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报告册
浙江师范大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巴氏小体的观察

吴月婷学号13990115巴氏小体的观察1 目的学习掌握观察与鉴别人体X染色体的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和所在的部位;进一步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
2 原理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中存在的异固缩状态,形成直径约为1 μm的染色小体,贴着核膜或靠近核膜边缘。
XX型的女性细胞中含有1个巴氏小体,XY型的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巴氏小体的数目为细胞中X染色体的数目-1。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是30~50%。
3 步骤(1)取女生口腔上皮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男生口腔上皮细胞为对照。
(2)醋酸洋红染色约20min。
(3)制片显微镜观察。
4 结果在40倍视野下(图1),观察到女性细胞中有1个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贴着核膜表面,团状,染色较深。
统计了50个女性细胞,含有巴氏小体的细胞数为19个,比例为38%.50 μm50 μm图1 女性细胞(A)和男性细胞(B)的巴氏小体观察5 讨论我们观察到女性细胞有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没有。
巴氏小体是失活的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女性在胚胎时细胞会有1条X染色体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从而使得X染色体剂量均等。
通常X染色体上的基因活性是常染色体活性的两倍。
女性的卵子细胞会使已经形成的巴尔氏体再次展开,转变回原始的状态。
我们观察到并非所有的女性细胞中都有巴氏小体,而是部分细胞存在。
控制X染色体失活的基因主要是X染色体上的Xist。
Xist基因表达的时候会使X染色体凝缩,当基因没有被转录或翻译的时候没有巴氏小体,凝缩后的巴氏小体缺少相应的结合蛋白也会重新展开,例如卵子中的Xist基因就会关闭,巴氏小体就重新展开形成X染色体。
在不同的组织中巴氏小体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差异。
在哺乳动物中,形成巴氏小体能使X染色体的剂量均等。
其他动物有不同的方法,例如线虫不会进行X染色体去活化,而是把雌性两条X染色体的活性都减半;果蝇则是雌蝇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正常作用,但雄蝇的单一X染色体会发挥两倍的活性。
人遗传性状调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人类遗传性状,了解其遗传方式,并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人类遗传性状中的体现。
通过观察和分析单基因遗传性状,如眼皮皱褶、酒窝、大拇指弯曲度等,探究这些性状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遗传特点。
二、实验原理人类的遗传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分为显性和隐性。
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个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
三、实验方法与对象1.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遗传性状的调查。
2. 调查对象:选取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100人。
四、实验结果1. 调查性状:眼皮皱褶(双眼皮/单眼皮)、酒窝(有/无)、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不可弯曲)。
2. 数据统计:- 眼皮皱褶:双眼皮62人,单眼皮38人。
- 酒窝:有酒窝48人,无酒窝52人。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72人,不可弯曲28人。
五、数据分析1. 显隐性与人群中表型比例的相关性:- 眼皮皱褶:双眼皮占62%,单眼皮占38%,显性性状占大多数。
- 酒窝:有酒窝占48%,无酒窝占52%,隐性性状占大多数。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占72%,不可弯曲占28%,显性性状占大多数。
由此可见,显隐性与人群中表型比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完全一致。
2. 遗传规律验证:- 眼皮皱褶:双眼皮与单眼皮的比例约为1.6: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酒窝:有酒窝与无酒窝的比例约为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大拇指弯曲度:可弯曲与不可弯曲的比例约为 2.6: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六、讨论1. 遗传与环境因素: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遗传性状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例如,酒窝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可能受到面部肌肉活动的影响。
