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被误读东方主义

合集下载

文化归途——解读《喜福会》中反东方主义元素

文化归途——解读《喜福会》中反东方主义元素

文化归途——解读《喜福会》中反东方主义元素项聿培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以塞义德的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谭恩美小说,通过其反东方主义元素以及其展现方式,提出谭恩美并不是在迎合东方主义,而是通过正视东方主义解构东方主义并获得文化身份的真实回归。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反东方主义;文化身份作者简介:项聿培(1996-),女,江苏常州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23-021989年,谭恩美出版了第一步长篇小说《喜福会》,该作品通过讲述四位中国母亲与他们各自的女儿通过误解、产生冲突最后获得理解的故事。

纵观近几年主流读者对《喜福会》的评论,大多是开始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与他者的角度进行解读,然而笔者发现,这些解读都重点落于阐述《喜福会》如何建构了东方主义,而并没有关注谭恩美在消解东方主义上做出的贡献。

本文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了谭恩美在小说中如何展现其反东方主义情结,进而提出了只有正视东方 主义与历史,才能对其进行解构,获得真正意义上文化身份的回归。

1.塞义德“东方主义”著名文学评论家萨义德在二战后提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使用了东方主义的观点作为其核心思想,“东方”并不只是地域上、人种上与“西方”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性,一种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之间的彻底对立。

东方主义是一种对东方人的错误而僵化的描述,即东方人是异常的野蛮的。

这种文化与政治的优越性满足了西方对控制东方,凌驾于东方的病态心理,将东方归结为低人一等的“沉默愚钝者”形象,东方人通常被描述为沉默者和他者。

东方主义显示西方通过将东方归于低等的他者并强化西方自身的优越性来实现其霸权。

[1]2.正视历史 与东方主义存在赛义德曾指出:“在讨论东方之时,东方是完全缺席的,人们感到出席的只是东方主义者和他的言论;然而,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东方主义者的出席恰恰是由东方的实际缺席造成的。

解析_喜福会_的东方主义观

解析_喜福会_的东方主义观
,


,
,
也 是她 的成 名 作
,
一 出版 即 大获成
,
。 ”
赛义
功 载誉 无数 当年 曾 经 连 续 八个 月 荣 登 纽 约 时 报
,
德 认 为 长 久 以 来 西 方 以 各 种方式 创 造 了他们 想 象 中 的东方世界 所 谓 的 东 方 是 西 方 视 角 下 的东 方 作 为

畅 销 书排行榜 旋 即改编 为 同 名 影 片 影 响深 远
,
方 的则 野 蛮 残 忍 耗 时 费 力


,


” 。
作 者 花 了很 多 篇 幅
,
形象

身在美 国 母 亲们 整脚 的 英语 古 怪 的 穿 着

描写 中 国 的食 品 鲜 活 乱蹦 的 鱼 剖 膛 开 肚 活生生 的
垢 噪 的 言行也被女儿 耻笑

,
安梅 阿姨 回 国 省 亲

,


青蛙 螃蟹 成 箱 的 水 产 海鲜 还 特别提 到 一 家 宏 新 餐馆 的 菜谱 猪 内脏 鸭脚掌 章 鱼 腕等 这些 在 中
,
,
,
济 文 化 中 心 而 东方是 落 后 的 贫穷 的 野 蛮 的 发 源




