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
浅谈网络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

了 时 空 的 限 制 和 传 统 教 育 下 的线 性 学 习 结 构 使
使 引进 来 走 出 去 的 大 教 育 观 有 得 以 实 现 的 可
能
。
学 习 者 从 多 媒 体 中广 泛 快捷 立 体 地 获 取 大 量 的
、 、
信 息 正 是 因 为 网 络 教 育 的诸 多 优势 使 得 网 络 教
。
,
时 也 给 人 的 主 体 性 发 挥带来 了 负 面 影 响
, ,
加强 网
,
却 往 往 以 忽 视 学 生 的 主 体地 位 与 主 体 意 识 为代
价 网 络 教 育 则 实 现 了 以 学 习 者 为 中心 自主 决 定
。
,
络 主 体 意 识 教育 建构 与 提 升 人 的 主 体 性 在 网 络
农 岬
伽
。愉
教学 研究
应 运 而 生 网 络 教 育 实 质 是 多媒 体 通 信 教 育 是 以
。
,
2
.
开放性
,
。
网络教 育打破 了物 理 空 间里 严 格
。
”
计算 机 网 络 为 主 要 媒介 的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
它 打破
,
的 时 空 界 限 大 大 延 伸 了 教 育 的广 域 度 与 时 差 性
。
我 可 以 与 网络环 境 实现 信息 交互 以 可 以 通
。
”
学 资 源 的 数字化
,
而是 构建
种 虚 拟 的教 育 生 态
过 网 络 语 言 与 网 络规则实 现 人 际 交 互
5
.
这 种 新 型 的 教育 环 境构建 新 的 信 息 与能 量
试论人工智能视阈下人的主体性

2019年5月V ol.21No.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1卷第3期May.2019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18.12.12.02文章编号:1674-5094(2019)03-0063-07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试论人工智能视阈下人的主体性李学林,杨诗雨*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促成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又是潘多拉的魔盒。
人工智能在给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主体的道德观、生存环境、能力提出挑战。
要实现人工智能背景下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应优化人工智能大环境,重视人工智能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地位,尤其要重视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准确把握机遇,制定应对策略,以此促进人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判断能力;实践能力A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in the Context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Li Xuelin,Yang Shiyu*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 Abstract:In the long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study of human subjectivity has deepe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In the Internet era,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in life,work and thinking.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 subjectivity”has not only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academic circle,but also the basi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both the cave in Ali Baba story and Pandora’s box in that it not only brings opportunities to the autonomy,independence,judgmen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subject,but also inevitably challenges the subject’s morality,living environment and ability.Therefore,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we should optimize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give priority to the subjectivity status of man,especially to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subjectivity.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acti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oses to human subjectivity,take the opportunities,and formulate cop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 subjectivity;autonomy;judgment;practical ability李学林,杨诗雨.试论人工智能视阈下人的主体性[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63–69.Li Xuelin,Yang Shiyu.A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9,21(3):63–69.*收稿日期:2018–12–12作者简介:李学林(1963–),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哲学解读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哲学解读自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虚拟世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对于虚拟世界的批评声音,认为它会剥夺人们的真实体验和社交交流。
然而,也有人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寻求自由和逃避现实的场所。
究竟,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存在着怎样复杂的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本质区别。
现实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场景,拥有实在性和客观性。
无论我们是否存在于它中,它都以独立于主体的方式存在。
而虚拟世界则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和创造,呈现给人们一种仿真的体验。
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种人工构建的存在,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人的创造和参与。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现实与虚幻、实在与幻象的关系。
现实世界是我们生活与存在的基础,而虚拟世界则是我们创造和幻想的结果。
虚拟世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它的存在建立在人的意识和感知之上。
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和场景,虽然在技术上可以与现实中的事物相似,但它们仍然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然而,虚拟世界并不是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的存在。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和影响。
首先,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拓展现实世界所不能提供的经验和知识。
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全球各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在虚拟游戏中体验各种冒险和挑战。
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体验方式。
其次,虚拟世界也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虚拟游戏和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交流方式、娱乐方式和工作方式。
虚拟世界的发展也推动了现实世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延伸到医疗、教育和工业领域。
然而,虚拟世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虚拟世界的存在可能导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忽视。
人们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和真实体验的价值。
