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内容提要: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
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
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
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
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
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目录内容提要………………………………………………1 页关键词…………………………………………………1 页正文……………………………………………………3 页一、人物创造…………………………………………4 页二、语言描写…………………………………………11 页三、意象象征…………………………………………13 页参考文献………………………………………………17 页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
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
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
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
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
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
秋天的雨(张爱玲)

秋天的雨(张爱玲)秋天的雨(张爱玲)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
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评论】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的,不似春雨的温润,也不像夏雨的轰轰烈烈,却也别具一番风味。
文章将秋雨比作了轻柔的蜘蛛网,网住了整个秋天。
秋天在人们的笔下,总是那么的凄凉、忧郁,所有的景象仿佛都蒙上了悲伤,但是这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却那么的不一样。
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草儿枯黄了,水仙“垂头了”,看似灰暗的一切因为墙角的桂花变得富有生机,桂花,为这灰色的世界带来色彩与活力。
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笔下都是沉闷的:橘红的房屋,潮湿的红砖。
然而,秋天也是和谐的。
文章最后一段与文章开头相呼应,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引导语:《秋雨》是选自《张爱玲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她细腻的笔风,把普普通通的一场秋雨描绘得那么有细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原文,我们一起阅读与学习吧,看看是讲什么的?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色的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读后感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题记今天下午秋意绵绵的,竟然下起了大雨来。
这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下雨之一。
还记得初到之际,我曾经一度上火,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直到现在秋的到来,但这里的季节似乎就没有改变过,很多时候总是艳阳天当头,即使偶尔有雨的天气也不过只绵绵细雨,很细腻,很稠黏,很潮湿。
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论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摘要: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传奇性故事阐释着世间的悲凉。
而意象伴随着她小说的全程,见证着她笔下的万千世态和悲喜人物。
本文就将从张爱玲纷繁的意象中了解她的苍凉世界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风雨;音乐;麻将张爱玲,一位有着谜一样传奇人生的传奇女子,她以自己的深艳和才情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心中的荒凉、笔下的苍凉,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浓重而又氤氲的意象世界。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客,她的月亮苍白、抑郁,总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
写月亮首先自然是构筑情绪氛围,如《金锁记》中的经典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读着这样的描写,故事必定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所以,曹七巧的前生后世,幸福的憧憬,人生的艰险,结果的凄惨,都在这轮月亮的闪烁中透射出来。
其次,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亮象征着情欲、情爱。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成为情欲的隐语:当葛薇龙与乔琪相识时,乔琪明确表现了对她的热情,“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这是写实,也指称着他们之间情欲初溢。
野宴那日,道旁歇息,他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
