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中国逻辑史研究
逻辑的历史发展

逻辑的历史发展逻辑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旨在研究有效的推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逻辑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展示逻辑学在不同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和思想家的贡献。
古代逻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最早的逻辑学家被称为“智者”,他们试图通过思考和推理来理解世界的运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被认为是逻辑学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被称为“亚里士多德逻辑”,它主要关注命题的推理和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影响了整个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成为欧洲哲学传统的基石。
然而,古代逻辑并不仅仅局限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在古希腊,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对逻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了“否定”的概念,这是逻辑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而斯多亚学派则强调了推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逻辑方法。
这些思想家的贡献为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学在中世纪经历了一段相对停滞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逻辑主要被用于神学和教育领域,而不是独立的学科。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体系,被称为“阿奎那逻辑”。
他试图将宗教信仰与逻辑推理相结合,为神学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
阿奎那的逻辑思想对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启示。
到了近代,逻辑学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17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为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家笛卡尔和洛克。
笛卡尔提出了“怀疑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怀疑一切才能找到真理。
而洛克则强调了经验和感觉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知识。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推动了逻辑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逻辑学进一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逻辑学家们开始研究形式逻辑和符号逻辑,试图通过符号和公式来表示和分析推理过程。
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现代逻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哲学思想在逻辑领域的独特贡献。
从古至今,中国哲学家们对于推理、辩证和认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体系。
而当代中国的逻辑学研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国际接轨,积极探索新的逻辑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逻辑学的历史、传统思想、当代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特点的分析,探讨中国逻辑学的独特价值和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框架和逻辑顺序。
首先,我们将对中国逻辑学的历史进行概述,介绍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发展脉络。
接着,我们将回顾当代中国逻辑学的发展现状,探讨中国逻辑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及其独特之处。
最后,我们将对中国逻辑学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中国逻辑学的特色与价值。
通过这一组织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逻辑和认知框架。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探讨中国逻辑学的历史、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逻辑学知识体系的全面介绍,旨在凸显中国逻辑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为推动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加深读者对中国逻辑学的了解,促进中国逻辑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1.4 总结总结:中国自己的逻辑学知识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中国传统逻辑思想和当代中国逻辑学的发展相结合,为中国逻辑学知识体系增添了多样性和深度。
中国逻辑学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紧密联系,为世界逻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中国逻辑学

中国逻辑学随着国家龙头计划的布局和人才培养的逐渐扩大,逻辑学逐渐在国内得到广泛关注并发展,其中“中国逻辑学”尤其备受瞩目。
它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逻辑学,独具特色的学说和方法,至今仍是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发展不食人间烟火。
第一步:发源与流传中国流传的逻辑学思想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周易》、《论语》等经典古籍中的“三纲五常”,以及唐代《新安集》和宋代《群经》中的阐释思想。
但是,中国逻辑学的现代化探索是在中国大陆建立后的,1950年代开始,中国的几位知名哲学家,如钱穆、胡适、鲁迅等,为逻辑学奠定了基础,并通过教育引导“逻辑思维”成为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近年来,经过大力培养和推广,中国逻辑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并向世界推荐了其独特的思想。
