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合集下载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上很多事件,有被视为必然性的,也有被视为偶然性的。

历史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则性,它是一种可以从前因的发展趋势中推断出后果的概念。

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必然”事件,其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确定其结果,但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一定的条件下,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力和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料的。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与偶然的焦点,并互相交织。

一些事情可能会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不同的条件,事情发展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偶尔也可能结果大不同,这就是偶然性。

例如,曾经有一场东西战争,由于它太远,欧洲的强权都没有注意到,所以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可以说,历史的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也有某些无法预测的偶然性,历史的发展会由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部分组成。

历史的发展是把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同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再加上几百年来人类的不断创新及不同历史背景等,才有了今天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必然与偶然,这就是客观历史规律,我们应勇于总结历史经验,创作科学的历史文章,为促进神州大地的长治久安大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老覃讲历史个人发现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有两个惊天的规律,一个偶然,一个必然。

1. 偶然规律:也属惊人的巧合,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为一段,再从隋到宋金对峙为另一段,两段历史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秦对应隋。

都是由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实现全国大一统,即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坚。

都制定了一些开创性的制度,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实行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引领后世。

都是二世而亡,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且这两者都是史上有名的昏君。

都修建了“过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宏伟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

汉对应唐。

这两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座高峰,是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强大的两个阶段。

一个“犯我强汉者,非远必诛”,一个“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都有不止一位明君,两汉的文景帝,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都开创了文化繁荣的局面,以汉赋唐诗为代表。

都衰落于藩镇割据,诸侯混战。

魏晋南北朝对应五代十国宋辽金。

都是中原的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长期混战。

这其中又出现一一对应,两晋对应北宋,两者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强大,领土都覆盖了中原地区;南北朝对应南宋和金,都是汉族政权偏安一隅,南朝的宋齐梁陈跟南宋一样,被北方少数民族赶到长江南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2.必然规律:气候的变化很大程度影响了朝代更迭。

从中国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有4个气温急剧下降的阶段,笔者称之为“冷期”。

而按照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一遇到“冰期”,北方游牧民族必将南下,祸乱中原。

第一个冰期,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北方犬戎因为受不了寒冷,不断南下入侵,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第二个冰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五胡乱华”,实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个冰期,两宋时期,也是因为气温下降太快,北方的契丹和女真人不得已南下抢地盘,与中原王朝战火连连,也由此诞生了杨家将岳飞这些彪炳青史的人物。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

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2.家国情怀:通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3.史料实证: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的修建、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等情境和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学生了解其过程,分析秦的速亡原因,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授】一、秦的统一【师】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教材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1.条件生:(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1T17:03:26.5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1月1期作者:柏莉[导读] 本文系2021年普洱市思茅区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1SMQ0026柏莉云南省思茅第一中学本文系2021年普洱市思茅区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1SMQ0026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1-032-01一、案例背景482班是一群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又喜欢聊天的班级,虽然他们属于第二层次的班级但学习专注力不够。

作为一堂常规新授课,我这个拥有13年教龄但初次面对统编版而且对学生不甚熟悉的老师心中有些压力。

本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 3 课。

内容上承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接第 4 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一目“秦朝的统一”主要介绍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秦朝的暴政”主要介绍秦朝两代君主的暴政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危机。

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主要介绍陈胜、吴广首义,秦朝速亡以及楚汉战争。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秦开创大一统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因此,基于既要避免与初中课程知识雷同,又要契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更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等的考虑,本课的设计比较侧重学科思维、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通过分析史料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案例主题本节课围绕秦朝的统一(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的速亡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春秋战国末年,国家分裂多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此结束诸侯割剧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的互补造成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资条件。

战国末年,各诸侯国大多废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社会基础。

同时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战争或经商,各民族进行融合。

同时广大的贫苦人民也渴望统一,结束战乱。

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至于秦国能最终统一中国,有其历史必然性:一、秦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变革,并且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之始参与中原角逐,乃在秦穆公之时。