2. 遗传多样性:人类遗传性状具有多样性,这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有关。
遗传学实验-基因的分离

实验六基因的分离一、实验目的利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结果,证明基因的分离原则,加深对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必须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如在杂种中,将形成带有不同基因的孢子,进而产生不同的配子。
水稻、玉米、高梁、小米等作物种子的胚乳有糯性之分,非糯性的含直链淀粉较多,糯性的含支链淀粉较多,前者遇碘液后呈兰色,后者遇碘则呈棕色。
通过杂交试验得知这是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别,非糯Wx对糯wx为显性,在玉米中这对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
淀粉粒存在于植物体的许多细胞中,花粉粒中也有淀粉粒。
如果纯合的非糯与糯性的玉米品系杂交,F1是非糯杂合体Wxwx o F1形成配子时,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结果形成两种不同的孢子,后来发育不同的花粉粒。
一部分花粉粒带有非糯基因Wx,含直链淀粉多,遇碘呈兰色;另一部分带有糯性基因wx,含支链淀粉多,遇碘呈棕红。
这两种花粉粒,理论上数量是相等的,其分离比例应为1:1。
三、实验材料以腊质(糯性)与粉质(非糯性)玉米杂种F1的花粉粒为材料。
年前将腊质与粉质玉米自交系杂交,次年种植其F1及两亲本,抽穗时于前一天将雄花套袋,次日上午9~11时开花最盛时拦落其花粉,分藏于冷凉干燥处备用。
或于头天取将开而未开花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液中保存备用。
四、实验方法1、药品配制1%碘—碘化钾液:取2克碘化钾溶于5毫升蒸馏水中,加入1克金属碘,待其溶解后再加95毫升水,保持于棕色瓶中。
2、镜检先镜检亲本再镜检杂种的花粉粒,镜检方法如下:挑取少量花粉粒于载玻片上,或取花药一个置载玻片上,夹坡,置低倍镜下观察,调节镜下光照,稍暗一点,花粉便呈现亮晶晶乳白色光泽。
滴一小滴I —KI溶液,盖上盖玻片,静观花粉粒白色的变化,有的花粉粒染成深兰色,是非糯的花粉粒,有的染成棕黄色,是糯性的花粉粒。
对杂种材料每张玻片按五点取样法,取5个视野观察之,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粉粒数量。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的性别鉴定及饲养方法(最新标准版)

暗红色、棒状复眼;体色较黄,翅不长且翅脉细黑;刚毛稍短;平衡棒末端 膨大。(如图3.2.5.2) 3.2.5.3.紫眼(purple eye, prpr)
选择生长良好、含有较多即将羽化的蛹的培养瓶,清除瓶中的成蝇。每隔 8~12 小时收 集一次幼蝇,麻醉后根据外生殖器判断雌雄,将雌性幼蝇存放培养瓶中。 检验:如培养 3-5 天后瓶内出现幼 虫则说明收集失败,需重新收集。
3 结果
3.1 果蝇的雌雄识别 3.1.1 大小(如图3.1) 雄性:体型较小 雌性:体型较大
母粉(市售干酵母或酵母片碾的粉)、丙酸、琼脂、自来水;电磁炉,钢精锅;玻璃棒,小 烧杯,脱脂棉 2.2 实验步骤 2.2.1 果蝇麻醉及观察的方法
选择亲蝇进行杂交或观察果蝇的性状,都要先将果蝇麻醉,使之处于不活动状态。麻醉 果蝇的操作步骤如下: 1、轻拍培养瓶壁,使果蝇震落到培养基。
2、把麻醉瓶和培养瓶的瓶盖同时拔开,迅速将培养瓶与麻醉瓶瓶口对接,轻拍培养瓶壁,
交配,交配后精子可以在雌蝇的受精囊中储存一段时间,然后释放到输卵管中。所以杂交试
验中母本必须使用未交配雌蝇。
2.2.3 果蝇的雌雄鉴别
1、个体
4、性疏有无(sex comb)(如图 2.2)
5、外生殖器结构及颜色(如图 2.3)
2.2.4 突变性状的观察
1、麻醉培养瓶中的果蝇 2、在解剖镜下观察野生型WT(红眼、直刚毛、
并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 2.2.5 培养基的制备
图 2.3:果蝇外生殖器(左雌右雄)
1、计算配制所用的培养基的量及培养瓶数目
关于陈姓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陈姓人群遗传特征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对陈姓人群进行遗传学分析,探究陈姓人群的遗传特征,为陈姓人群的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遗传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实验材料:1. 陈姓人群样本:随机选取XX个陈姓个体,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
2.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电泳试剂等。
3. 实验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实验方法:1. DNA提取: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陈姓人群样本的基因组DNA。
2. PCR扩增:根据陈姓人群样本的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3. 电泳分析: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扩增片段的大小。
4. 数据分析:对电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陈姓人群与其他人群的遗传特征差异。
