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

合集下载

成本控制案例

成本控制案例

成本控制案例中集集团——银行托管的应收账款自从有了买方市场,应收账款和现金流就成了一对永恒的宿命冤家。

面对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本应该精神抖擞。

可伴随而来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占用、回款乏力、呆坏帐增加,企业常常力有不逮,不仅导致扩张减缓、机会的丧失,有的甚至现金流断裂,基业大厦毁于一旦。

很多企业选择了现金流优先的安全做法,放弃一部分市场机会来降低风险,但这不过是用长远的利益兑换成眼前的利益罢了。

然而中集集团巧妙地解开了这对死冤家,不仅应收帐款没有成为企业的负累,反而成了融资的手段。

这就是——应收账款证券化。

2004年11月初,中集对前三季度经营状况进行大盘点,报表显示中集主营业务收入猛增85%,但同时应收账款也升至87%,急速增加的应收账款和负现金流将投资者和分析师的目光齐齐吸引到中集身上,甚至有人发出了“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

但是随之公开关于中集集团应收帐款证券化业务的报道将所有人的疑问瞬时化解得烟消云散。

12月25日,交行总行审贷会批准深圳分行向中集发放一笔3000万美金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表外融资),买断中集集团的应收账款。

这是在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合同基础上加以修改,做成无追索权的、余额控制(在不超过余额的情况下可以滚动使用资金)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集集团率先成功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经典案例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集装箱行业的特殊性,中集的销售收入基本采用赊帐方式,很少有现金交易。

而集装箱的生产投资需求庞大,这就需要公司拿出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它既要加速回流资金,又要保持公司财务状况的优化与资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在采用资产证券化之前,中集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直接在国际市场融资,但商业票据的稳定性因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而波动。

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000万美元商业票据银团。

虽经多方努力,成功续发商业票据,但规模降为了5700万美元。

案例8-2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

案例8-2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

《投资银行学》案例(七)案例 8-2 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3月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

此项协议的有效期限为3年,规定在3年内,凡是由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TAPCO),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000万美元。

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中集集团的债务人将应付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

而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则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

中集集团在国内企业中首创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为中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一、背景在这次证券化融资之前,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集集团曾经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发行了5000万、7000万和57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CP)。

这种商业票据的融资方式容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这在1998年表现得十分突出。

1998年初,商业票据发行的承销银团再次组团时,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000万美元的CP银团。

经过努力,中集集团虽成为金融危机后我国第一家成功续发CP的公司,但规模降为5700万美元。

为避免类似情况,保持公司资金结构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中集集团最终选择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融资方式。

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过程的交易结构1.发起。

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合作,对公司应收账款进行设计和安排,挑选优良的应收账款组成一个资金池,然后交由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2.信用评级。

中集集团委托两家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对应收账款证券进行评级。

凭着优秀的级别,这笔资产得以注入TAPCO公司建立的大资金池。

从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谈公司融资的新方式

从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谈公司融资的新方式
团 的应收 账款基 本 上 是 l 0 天 的期 限 , 良好 的流 动 2多 其
性 也 为 中集 集 团应 收 账款 证券 化 的 成功 奠定 了基础 。 在 中集 集 团 的整 个应 收 账款 证 券化 的设 计 安排 过 程 中 ,信 用 评级 也 对 渡项 同的成 败 有着 非常 重 要 的影 响 。一方 面在 于资 产 支待 证 券 的投 资风 险评 估 是一 项
券 化 既是 一 种重 要 的臆 收账 款管 理 方式 ,又是 一种 重
中集集 团应 收 账款 证 券化 成功 的 另一 个重 要 原 因 是 应收账 款 的质 量很 高 ,而这 一 点取 决 于客 户的 付款 信 用 。 中集 集 团应 收账 款 的债 务 方看 , 从 中集 集 团有 一 批 高质量 的 国际化 客 户 群 ,客 户9 %以上 是 属 于 国际 0 经 合组 织 成 员 国 不 少客 户本 身 卫是 荷 兰银 行 等投 资 机 构 的合 作 伙伴 。这 有效 地保 证 了中集 的应 收 账款 的
非常 复杂 的系 统工 程 一 般投 资者 没有 能 力进 行风 险
是 机会 成本 ,即 由 于公 司 现金 末 能及 时 收 回而 失去
再 投 资 的损 失 ; 是管 成 本 即 由于公 司对 客户 信用 二 状 况 的 倜查 与跟 踪 、信 息 收 集 硬记 账和 健 收账 款等 发 牛 的 费用 ; 二是 坏 账 成本 , 由于 付款 方 违 约所 导致 即
汇 入S V的 资产 池 。经 过重 新 整 合 和包 装 , 求 途径 使 P 寻 之 信 用 级 别 提 高 ,P S V以应 收 账 款 为 基 础 向 国 内外 资 本 市场 发 行有 价证 券 如 商业 票据 ,根据 应 收款 的信 用 等 级 、 量 和 现金 流等 内容 确定 所 发 行证 券 的价 格 , 质 从 而使 应 收账 款 出售 方达 到 融 资 目的。 因此 , 收账 款证 应