其次,虚拟世界中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也容易受到干扰和滥用。
浅谈网络休闲中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失位与归位(一)

浅谈网络休闲中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失位与归位(一)论文关键词:网络休闲主体性失位归位论文摘要:网络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休闲方式,通过网络媒体手段,人们实现了心情上的愉悦和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
但是,由于人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我,本以追求休闲为目的的网络畅游,人却往往被网络所异化,人的主体性价值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
为此,我们要弘扬网络休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网络休闲境遇下人的主体性意识。
引领网络休闲中的道德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网络休闲的真正目的。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是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行为的改变。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功用越发突显出来,它既向人们提供了崭新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又开拓了符号化世界的领域空间。
正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
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
”人们借用网络符号的形式不仅能展现现实世界,更能假想来来世界。
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去体味自由、寻找快乐,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方式越来越依存于网络。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人的本我和自我很容易出现分离,人被异化了,并且不能自拔。
于是,网络休闲一词只能成为众多网迷的托词或借口。
事实上,在网迷所谓的网络休闲中,人的活动受控于网络信息的冲击,人的主体性消弥在网络符号化的海洋里,主体性价值往往脱离人本身而存在,人的主体性价值失位于网络休闲之中。
这种情况下的自由不是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自由,而是被异化境域下的自由。
网络休闲的真正含义不只是寻找快乐与自由,更要寻找生命意义。
“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状态上来。
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使生活富有意义。
”一、网络休闲境遇下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彰显网络休闲境遇下,人类的主体性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休闲拓展了人的本体论价值;二是网络休闲延伸了人的功能性价值。
第一,网络休闲拓展了人本体论价值。
虚拟条件下主体性六大悖论

Ke r s e t y it a ;d s o s r c i n;c n t u t n r ss p o t n t y wo d : n i ;v r u l i c n t u t t o o s r c i ;c i i ;o p r u iy o
Ll U YOU s n — ha
( p rme to it r n l is De a t n fH so y a d Poi c ,Guz o r a nv riy,Guy n 5 0 1 t ih u No m l ie st u ia g 5 0 0 ,C ia hn )
美好未来 。
的矛盾心态和人 的生存 的尴尬境地 , 正如工业 文明在 给人类
带来 物质 富足 的同时 , 也使 人类 面临不可逃避 的生态灾 难一
样 , 字 化 之 虚 拟 生 活 对 人 类 的发 展 也 具 有 两 面 性 : 在 张 数 它
扬人 的主体性 的同时 , 也使 人 的发 展面 临危机 。人们 迷茫 、 困惑 、 反思 。理性思考后 , 我们可 以归纳 出典型 的虚拟语 境 中主体性 的六大悖论 。
虚拟 条件 下 主 体 性 六大 悖 论
刘友 山
(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 虚拟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存 在六大悖论 : 主体性 的黎 明还 是主体性 的黄 昏?现 实主体从 属于虚 拟主体还是
相反?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是截然相反还是和而不 同?主体 的建构还是解构?是 自由的乐园还是温柔的陷阱?是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韩宁;刘晓鹏【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关于虚拟空间与身体关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人的"身心"究竟是相分离的还是一体的,引发了很多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在技术现象学家唐·伊德身体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技术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虚拟技术也不例外.身心是一体的,身体是知觉的基础,即便虚拟空间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也不可能做到"去身体化",因为虚拟空间只有在能够将身处其中的知觉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才有其意义.【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现象学;身心关系【作者】韩宁;刘晓鹏【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2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的主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虚拟技术的影子,VR游戏、VR电视、甚至在医疗、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应用到VR。
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随着虚拟技术的广泛应用,由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一种过于逼真的虚拟环境,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在虚拟空间中,人的身心所处状态的思考。
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哲学角度去探讨虚拟空间中的身心关系,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得这一技术被人们所利用,同样地,也可以避免虚拟技术在未来发展的一些误区。
一、虚拟空间中的“去身体化”自从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以来,人们对于身体“缺席”而心灵“在场”的论断就不绝于耳。
这一方面基于虚拟空间自身的独特性,主体暂时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身体”的现实存在开始消减,另一方面也与人类希望制造虚拟世界的古老愿望有关。
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

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对于虚拟世界与人的本质的当代规定的研究论文“虚拟”是指“非真性”,同时又具备“类真性”,甚至“近真性”和“超真性”。
虚拟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现实性。
虚拟世界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虚拟世界,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高科技对物理世界的事物属性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建构的多维信息环境。
广义的虚拟世界,还指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区别于现实世界并可以满足人类自身愿望的另外一个独立空间。
可以说,虚拟世界是以虚拟的方式展示着的现实世界,它为人类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无法提供的新的生存空间、可能性和平台。
现代虚拟世界的新景象体现在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虚拟世界的虚拟性。
虚拟性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被隐匿,重新扮演一种角色或获得多重身份。
从更深层次理解,其反映的是人对自身的重新定义。
人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生存范围的有限性实际上是对人本性的一种束缚,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对人本质的规定具有不完整性。
在这个意义上,虚拟世界使人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性。
虚拟世界利用其匿名性、体验性、想象性等特征,为人们重建其精神家园提供了全新的场所。