实验结果:1. 陈姓人群样本的DNA提取成功,DNA浓度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2. PCR扩增结果:陈姓人群样本的扩增片段大小与其他人群无显著差异。
3. 电泳分析结果:陈姓人群样本的扩增片段大小与其他人群无显著差异。
4. 数据分析结果:陈姓人群的遗传特征与其他人群无显著差异。
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对陈姓人群进行遗传学分析,发现陈姓人群的遗传特征与其他人群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陈姓人群在遗传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代表我国人群的遗传特征。
2. 陈姓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较大,本研究为陈姓人群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通过进一步研究陈姓人群的遗传特征,有助于揭示我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
3. 本实验采用的PCR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遗传学分析。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PCR技术对陈姓人群进行更深入的遗传学研究。
实验结论:1. 陈姓人群的遗传特征与其他人群无显著差异。
2. 本研究为陈姓人群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实验建议:1.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陈姓人群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 可以结合其他遗传学技术,如基因测序等,对陈姓人群进行更深入的遗传学研究。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XO 女0XX 女 1XXY 男 1XXX 女 2XXXX 女 3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果蝇基因图距的测量实验日期:2013年4月15日– 2013年5月31日组号:2-3生17班姚远同组搭档:赵心怡一、实验目的1.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计算在同一染色体上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的相对位置、图距等参数,理解和验证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2.掌握果蝇杂交的方法,深入了解果蝇生活史、世代周期。
二、实验原理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属于果蝇科、果蝇属, 它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有如下特点:1)生活史长短随温度而不同;2)成年雌性蝇类长到12小时才成熟,便于确保雌性蝇类是处女蝇;3)繁殖能力强;4)突变种类多,染色体数目少。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的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
连锁现象是英国遗传学家(W. Bateson)等人于1906年在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杂交过程中发现。
1911年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发现了同类现象,提出了连锁与互换的概念,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基因的交换率反映了两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
人们规定同一染色体上两个位点间在一百次减数分裂发生一次重组的机会时,定义两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为一个cM(centimorgan)。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直线排列的规律,把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连锁群)制成图称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亦称基因连锁图(gene-linkage map )。
三点测交就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等位基因(即三个基因位点)的排列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实验报告册适用于护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目录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三、细胞分裂实验四、人类染色体实验五、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实验六、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与观察实验七、人类皮肤纹理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一、实验目的:1、知道一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初步学会显微镜的保护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用品:显微镜、擦镜纸、各种装片。