中集集团的并购

中集集团的并购

中集集团的并购
中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运输设备供应商。

近年来,中集集团通过不断的并购,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中集集团的一些重要并购案例:
1. 2013年,中集集团以7.5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集装箱制造商Tirreno Power。

这次收购使中集集团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制造商。

2. 2016年,中集集团以
3.5亿美元收购了德国车身制造商Schmitz Cargobull,并将其改名为中集车身。

这次收购使中集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3. 2017年,中集集团以
4.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集装箱制造商Stoughton Trailers。

这次收购使中集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之一。

4. 2018年,中集集团以7.2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机场行李系统制造商Wanzl。

这次收购使中集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机场行李系统市场的份额。

通过这些并购,中集集团不仅扩大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还加强了其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实力。

中集集团的并购活动将继续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成长。

- 1 -。

中集集团业绩遭受市场质疑第一绩优股应声大跌.doc

中集集团业绩遭受市场质疑第一绩优股应声大跌.doc

中集集团业绩遭受市场质疑第一绩优股应声大跌-中集集团(000039)公告前三季度有每股1.767元的骄人业绩,被誉为两市“第一绩优股”。

但很快有人发现,公司的应收账款离奇地迅速增长,从而对公司的业绩提出了质疑,质疑声让近来在熊市中一直坚挺的中集集团,股价在几天时间内从26元左右掉到了昨天的20.84元。

10月中旬,一篇怀疑中集集团财务的帖子,开始在各大财经网站的财经论坛上流传。

由于当时中集集团还没有公布第三季度季报,该帖子主要是依据中集集团2004年度半年报的财务数据写成。

帖子的主要论点是:中集集团成立于1994年,从1994年到2003年12月,中集集团的“应收账款净值余额为32亿元”,而“今年1-6月应收账款净值余额为62亿元,净增加30亿元,翻番,奇迹”。

该帖的作者据此认为,中集集团2004年度上半年的收入有虚增之嫌。

11月3日,中集集团就质疑发布“关于公司业务的说明公告”表示,“近年来公司应收账款变动与销售收入变动是一致和正常的,有关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完善的”。

并表示,该公司半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这是由于公司惯常的集装箱生产的季节性和原材料资金占用所致。

1999-2004年,若剔除利率水平偏高的2001年,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毛利率保持在13-17%之间,是比较稳定的。

专业财经人士针对该帖提出的质疑解释说,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应收账款净值余额净增加了30亿。

这表明中集集团在业务往来中,很多时候并没有即时收到合同方支付的对应价款,而是把合同方欠自己的钱,先计算在了收入账上。

而应收账款的回收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的工作。

如果管理和回收工作不力,则会给公司造成拖欠严重、资金紧张,甚至出现坏账损失等不良情况。

这意味着中集集团今年收入的含金量有待考验。

不过,据此推论中集集团业绩有虚增之嫌,证据尚嫌不足。

但中集集团近几日的股价波动,说明市场人士已经对质疑开始担忧,并采取了抛售的行动。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报告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报告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报告中集集团是一家拥有多元化业务的跨国企业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深圳。

