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论文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1.创新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二法家的哲学人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他们共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
苟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采纳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
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轻霸道的。
所谓王道,是以仁义统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从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举贤、禅让的方式相继为天子的。
他们是王道的榜样,因而孔、孟都主张“法先王”。
但荀子则公然主张“法后王”。
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殷王成汤,与以武力推翻殷王朝的周武王。
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法家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努力与改造。
他并不认为“性恶,,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
不过,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史记》的《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看到米仓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阴沟中老鼠则又瘦又脏,李斯由此得到启发,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
从而李斯决定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最后他终于依靠他的努力与才华,成为秦始皇的宰相。
从李斯的人生实践可知,治国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齐家,依靠个人奋斗,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辉煌之路。
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
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强力,扩张自我,要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
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志的工具。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秦始皇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强大的武力,并吞六国、筑长城、修驰道、起阿房宫,使用了众多的民力,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论文(2)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论文(2)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论文篇二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摘要: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全部哲学,特别是控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但是很显然,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时无法直接套用该问题。
由此探究,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类型,有没有其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类型;哲学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人的品性与社会需要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此以后,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成为了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公认的哲学基本问题,但凡提到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会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相应标准,而被列入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阵营。
但是在分析到中国传统哲学人物和思想的时候,许多困难和矛盾却随之浮现。
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是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为了深入探究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我们必须了解恩格斯提出问题时的背景和立场。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针对马克思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而言的,所谓“全部哲学”主要指的是在西方传统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论哲学。
由此可见,恩格斯的话是在具有特定背景的情况下产生作用的,如果忽略理论背景,以偏概全,则可能导致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二、全部和单个类型的哲学基本问题如果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待哲学,那么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哲学内部有不同的模式、流派、类型。
如果说一个问题能够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必须在所有类型的哲学中具有普遍性。
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作为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十分勉强,因为很多类型的哲学派别不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等,并不探究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我对自然无为的理解
应物31 王聪 2130903014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
自然无为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之一。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关尹、文子、田骈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所著《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的自然,如《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
二是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等。
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
道家崇尚天道自然,不仅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反对神学目的论的重要意义,这已为历史所肯定。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一体的思想,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关心地球生态环境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在我一个理学生的眼中看来,崇尚天道,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
无数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生于自然,必要遵循自然。
即使杰出的人物可以超越常人,超越时代,但他们无不遵守着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并没有神的存在。
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已经认知的和还没有认知的,包括人类可以认知的也包括人类无法认知的。
我们生在其中,就要承认自然规律,认识到人类在茫茫万物中渺小而幸运的存在。
这个意义上,自然即为“神”的存在,没有可以宗教意义里可以主宰自然的神。
存在是至高无上的,随着人们对自然更加深刻的了解就愈发觉得其之深奥,人们只能承认也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人也只不过是组成自然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人所能对自然的改造也要建立在对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遵循和顺应之上。
理学大家朱熹,对此也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
”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等待,相反倒是最积极有效的有为。
于此相反的的,盲目的,违背事物性的,不计后果的“枉为”,不如无为。
打个比方,事物发展的过程,人的作用好比催化剂,可以起到推动抑或减慢某事发展速度的作用,但想要凭人的力量,
阻止或者逆转事物的发展,必将是徒劳或将引起更加更大负面影响。
所以做什么事顺应自然规律,将一帆风顺;反之,可以学到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规律本质。
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人道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将天法自然的原理推广到人身上,揭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该遵从的规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一定程度上便体现了这一观点,当人的修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所欲的即为顺应自然,不逾越规律。
虽然这是论语的句子,却能找到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影子。
天,人,皆法自然,无不例外。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就表达对天道,人道的敬畏。
两者共存,相互包容,相互接纳。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当代核心价值观之一。
我看来,这里的自然,并不止一花一木,而是世间有形无形客观存在的集合。
因为,客观存在构成了这个世界。
人与之和谐相处,并不止于保护环境尊重生命,而有着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
自然规律是客观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一点点不断的认识体会,而路漫漫其修远。
这便是老子的自然之道,实际上,他建立里一种对自然的信仰,认为我们所存在的自然便是我们的行为规范。
所以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将自然作为自己的信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将道描述为一种神秘而高深莫测的存在,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始源和推动者,是一种没有形象的“神”的存在,它的教条便是自然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老子提出自然之道,不只是谈自然哲学,他是想以自然之道,是想以自然世界这样一个伟大的示范来规范人自身。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如何接近道?老子的回答是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儿时自我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
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
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辩证的观点.《道德经道经第二》全章就介绍了比较的方法.这一句话,可以看作是老子观点里面治身与治国的统一。
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可以说实际上主要的内容都是谈政治。
所以,有人认为老子实际上就是以自然之道来介入政治的。
老子谈的政治,我们知道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应该以自然的原则来处理政治问题。
人类社会是特别复杂的。
在这个复杂社会的面前,过去我们已经有的那些规范,不能解决问题。
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是自然相通的,老子说,你看天地它做什么?它什么也不做,结果把万事万物安排得非常好。
老子提出自然本身能够协调得很好。
那么依此类推,社会生活本身你如果不去管它,它也能协调得很好。
这就是道家的一个基本信念,信任自然本身的活力,这包括认为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所以老子给我们一个印象,他好像主张不要政府,但是,他又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他还是认为要有一个政府,这个政府最好是信任社会生活本身的内在活力。
这种自然的内在活力来源于本身的发展需求和自由的发展过程,来源于“道”的推动。
计划经济就好比于统治者管理一切事物的国家,市场经济就相当于政府不插手任由其需求发展的的国家。
从改革开放的经验看,能看出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
济的活力和其无限潜力,证明了无为确实是有为的一种有效方式,证明规律是可以信任的。
但是,完全的无为确实会暴露许多问题,比如市场的恶性竞争和资本的贪婪无度。
管理者仍然需要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对违背规律的事进行限制。
我们智慧的老子早早说过“无知、无欲、无为”。
“无知”就是说不要有这种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
“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
“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
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之二。
当达到人人无为的境界时,人自然是无欲的。
在今日也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自然,本质既是如此;无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事物,信任自然,崇敬自然,这是我最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