三、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结构: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物镜转换器、调节器。
2.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集光器、反光镜:(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准备、对光、置片、调焦距。
2、高倍镜的使用:1)低倍镜找到清晰物象后,直接转化高倍镜。
2)左眼观察,调节细调节器,直至清晰。
需要更换标本片时,从低倍镜开始调节。
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说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初步学会边看显微镜边绘图。
3、熟练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显微镜、洋葱、碘液、平滑肌装片、载玻片、盖玻片、牙签。
三、操作步骤及内容:(一)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碘液。
3、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外表皮,置于碘液中,展平。
4、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的碘液。
5、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进行观察,并绘图。
(二)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拭干净。
2、漱口后,用牙签在口腔颊部刮几下。
3、将刮取的上皮细胞单向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忌来回涂。
4、滴碘液染色。
5、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碘液。
6、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进行观察,并绘图。
四、作业与思考1、绘出所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标本名称:放大倍数:2、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实验三细胞分裂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期的特征。
2、熟练掌握生物绘图技术。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马蛔虫卵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显微镜三、操作步骤及内容:(一)观察马蛔虫卵细胞的有丝分裂:根据各期的主要特征,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并将其画下来。
(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根据各期的主要特征,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
注意与马蛔虫卵细胞加以比较,找到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四、作业与思考1、绘出所观察到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典型细胞。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放大倍数:2、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一、实验目的:4、掌握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分组特征。
5、能够进行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二、实验用品:显微镜、剪刀、人染色体标本片、核型纸、二甲苯、香柏油擦镜纸、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三、实验内容:(一)观察人染色体标本片:1、取一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片。
2、先低倍镜下寻找好的分裂相,再转换高倍镜,选不重叠的分裂相。
3、在标本片上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进行观察、计数,并描绘镜下观察到图象。
(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将人类染色体放大照片上的染色体剪下,对照染色体的分组特点,将染色体一一配对,贴在核型纸上,并写明核型及其他。
四、实验报告:1、描绘镜下观察到图象。
放大倍数:2、做出核型分析报告。
实验五 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类X染色质的形态结构。
2、通过进行人类X染色质的检查,可判定性别。
二、实验用品:略三、实验内容:1、取口腔上皮细胞,用牙签取。
2、放入盛有8ml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
3、用吸管吹散细胞团。
4、离心1000转/10min.5、取上清液。
6、在沉淀物上加甲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8ml。
7、静止20min .8、离心1000转/10min。
9、取上清液。
10. 在沉淀物上加甲醇:冰醋酸=1:1的固定液几滴。
11. 滴片,自然干燥。
13. 将干燥好的片子放入5N盐酸中,10min。
14. 自然干燥。
15. 将片子放入甲苯胺兰中染色20min .16. 自然干燥。
