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简介

合集下载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1——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为什么7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很多情绪调节的书指导大家去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与技术,这些外来的调节技术真的可以让情绪放松吗?我曾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对当下流行的情绪疏导模式做了必要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调节方式对人体健康暗藏的危害,主张顺应情绪的自然,调节要适可而止。

这篇文章我想用一种全新的,类似哲学描述的方式来解释情绪。

情绪原本没有好坏之分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

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

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或者负性,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

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

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

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绪原型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

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这样的东西。

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心理学曾经把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看成未分化的原始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

这些情绪在未被文化分类的时候,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能力。

由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正如人类发明了社会,也发明了社会化情绪一样,情绪不再无序地以本能形式出现。

我们伪造了许多美丽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是人类本体的,而是派生的。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想象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活情况完全不同,首先当时中国很不稳定,大家处在一个动荡社会里面,我们没有吃的,经常会饥渴,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现在都是富翁,他们都是存在饥渴,所以对物质产生需要。

我们曾经分析过华为老总的任正非的成长,他生活的情景决定这个人成年以后会干什么?会喜欢什么?而85年以后的孩子和我们80年前在中国的人来讲,从他内心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我们教育理论和我们专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这样一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意识里面,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误差,可能在误读我们85以后的孩子们。
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心理专家李子勋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暨二十一世纪儿童发展论坛的演讲
李子勋,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作家李子勋老师。他演讲的主题是:未来取向的育儿经。
李子勋:刚才好几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大。既然是一个未来导向,我想可能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有能力来教育我们孩子或者从心理结构来讲,我们是不是具有对他们教育的能力。
从现在的儿童教育理念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在的理论和自在的技术,谈到未来,我就在想二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刘丹已经讲了,实际上在社会学分析我们一直把六十年代的美国和二十年后面的中国做比较,六十年代出生在美国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这一帮美国人现在几乎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意识。所以看看现在美国,比起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就差不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产生巨大改变和变革的时间,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讲由于你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下。
现在我们比较强烈是讲社会,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只是前半生,真正一个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由心理和社会共同完成,社会本质对孩子的影响大于一个家庭,为什么这么来讲?我们明显的看到一代一代人有明显的不同,八十年代是中国变革时代,那么到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中国的变化大家看到了,刘丹也谈到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讲,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们,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因为你们内在结构完全是不同的。想象我们孩子在这么多关爱下面,从来没有因为爱的缺乏而痛苦过。同样他们在物质上满足是过度的,尤其是85年以后,90以后的孩子。

李子勋 中国式离婚

李子勋  中国式离婚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李子勋系列十三)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将现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若隐若现的婚外恋、怨妇、情商不高的丈夫等家庭矛盾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放大了现代婚姻的危险因素,吸引了全国无数家庭的眼球。

为此,我们邀请两位心理专家对此作心理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式离婚》对婚姻的启示从心理角度看《中国式离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婚姻真相:貌似无辜和让人同情的宋建平才是始作俑者,而所谓歇斯底里的林小枫又是如何被他一步一步逼至疯狂……《中国式离婚》把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民教师,沦落成为一个泼妇式的市井人物。

阴森的目光,蓬乱的头发,在许多段落,林小枫出其不意地现身,跟踪,窃听,无理取闹,自杀,毁损器物,欺辱邻居,假造证据,无所不用其极。

大多数女性观众看林小枫一无是处,看宋建平处处同情。

这位婚姻的写手,编出这样的婚姻故事内心有三个前提:女人是靠婚姻来生存的;女人是婚姻中天生的弱者;女性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会有婚姻的幸福。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离婚》,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启示1:彼此误解是婚姻生活的常态。

误解可以消除,两人的人格冲突却无药可治,林小枫遇上宋建平,他们的婚姻注定狼烟四起。

宋建平与林小枫反目成仇不完全是误解所致,因为宋的确对林没有了激情。

从性格分析看,林小枫是一个缺乏自我边界的女性,她喜欢把爱的人纳入自我,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内心没有边界的人要么是胆怯依赖,要么是自我膨胀,很难用适中的方式来与人交往,对人热情与冷淡完全以当时的心情而定。

林小枫对宋建平清高保守的生活态度不满,对家庭的经济现状不满,然后又对宋建平对她缺少关爱不满,看起来林是有夫妻诉求的那一方。

林小枫是需要夫妻时刻分享内心才有亲密感,需要知道一切才有安全感的女子。

而宋建平却是一个自我比较完整,不喜欢暴露内心,也不主动与人交流的人。

他有很好的自我感,把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分得很清,他可以幻想,或对别的女人动情,行为上却异常地保守与节制。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每个人都有四种人际关系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腾讯演播室。