”“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
”他所提供的不是真诚的爱情,只是所谓月夜中的“快乐”,以至于当晚他走时,“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
”这时的月光失去了玉色,沸燃着阴森噬人的火。
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秋雨张爱玲读后感《秋雨》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秋雨中散步的女子,与一个男子的相遇和交谈。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而著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情感和意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小说以秋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的眼睛和心灵,展现了一个寂寞的城市,一个寂寞的人生。
女主人公在秋雨中漫步,回忆起过去的爱情和生活,她的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个寂寞的城市里,她遇到了一个男子,两人开始了一段对话,男子对她的关心和体贴让她感到温暖和安慰。
通过这段对话,作者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小说中的男子给了女主人公很多的关怀和安慰,但在他的言语和举止中也透露出一种疏离和冷漠。
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也让人对人性和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段对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和男子分别,她独自一人在秋雨中漫步,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种孤独和渴望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也让人对生活和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展现了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秋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对人性和情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让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秋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对人性和情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
张爱玲《秋雨》读后感

张爱玲《秋雨》读后感
《秋雨》是张爱玲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寒雨连绵的秋天,讲述了女主
角英瑜的感情经历。
读完这篇小说,我对人情世故、爱情和自由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通过小说中对英瑜的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善良却又脆弱的女子。
她深爱着自己的男友,为了他甘愿放弃一切,甚至不顾父母的反对。
然而,英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情回报。
男友的不负责任和不忠让她感到无尽的伤心和痛苦。
这种情感的描写让我感到非常的
心酸和同情,也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和残酷。
另外,小说中的人情世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英瑜的家人对她的爱情选
择进行反对,但她依然选择了违背家人意愿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她最终却没有
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让我明白了人情世故的现实和残酷。
有时候,我们的选择可能是
对的,但却无法改变别人的态度和观念,这是一种无奈和无法逃避的现实。
最后,小说中的自由与束缚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英瑜因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放
弃家庭和稳定的生活,但最终却没有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这让我认识到了自由并
不是没有任何束缚的,我们的选择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后果和代价。
自由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秋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和感受。
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表
达了爱情的无奈和人情世故的现实,同时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由与束缚的问题。
张爱
玲的作品总是能够深入人心,令人产生共鸣。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相 比于 月亮 和镜 子 பைடு நூலகம்意 象 ,
雨 在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更 着 重 于 对 人
物 心 理 和 命 运 的 暗 示 作 用 。而 心 理 描 写 达 到 相 当 的 深 度 ,正 是 张
爱 玲 小说成 功 的重 要 因素 之 一 。
“ 屏 风 上 的 鸟 ” 来 形 容 , 自 是 高
是 因为下 雨不 来 。 ” 对 爱 情 的 渴 望 、缠 绵 尽 显 ,倒 也 觉 出 了 张 爱