秦穆公德才兼备,又善于纳贤,先后寻觅重用百里傒、蹇叔、由余。

这些人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功臣。

在秦晋崤之战后,能主动承担罪责,并继续重用打了败战的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

最终依靠三人伐晋,以报崤之仇。

后又“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为秦能统一奠定了根基。

秦穆公之后第二个重要的的重要人物是秦孝公。

孝公锐意改革,于是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同时也颁布了历史著名的求贤令。

卫国的公孙鞅闻令来到秦国得到重用,并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颁布法津,“令民为什伍“,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

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

惩治游手好闲之徒。

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立国之本。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

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把秦国的国都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武屯镇古城村南)迁到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进行第二次变法,其内容主要有:(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旧的井田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秦统一原因的探究,初步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雄踞崤函,坐拥雍州”的优越性、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时间轴梳理秦朝从统一走向失败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秦朝兴亡的时空脉络。

3.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自豪感;秦朝建立后,它开疆拓土的伟业,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含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难点: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含义与区别,官僚政治的意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中央:①确立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成功统一了当时的七个诸侯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本文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背景、导致统一的原因以及统一天下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背景是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成了七个相互敌对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和战争,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动荡,也为秦始皇的统一提供了契机。

其次,导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秦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备了强大的实力。

秦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统治能力。

其次,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周边的诸侯国,逐渐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

最后,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还采取了重要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使得整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更加一致。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首先,秦始皇的统一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状态,恢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对于人民的生活和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统一中国提供了范本。

此外,秦始皇统一天下还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汉字的规范化和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整合。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通过对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七个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和重要性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秦始皇统一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王朝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作者:李曼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2期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促进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秦国统一六国后,不仅疆域发生了变化,而且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统一六国前,秦国是东周战国中的诸侯国,政治体制上采用分封制,统一六国之后,秦朝则是大一统的帝制王朝,政治体制上采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这和经济基础层面的转变有着根本性的关系,最终可归因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是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但也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农具而言,铁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

同时,牛耕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劳作的辛苦程度,也使耕作效率大为提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体现到生产关系上,比如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出现,这些都为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秦国的商鞅变法春秋时期,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实力并不算很强大,秦穆公东征西讨,为秦国疆域的稳定以及日后的统一全国铺下了基石,而真正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并逐一消灭六国的是商鞅变法。

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开展了各项变法活动,如李悝变法等,但具有彻底性的变法则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变法,既涉及经济层面,也涉及政治、军事层面,对秦国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的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工,以军工大小作为爵位授予的唯一依据。

这一变法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

此外,迁都咸阳、郡县制的推行等,都使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在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秦国具有了一统天下的经济实力,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

3.渴望统一的社会心理从周到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不仅体现王朝之间的更替,而且体现时代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作者:史景峰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12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

虽然历史的假设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假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如果大胆推测荆轲刺秦王成功,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但是秦统一中国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延缓或推迟秦统一中国的时间。

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

一个钉子可以改变战事的成败,历史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事情的进展。

我认为不能以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来推论未曾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事件进行有益的探讨。

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有秦、齐、赵、楚。

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秦和齐。

齐国文明发达,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国在地理上有着很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文化上,齐国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

假设齐国统一六国,我们的文化底蕴将是另一番情景。

但是齐的统一毁于一件偶然的事件。

齐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猜忌,弱小的燕国率领诸侯几乎灭掉不可一世的齐国。

在国家命运攸关的时候,重要人物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形势的发展变化。

燕国凭借乐毅几乎灭掉强大的齐国,但是伴随重用乐毅的燕昭王的去世,形势逆转,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

齐国的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击败燕军,随后收复齐国的全部国土。

齐国实力大损,已没有统一六国的能力。

明代学者张燧说乐毅:“兵久于外,而燕人无怨心,诸侯无异议。

其所以镇抚内外,必有道矣……使毅不遭惠王之隙,以燕、齐之众而临二城,磨以岁月,虽田单之智,将何能为乎。


秦自从商鞅变法,实力大增。

后来,秦虽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但是它在统一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秦发动上党战役,是一件偶然事件,“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秦遂把矛头对准赵国。

赵国是四战之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很强。

秦国派大将王龁攻赵,赵国派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迎战。

针对秦国速战速决的思想,“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熟知当前敌我的动态,知道如何保存自己,战胜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