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临安邸》(语文A版)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像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1.检查背诵关于爱国的诗句2.出示诗题《题临安邸》教师引导读诗题,提问: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诗)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
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
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
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刚才易雯同学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醉了”,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范文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展到文章以外的学习中,给古诗的学习增加了趣味性,最后可以听歌曲,也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有了愉悦性。
6.教学评价设计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题临安邸》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本案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
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
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古诗与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教学设计,并提供适合的格式来书写。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提升语文素养。
课时一:导入与预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习,与《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相关的知识。
2. 彩蛋任务:学生自主阅读《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并思考与大自然相关的形容词和动词。
课时二:诗歌品味与背诵(30分钟)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
2. 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结合诗句情境进行诗歌演绎,加强语感的培养。
3. 学生学习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逐句模仿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课时三:理解与赏析(3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与描写。
2.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分析,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找出诗歌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古诗的内涵,并用简短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课时四:创作与拓展(35分钟)1. 学生逐句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感知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2. 学生以《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蓝本,自由创作与诗歌相关的段落,表达对大自然美的感悟。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的欣赏和评价。
课时五:诗歌呈现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按诗歌章节的顺序,逐首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将其与原诗进行对比、参照,讨论创作体现出的美感和差异。
3.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在古诗学习中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还能够培养语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临安城繁华景象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林升的生平事迹。
(2)详细讲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情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等词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如临安城的繁华与北方失地的荒凉形成对比,“游人”的醉生梦死与国家的危亡形成对比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的。
当时南宋统治者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
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
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
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
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这是题目。
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生字,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学习这个生字的?(指名讲解“邸”。
)
师:要想知道题目的意思,你还必须得弄清哪个字的意思?(题)你们能根据预习说出题目的意思吗?那么题目该怎么读?(齐读诗题。
)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那咱们就进入诗中去了解吧!
2、介绍诗人。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诗人林升。
二、品读感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师: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回答。
)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师: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
师: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
4、师: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读“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
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
师: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
3、师: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
)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
4、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师: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1)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2)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题临安邸》。
2、把生字书写美观。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