琳 达 的小 丈 夫 黄 天 宇则 没 有
就 连 素 云 的 丈 夫也 不 过 是
,
小说 对 中 国 的描 写 大 都 在 过 去

,
而 对 美 国生 活
基本 的性 能 力 他是被 阉割 的 男性 映 映 的 丈 夫 则更


能 触及 人

他乡的名分_故乡的误读_浅谈谭恩美的_喜福会_中的_东方主义_

他乡的名分_故乡的误读_浅谈谭恩美的_喜福会_中的_东方主义_
注释: ①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王斌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1, P1368. ②水田宗子著.叶渭渠主编.女性的自我与表现.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1]王小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 ( . [2]高奋, 鲁彦.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外国文学 研究, (5) 2004 . [3]高继海.英国小说史.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何亚惠.伍尔夫的悲剧意识.厦门大学学报, (3) 2005 . [5]胡新梅.战争: 创伤与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6) 2005 . [6]李红梅. “局外人” 与公众话语--伍尔夫后期小说的文化立场与 散文化写作研究.四川大学学报, (2) 2006 . [7]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 吕洪灵. 《奥兰多》 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 外国文学研 究, (1) 2002 . [9]武跃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上海: 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2004. [10]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瞿世镜.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12]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37
文 学 评 论
于诗人气质的彼得而嫁给正人君子达洛卫 30 年后, 她依然不 能确定自己是否不再爱彼得, 而丈夫与她似乎总是无法真正 沟通。 其次, 她的生活状态也充满矛盾。一方面她有意让自己 在世俗中陶醉, 穿梭在各类宴会之间、 煞费心机地应酬每一个 可能对达罗卫有用的家伙; 另一方面, 在那些似乎也能给她带 来激奋与爽快的宴会中, 她又觉得 “这些装腔作势、 得意洋洋 ……都有一种空洞之感, 好似隔了一层, 并非内心真正的感 受” 。小说以克拉丽莎家的晚宴作为她一天行动和意识的中 心, 的确有利于展示她作为上层贵族主妇的社会角色、 家庭中 “房子里的天使” 的角色和具有独立精神人格的自我之间的分 裂与冲突。彼得是映照她真实情感的一面镜子, 也是她反观 自己生活状况的动力:真怪, “ 只要彼得一来, 待在角落里, 便 能令她不安。 ” 另外, 克拉丽莎与萨利在青年时代近乎同性恋情的感情 更印证了她生活的缺陷, 昭示出它与主人公婚姻的补偿与对 照关系。 这些情感状态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作者的经历。 从社 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在特定的社会里, 妇女的人格更多地是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开始确定的。那么对于克拉丽莎来说, 她 的期盼就应该是能与丈夫、 彼得、 萨丽其他的亲朋好友建立一 种紧密的心理联系, 从而免受 “分离” 的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 反映出作者自己在现实中在性别认同和人格建构过程中所受 到的伤害。 不管是伍尔夫还是克拉丽莎, 人格的分裂都是根源于性 别的困惑, 而性别的问题又是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连。伍尔 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真正要去认识并加以解决, 伍尔夫并没 能给出非常可行的答案。

解析_喜福会_中的东方主义

解析_喜福会_中的东方主义

三、文本中后殖民思想的体现女人在古老的中国是顺从、怯弱的代名词。

在传统中国的家庭里,女人操持家务,洗碗做饭洗衣,伺候从外疲惫归来的男人。

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家里,女人只有顺从的权利,女性处于被支配、被“他化”的阶级。

而在《中国佬》“关于父亲”这章中,父亲赖以生存的工作却是洗衣工,在中国任何一个男人也不会选择的行当。

刚到美国,大多数华人都是从洗衣工、洗碗工开始。

父亲男人的一面在美国被女化,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

这里的父亲是千万移民华人的代表。

黄皮肤黑眼睛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是落后愚昧的代表。

这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先进发达的西方世界对非发达国家地区人民的压榨和排挤。

父亲在当洗衣工期间,被吉普赛女人骗过两次,父亲害怕被驱逐出境,不敢到小额赔偿法院去,只能赔款。

发达的西方社会也是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女性处于第二等社会阶层,更不用说吉普赛女人了。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读者,华人男人的地位在美国还不如吉普赛女人,当时的华人不得不忍受洋人的欺诈和折磨。

在社会关系上,华裔男性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他们被社会所赋予的优越感和绝对话语权,因此他们成为保护女性和家庭的承担者,而在小说中,早期的华裔移民遭到排华法案的压迫,禁止他们的妻子入美,使他们这些曾经处于主体地位的男人过上了禁欲独生的生活,尤其是在夏威夷甘蔗园,他们被禁止说话,彻底地处于失语地位,但是他们当时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阉割他们的不不是几个个别的洋鬼子,而是整个美国主流社会,他们排斥他者,蔑视东方文化。

