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共20页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和发病机制

缺⾎性卒中病因分型和发病机制作者:王拥军来源:《神经病学》(⼀)病因分型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管炎、⼼脏病、⾎流动⼒学改变、⾎液病、⾎液流变学改变、各种栓⼦、外伤、药物、肿瘤、先天性⾎管病等均可导致缺⾎性卒中。
具体的病因分型包括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最为⼴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1993年提出的TOAST分型,该分型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沿⽤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
TOAST分型简单易懂,使⽤⼴泛,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与临床流⾏病学研究的深⼊,TOAST分型⼀致性判断为中等程度,⼤动脉粥样硬化型的诊断过于严格,⼩动脉闭塞的诊断过于宽松。
2007年基于停⽌卒中试验中研究(stopstroke study,SSS)以TOAST为基础,将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成像、CTA/MRA、经胸及经⾷道超声⼼动图等现代影像检査项⽬纳⼊分型评价中,提出新的缺⾎性卒中分型即SSS-TOAST分型,2007年发表SSS-TOAST的⽹络版本病因分类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简称CCS-TOAST分型。
SSS-(CCS-)TOAST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决定可能病因的强度,针对多重机制造成的缺⾎性卒中推测最可能的机制,将新的影像诊断技术纳⼊分型诊断标准之⼀,但同时也存在新增加的表现缺⾎性卒中分型过于复杂。
2007年提出了韩国改良TOAST分型,不考虑患者临床表现,对梗死灶的类型和⼤⼩要求也不严格,使各研究者的⼀致性明显提⾼。
上述这两种分型都在原来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逬⾏了改良和优化。
⽽2009年发表的A-S-C-0分型,即动脉粥样硬化⾎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管病(small vesseldisease)、⼼源性(cardiac causes)和其他原因(other uncommon causes),同时将每个病因诊断级别⼜分为5级,完整保留了所有病因信息,可以进⼀步推断最可能的病因。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CVA)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脑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了解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流供应不足导致脑部组织缺氧而引起的。
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阻塞,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子形成。
下面简要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它是由于血管壁发生结构性变化,形成斑块(atheroma),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
斑块中的胆固醇、钙质和纤维蛋白堆积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并激活凝血系统。
最终,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血流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
2. 栓子形成:栓子是脑卒中的另一个常见病因。
栓子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原发病灶(如心房颤动、动脉瘤、动脉炎等)中血栓的脱落或形成,从而堵塞脑部动脉供血。
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之一。
3. 脑缺氧和能量代谢紊乱:脑缺血会导致脑部组织缺氧,因为脑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量非常高。
缺氧会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紊乱,细胞无法正常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从而产生ATP,这将导致ATP供应不足,影响细胞功能。
二、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造成的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和脑室内出血。
下面介绍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 高血压:高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血管壁变薄和弹性降低,易于破裂。
此外,高血压还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和破坏血液-脑屏障,从而促进出血的形成。
2. 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和关爱。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内容
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01
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 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2
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CHAPTER
本次指南更新内容总结回顾
指南更新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诊治策略不断更新。本次指南更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 床实践,提高患者预后。
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 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 得脑部组织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神 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患者 因此病死亡或留下严重残疾。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血糖、血脂等,可了解患 者一般情况及病因。
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心脏病变,如心房 颤动等,为心源性栓塞提 供依据。
TCD检查
可监测颅内血流速度及方 向,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 侧支循环情况。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且不能用非血 管性病因解释者应考虑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五)病因分型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 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TOAST)病因/发病机制 分型: • 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 •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 2 )心源性栓塞型 • 3 )小动脉闭塞型 • 4 )其他明确病因型 • 5 )不明原因型等。
•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 要包括: •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 ②心脏监护; • ③建立静脉通道; • ④吸氧; •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 应避免: • 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 ②过度降低血压; • ③大量静脉输液。
•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 • 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 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 ②近期患病史; • ③既往病史; • ④近期用药史。 •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24h进行 急诊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 推荐意见: • 对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 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C级 证据)。
• • • •
(六)诊断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 出血性脑卒中。 •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 栓部分相关内容)。 • 第五步,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 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 • • •
• •
• •
二、一般处理 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 (一)呼吸与吸氧 (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 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 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 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 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 (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 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缺血性脑卒中-ppt课件全