象 ,深 受其深厚 的古典文学 底蕴
的影 响 ,无 不 由 内 而 外 透 着 一 种 古 典 气 息 ,这 从 张 爱 玲 小 说 中对 于 意 象 的 选 择 上 就 可 以看 出 。月 亮 、镜 子 、雨 、鸟 、屏 风 … …这 些 被 张 爱 玲 高 频 率 使 用 的 意 象 在 中 国古 典 诗 词 中 也 经 常 出 现 。 同
在 光 明之 外 又 全 是 黑 暗 。荒 凉 冷
漠 的 月 亮 ,在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成 了
一
说 里 虚 无 倾 向 ,她 的小 说 如 《 金 瓶 梅 》、 《 红 楼 梦》 一 样 , “ 主 题 永 远 悲 观 ,一 切 对 于 人 生 的 笼 统 观察 都 指 向虚无 ” ( 《 中国人 的 宗 教》 ) 。 而 这 些 意 象 就 是 她 虚 无主义叙事哲 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
设 置 上 尤 为 明显 。 “ 笼 中 鸟” 来 形容被关 闭在家庭 中的弱 者 ,已
成 俗 套 。 张 爱 玲 出 人 意 表 地 用
张 爱 玲 像 是 一 个 生 活 在 现 代
的 古人 ,吸收 着 传 统 文 化 的精
华 ,运用 现代 小说 的写作 技 巧 , 巧 妙 地 将 这 些 意 象 穿 插 在 一 个 个 令人柔肠 寸断的故事 中 ,具体 可 感 地 传 递 给 人 一 种 苍 凉 之 感 。 就 如徐子东 所言 , “ 大量 琐碎 奇绝 杂 志 质 感 的 物 化 意 象 ,就 是 在 悲 惧 中支持孤独地主要 方法之 一” 。
秋雨张爱玲练习题

秋雨张爱玲练习题秋雨,是秋天的特殊符号,它像是将一层薄雾覆盖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润而凄美的感觉。
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秋雨更是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通过秋雨这一主题,探索张爱玲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她独特的情感表达。
一、秋雨的意境描绘秋雨如诗如画,张爱玲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秋雨的独特意境。
在《秋》中,她用“天是一片云,不知道是灰色的天,还是雨色的天”描绘了秋雨给人的印象。
在这样的氛围中,她通过描写角色的心理变化,将秋雨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她所要表达的情绪。
二、秋雨与季节的对应秋雨往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秋雨是季节变迁的标志,也是情感升华的媒介。
在《秋天的童话》中,她用“突然开始下雨,从芸芸”的描述,将主人公与秋雨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强烈的时空感。
通过与季节的对应,张爱玲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并以此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三、秋雨与情感共鸣秋雨是张爱玲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景象,也是她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秋雨成为主人公情感故事的背景音乐,她以“细雨里的故事”来揭示主人公心灵深处的痛楚和迷茫。
通过与秋雨的结合,张爱玲将主人公的情感内核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思考性。
四、秋雨的象征意义除了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外,秋雨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阿平与珍妮》中,秋雨代表着主人公心中的消失和无尽的痛苦。
通过对秋雨的细致描绘,张爱玲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对爱情的绝望。
秋雨成为了主人公命运的预兆,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表现,更是作者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审视。
总结:秋雨作为张爱玲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给人一种温润而凄美的感觉。
通过对秋雨的意境描绘、季节对应、情感共鸣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张爱玲作品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揭示。
秋雨是她情感表达的媒介,也是她作品中独特的艺术符号。
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秋雨这个主题仍将在张爱玲的笔下绽放出更多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作者:李佳宁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摘要: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在继承雨意象的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雨意象更强的表现力。
其笔下的雨意象是凄惨氛围的渲染者、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人物形象的塑造者,更是苍凉命运的象征者。
探究张爱玲小说的雨意象表征,不仅能够领会其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够领会其小说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雨意象发展创新19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张爱玲研究大热,夏志清评价最有代表性:“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1]254足以见得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之大。