沉默是汤婷婷用以描述华人男性地位的经典性修辞,美国华裔男性的沉默无声,除了语言障碍之外,主要是因为美国白人社会拥有污蔑华人的特权。

综上所述,《中国佬》通过回顾美籍华人在美国早期历史中所作出的贡献,审视了美籍华人声音沉默的原因,揭示了东方文化的边缘性,表达了处于边缘民族和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历史证明。

参考文献:[1][美国]汤亭亭著.肖锁章译.中国佬[M ].南京:译林出版社.[2]霍米·芭芭著.罗钢,刘象愚译.献身理论[A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0-201.摘要: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读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读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读发布时间:2021-05-13T11:34:46.5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作者:原蓉1,2,田兴斌2*[导读] 《喜福会》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电影,原蓉1,2,田兴斌2*1.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2. 铜仁学院国际学院,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摘要:《喜福会》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电影,影响深远。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小说中东方主义的解读可以挖掘更多的文学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似乎完全属于东方主义,但是细读文本,便会发现其中不仅蕴含着对东方主义的建构还包含着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关键词:《喜福会》;东方主义;解构主义《喜福会》一书曾连续八个月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译成2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随后又被改变成为同名电影,且广受好评。

谭恩美也因此声名鹊起,赢得了多个奖项,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谭恩美与任璧莲、李键孙、雷祖威被称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四人帮”。

目前学界对《喜福会》一书的研究多集中于母女关系的描写以及对小说中的东方主义的建构。

从解构主义角度解构《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有助于发掘更多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内涵。

一、东方主义思想概述东方主义或译为东方学,最早可以追溯到 1312 年。

原是研究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萨义德于 1978 年完成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将西方的东方主义叙事追溯到了古希腊时期,并回顾了自 14 世纪以来西方东方学的发展,认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东方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严格的社会科学。

萨义德在书中指出,东方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西方对于东方的叙述完全是出于想象。

从西方为世界中心的观点出发,西方认为自身是发达的、文明的、高级的,而东方是不发达的、野蛮的、低级的、沉默的。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作者:董宁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摘要: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作者简介:董宁杰,女,198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西安财经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17-01《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文化返乡——论《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构

文化返乡——论《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构

她成功地打破对妇女极 为不 利 的“ 默” 态 , 沉 状 争取 到话语 权力 , 从而对长期 以来对女性的压迫构成一种挑 战。另 外 ,
中 国 亲讲 述 的故事也 激励 着 女儿 无论 是婚 姻还 是 事业 母 上, 去跟一切不公正 , 不平等作 抗争 , 最终勇敢 地表 达 出 并 自己的愿望 。中国女性不再是 东方 主义 思维模式 中家长制
的体现 。最后 提 出只有挣脱狭 隘的 东方主 义束缚 ,才能使不 同世界的文化平等 交流。 关键词 :喜福会 》 东方主义; 《 ; 解构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东方主义作 为后殖 民文化批 评理论 的核心思想 由阿拉
的 口味 , 更重要 的是 另一 方面 又勇敢地站 出来用 自己手 中 的笔为 中国声讨 。归其原 因有 以下两点 :
自己的 自由 , 她用智慧 和出色 的 口才 达到 目的, 解除婚 约。
而实现 了对 东方主义的解构 , 体体 现在 以下 两方面 : 具 1 女儿们对 中国文化的 回归 .
小说 《 喜福会》 中一个 重要 的 主题 是 中 国移 民母亲 与 “ 国化” 美 女儿 之 间的 矛盾 冲突 和融合 。小说 以女 儿反 对 母亲 的教育 观念开头 , 以女儿 对母 亲一代 的理解 和妥协 结 尾, 这意味着最终 完全 西化 的女儿们对 自己母体文 化 的认
概括为西方对 东方 国家人 为采取 的一种 敌视 偏见 的态度 。
因此所谓 的东方是 被东 方学家东方化 了的东方 , 虚构 的、 是
抽 象 的、 真 实 的, 被丑 化 和歪 曲 了的东 方 。( 家传 , 不 并 王 2 0 9 萨义德 的剖析对 象范 围较广 , 括学 术 著作 、 0 2:) 包 文学

