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村庄的土改纪实看农村女性解放
土地改革时期的小故事

土地改革时期的小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在华北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大爷的农民。
他家世代为农,却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租种着地主的土地,每年辛苦劳作的大部分成果都要交给地主,自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土地改革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小村庄,工作队进村宣传政策,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李大爷一开始还有些不敢相信,他害怕地主的报复,也担心这只是一场空欢喜。
工作队的同志耐心地给李大爷和其他村民讲解政策,告诉他们这是共产党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土地耕种。
慢慢地,李大爷心里的顾虑消除了,他积极地参与到土地改革的工作中。
分地的那一天,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李大爷分到了好几亩肥沃的土地,他抚摸着土地,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下好了,这下好了,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地了。
”在南方的一个乡村,有一位年轻的农民叫小王。
他家人口多,但土地少,经常吃不饱饭。
土地改革开始后,小王主动加入了农民协会,帮助工作队丈量土地、清查地主的财产。
有一次,地主企图暗中破坏土地改革,威胁小王让他不要多管闲事。
但小王毫不畏惧,他坚定地说:“这是为了我们农民自己的利益,我不怕你!”在小王和其他村民的努力下,土地改革顺利进行,小王家也分到了足够的土地。
从此,小王一家辛勤劳作,日子越过越好。
他还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土地,给了我们新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在东北的一个农村,张大妈家一直受到地主的欺压。
土地改革时,张大妈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地主的恶行。
她积极参与斗争,为自己和其他农民争取权益。
分地后,张大妈家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上了庄稼。
收获的季节,看着满满的粮仓,张大妈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多粮食,这都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
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
这就是从1950年冬季开始的那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鉴于解放后的新情况,《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此外,对小土地出租者也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不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建立了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
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实行土改后,白瓦房村的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
就从现在某些地块的名称仍然能看出那年代的影子。
如老纪大岗、白永河大岗、老温大坡。
老纪大岗的由来就是一个实例:土改后土地归了农民自己,虽然老纪家刚刚结婚,但他年轻气盛,有得是力气。
虽然他分到了五亩地,不够他干的。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承载着国家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进程中,妇女们为争取平等权益、解放自己而奋斗。
从晚清时期开始,女性解放运动异军突起,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力。
首先,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掀起了新的思想浪潮。
这场运动呼唤了妇女争取平等、追求独立的呼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众多女性媒体人如陆小曼、孙漫红等通过发表文章,向广大妇女普及妇女权益,并传递妇女解放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晚清时期觉醒的女性有效参与社会运动,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力量。
其次,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
妇女的解放需要通过知识的获取和自我提升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解放运动为中国教育体系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曾子凌、陈寅恪等教育家主张普及女子教育,提出了以女性解放为目标的女子教育改革方案。
这些教育家通过推广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妇女精英,提供了解放和变革的思维和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女性解放运动引领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妇女劳动力一度备受剥削和压制。
然而,女性解放运动带来了革命的变化。
女性积极参与洗衣、新教育事业等行业,并积极争取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权益。
此外,女性解放运动还勉励妇女争取平等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
这些努力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工作热情和投入,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
最后,女性解放运动在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才情和智慧的女性,但她们往往受到封建迷信和不公正的待遇。
女性解放运动使得这些女性开始走出封闭的家庭,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女性大学生、作家、艺术家等的涌现,发展了中国当代的文化产业。
女性解放运动维护了女性的权益,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多元。
总之,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为社会变革注入了活力和力量。