第二步:特色与方法与西方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相对的是中国逻辑学的归纳推理,归纳推理通过实践和实例,定释规矩,在不断更改、调整中不断细化和完善。
中国逻辑学更关注推理的工具和理论与文化思想的结合,注重推理的实践应用。
它将逻辑学与汉字文化特点、中国哲学传统等结合,发挥了中国逻辑学科研的优势,取得了在典型中国文化环境下推理问题的成果。
第三步:前景与应用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逻辑学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处理复杂问题以及准确思维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文明进步,而且对我国复杂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与逻辑系统研究、科技革新、人文教育和国际交流都紧密相关。
它必将推动和引领我们在探索理性、智慧和求解实际问题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总之,“中国逻辑学”作为中国特有的逻辑思维体系,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日益发展,它的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也将越来越广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关于形式逻辑的几点思考——从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三次逻辑学大讨论的视角看

用逻辑则与经验性知识相关。 先验逻辑关注的是思
事实是,这个概念首先是康德提出的,以区别于他提
维的形式和先验的内容,其研究内容正是在与普遍
出的“ 先验逻辑” 。 其实,在集中论述其先验逻辑理
逻辑的区分中得到说明。
论体系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 里,与先验逻辑对应
而关于普遍逻辑,康德虽然将其区分为纯粹的
完全清楚逻辑关注的对象与经验和心理学的知识都
调了使我们的知性得以实行的一切经验性条件,例
是无关的,因为逻辑学所关注的规律都是必然的和
如感官的影响,想象的游戏,记忆的规律,习惯的力
普遍的,独立于任何经验,也独立于任何思维的体验
量,爱好等等,因而也抽调了一切成见的来源……普
和现象,因为这种思维的规律“ 只与思维的形式有
普遍的纯粹逻辑的两个基本特征 ⑦ ,其一是只关注
关于形式逻辑的几点思考———从新中国成立 70 余年来三次逻辑学大讨论的视角看
思维的形式,其二是与经验无关。 其实第二个特征,
即与经验性原则和心理学知识无关,是对第一个特
征的进一步说明,也就是纯粹的逻辑只研究思维的
形式,不研究思维的内容,也与任何的经验无关。 所
国内逻辑学界的诸多争论,如逻辑如何现代化、辩证
的态度非常奇特:平常的逻辑研究中,人们都认为形
逻辑的学科定位、普通逻辑的课程性质等,也都直接
式逻辑是一个没有争议的概念;但一旦新的逻辑类
或间接与对形式逻辑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有关。 形式
型开始出现,人们关于形式逻辑的立场就会出现动
逻辑是逻辑学研究中的一个极其平凡而又普通的概
加确切的阐释和诠释。
一、形式逻辑与辩证法
形式逻辑是我国学术界最早引入的西方概念之
逻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论文

逻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论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辉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当今中医事业进一步发展在于如何准确的理解古人的医学思想,思维方式,如何继承前人的医疗经验。
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科学实验的兴起,中医理论,医疗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支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诊疗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问题,中药作用靶向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准确继承古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但古今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仅与其所受到的教育文化有关,还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条件,所处之处的生产方式,个人的身份地位,心理变化,关注焦点,所接触的病人疾病种类等因素相关。
在曰常生活工作中,人们说话,做事都是在遵循一定的逻辑基础下的行为,它是一种先天能力,是基于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方法,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意图的做事方式。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人们思维方式正确与否,表达的思想是否周密,是否具有可论证性,是否是必然性的推理都是通过逻辑学这一工具去衡量。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逻辑发展的三大源流之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形成形式化,系统化的逻辑学建构体系,未能进入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之中,这只能说明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逻辑学框架,而并不能质疑中国是否有逻辑。
既然逻辑是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方式,而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的理解古代医者的思维方式,将逻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领域中来,以期更好的解读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当今的临床诊疗思维模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本文首先对中医领域中已采用的逻辑学方法进行了分类梳理,通过从古至今逻辑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结合前人的工作经验,分析各阶段逻辑方法的优势和应用点,通过比较为研究中医思维方式找到了合适的逻辑学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古代学者们进行思想交流和辩论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辩论术初露头角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家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和思想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思潮和辩论传统。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在辩论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辩证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和修养方式,学者们通过辩论来交流思想、明辨是非、增长见识。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对话,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辩论氛围。