可以说,虚拟世界为人类造就了“双重生活世界”,现代人既存在于现实世界同时也存在于虚拟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承担现实社会赋予的责任,同时享有其相应的义务;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寻求精神慰藉、缓解情绪压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虚拟世界中的虚设环境还为人们打破现实世界束缚、体验自由意境构造条件。
人就这样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切换”,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规定( 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主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属性。
这里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即是指惟人所独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三个基本规定。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哲学论文-论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人的主体性价值

互联网:虚拟改变现实摘要:网络化带来了人们现实生存的虚拟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导引出人类从未体验过的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正潜在地改变着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去反观这一社会现象,揭示虚拟与现实矛盾中的和谐关系,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理性升华,促进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标志着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
网络化带来了现实生存的虚拟化。
而“虚拟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使以往的社会文化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核心体现就是:虚拟技术带来了社会关系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1]。
所以,网络虚拟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且是对人们的生存观的彻底改变,使人们生存的“现实感”和“现实”含义趋于淡化,出现了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使人的主体性价值趋于消减,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贫困”。
笔者认为,解决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就在于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揭示其必然性、辩证性及和谐性,研究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途径,促进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
一、虚拟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对象关于虚拟与现实的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但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往往把“虚拟”作为一种抽象存在,甚至把虚拟世界的人也看成一种抽象的存在,从而消解了现实中人的主体性价值。
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发展,而且更关注现实的人的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2],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上来看,虚拟世界无论是从其存在本体、运行机制还是其
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信息传递变成了瞬间的过程。人们可以在高 价值定位而言,人在虚拟世界当中都始终是处于主体性地位,但这并
度信息化的世界中随意漫游,把世界连成一个体系,进行自由交往,成 不代表在现实中不会出现人的主体性衰落和丧失的情况。马克思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486,104 页.
变化,较自由地对大量现实素材进行可控的叠加、分解、重组、试探和 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
验证来寻找和发现事物各种新的可能性,甚至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展 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这就是说人是与动物不同的存
现的某些可能性或根本不会存在的不可能性,变为虚拟世界中的可能 在物,他来自于自然但又超越了自然,他“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
素的影响,也即人们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身外之物”都剥去了,人们 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
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信息,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性、独 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虽然从人的本性上而言,人必然要成为世
立性。
界的主人,但是主体地位并非作为自然的授予而为人类所有,主体地
一、从其存在本体看,虚拟世界是人的主体性建构
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制眼镜等从无生命的“物”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
要探讨虚拟世界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虚拟世 个动态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成了人的世界。
界。虚拟世界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
二、从其运行机制看,虚拟世界极大地拓展了人的主体性
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体影像、立 结果,另一方面,他又为人类控制世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了
体声响、测量控制、模拟仿真等技术综合集成的成果。这是我国著名 新的基点和平台。虚拟世这一新的平台将极大地提高人的认知水
计算机专家汪成为教授给虚拟世界下的定义。从对虚拟世界的这一 平,拓展人的交往范围,从而增强人活动的自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官的全面延伸。虚拟世界根据生理世界所有感官的特征提供了比任 的生成过程。” 也就是说,人能够不断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着自然
何别的媒介更适合的环境和信息。”这主要是指虚拟世界感觉上的逼 界和自身,而且“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
真性,即虚拟世界凭借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等技术设备可以创设一 他的全面性”,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试问这样一种生存
340
2 0 08 .1 2(上)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学术前沿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的贫民。”如果有一天,虚拟世界成为人的主人,那也是人首先放弃了
在着。”而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把“观念地存在”转化成一种“对象 自己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的主体地位让渡给了虚拟世界。故我们要把
摇性,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对待虚拟世界。
关键词 主体性 虚拟世界 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2-340-02
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作为现实活动主 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本质中都内在地包含着人的主体性。马克思
体的人为达到为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 曾经把作为技术成果的机器看作“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78,169,1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02 页. 张怡等:虚拟认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6 页. 埃瑟·戴森:2 · 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15-316 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483-484 页.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50-51 页.