今天是腾讯教育频道与《青年心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最困扰青年心理问题”系列访谈第三期,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很荣幸我们请到了知名心理学家,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先生,李医生您好。

李子勋:你好。

主持人:李医生也是中国心理协会心理督导师,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国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是我们青年朋友非常熟悉的专家。

李子勋:还行,因为我也做一些杂志,在北大、清华、人大,好多大学我都跟学生讲过课,公开课。

主持人:而且您在媒体上,在中央电视台…李子勋:在《心理访谈》做了很长时间,最近少一点。

主持人:所以青年朋友非常熟悉您。

李子勋:客观上讲,我研究亲子关系方向上是我的主导工作,所以对青少年心理和青年人成长关注多一点。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肯定也是您很关注的,就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因为我看您的新书,《问问李子勋》里面专门有讲人际关系问题,可见您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很有研究。

首先您从心理学的角度,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简单给我们讲讲人际关系的问题。

李子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关系模型里面,心理学一般归为四种关系,最大的人际关系是人跟自己的关系。

因为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要是处好了,他跟周遭关系都会处好。

为什么呢?心理学一直强调我们对外部的关系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投注,如果我们内部跟自己的关系是好的,人和自己的关系是一个和谐的,是一个接纳、认同并且喜欢的,就是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人呢,他在人际社会里面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也会用类似于对自己的态度去针对别人,所以心理学最大的人际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其次才是与人的关系。

与人关系里面最重要的关系是跟父母的关系,因为心理学强调一个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或者人际关系模型来自于家庭,早年和妈妈、父亲之间形成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很经典的说话,叫奥蒂普斯情结,父亲、母亲和孩子形成的关系是早期关系的雏形。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6.10家有逆子李子勋1.儿子打年过半百的父亲2.第一次的情况:父亲因孩子没上学打他,所以还手(打什么地方)忘了。

(事后让他认错还是什么都没做)没做(当时你震惊吗)一点……有点心痛3.儿子以前乖→初一有时不写作业→爸爸打(平时不管)→委屈于是打游戏→更多打骂,干脆不上学(开始重回学校,不习惯,随口说不想去。

父亲说不去就不去,很无奈→儿子当天真的赌气不去)4.自画像:父亲——居中,占很大篇幅,平和,眯眼→不太会感知别人,以为自己可以淡定,看得开儿子——很小,偏下部,眼睛很大,没有头顶→不舒展(自述要做就做,说一不二,只能一件事完成再做另一件——和爸爸很像)两幅画像都不画耳朵→都不听5.对于主动拥抱对方的回答较模糊专家:儿子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长大后变成他→父子变兄弟,平等→挫败父亲的权威父亲的态度(退让)→让权→儿子有机可乘,我行我素→叫板(儿子小时候“听话”→为了得到快乐)专家指出:不让权不等于会发生冲突,通过其他方式可以限制儿子;儿子自己要反省,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家长(补上头脑和耳朵)。

6.9陌路母子李子勋1.九岁父母离异,儿子跟父亲生活。

现25岁的儿子突然叫母亲来,但儿子的态度极淡漠,如仇人一般。

2.当年丈夫出轨而闹离婚,丈夫以儿子扶养权为条件才答应→儿子可能觉得母亲为离婚而放弃了儿子→母亲理解不了,觉得母子以前感情很好。

3.母严父慈→母子关系并不像母亲想像那样好→母亲觉得诧异4.过早教育会使感情疏远5.孩子决不许任何人讲爸爸的坏话(认为父亲无辜)6.母亲老讲,我没再婚都是因为儿子→儿子在父母离异已经有很多烦恼,这样做更添新愁→儿子很累→对母亲的愤怒(其实结婚与儿子没有关系)7.母子相见,母亲老提要求(必须叫我,必须多陪我一会儿,必须与我亲近……)→有条件的爱是不想不要的。

8.场景选择1、有只受伤的鹰,养三年后为了它的自由而放飞它2、常去动物园喂小鹿,但鹿长大后不再听她叫唤,只远远看看她。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明星心理咨询师”李子勋曾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临床医生。

1989年,同科室女医生的自杀事件带给李子勋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2008年,李子勋转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已整整19年。

19年咨询路,持续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

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

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

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给心理咨询师“培训”,就是“陪”着“训练”记:您平时都怎样处理自己的工作压力?李:玩儿啊,好好地玩。