其小说意象成为一道道华美绚烂又含蕴独特的风景,而雨作为张爱玲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相关中,庄超颖已经发现了雨意象的独特表征,有《苍凉与华美——张爱玲论述》,论著以张爱玲笔下描摹的出神入化的意象为探头,勾勒出张爱玲文学的苍凉与华美,但具体解析还有所缺少。
本文选取张爱玲《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三部作品中雨的运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雨的作用与情感意义。
张爱玲小说雨意象运用的溯源主要来自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两个部分。
雨意象在古代诗歌里凝聚着悲愁凄惶的情感,张爱玲承袭了这一手法,并且进行了发展创新,使其更具艺术张力。
一、渲染凄惨氛围的雨意象张爱玲说:“用华美绚烂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
”[2]514张爱玲使用意象的艺术感,她的历史感、她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都来自于她的阅历,她把自己经历的和见过的用现成的意象加工出来。
张爱玲启蒙十分早,对于《警世通言》《高唐赋》《红楼梦》中“云雨”的悲情手法运用更是信手拈来。
在创作路上,雨意象便是她主观意向的选择,诉诸了点点滴滴的悲愁,使作品处处透着一种寒彻心骨的悲凉。
《倾城之恋》中描述白流苏的娘家兄弟姐妹逼她到前夫家去披麻戴孝,这一行为引起了白流苏对小时候一段不好的回忆,看完戏出来之后在大雨里与家人走散的情景:“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
”[3]71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她撞破了头也挤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
处在这个情景里的白流苏,必定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凄惨,深深感受到孤苦无依,这个时刻给她留下的刺激是非常深的,所以当她受到娘家人逼迫的时候,才瞬时联想起了这一幕,再次强烈撞击着心灵,她清晰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感到自己的孤苦无助,感到自己处境的可哀。
在张爱玲的生活体验中,对雨这一物象的体会十分痛彻,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自身的经历重塑。
雨把张爱玲狼狈悲凉的情绪放大,雨中的感受沉淀在张爱玲内心,化作今后创作路上传情的意象。
最具代表性的还有《倾城之恋》中下雨的一个情景:“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这“细雨迷蒙”岂止是自然气候的雨,更是迷蒙在白流苏心头的雨。
此时白流苏黯淡凄凉的心境、与范柳原婚姻的无望、香港出行的结果、今后生活的归宿等都像“细雨迷蒙”一般细细密密、纷纷扰扰。
“细雨迷蒙”给两人的再次见面限定了一个微妙的情景,再次见面两个人不是高兴,而是各怀鬼胎,想在对方身上得到的更多。
细雨迷蒙,幽思缠心,白流苏的内心百感交集,愁绪如细雨一般,丝丝夹杂着一个离婚七八年的女人用仅剩几年的青春赌未来的无奈、对婚姻的无望,这雨飘进心底,使白流苏的情感有了极大的表现力。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雨纷纷扰扰,向世人展示着隐含在主人公身上悲愁情感和两性关系。
雨意象在微妙的两性关系之间传递着悲情,更在张爱玲小说环境的映衬中有重要作用,雨意象的渲染使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白流苏的孤苦无助,感受到在艰难处境下的白流苏再次赴港的逼不得已。
渲染凄惨氛围的雨意象隐含着女主人公微妙的情感变化,张爱玲用最具体鲜活的感观手法,将人物的心境和感受有力地表现出来。
以女人的视角刻画出主人公的性格及心理活动,让读者感同身受。
张爱玲主张以实写虚,传统的意象手法采用一些与描述事物、景色相似或者与之相关联的并且更加能够突出本体的喻体描述,使得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4]192-193。
雨水皆是平常所见之物,并不稀奇,但表达主人公情感的强烈最适合。
雨在她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们都是活着的,无一不渲染着凄惨的氛围。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雨意象雨在张爱玲笔下亦有着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小说主人公碰到重大事件都是在雨的助推下完成的。
这一点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红玫瑰与白玫瑰》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与两个女主人公的关系叙述故事、表达主旨的,主人公佟振保和白玫瑰孟烟鹂、红玫瑰王娇蕊之间感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都伴随着雨的降临。
佟振保最先认识王娇蕊的时候就意乱情迷,虽然心里想的是朋友妻不可欺,也在努力躲开王娇蕊,其实是自欺欺人,关系却越来越近。
有一天,“他没穿大衣出去,后来下了两点雨,又觉寒飕飕的”,回来之后,发现屋子里异于平常,他的大衣被挂在画框上,他吸残的烟被重新点燃,整个屋子都充斥着他的气息。
当天晚上,两人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当王娇蕊离婚决心找佟振保结婚时,佟振保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拒绝了她,与孟烟鹂结婚。
结婚后,孟烟鹂并不能令佟振保满意,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夫妻的关系。
“某次他代表厂方请客吃饭,是黄梅天,还没离开办公室已经下起雨来。
下车走进大门,一直包围在回忆的淡淡哀愁里。
进去一看,雨衣不在衣架上。
他心里怦的一跳,仿佛是十年前的事又重新活了过来。
