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上课)

合集下载

蜀道难(上课用)

蜀道难(上课用)

《蜀道难》教案(上课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本诗情感主旨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要提起李白,我想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

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还是个剑客,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并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

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作过非常生动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长超拔不群。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灵光。

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二、作者简介1、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

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上课

《蜀道难》上课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zhuàn)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问友人西游入蜀什么时候回来?可怕 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只见鸟儿 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雄雌相随在林 间环绕飞翔。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 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 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失色。连绵的山峰 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 着。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 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蜀道这般艰险, 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 ng)岩峦。 扪(mén)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面有迫使太阳神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山峰, 下面有波涛冲激急流回旋的河道。黄鹤高飞尚且 过不去,猿猴想超越,发愁难以攀援。青泥山迂 回曲折,行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仰 头屏住呼吸,伸手能摸到星星,甚至能从星星间 穿行,用手摸着胸口坐着空叹息。
5.枯松倒挂倚绝壁 6.飞湍瀑流争喧豗
靠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把守)
释 义
2.所守或匪亲
同“非” 互文见义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4.锦城虽云乐
虽然 深深
尚且
为什么
5.侧身西望长咨嗟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7.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这首诗,想象丰富,大胆夸张,下列 各句中,不含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蜀道难》公开课

《蜀道难》公开课

《蜀道难》公开课一、教学内容《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作者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蜀地的经历。

诗中以蜀道的险峻,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学具:笔记本、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蜀道的兴趣,进而引入诗歌《蜀道难》。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蜀道难》,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蜀道难》板书内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你对《蜀道难》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背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诗歌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它诗歌,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蜀道难》的精神,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讲课

《蜀道难》讲课

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1.高 蜀道的来历
总结
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2.险
蜀道上环境凄清
蜀道上山水险恶
自古可畏 (劝阻友人) 早还家 (告诫友人)
3.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按文章思路背诵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难在隔绝(蜀道来历)←难在峻绝(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难在愁绝(景物凄清)← 难在险绝(山水险恶)
响读
读而通——通而熟——熟而诵 诗之意
噫吁嚱 (yīxūxī) 石栈 (zhàn) 巉岩(chán)
鱼凫 (fú)
秦塞 (sài)
萦岩峦 (yíng) (yīng)
猿猱 (náo) 扪参(shēn) 抚膺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砯崖 (pīng) 吮血 (shǔn) 咨嗟 (zī jiē)
李白、青春、酒
“饮酒”则是凝聚李白诗歌的灵魂。正是“饮 酒”,是李白飘逸出浓郁的青春气息。“李白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酒 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在 李白那里,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相 互促生的生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 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 获得了恒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 获得了生命的品格。在李白那里,这三者都把 自己的文化意蕴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二)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二是想象瑰丽, 《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三是夸张大胆, 感情强烈,《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 特点。
“蜀道难”这么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 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蜀道难优秀PPT讲课稿.ppt

蜀道难优秀PPT讲课稿.ppt

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像,极写蜀地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的险恶的句子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的句子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突出剑阁战祸之烈的句子
杀人如麻
阅读扩展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可以横绝峨眉巅 度过
7.青泥何盘盘 开国何茫然
多么 …的样子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9、百步九折萦岩峦 10、扪参历井仰胁息 11、以手抚膺坐长叹
尚且
盘绕 摸 徒、空
危乎高哉 危 危如累卵
正襟危坐 上屋骑危
高 危险 正,端正 屋脊