高烧 呕血 中枢性肺水肿
中枢呼吸循环衰竭
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然发病
年龄大有高血压 白天二动病急发 昏迷瘫痪高颅压 腰穿血性为继发
急剧转变 血压升高 昏迷偏瘫 语言失利 口角歪斜
2024/8/20
八、出血状态判断
1. 脑 出 血 后 继 续 出 血 : 指 脑 出 血 不 断 发 展 , 在 一 段 时 间 内 ( 24h内活动)血液持续从血管内渗漏的过程。血肿体积 超过33%即可诊断。多见于血肿不规则,血肿近脑室, 嗜酒者。
下
腔
脑疝
压迫脑干
眼球浮动 瞳孔变化、去脑强直
脑机能障碍
2024/8/20
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膜刺激征
脑出血致死(残)的恶性循环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脑血管破裂 脑实质破坏
脑内血肿 周围脑组织水肿
高颅压
脑疝
昏迷
并 发 症
下丘脑刺激
致残
2024/8/20
抽搐
缺氧
肺、尿道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 多脏器功能衰竭
压迫脑干
2.脑出血再出血:指一次出血完全停止后,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
3.血肿吸收速度:幕上血肿吸收 0.8-1.2ml/d 脑室出血:10d 左右(非梗阻性) SAH(继发性):6-9h 可见血性脑脊液,
半月可黄变。
2024/8/20
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致使血液供应缺乏或中断,使其供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 生坏死软化而言。(占脑卒中的75%)
临床常见的有: 脑血栓形成(Thrombosis) 脑栓塞 (Embolism) 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l Infarction)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无症状脑梗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小时内,越早溶栓,效果越 好。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时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应尽早 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
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凝固风险,预防血栓形成。
二级预防策略
01
02
03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和管理,降低脑卒中的复 发风险。
合理饮食和运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适量运动等。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 物等,预防血栓形成。
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
戒烟限酒
戒烟、限制饮酒量,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适用人群
抗凝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高危人群,如房颤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降纤治疗
常用药物
巴曲酶、降纤酶等降纤药物,降低血液 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减少血栓形成的 风险。
VS
适用人群
降纤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患者人群,如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 下进行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与二
级预防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治疗 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减轻残疾 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康复治疗的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 疗、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
康复治疗的时间
越早开始康复治疗越好,一般在发 病后2-3周内开始,持续时间因个体 差异而异。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梗死的60%~8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2]。
脑梗死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其关键是辨证分型。
基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整体辨证理念及中医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的辨证分型,辨证过程常缺乏客观指标,存在一定主观性和局限性[3]。
MRI 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对脑梗死的检出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探讨MRI 在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7例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36~84岁,平均(68.7±10.23)岁。
67例均无神志改变,28例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史,17例有高血压病史。
主要临床表现:肢体麻木、力弱、眩晕、眼黑矇、舌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03[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学科研基金(2019ZQN166)。
[通信作者]刘勇,Email :。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张刘璐,王欧成,刘勇,尧麒,江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探讨MRI 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梗死)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其中风痰阻络证41例,气虚血瘀证26例。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MRI 检查(T 1WI 、T 2WI 、FLAIR 、DWI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风痰阻络证41例,其中急性脑梗死4例(9.75%),陈旧性脑梗死5例(12.20%),急性、陈旧性脑梗死并存(混合性脑梗死)32例(78.05%)。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PPT课件

ECG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 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血液流变学检查:了解血液粘稠 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与卒中风
险相关的指标。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缺血性卒 中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和原因 不明型。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 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 加。
死亡率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 中老年人群中。
复发率
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复 发率,尤其是对于高危人 群。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脑缺血发生时,脑组织中的氧 气和葡萄糖供应不足,导致细 胞代谢障碍和能量衰竭。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脑细胞 逐渐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脑缺血后,部分脑细胞可通过 侧支循环或再通获得血液供应, 但这也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改变
脑缺血后,脑细胞发 生坏死和凋亡,导致 脑组织软化、坏死和 液化。
心源性栓塞
心源性栓塞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脏 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 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引起脑组织缺 血、缺氧性坏死。
心源性栓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通常发 病急骤,症状严重。
房颤、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是心源性 栓塞的主要病因。
小动脉闭塞
小动脉闭塞是由于小动脉粥样硬 化或玻璃样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 塞,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
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02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 窄或闭塞,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