有很多爱好,情绪需要出口嘛。

当心情比较烦时,就开车到某一个地摊上去买点东西,经常会去潘家园逛逛,家具啊石头啊瓷器啊。

看了几本书卖弄一下,跟买赝品的人说,“你看,你这是赝品,因为如果是乾隆年间,龙型应该是做成这样。

”他们看出你懂,会把你当作朋友,不会骗你,会50块、30块钱卖你。

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你懂,会5000、8000的卖给你。

你又不买,偶尔买一件仿得很像的,你又知道是个赝品,摆在哪里是个东西。

这都会让我心情很开朗,舒服,会觉得很爽(微笑)。

一个人解脱压力要有出口,要有缓冲。

像女孩子喜欢逛商店,就喜欢买套便宜、好看的衣服,回来就开心了,下厨房做饭了,本来发誓不见他的(男朋友或老公)。

男人也一样,也需要他情绪的出口,但是不要花大价钱。

家庭治疗学习的关键:分析清楚自己的原家庭①记:家庭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很有必要修行的,也是比较难的。

您认为学习家庭治疗的关键是什么?李:家庭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

我们都知道家庭治疗讨论的就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早年和他母亲也包括父亲、重要关系人的亲密的、依恋的安全模型的影响,而呈现出起他的特点。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人们认识李子勋,大多是通过央视的一档夜间节目《心理访谈》。

而荧屏下,李子勋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的主任,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5年。

如今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让他成了医院的“明星”大夫,每周的心理门诊都人满为患,挂不上号的人几乎把电话打爆……其实早在多年前,李子勋就成为电台、电视台多档心理节目的特邀专家,为一系列健康时尚杂志撰写稿件,并出版了多部解答心理疑难的专辑。

那么,这个为众人解决心理病痛的人,是怎样步入这个领域,又是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呢?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来的触动很大大学毕业后,李子勋从成都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后又调入中日友好医院。

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临床医生时,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这个女医生才20多岁,她的男朋友去美国后向她提出分手。

我们的办公桌紧挨着,她总是问我,李医生他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有一段时间她老缠着我们几个男医生说话,我们为了避嫌就老躲着她。

其实她患了重度抑郁,具有自杀倾向,缠着我们说话其实是想释放压力,但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

”让李子勋更加追悔莫及的是,女同事曾经向他询问服用什么药品能致人死亡,而她服毒自杀时选择的恰好就是自己提及的药品。

这一年,医院里自杀的医生护士达到四人,让院方感到非常吃惊。

与此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李子勋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争取到培训机会,赴北大医学部六院进修心理学,最终成为当时心理科唯一的一名医生。

医院选择李子勋也不是没有原因,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大夫,但与病人却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得信任。

心理学家李子勋文章十九篇

心理学家李子勋文章十九篇

心理学家李子勋文章十九篇目录文章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文章二: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心理疾病是"看"出来的文章三:李子勋讲座经典语录文章四:心理医生的困境文章五:李子勋的十个经典问题(感觉常用在强迫症者)文章六:抑郁也许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文章七:单身男子什么时候玩够呢?文章八:非婚生活也是现代的主流生活文章九:心想事成与吸引力法则(时尚健康专栏)文章十:男人与母亲——李子勋文章十一;创造自然与生创造自然与生命的神――父亲文章十二: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面向海内外华人分享关于亲子关系的思考文章十三:父亲意识的觉醒――天为父,地为母!文章十四:爱与自由能同时存在吗文章十五:谈谈快乐与快乐主义文章十六:中年危机?文章十七:我们如何才具有创造力文章十八:孩子是最需要你保护的人文章十九:自我情绪调节解析文章一: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不仅仅是对客户的服务说明,其实也是帮助咨询师认清自身的能力局限和工作任务说明。

)1、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

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

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

”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

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

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子勋
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
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
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
约心理专家。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
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教育
1978-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1989-1990年:北大医学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1996-1999年:德中心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心理专业导师):系统式家庭与婚姻治疗。

1989年:接受中国健康教育所“行为与认知治疗”培训。

1990年:接受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分析性治疗”培训。

1992年:接受日本加藤隆吉“催眠治疗”训练。

1993年:接受美国加利福利亚“性健康治疗与咨询培训”。

2001年:接受北大“国际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培训。

专业工作经历
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心理专业资格。

2000年获家庭治疗督导资格与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著作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
书中的书信材料和一语中的的问题都来自深圳版《女友》,原文刊登的专栏为《布鲁夫妻》,成书的时候,为了尊重杂志社的劳动,原文故事变成了通俗的散文诗体。

杂志的原主编易虹是李子勋多年的朋友。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

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

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作者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

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

作者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

作者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根源舞:发掘你的性资源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

《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

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