在这场运动中,妇女们不仅争取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女性解放运动相互依存,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一、引言(1)背景介绍(2)研究问题(3)研究意义二、《红高粱》的文学特征(1)小说的叙事结构(2)小说的主题思想(3)小说的语言表现(4)小说的人物形象三、《红高粱》的历史背景(1)解放战争背景(2)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背景(3)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背景四、《红高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1)小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2)小说的启示与警示五、《红高粱》的艺术评价(1)文学价值(2)美学价值(3)社会价值六、结论(1)小说的创作历程与成就(2)小说的意义和影响(3)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摘要:《红高粱》是由莫言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获得1987年毛泽东文艺奖金奖,1988年茅盾文学奖,1991年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等多个文学奖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红高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中国。
小说以一个山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中国农村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小说以一个村庄的三个代表性女性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无尽的人性悲欢。
小说中,董卓瑶是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显赫家庭,国共内战爆发后,父母相继离世,她被迫嫁给一个革命军官,但这个军官死了。
董卓瑶之后成为了一个孤女,没有人管她,要想活下去自己也得想办法。
她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才智在乡下生活下来,并与高家庄的三个男人展开爱情纠葛。
其中一个男人刘连昌虽然身世平凡,但善良、体贴,是董卓瑶心中的真爱。
但在阶级分化的农村中,他们的感情遭到了坚决反对。
另外两个男人之一是姓高的富翁,他有豪门背景,拥有巨大的势力,但其人品却十分卑鄙狡诈,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占有董卓瑶;另一个人是高家庄的庄主高耀云,他身负着重大的秘密,却因为对董卓瑶的渴望而让自己陷入了去势。
小说中另一位女主角是阿香,她出身贫苦,但她坚强勇敢,拥有无比的智慧和胆识,经历了许多的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女英雄。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种种艰辛与挣扎。
以下将从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以及当下的女性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清朝时期,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女性被严格束缚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之下,家庭地位低下,思想意识受限,鲜有独立自主的权利。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霾之下,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解放运动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女权思想为中国女性的解放争取了更多的空间。
各种倡导平等、自由的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争取自身的权利和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开始逐渐觉醒,走上了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
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妇女争取权利的高潮期。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的女性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政治活动,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在社会发展、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为中国女性的地位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日益提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尤其是在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女性的贡献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国女性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能力。
当下的中国,女性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女性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保障女性权益,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女性发展,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女性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色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封建社会到当下的改革开放时期,女性的地位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农村妇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建构。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中,妇女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主要负责人,她们的形象往往是勤劳贤良、朴实善良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形象主要是以“家庭妇女”为主。
她们承担着家务劳动和农田劳动,是家庭生活的支撑者和维护者。
在这一时期,社会普遍认为农村妇女应该以贤良淑德为美德,她们的形象往往被理想化为孝顺、勤俭、忍让、贤惠的理想家庭主妇。
这种妇女形象的建构在传统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成为了妇女们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活似乎就围绕着这样的形象展开,缺乏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妇女形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她们开始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中解放出来,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