1项王,项伯东向坐 2因击沛公于坐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 起而拯之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 南 6坐法去官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比较《蜀》诗与《送》诗的异同点。
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 诗是五言律诗。(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 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送》诗是借蜀道的艰 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 于追求仕途功名。(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 飘逸,《送》诗清新俊逸。
连峰去天不盈尺 静 视觉
枯松倒挂倚绝壁
夸张
道 之 惊
飞湍瀑流争喧豗
渲染风光 险
砯崖转石万壑雷 动 感觉 的奇险
这第二叹,是在叹蜀道之“险”——山水险恶
烘托、渲染(以景衬情)的手法营造出蜀道上苍 凉孤寂的气氛的句子
但见悲鸟号古林,雄飞雌从绕林间。又见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 运用夸张,由静景到动景,写山峰之高,绝壁之 险,渲染了蜀道上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课件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课件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话通过黄鹤和猿猴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险峻和难以逾越。黄鹤是高飞的鸟 ,猿猴是善于攀爬的动物,但在蜀道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从而突出了人的渺小和无奈。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两句话通过描绘诗人攀登蜀道时的艰难和疲惫,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和人生的 艰辛。同时,“坐长叹”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史的感慨,又抒发了诗人的壮志凌云。
03
对比烘托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情感的表达。如“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通过对比黄鹤和猿猱的飞行难度,来烘
托出蜀道的艰险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05
《蜀道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唐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风格
01
《蜀道难》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
力,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展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02
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蜀道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以豪
放的诗风和生动的描绘,赋予了蜀道以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唐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03
《蜀道难》在诗歌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上的创新,对唐代诗
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手法鉴赏
夸张手法
想象丰富
对比手法
李白在诗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等,通过极度夸张的语 言表现蜀道的艰险和人生的艰辛,给 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丰富著称,《蜀道 难》也不例外。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描绘了蜀地的山川、草木、鸟兽等自 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 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 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 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 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 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 的山水画卷。
课文简介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 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 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 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 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 虑和担心。
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 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 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 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 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 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 ,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 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 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 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第三段重要词语:
①夫:人 ②当:挡 ③或:如果、倘若 ④匪:同“非”,不是 ⑤朝……,夕……:互文见义 ⑥虽:虽然 ⑦长:深深 ⑧西:向西(名作状)
*文段分析 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
第三段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 生战祸,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主旨)。
*文段分析
•这一段写蜀中剑阁的寓意何在? 明确: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志。说
整体把握
开篇:一显主旨句
一叹 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可畏
照应:二显主旨句
景物凄清—— 以“何时还”起
山恶水险


剑阁险要 三叹战祸之烈:申戒
人祸之惨——以“ 早还家”结
结尾:三显主旨句
*文段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 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 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①但:副词,只 ②从:动词,跟随 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去:介词,距离 ⑤盈:形容词,满、足 ⑥倚:动词,靠 ⑦湍:名词,急流 ⑧砯:拟声词作动词,冲击 ⑨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⑩胡为:为什么
*文段分析
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 句渲染惊险气氛。《 Nhomakorabea蜀
请欣赏:
道 难
此曲只应天上有

读音纠正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绕(yíng)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
蜀道难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 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 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 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 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 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 思想。
阅读扩展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比较《蜀》诗与《送》诗的异同点。
阅读扩展 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 诗是五言律诗。(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 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送》诗是借蜀道的艰 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 于追求仕途功名。(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 飘逸,《送》诗清新俊逸。
*文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蜀道之难。 第一自然段可分几层叙述?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 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 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文段分析
•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 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引用远古蜀君开国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 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表达诗人 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赞 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 与朝廷对抗,发动战争,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 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暴尸山野,流血遍地” 的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 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 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 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 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 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 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 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 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 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 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作者介绍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 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 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 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 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 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 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 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 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 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 著作有《李太白集》。
*文段分析
•“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
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 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 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 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 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 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 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 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总结特色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 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 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 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 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的作用。
*文段分析
•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如何把想象、夸张和反衬融为 一体的?
明确:这几句主要是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 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 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 险。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是从星 星中穿过,还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第二段重要词语:
噫吁嚱,危呼高哉!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万 夫一 莫夫 开当

剑门关
*第一段重要词语:
①危:形容词,高 ②于:介词,比 ③何:副词,多么 ④塞: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⑤横:动词,横渡,横穿 ⑥钩连:动词,沟通相连 ⑦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⑧尚:副词,尚且 ⑨度:动词,越过 ⑩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