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蝴蝶梦”等寓言故事,则展示了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和辩论技巧。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也在辩论中与其他学派进行激烈的争辩。
法家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理论,其辩论方式更加务实和直接。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实践,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内涵,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辩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证方法和辩论规范。
例如,儒家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强调言行一致、以德治国,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礼仪和规范。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超然自适、无为而治。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理性和实用。
法家强调“法治”、“重刑峻法”,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效果。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哲学浅谈——没有逻辑的哲学,不是好哲学,公孙龙

中国哲学浅谈——没有逻辑的哲学,不是好哲学,公孙龙前面写了很多中国哲学思想,但是都是没有逻辑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回想下,墨和杨朱思想,都是在自说自话,他们只是通过抨击对手的行为和说话的漏洞,进而阐述自己的理念,但是逻辑性不强而且有曲解”异己“的思想,我在前文也提出很多异议,今天我们讨论公孙龙的逻辑辩识。
这哥们提出了两个比较有名气的观点:“白马非马”和“离坚白”,今天我们的话题不是他的观点,而是他的逻辑思维。
先由浅入深,今天我们先把《迹府》篇拿出来和大家探讨:开篇讲述公孙龙子以”白马非马“闻名于世,有一天孔子的后代孔穿跑到赵平原君家里拜访,两个哥们相会,一个代表儒家;一方代表”名“家,自然少不争论,为了增加点文言文趣味性,我会增加一点色彩在里面,如果严谨的读者不喜欢,可以读原著。
孔穿:哎呀,早就想拜您为师,一直不能抽空,今日得见,三生有幸,但是学生我真的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啊,请问先生能否放弃这套理论,我就尊崇您为我师。
公孙龙:小子,我就是靠”白马非马“混饭吃的,你让我放弃,你让我教你什么?你既然想让我做你老师,那你就是承认学识和智慧不如我呗,你却教我放弃我的知识,你这是教我做事?到底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这老师威严的。
儒家是谦虚的,龙哥说话满满的霸气),你小子不知道我是从你祖先哪里发明这套理论的吗?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国家叫楚国,他们的国王去云梦泽地区狩猎,不小心丢了弓箭,结果随从到处寻找,楚王说了句:不管了,反正都是我们楚国的臣民捡到,没什么好担心的(豁达)。
孔子觉得楚王说的话还不够豁达:应该说只要是人捡到就行!为何说是楚国人呢?(按照普通人逻辑肯定是,仁者,人也,本来孔子这个话是想说明自己比楚王说话更上一层楼)结果公孙龙这个逻辑怪说道:你看看,你看看,你祖宗都把人和楚人区别了,你为何不能承认我”白马非马“论,你一遍认同你祖宗观点,另一边却否认他的逻辑思维,那你岂不是要否定你祖宗。
中国哲学存在怎样的思维逻辑?

中国哲学存在怎样的思维逻辑?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哲学存在的思维逻辑。
一、整体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思维,它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
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五行相互转化的整体,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哲学重视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辩证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辩证思维,它注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统一体不断分化、发展而来的。
中国哲学重视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强调“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只有在矛盾的统一中寻求发展的方向,才能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
三、实践思维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是实践思维,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中国哲学中,一切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完善理论,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例如,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指通过实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的认识。
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强调“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达到事业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存在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