该集团涉及领域广泛,如船舶、集装箱、装备制造、航运服务、金融服务、地产投资等。

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启宗先生成立了公司后,一直致力于将中集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集装箱和船舶制造企业。

中集集团的积极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国家的海洋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由于其丰富的经验和能力,中集集团被认为是新兴市场的领先者之一。

这家公司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因素,以下是中集集团的主要竞争优势分析:1.技术领先中集集团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了许多行业领先技术,并使用这些技术来制造诸如集装箱、散装船、液化天然气船等的产品。

此外,中集集团不断地介入全球市场,与国际竞争者(如马士基、APL和汉堡-苏伊士运河GRP)等进行竞争,并在世界各地的多个港口成功建立了生产基地。

2.丰富的产品组合中集集团的产品组合非常广泛,涵盖了从集装箱、集装箱用车、集装箱堆垛机、专用集装箱车辆,到船舶、机械化装备、机电设备、储罐等多个领域,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

此外,该集团与多个行业大客户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马士基、CMA CGM、APM Terminals、CHEVRON等。

3.专业人才中集集团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其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该公司不仅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还为员工提供了广泛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4.强大的生产能力中集集团在全球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可以满足客户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并确保产品质量和产能。

此外,集团实施了不断优化的生产线,使其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稳定。

总的来说,中集集团的成功与其在技术创新、产品组合、专业人才以及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密不可分。

当然,在全球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动荡的商业世界中,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长久的成功。

中国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中国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第第一三部部分分::法引律言制度比较分析
运作模式
我国资产证券化与美国一致,均采取表外业务模式,运作流程也大致相同。 国际上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以三个国家为代表:
美国模式,又称表外业务模式:即在银行外部设立特殊机构(SPV),用以收购银行 资产,实现资产的真实出售。
德第国模一式,部又分称表:内引业务言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立特定机构运作证券化业务,资产所
试点阶段:2005-至今
初期阶段 扩大阶段 暂停阶段 重启阶段
探索阶段:1990-2005
房地产证券化:1992 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三亚地产投资券”。 2005 年3 月,浦发银行与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作,推出价值10 亿 元房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
出口应收款证券化:2000 年3 月,荷兰银行以中集集团3 年内的应收账款为基础资 产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
《证券交易法》、《证券投 资者保护法》 个人和机构
投资者均可投资,有完善的 投资者保护体系。
中国资产证券化案例分 析
2020/3/21
目录
成熟的资产证券化体系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概况 资产证券化制度比较 离岸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分析
第第一一部部分分::成引熟言的资产证券化体系
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美国
2008 年始于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高速发展的资产证券化市 场,MBS 规模扩张趋缓乃至停滞,ABS 市场余额出现大幅下滑。截至2007 年 末,MBS 和ABS 余额11 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债券市场总额的34%, 为资本市 场的第一大产品。
但到2011 年底,这 一比例下降到28%; 同期美国政府债券 份额从25%上升到 37%,跃升为第一大 债券品种。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经验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经验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融资业务,涉及 证券、担保、评估、财务等多个领域,需要资产管理公司 有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他们既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
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
情况,熟悉金融、财会、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加 强这方面的人才培训,以适应应收账款证券化未来发展的 需求。
珠海高速公路证券化
• 1996年8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在开曼群岛注册了珠海 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成功地根据美国证券法律的 144a规则发行了资产担保债券。该债券的国内策划人 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承销商为世界知名投资银行摩 根斯坦利。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当地机动车的管
理费及外地过境机动车所缴纳的过路费作为支持,发
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筹资成本低于当时从商业银行贷
款的成本。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证
券化融资。
中国国际远洋运输总公司航运收入证券化
• 1997 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COSCO)与 Banc Boston 合作将北美分公司的航运收入进 行证券化,私募发行了3 亿美元的浮息票据。 • 2002 年1 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远洋运输总 公司(COSCO)启动6 亿美元的ABS (Assert-backed Securitization)融资项目,由 工商银行为中远集团安排外汇融资,用于置换 其美国商业票据和北美地区资产证券化项目, 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担保证券。这是首例国内 银行进行的境外资产证券化业务。
中集集团8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证券化
• 2000年3月,深圳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
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 (Assets—Backed Commercial Paper,以下简 称“ABCP”)项目协议。按照协议,中集集团应 收账款以真实销售方式出售给一家由荷兰银行管 理的资产购买公司,并要求所有客户在某一日期 后将所有应付款项付至荷兰银行指定账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3月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 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在国内企业中首创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新方式,为中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首先是对中集集团的经营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999年,中集集团总资产达到72亿元,生产标准干货集装箱48万个,占全球市场的35%以上。