东方主义及小说《喜福会》中的文化偏见

东方主义及小说《喜福会》中的文化偏见

东方主义及小说《喜福会》中的文化偏见作者:莫玲唐慧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1期摘; ; 要:谭恩美是华裔美籍女作家,其成名作《喜福会》自1989年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很高的热度。

东方主义理论由爱德华·赛义德提出,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偏见性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

本文从对东方人的偏见、对东方社会环境的偏见、对东方文化习俗的偏见三个方面,分析《喜福会》小说中体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这样,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西方人对中国偏见的主要领域,剖视其中的问题,对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 ; 东方主义; ; 偏见1.引言《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围绕四对母女的故事展开。

母亲们来自中国,不可磨灭地带着中国的文化印记。

她们移民来到美国,希望女儿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却有点看不起母亲,她们鄙视母亲们蹩脚的英语、嫌弃自己的东方面容并无法理解母亲口中的中国文化。

东方主义是爱德华·赛义德的理论,主要内容为西方对东方社会历史、文学、文化的研究。

赛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偏见性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本质是西方人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

持偏见态度的西方人,被认为时常有意无意地抱有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或对东方文化及人文带有偏见的理解(Said,1979)。

本文从东方主义着眼,研究《喜福会》中体现出的对中国的文化偏见。

通过具体的分析,了解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偏见的来源及主要领域,从而剖视其中的问题,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对推动文化“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

2.对东方人的偏见正如赛义德所指出的,东方学的词尾用的是“ism”,不像一般学科以希腊文的“logus”(学问、哲理)或英文的“(o)logy”为后缀,“ism”在英语中主要指一种主义,很显然,东方学这词一开始使用就隐含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性:西方人理性、爱和平、宽宏大量、合乎逻辑、有能力保持真正的价值,本性上不猜疑……而东方缺乏理性、肮脏、好色、贪婪、不可理喻、懒惰……赛义德的问题就从这样的对比与差异开始(胡,2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喜福会》中被误读的东方主义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读者展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典籍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但对《易经》思想不了解的西方读者,容易用带偏见的东方主义来理解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产生误读。

本文从《易经》思想着手,向读者解析了《喜福会》中被某些西方读者所误读的中国文化观。

关键词:《喜福会》《易经》东方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以小说《喜福会》(1989)一举成名,更因其中所描写的中美文化冲突而广受中西方读者关注。

但为数不少的西方读者关注的,却仅仅只是该“作品中的新原始主义元素揭示文学创作,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创作,与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的关系”。

即是说,《喜福会》中所描绘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诸如五行论、风水学说等,被很多西方读者解读成了“原始”的意思;更有甚者,就干脆认为这些全都是无稽之谈,滑稽可笑之极。

而有一些中国读者也认为,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的这些内容,只能给西方读者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

一东方主义事实上,西方读者对《喜福会》的误读,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致。

在为数不少的西方人所固有的东方主义心理中,他们总认为东方是落后野蛮的,西方才是文明发达的:“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是正常的、贞节的、成熟的、理性的”。

原本广义的东方主义,指的是对东方的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或是对东方文化的欣赏。

但西方人所持的狭隘的东方主义观,则是指以帝国主义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或是指对东方文化带偏见的理解。

而20世纪以来,“东方主义”一般都是指这种负面的理解。

在美国,华裔文化作为少数族裔文化,注定会受到美国强势的主流文化的极大冲击;又因为美国主流文化对自我的优越感,处于弱势地位的华裔文化就被认定是落后的。

所以,当西方读者看到他们无法理解的五行论、风水学说时,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落后愚昧的中国文化;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带偏见的东方主义观点。

二《易经》思想《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一向被尊称为群经之首。

《易经》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儒家、中医、数术、民俗文化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喜福会》中所描述的五行论和风水学说,就是《易经》中所涉及到的思想。