整体思维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辩证思维注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实践思维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这种思维逻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Ap r .2010J ournal of Chongq i ng T echnology and Bus i ness Un i versity(Soci al Sciences Ed ition)Vo l 27 NO .2do:i 12.3969/.j issn .1672 0598.2010.02.026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中国逻辑史研究*董英东1,周海娟2(1.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066100)[摘要]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
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推理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
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中国逻辑史其实就是中国逻辑哲学史。
[关键词]中国逻辑史;逻辑哲学;逻辑动态;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D81 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0)02-0148-05一、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通常逻辑学家会回答: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说。
没有比这种说法更通俗自然的了,尤其对外行来说。
但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上述回答实际上并没有给逻辑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充其量只是说明逻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逻辑,应该把它分解为几个更简单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逻辑研究的对象?什么是逻辑语言与逻辑语义?什么是逻辑系统?只有说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能说清楚什么是逻辑。
1971年,普特南发表一篇论文 逻辑哲学 。
在谈到关于什么是逻辑的问题时,通过对几条逻辑推理规则或逻辑定律的分析,普特南得出一个结论,逻辑的推论规则或定律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逻辑学家对它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这些是逻辑的主要部分,是 逻辑中 永久的学说 。
[1]但是在如何接受它们的问题上,逻辑学家们的解释和态度却是不同的,这就涉及逻辑哲学问题。
斯特劳森编辑出版了一本文集 哲学逻辑 ,他在为文集写的序中说,逻辑有形式的部分和哲学的部分。
从他的论述来看,所谓形式的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形式逻辑,而所谓的哲学的部分,就是他所说的哲学逻辑。
1978年,哈克(H aack ,S .)出版了专著 逻辑哲学 ,明确地指出了逻辑要区别有效论证与无效论证,逻辑的形式系统则为论证的有效性提供严格的工具和纯形式的标准。
应该把逻辑哲学和元逻辑相区别。
她认为元逻辑主要研究的是形式逻辑系统的形式性质,诸如一致性、完全性、可判定性的证明;而逻辑哲学却不考虑这些纯形式的问题,主要考虑哲学问题。
逻辑哲学并不完全局限于形式逻辑的问题,它还要考虑非形式论证,以及形式系统和非形式论证之间的关系。
[2]1989年,沃尔夫拉姆(W o lfra m .S)出版了 哲学逻辑 一书。
他认为逻辑可以说是研究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推理的学问。
这包括研究什么使论证一致或不一致,有效或无效,可靠(sound)或不可靠。
逻辑有两个分支,一个叫做形式逻辑(或符号逻辑),一个叫做逻辑哲学。
形式逻辑很清楚,它要使论证规范化,提供对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方法[3],而逻辑哲学则相对复杂。
2008年9月,范 本瑟姆在 信息和互动的逻辑动态 一文中指出,从逻辑的观点来分析,逻辑哲学的里所讨论的问题反映了50年代之前的成就,有时,尽管它们采用了 逻辑 的定义,但却并不知道其产生的确切时间。
所以,逻辑的源头在哪148*[收稿日期]2010-02-10[作者简介]董英东(1971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学习,主要从事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研究。
周海娟(1982 ),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教师,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任教。
里?存在有一种感觉好像是该领域被扩充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应该在涉及的经典逻辑的基础问题之后,什么才是逻辑的真正的载体?现在流行着两个比较广泛的答案。
一是逻辑多元论,即设置一个新的逻辑领域来刻画多样性的推理模式;另一个则是通过非经典的结构推理规则来进行刻画。
后一种观点仍被认为是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 刻画后承关系,该观点涉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逻辑。
渐渐地,关于逻辑应该是关心什么问题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它应该带有逻辑的动态趋势,涉及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推理模式和后承概念的变化,而是根据智能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的信息如何发生变化,推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涉及观察、记忆、询问和回答、对话,或者一般交流。
并且逻辑系统应该能够处理这些更宽泛的变化,使得承载着信息的事件首先能够在它上面建立。
对照这两种观点,试图使它们相互融合。
特别地,对照动态逻辑本身更有信心处理解释为什么子结构现象会发生,根据 降构 (deconstructi n g)使其成为通过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增加和明显的信息相关的事件的证明。
并把这些视为比传统逻辑更具有挑战性的特征,并且将其作为哲学家进行深入研究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逻辑?要么会在数学的不变的语义概念中去进行搜索,要么则在一些证明论的本质中进行查询。
在此,我们认为应该把对逻辑进行动态的研究的观点作为切入点。
从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逻辑基础时代开始至今,包括从拒绝证明和演算作为唯一的模式转向更宽泛的范围或者是理性的主体和理智的互动。
我们并不认为存在有一个特殊的 公理 需要去竭力维护。
相反则认为逻辑训练的实质应该被看作是动态的活动,而不被认为是静态的产物:证明,形式系统或者语言。