学术前沿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 0 0 8 . 1 2(上)
论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
陈文红
摘 要 虚拟世界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但也引起了许多争议。本文主要立
足于马克思的实践基点,分三个层次——虚拟世界的本体论存在、运行机制、价值定位——论证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不可动
了,还是获得了全面发展?对此,我无意于作全面探讨,而只是强调应 “自然属性”,那么人们的活动则是其“社会属性”,而只有“社会属性”
当从马克思的实践论角度去理解,并且对人类主体性发展的未来充满 才是其本质属性,正如人的社会属性使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一样,只
信心。
有人们的活动的介入,才使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
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 ,面对虚拟世界,我们 的绝对统治者和征服者而自居,而要重视虚拟世界一旦产生就具有的
人首先就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它是我们人的创造,是我们 相对的独立性,正确的对待虚拟世界,更好地运用虚拟世界来增强自
的智慧结晶,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它永远不可能凌驾于我们人 己的主体性,而不是相反。
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的特质,它包括 器官”和“物化智力” 。
自觉性、自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创造性等等。人的
其次,虚拟世界之所以能带给人们以全方位的临境感,正是因为
主体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它生成的感官信号几乎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的情况一样真实。
界的逼真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虚拟现实技术水平。一旦离开虚拟 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现实技术,这个世界就会马上土崩瓦解。而任何一种技术的产生和发 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基金项目:该研究受到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资助。 作者简介:陈文红,云南大学哲学系 2007 级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说明 验和知识所没有的内容,但是也是依托于以往经验来理解新的对象。
“他们生产什么”和“他们怎么生产”和作为技术物化的工具的变革有 这是一种对人类经验进行经验的活动。马克思曾经说那种“被抽象地
重大关联,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使人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从而 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虚拟
性存在”以直观的形式显示在视屏上,使人获得一种切近的视觉效果, 自己定位成主体,这是我们消除异化的思想前提。
摆脱原型实践条件下对象创设的诸多局限与无奈,把人类世代积淀的
其次,从人本身来看,人是必然的主体,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存
经验和知识融会到“预置”对象的计划或设想中,观察实验对象的动态 在。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
为具有全球特征的“地球村”村民。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 经描述了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历史形态,人的主体性经历了三个阶段,
思想不断碰撞,不断得到解放,克服观念上的保守性、民族狭隘性,从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形态,在这种形态
而增强了人超越自我的能力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世 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
之上,成为我们的主人。
首先,从虚拟世界本身来看,它不可能自发成为主体。马克思早 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 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 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 本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 因为机器本 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因为机器本身是人 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 因为机器 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
个环境,放大经验的范围、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异和运动,彰显事物的某 物怎么会允许让自己沦为奴隶,更怎么甘心让自己的创造物来做自己
些物理特征和感觉特征,对人的感觉器官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从而超 的主人。
越人的生物感知能力。这无疑将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结语
最后,虚拟世界突破了时空和人身的限制。一方面,虚拟世界突
三、从其价值定位看,虚拟世界只能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对象和 位总是要争取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
工具
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而要保持这种地位更需要作一定
“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的努力。我们不能盲目陶醉于“人是万物之主宰”的自大之中,以世界
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制眼镜等)的支持下生
人类生活世界的扩张,不论是外延式的伸展,还是内生式的深拓,
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以及具有一定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知 都与人类认知、干预和控制世界能力的提高和方式的改善紧密地联系
能力,并使用户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其进行交互作用的环境,这是 在一起。一方面,生活世界的扩张是人类认知和控制世界水平提高的
中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发展“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 但是对人们来讲,他所体验到的情况,其实是他或者人类以往的经验。
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 换句话说,就是不同时代社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感知行为是对经验或者知识进行经验,绝大多数
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而“手推磨产 条件下都是对以往经验和知识的感知。即使存在着一类人类以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