17. 镜检:低倍镜高倍镜油镜四、实验报告:1、描绘镜下观察到图象。
放大倍数:实验六、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与观察一、实验原理:在有丝分裂指数相当高的骨髓细胞中,可以得到中期细胞而不像血淋巴细胞或其它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
用适量的秋水仙素溶液注入动物体内,可抑制分裂细胞纺锤丝的形成,从而积累大量的分裂中期骨髓细胞,通过常规制片方法,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
二、实验材料:1、标本:活体小鼠2、器材:解剖器具、注射器、刻度离心管、乳头吸管、离心机、恒温水箱、试管架、显微镜、针头、玻璃片、盖玻片、小块纱布。
3、试剂:秋水仙素溶液(200ug/ml)、生理盐水、0.075mol/kcl、甲醇、冰醋酸、Giemsa溶液、pH6.8磷酸缓冲液、70%酒精。
三、实验内容(一)染色体标本的制备:选择体重在18~20g的健康小鼠,在实验前2~3小时于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注射量按1~2ug/g)体重计算。
1、取材:用断椎法处死小鼠,从髋关节处断其后肢,剥去皮肉,用70%酒精侵湿的纱布擦去骨上残肉,再用干纱布擦干,从膝关节处断下完整股骨。
2、收集细胞:剪去股骨两头,用装有6号针头的注射器吸入3ml生理盐水,插入骨髓腔中,反复冲洗骨髓细胞于刻度离心管中,直至股骨变白,弃掉股骨,换4号针头用注射器反复吹打骨髓细胞,使其分散,将细胞液以1500rpm离心6分钟。
3、低渗处理:弃上清液,加入9ml预热37℃和0.075mol/cKCL液,于37℃恒温水箱中低渗处理30分钟,加入1ml新配制的固定液(3:1甲醇:冰醋酸)进行预固定,用吸管轻轻混均后以1500rpm离心6分钟。
4、固定:弃上清液,加10ml新固定液,用吸管轻轻吹打细胞团,制成骨髓细胞悬液,室温下固定30分钟,以1500rpm离心6分钟。
5、制备细胞悬液:弃上清液,加入0.2~0.5ml新固定液,混均后制成细胞悬液。
6、滴片:要吸管取细胞悬液少许,滴2滴在冰载玻片,然后顺载玻片斜面用口对准液滴用力吹一口气,细胞散开,自然凉干。
7、染色:用Giemsa原液与磷酸缓冲液(pH6.8)1:10配成Giemsa染液,均匀滴于标本上,染色20分钟(用染缸染),流水冲去染液,自然凉干。
二、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寻找染色体分散的中期分裂相,换高倍镜,再换油镜。
三、实验报告:描绘镜下观察到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图象。
放大倍数:实验七人类皮肤纹理一、实验目的:6、掌握指纹的主要类型、嵴线计数和掌纹的测方法。
7、了解皮肤印取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用品:放大镜、量角器、铅笔、直尺、红色印油、白纸三、实验原理人体的手、脚掌面具有特定的纹理表现简称皮纹。
人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真皮乳头向表皮突起,形成许多排列整齐、平行的乳头线,此线又称嵴纹。
嵴纹上有许多汗线的开口。
突起的嵴纹相互又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就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
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
皮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
三、实验内容:(一)皮肤资料的印取——印油印取法:1、将红色印油适量地到入磁盘的海绵垫上,涂抹均匀,再把白纸平铺于桌上。
2、洗净手,把全掌按在海绵上,使掌面获得均匀的印油。
3、先将掌腕线放在白纸上,从后向前依掌、指顺序逐步放下,手指自然分开,以适当的压力尽量将全掌的各部分均匀地印在白纸中央。
提手。
(二)皮肤纹理的分析:1、指纹观察手指末端腹面的皮纹称为指纹。
根据纹理的走向和三叉点的数目,可将指纹分为弓形纹、萁形纹和斗形纹三种类型。
①弓形纹:弓形纹的特点是嵴线由一侧至另一侧,呈弓形,无中心点和三叉②萁形纹:纹线从一侧起始,斜向上弯曲,再回转到起始侧,形成似簸萁。
③斗形纹:特点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叉点2、嵴纹计数(1)指嵴纹计数弓形纹由于没有圆心和三叉点,计数为零。
则可从中心(圆心)到三叉点中心绘一直线,计算直线通过的嵴纹数。
斗形纹因有两个三叉点,可得到两个数值,只计多的一侧数值。
(2)指嵴纹总数(TFRC)TFRC值为10个手指指嵴纹计数的总和。
我国男性平均值为148条,女性为138条。
3、掌纹观察Atd角:正常人手掌基部的大、小鱼际之间,具有一个三叉点称轴三叉,用t表示。
从指基部三叉点a和三叉点d分别画直线与三叉点t相连,即构成atd角。
计算Atd角:可用量角器测量atd角度的大小,我国正常人atd角的平均值为41°。
4、指褶纹和掌褶纹指手掌和手指屈面各关节弯曲活动处所显示的褶纹,(1)指褶纹正常人除拇指只有一条指褶纹外,其余四指都有2条指褶纹与各指关节相连对应。
但先天愚型患者和18三体患者的第五指(小指)可只有一条指褶纹。
(2)掌褶纹:实际上褶纹不是皮肤纹理,但由于染色体病患者的指褶纹和掌褶纹有改变,所以列入皮纹,进行讨论。
①通贯手由远侧横褶纹与近侧横褶纹连成一条直线横贯全掌而形成。
②桥贯手表现为远侧横褶纹与近侧横褶纹借助一条短的褶纹连接。
③叉贯手为一横贯全掌的褶纹,在其上下各方伸出一个小叉。
④悉尼手表现为近侧横褶纹通贯全掌,远侧横褶纹仍呈正常走向。
这种掌褶纹多见澳大利亚正常悉尼人群中。
五、实验作业1.观察自己指纹类型。
2.计数指嵴纹总数(TFRC)3、测量双手atd角4、观察自己掌褶纹类型。
在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中,掌褶纹可作为一项辅助诊断指标,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