五行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理论基础就是《易经》中的八卦。

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八个经卦。

八卦所代表的,本是地球上的八种自然现象,其中天被称作乾,地被称作坤,水被称作坎,火被称作离,雷被称作震,风被称作巽,山被称作艮,泽被称作兑。

八个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质: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坤、艮属土。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

五行论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风水学,现称居住环境学,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朝阳光、避风雨、防火灾、近水源、利出行是其最基本的居住理论。

古代的风水主要关乎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这些都是以《易经》中的阴阳哲学理论为指导的。

三《喜福会》中的五行论《喜福会》的主人公是四对美籍华裔母女,四位母亲——李宿愿、苏安梅、孙林冬、顾映映——组织了这个名为“喜福会”的聚会,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做东聚会。

《喜福会》中五行论的第一次出现,就是来自母亲李宿愿对女儿吴晶妹的讲解:“每个人都是由五个元素组成的……‘火’太多会有坏脾气……‘木’太少就会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别人的话……”很多人都会在“五行中多了什么,或是少了什么”,所以需要进行修改或弥补。

由于母亲李宿愿是在中国解放前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所以在美国出生并成长的吴晶妹,所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和母亲截然不同。

她完全无法理解母亲的这种文化观点,于是就“把她的‘五行说’当成中国式的迷信”。

和母亲所持的不同的世界观、文化观,让吴晶妹完全不能认可五行说这种中国文化,这也导致了母女二人“一辈子都在矛盾对立中生活”。

吴晶妹在经受了一系列生活遭遇后,逐渐开始明白了母亲的五行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如她自己就是因为“水”太多了而“四处流淌”:本是生物专业,结果半途而废去学习艺术,也一无所成,在没有毕业的时候又辍学去工作,做的却是跟之前这两个专业毫不相关的秘书工作,再到后来又转行成了写广告的。

在经过亲身经历之后,吴晶妹从对五行论的完全不理解,变得开始愿意去尝试了解五行论、了解母亲所代表的那些传统的中国文化。

小说最后,在母亲李宿愿去世之后,吴晶妹终于和父亲完成了母亲的心愿,回到了中国、母亲的故乡。

这一情节,表达了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华人下一代,开始愿意对自己母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而不是和一些持东方主义观的西方人一样,只要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东方文化,就统统认定为是“非理性的、幼稚的、不正常的”。

四《喜福会》中的风水学说风水学说在《喜福会》中,主要是从母亲顾映映和女儿圣克莱尔·琳娜的经历中体现出来的。

琳娜幼年时,父亲升职后全家迁往了一处较为高档的住宅。

这本是一件让全家人高兴的好事情,但懂得风水学的顾映映却从这处住宅中看出了不少不利的地方:首先,这套房子建在一座小山上,“下山的路特别陡,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侧着身子走过斜坡”。

即使是不懂风水学的西方读者,亦可从中看出来,日常出行如此不便利,就没有符合现代居住环境学中的“利出行”这一基本居住理论。

中国风水学更是明确指出,山上是风势强劲的地方,所以如果房子建在山上,就不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

顾映映也认为:“这房子建得太高,山顶上吹来的恶风把你的胆子都吹到了山下,因此你就永远不能前进,总是向后退。

”即使从今天的现代居住环境学角度来看,这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如果住家的地方风势太大的话,且先不论其它,至少对人的健康就是不利的。

其次,琳娜的新家所在的公寓,外观虽然是经过整修的,看起来很漂亮,“但里面却很陈旧”,走廊潮湿而昏暗,空气污浊,“从早到晚的气味都混合在那里”。

气流不畅,这就违背了风水学的要诀。

同样,从现代居住环境学来看,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不好,显然也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

再次,琳娜的卧室因为是临街的,所以窗外嘈杂的汽车声以及人们说话交谈的声音都能听得格外清楚。

这套新居的隔音性能也非常不好,且由于琳娜的床是靠墙摆放的,所以就连楼上的脚步声、隔壁家的争吵声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以上这些,都属于风水学中的“声煞”大忌;换言之,也就是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噪音”。