他向客室走去,心里继续怦怦跳,有一种奇异的命运注定的感觉”[3]158,这与十年前自己经历的氛围如此相似,让佟振保想起了与王娇蕊发生关系的那个晚上,就是在这个时候,佟振保发现了妻子的婚外情,“雨的大白嘴唇紧紧贴在玻璃窗上,喷着气,外头是一片冷与糊涂,里面关得严严的,分外亲切地觉得房间里有三个人”[3]158。
雨意象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变化,使佟振保在“奇异的命里注定”的感觉下,恰好碰到了前后两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佟振保在对待两件事的反映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雨意象倾诉着玫瑰们落寞凄凉的情感,也为玫瑰们对于人生的选择潸然落泪,在创造小说的情节布局和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融合功能。
“雨”意象常常出现在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之时,人物心情大起大落之际,对这些关键时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19-21。
在谋篇构局上,张爱玲从来不屑于将人物情感变化归于某一物象上,她只是将要表达的透过事物渗透出来,《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雨的出现给佟振保所有的行动赋予了一个不被怀疑的解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了故事内容。
三、刻画人物形象的雨意象张爱玲的艺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联想想象刻画人物,将人物个性通过自己的想象附加在雨意象上,使人物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人物性格刻画赋予其中。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形象便通过雨意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塑造佟振保这个人物时,张爱玲用笔十分细腻,用自己擅长的隐晦委婉的笔法娓娓道来:“雨已经小了不少,渐渐停了。
街上成了河,水波里倒映着一站街灯,像一连串射出去的就没有了的白金箭镞。
车辆行过,‘铺啦铺啦’拖着白烂的浪花,孔雀开屏似的展开了掩了街灯的影子。
”[3]27这是佟振保看到雨后自我加工预想的形态,就如自己的为人处世一样,佟振保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自认为对的圈子,可他总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欲,和朋友的妻子发生关系,为了前程又断绝往来,娶了孟烟鹂后又开始宿娼,他看到的“雨”其实就是往日的美好心愿,孔雀开屏虽然绚丽,展开的却是“白烂的浪花”还“掩了街灯的影子”,从这里就可看出佟振保已经完全堕入尘世的污浊之中,往日的美好期望已经渐渐消磨。
对于佟振保的性格刻画,张爱玲塑造的时候用了极强的想象力。
在国外留学时,他结识了英国女孩玫瑰,“她的短裙子在膝盖上面就完了,露出一双灵巧的腿,精致得像橱窗里的木腿,皮色也像刨光油过的木头。
头发剪得极短,脑后剃出一个小小的尖子。
没有头发护着脖子,没有袖子护着手臂,她是个没遮拦的人,谁都可以在她身上捞一把”[3]132。
这一肖像描写是通过振保的思想加工过后反射出来的,透露了他的扭曲心态。
离别前一夜,振保送她回家,她竟整个人都嵌在振保身上,随他怎样都行,振保认为这样的女人带回家是不上算的事,害怕影响自己的名声。
这一经历他总是向朋友提起,他柳下惠的名声也就因此口口相传,张爱玲特意透过佟振保的想象,从想象里显露欲望,又在克制欲望中产生近似分裂的人格。
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他后来与王娇蕊之间的关系变化。
佟振保第一次见到王娇蕊的时候,便开始心神不定,胡思乱想,他将自己想象的王娇蕊的身体曲线比作可见的水,“他开着水龙头,水不甚热,可是楼底下的锅炉一定在烧着,微微的水里就像有一根热的芯子。
水龙头下挂着一股子水一扭一扭留下来,一寸寸都是活的”[3]132。
能够从王娇蕊宽松的浴袍想象她的身体轮廓,进而化为从水龙头流出的水,其“想象”方面真是超乎常人。
张爱玲笔下的雨意象把佟振保意识深处的龌龊思想和淫糜心理衬托得极其到位,彻底暴露了佟振保内心世界的纠结复杂的隐秘心理。
张爱玲经常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转嫁于小说人物身上,运用联想想象的艺术技巧揭露人物的心理与欲望,暴露其内心世界,把性格刻画暗喻其中。
雨意象似命运安排一般关乎着佟振保的人生走向,张爱玲也一次次地用佟振保对“雨”这一物象的想象刻画佟振保的个人形象。
张爱玲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在她塑造人物性格时,并不直接进行性格描写,而是透过人物想象的事物反映人物的内心,将人性赤裸裸的污秽暴露在读者面前。
四、象征苍凉命运的雨意象张爱玲笔下的雨意象的映射最终总会归结到人物苍凉命运上,悲剧人物暂时跳出自我的空壳子,看看自己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空虚的,这种苍凉的意味,也就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1]260。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黑郁郁的山坡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把那雨点儿挤成车轮大的团儿,在汽车头上的灯光扫射中,像白绣球似的滚动。
”[3]28雨天昏暗阴沉的环境、雨的暴烈都使人惊心动魄,这是自葛薇龙住进梁府以来的风云突变。
张爱玲用墨于雨极力刻画葛薇龙的处境。
“汽车转眼间已经到了梁宅,那雨越发下得翻山搅海……”这“翻江倒海”指薇龙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是汹涌心波的外化。
可见葛薇龙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欲望的牺牲品的恐惧,感受到周围无形的软刀子向自己涌来。
“在黄梅雨中,满山醉醺醺的树木……都有点杀气腾腾,吹进来的风也有点微微的腥气”。
这腥风血雨的环境正是堕落的开始,面对这样的情境,薇龙只有离开才能解脱,可是薇龙已经深深陷入目前的奢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