该公司凭借良好的资信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多家国际大银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次获得国际中长期贷款支持。

此前,中集集团还是唯一一家在美国发行最高金额7 000万美元商业票据的中国上市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集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向国内外提供现代化运输装备,而非仅仅只是集装箱。

这就意味着中集集团的产品结构正面临调整。

该公司开发生产的冷冻集装箱已经占有国际市场10%的份额。

在资产证券化进行的同时,中集集团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14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授信额度,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集装箱的生产万经营。

下面对这次资产证券化融资行为进行分析。

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的协议有效期限为3年。

在3年内,凡是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简称ABCP)融资,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 000万美元。

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

中集集团的债务
人则将应收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

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

在这个证券化融资之前,中集集团曾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于1996、1997、1998年分别发行了5 000万、7 000万和5 7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

这些发行都是以中集集团名义直接进行的1年期短期融资。

这种商业票据的融资方式容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这在1998年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1998年年初,商业票据发行的承销银团再次组团时,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 000万美元的CP银团。

经过努力,中集集团虽成为金融危机后我国第一家成功续发CP的公司,但规模降为5 700万美元。

为避免类似情况,保持集团资金结构特定性,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中集集团进行了资产证券化业务。

步骤一,中集集团向所有客户说明ABCP融资方式的付款要求,令其应付款项在某一日付至海外某个特设工具机构;
步骤二,中集集团仍然履行所有针对客户的责任和义务;
步骤三,特设工具机构再将全部应收款出售给TAPCO公司(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专门收购全球优质资产);
步骤四,由TAPCO公司在CP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ABCP;
步骤五,TACPO从CP市场上获得资金并付给特设工具机构。

特设工具机构再将资金付给中集集团设于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专用账户。

项目完成后,中集集团只需花2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
138天才能收回的现金。

对集团的好处是:
第一,特设工具机构和TAPCO将中集集团的公司风险与中国的国家风险相隔离,投资者主要评判的是中集集团的应收款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广信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中集集团的这一点好处十分突出。

第二,中集集团将ABCP期限锁定为3年。

ABCP在3年内的循环发行没有展期风险。

第三,融资成本低。

比较之下,中国银行发行的3年期美元债券成本为IABOR+274BP,中国财政部发行的3年期美元债券成本为LIBOR+120BP,中集集团1998年续发的5 700万美元的1年期CP 的综合成本是lABOR+91.2BP,而AECP发行的8 000万美元3年期综合成本为lABOR+85BP。

第四,降低资产负债率。

应收账款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以1998年10月数据测算,发行8 000万美元CP后,中集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从原来的57.7%下降到50.7%。

第五,为公司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探索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1999年底,中集集团预计应收账款为2亿多美元,占总资产的30%多,这次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比例约为40%。

这次出售的应收账款均来自国际知名的船运公司和租赁公司,并且是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因此此次发行的商业票据信用度很高。

此次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资产评级获得了穆迪、标准普尔在国际短期资金市场上的
最高评级。

中集集团负责人表示,中集集团应收账款的证券化,打开了中国企业进军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的通道,对国内会计、外汇管理、银行业务及相关法律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对于中集集团来说,一是可在中长期时间内以低成本获的资金;二是可以提高资金流动效率;三是可以转嫁应收账款的风险;四是可以减低资产负债率,将证券化的应收账款从资产负债表中撇掉;五是可以保持中集集团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的连贯性,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知名度;六是可以大大提高中集集团的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