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当然是不利人体健康的。

所以,综合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实际就是现在的居住环境学。

风水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中国的先辈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且这些经验和今天西方所推崇的居住环境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都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风水是非常科学的东西,跟迷信没有关系。

同样一个东西,不懂的人就是迷信;懂的人就是讲道理,是依据科学的道理。

持东方主义观的西方人,一听到“风水”立即就说这是迷信,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建筑学、环境学怎么会和“风”、“水”有关系呢?事实上,“风”、“水”来源于《易经》中的八卦,八卦代表的是八种自然现象,在八卦中风被称作巽卦,而水被称作坎卦。

风水学说名称的由来,正说明了其是以《易经》理论为指导而产生的。

所以,一看到“风水”这个名称自己无法理解,立即就对这个学说持否定态度的西方读者,实际上就是在以一种偏见来看待东方文化。

五《圣经》与《易经》母亲苏安梅初到美国时,受美国传教士的邀请加入了教会,于是由此开始信仰上帝;更因之后和丈夫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既买了房子,又养活了七个孩子,所以“确信好运不断,相信上帝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然而,有一次全家人到海滩度假时,最小的儿子毕恩却意外溺海,连尸体都无法从海中找到。

为了找回毕恩,苏安梅“拿着白皮《圣经》,眺望大海,呼唤着上帝”,希望能通过祈祷让上帝把儿子给她送回来。

可是虔诚祈祷之后,依然没能从茫茫大海中找回儿子,于是苏安梅失望了,“为着失去毕恩,也为着自己的愚昧,以为能用虔诚改变命运”。

从此之后,苏安梅就不再信赖上帝,甚至把家里的《圣经》都“卷起来塞在矮脚桌桌腿下”,用来垫桌子。

从苏安梅的经历中可以看的出,很多人信仰宗教的目的,其实并不是真的相信,而是希望能从这种信仰中得到某些好处。

如苏安梅在遭遇丧子之痛以前,就是相信上帝的;并且除此之外,她家里还供奉的有中国的菩萨和祖先牌位。

供奉这么多神仙,反映出苏安梅其实并不是真正相信哪一种宗教,而只是希望各路神仙对她的保佑是越多越好。

当她生活顺利的时候,她就相信上帝是保佑她的,菩萨是保佑她的,她家的祖先也是保佑她的,于是她就能在这些保佑之下“一生幸福平安,五行平衡,风水适中”。

但当她向上帝祈祷之后却依然未能达成心愿时,她就非常现实地、理所当然地对上帝失望并不再相信上帝了。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呢?实际上,这种思想就是对《易经》的一种误读。

《易经》有一句话很有名:“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人对此的理解是:有来自上天的保佑,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吉祥,都不会不利。

如苏安梅就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才会在上帝没有满足她愿望的时候,就不再信赖上帝了。

但其实,“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你自己努力,老天就会帮助你”。

老天绝不会因为你多拜,就保佑你,那样跟贿赂有什么两样?老天只帮助自己努力的人,这才是自然规律。

那么,什么是“天”呢?显然,在宗教中,“天”就是该宗教的最高首领;因此,基督教中,“天”就是指上帝。

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苏安梅,其实应该知道英语中也有一句和《易经》非常类似的话,那就是:“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翻译成中文的话,即是“天助自助者”。

在这里,中西方的思想实际上不谋而合了,要把人跟天联系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当西方思想与中国几千年前就存在的思想不谋而合时,误读《喜福会》中《易经》思想的西方读者应该也可以理解了,《易经》的确是人类文化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智慧结晶。

只因为自己不了解这种文化,就想当然地认为其是落后愚昧的,实际上,恰恰只能说明某些西方读者是用带偏见的东方主义观来解读中国文化的。

而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对他族文化的误读,显然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1] 张敏、凌建娥:《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综述》,《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2] 朱丽萍:《解析〈喜福会〉的东方主义观》,《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