在这一时期,农村妇女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权力,她们的形象也逐渐转变为独立、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形象。
她们参与到了农村的生产建设中,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她们的形象也被理解为努力拼搏、勇敢坚强的形象。
在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生产劳动的参与,农村妇女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不公等。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妇女的形象又出现了新的困境。
她们不再被理解为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家庭主妇,也不再被理解为努力拼搏的现代女性,而是成了社会制度下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形象被认为是无助、苦难、辛酸的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次新的变迁。
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得农村妇女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
她们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有机会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
在这一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逐渐被理解为开放、自信、积极向上的现代女性。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忆录27)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忆录27)第二章老城轶事第十四节蓟县城初次解放与顽军进攻1945年9月17日,八路军攻下蓟县城,战斗结束后,八路军的攻城部队全部撤走了,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和区政府,由乡下迁到城里来办公。
县城里又恢复了只有警察(当时称公安队)没有军队的平静生活,蓟县城里变成了解放区。
对此蓟县城里的老百姓俗称为蓟县城的“头次解放”。
同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之后,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国社会进入了“和平民主新阶段”。
因为老县城的城墙和城楼在战斗中遭到严重损坏,多处坍塌的城墙裸露出片片土墙基,城门楼也成残墙断壁房倒屋塌,看起来十分不雅。
大概因为不需要打仗了,城墙没有修复的必要了,人民政府就组织老百姓拆城。
城楼上的柁木檩架等木料和城墙外皮的砖石,谁拆走归谁。
这样的便宜事老百姓能不干吗,很快就把城墙外面的大砖、城门洞里的木制“城门”(门扇)和残破的城楼子都拆走了,只剩下城墙和城门洞的土墙胎。
这下子就把一千多年来,“城门”早晨开晚上关的习惯彻底改变了。
城里人出城种地,不但没有人在城门口检查“良民证”了,而且还可以从土城墙坡踩出羊肠小道,走“近路”出城耕种土地了。
当时,共产党的这一举措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
共产党进城后,除了用拆城墙的方法从地理位置上解除对城里老百姓的禁锢,还从政治上进行了重大变革。
一、建立新型政权,进行土地改革。
自古以来,蓟县城里各村的基层干部——地保、保长、甲长等都是由大财主担任或指派的。
共产党进城后,先在城里各村废除保甲制,原来的保长甲长统统取消了。
新政府在穷苦民众和男女青年中发展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在村里建立党支部、团支部、民兵队和妇女会等组织。
新的村干部是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民兵队长、治保主任和妇女主任等,都是由穷人中选出来的。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
新政权建立后,政府组织群众开展了清算汉奸、恶霸、特务运动,以及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
在八路军攻打蓟县城时,有的汉奸特务伪军头子被打死了,有的在夜里从城墙上用绳索溜下城墙,偷偷溜走了。
关于西南地区的土改情况和经验 全文

关于西南地区的土改情况和经验全文西南地区土改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放战争胜利后,对农村进行的一场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消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
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域,土改对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改前,西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封建地主阶级严重剥削农民,农民生活困苦。
土地被少数地主垄断,大部分农民只能靠打零工或租佃土地为生,生活贫困。
土改运动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党组织深入农村,组织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与土地的重新分配。
土改通过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将土地归还给农民,消除了地主的剥削,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能力。
土改还在西南地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土改后,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
农民之间的土地交流和合作也得到了促进,农村经济逐渐实现了规模化和社会化。
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土改还对西南地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改使农民从封建地主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农民开始参与地方政权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
总的来说,西南地区的土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一经验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南地区的土改经验为我们今后的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个村庄的土改纪实看农村女性解放提要:《翻身》一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土改时期一个村庄的革命,还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同时对农村女性社会生活,家庭婚姻生活和参与政治的活动做了详细的记述,而这些普通事件的背后,是农村妇女利用土改这一良好时机,努力实现自身经济、政治、家庭生活上翻身的事实,是女性解放过程中的重大跃进。
