
体二者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观及意义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命存在的保证病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理上有机整体的相互影响局部病变是的各脏腑组织相互传变整体的反映。
整表现体形神统一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性的整体精神情志的失常——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断测脏腑精气虚实。
与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
防知脏腑精气盛衰。
治候病邪之所在。
的整体性“治神”为首。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气血春温阳气发泄多汗少尿。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津液均呈季节性变化夏热气血趋表脉多浮大。
脉象秋凉阳气收敛多尿少汗。
冬寒气血趋里脉多沉小。
自然界平旦——收。
对生理昼夜晨昏对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日中——长。
的影响人体的影响呈生、隆、虚、收的变化日西——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章 藏 象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气 之间的整体联系。
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 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主要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概论
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关系, 与形体官窍取得联结; 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 形成人体五大系统。 这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在形态上密不可分,在 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体现了结构 与生理、病理的统一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但是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 环境保持着统一性。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学
说 的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形
成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基
础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 生五脏之气,五脏 之气分为五脏之阴 和五脏之阳。
气分阴阳
气
精化 为气 五脏藏精
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形体、官窍。 形体-广义: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能组织
狭义:皮、肉、筋、骨、脉等-五体 官-特定功能的器官:耳、目、口、鼻、舌-五官 窍-孔穴-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窗口-七窍和九窍
七窍-头面部七个孔穴-眼、耳、鼻、口 九窍-七窍+前阴、后阴 官必有窍,窍必成官-官窍并称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人生存于自然界,生命活动规律必受制 约和影响,也必然会作出反应。五脏与五 时是相互通应的,五脏虚实与五时气候变 化密切相关。
中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置于同一体系中 加以研究,指导养生和防治疾病。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 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 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形态似腑,空腔器官 功能、特性似脏:藏精气而不泄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 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腑
中空有腔性脏 器
奇恒之 中空有腔性脏
腑
器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 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 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人体内脏总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性器官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性:藏而不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空腔器官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五脏之阳--脏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 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 两者协调平衡,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8
“藏”与脏器的区别
藏 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用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方法认识 是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 脏器 指机体内外的器官
是纯形态学/实体性的结构 其功能是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获得
藏象学说是
研究
藏象概念内涵
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
脏腑之间
相互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学说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形态似腑,空腔器官 功能、特性似脏:藏精气而不泄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人体内脏总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性器官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性:藏而不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空腔器官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 《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
什么是藏象呢?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 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 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2.五脏之气--脏气 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
五脏之精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脏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 等作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