也就是说是逻辑的动态,现在开始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这里包括逻辑动态和哲学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有待于我们去建立,所有的需要坚持的就是要求我们对 动态立场 要更加注重。
[4]综上所述,什么是逻辑,逻辑是一元的或是多元的,各个逻辑学家或者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我们看来,应该持一种大的逻辑观,即逻辑应该是多元的,它包括语形的,语义的,也应该包括语用的。
逻辑既涉及推理的形式系统,也涉及逻辑的哲学的思考,逻辑概念涉及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二、中国古代逻辑在明确了逻辑是什么,应该持什么样的逻辑观,才能够更好地去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才能厘清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范围。
在国内,尤其是近10年中国逻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颇有新意的成果。
这些成果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以往的研究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如孙中原的 中国逻辑研究 ,宋文坚的 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 ;二是采取新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如崔清田主编的 名学与辩学 ,林铭钧与曾祥云的 名辩学新探 ;三是从新的角度构建中国逻辑的体系,如董志铁的 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 (修订版);四是深入地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如黄朝阳的 中国古代的类比先秦诸子譬论 等。
这些成果对深化与推进中国逻辑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其他领域的思想学说相比,逻辑是一种中性的理论,以先秦逻辑思想为媒介连接西方文化而使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自尊不至于受损,而且 欧洲之逻辑,创自亚里士多德,后墨子可百岁 ,[5]又可以使国人充分体验到中国逻辑早于西方逻辑的自豪与骄傲。
中国近现代哲学体系的重建则是凸显了逻辑观念的哲学意义。
在这个阶段,尽管现代逻辑知识在中国现代哲学建构过程中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但对哲学体系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对逻辑本身的关注,逻辑观念的文化意义开始向哲学意义延伸。
西方逻辑理论与方法被中国知识界广泛接受和传播以后,近代知识分子开始采用新观念、新方法深入反思本土的传统思想与学术,并进行理论上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启了传统哲学转型和近现代哲学重建的过程,其直接结果是中国现代哲学新体系的出现,即以中国实证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为标志。
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则是在中国思想发展过程中与证明有关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与一般的规律。
中国逻辑史与印度因明逻辑史、希腊逻辑史一样,具有工具性、形式性、规范性的作用。
结合不同文化背景来研究不同民族的逻辑思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逻辑史学界的一种共识。
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从世界逻辑发展的角度,重新谈一谈中国逻辑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可以借鉴西方逻辑中关于逻辑的哲学的研究,而不是形式逻辑在中国发展的问题。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确定,逻辑史是关于推理思149第2期 董英东,周海娟: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中国逻辑史研究想发生、发展及其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则是在中国思想发展过程中与证明有关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与一般的规律。
中国逻辑史更类似于中国逻辑哲学史。
在先秦的典籍中,有非常明确的以证明为研究对象的思想。
例如,墨家提出: 辩,争彼也,辩,当也 ( 经上 ),[6] 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 (经说上)。
[6]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之非。
当者胜也 (经说上)。
[6] 谓之是 与 谓之非 就是表明所 辩 对象成立或不成立,辩在质上就是一种论证。
中国逻辑具有工具性。
如荀子出于礼义教化的需要,提出 期、命、辩、说也者,用之大义也,而业之始也 ( 正名 ),[7]主张 君子必辩 ( 非相 ),[7]这种辩是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的 兼术 [7]( 非相 ),[7]是 兼服天下之心 [7]( 非十二子 )[7]的方法与工具。
中国逻辑具有形式性。
如孟子一直否认自己好辩,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滕文公下 ),[8]但他为了 贤先圣之道,距杨墨 ( 滕文公下 )[8]而不得不去 辩 ,而他所使用的方法却与被否定的对象有一致性,这恰恰说明辩是一种通用的工具。
中国逻辑具有规范性。
论证或证明是通过推理来表达和刻画的,中国逻辑的推理表达形式是推类。
推类 这个概念最早见于 墨辩 的 经下 和 荀子 的 正名 、 臣道 等篇。
荀子明确地论述了 以类度类 ( 非相 )、[7] 推类接誉 ( 臣道 )[7]等思想。
墨家关于 推类 的讨论则更为系统。
他们提出了 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 ( 大取 )[6]的推类原则,并给出 以类取,以类予 ( 小取 )[6]的具体说明,提出了 辟 、 伴 、 援 、 推 ( 小取 )[6]等基本方式。
周易 中也含有非常明显的推类思想与方法。
首先,八卦既得于远近万物,又穷尽天地之理,万物之情,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系辞下传 );[9]其次,八卦所以 类万物之情 ,使用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是故四营而成 易 ,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系辞上传 )。
[9]尽管 周易 中的 类 与名辩学意义上的 类 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使用的推类方法却有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