关键词:《翻身》;土改;女性解放一、引言《翻身》是一本由美国人William·Hinton(韩丁)所著的关于中国土改时期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
韩丁在一九四八年春天以观察员的身份,亲身经历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
近代以来,女性解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对妇女解放涵义的理解逐渐鲜明起来。
“社会解放指女性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类的解放;个性解放指女性从自身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个体生命的解放;阶级解放指女性从不合理的阶级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类全体的解放。
”[1](P118)在韩丁的《翻身》一书中,描写了几个相当典型的女性解放形象:政治觉悟较高的妇女主任胡雪贞;试图投机取巧的王老太;不断翻新花样保护自家财产的富农寡妇王凤只;力争离婚权利的申仙娥。
二、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经济上的无权状态,成了决定女性处于卑弱与从属地位的根本因素。
”[2](P575)但是,这不能证明女性在生产劳动中占有很小的份额,她们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家庭劳动,甚至在个别的家庭担任着主要劳动力的责任。
实际上,只有“人类社会男人与女人两大主体的相辅而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3](P56)《翻身》中的王从来媳妇即是经济上翻身的典型。
这位九岁被卖为童养媳的苦命人,受尽了婆婆及王来顺夫妇的百般刁难与摧残。
一九四五年底,在批斗王来顺的过程中,从来媳妇一马当先,表现出了昂扬的斗志。
在极度愤恨之际,“从来媳妇从自己瘦弱的身上解下一根腰带,和她儿子一起,用腰带和拳头痛打王来顺。
从来媳妇一边打一边喊,‘你打了我六年,今天我要报这个仇。
先前你一点不顾我们死活,你睁着两眼不认识我们,现在我也不认得你,现在轮到我了。
’”[4](P157)批斗会结束后,王从来一家立刻得到了十间房子,九亩地。
土地的获得对无地的王从来媳妇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她感觉自己彻底翻了身。
拥有土地就成了妇女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基础,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女性也能得到土地,但是她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的政治意识在土改中觉醒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的主要作用在于“相夫教子”。
大多数的劳动妇女是没有在古代是没有机会获得政治地位的,她们只是以“她们的社会劳动与活动以及由此得来的经济收入为她们在家庭中赢得了一定的地位与权力。
”[5](P596)《翻身》中的妇女主任胡雪贞是农村女性热心参与政治的典型之一。
她年轻时差点被父亲卖了抵债,十六岁时嫁给了一个穷汉,丈夫赌博输掉了所有的钱,她被迫沦为乞丐,眼睁睁的看着三个孩子死在他的面前。
解放和清算运动使她分到了衣服、棉被、土地和房子。
“虽然她不敢在大庭广众前讲话,不敢冲上去揍那些狗日的地主,可是她知道这些果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斗争获得的。
所以她每次开会都会参加,并且支持那些积极分子。
”[4](P199)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一个出色的革命干部并结了婚,在新婚丈夫的鼓励下,胡雪贞开始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在运动中处处带头,被选为妇女会的小组长,后来提拔为张庄的妇女主任,并被发展为张庄的第一批党员。
在村政机构建设中,村里许多贫农都选那些干部们认为最积极,最可靠的带头人做候选人,在西南片,胡雪贞在妇女当中得到的票数比仅次于她的候选人多出一倍,“这表明她的声望一天天高起来。
”[4](P505)除了因为对共产党的感恩和丈夫的鼓励而参加政治生活的胡雪贞外,乡村中还活跃着像王老太这样的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参加政治生活的人。
王老太代表着乡村中的一股势力:她们封建守旧,在孩子长大以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处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她们对乡村中的人情世故非常了解,看不惯有悖伦理纲常的行为出现;她们由于贫困而自私自利,参加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为自己的小家谋得利益;她们仗着自己在村中呆的时间长,辈分教长而感觉应该有某方面的特权,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她们通常会表现为气急败坏。
王老太在死去了第一个丈夫之后,一路逃荒来到山西嫁给了一个脾气不好的长工。
由于这个长工岁数太大,不能干活,王老太靠一个人捻线和织布的钱供她十八岁的儿子在县城里念书。
由于王老太家没有小孩子,不会影响开会,所以她对各种会议都非常热心。
“可是为什么破上功夫去开会哪?说起来,还不是图着长些见识。
”[4](P335)王老太即使在开会发言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忘记手中的活计。
在党员“过关”会代表的选举中,王老太的票数排在妇女代表的第二位,这也部分肯定了她对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
虽然有些人对她不满,认为:“王老太非常自私,她的脾气很坏,谁触犯了她,她一跳三尺高。
”[4](P384)但是这并不影响王老太在“过关”会上的表现。
但是,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王老太自私的一面逐渐暴露,她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渐下降。
“很明显,她的邻居开始讨厌她那种一心(下转第37页)(上接第29页)想从运动中捞点什么东西的想法,也讨厌她对那些达不到她所定的严格道德标准的人们所做的严厉谴责。
”[4](P505)王老太的自私在以后的阶级重新划分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当她得知自己被划为中农时,他很生气“谁都看得出来,要得点东西是没指望了。
”[4](P518)而在成分升级运动中“她本来打算搞点靠近村子的好地,还要给她儿子和新媳妇添几间房。
”[4](P557)但是她的计划破产了,在力争之后还是无用。
“最后她骂了一句,拿起小凳子,气冲冲地扭回家去了。
”[4](P557)从初期热情地参加会议到对各项活动的不满,王老太为儿子添几间房,几亩地的想法破灭了。
与一直参加活动,认真工作,支持率不断攀升的胡雪贞相比,王老太的失败只能说明了随着土改的逐步深入,农民思想觉悟的逐渐提高,对传统封建思想的认同感不断下降。
王老太之类的女性参与政治的目的主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同时也维护乡间旧有的社会统治秩序,使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条款不致流失,但是,她们能从家庭中走出来参与乡村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四、农村婚姻自主权在土改中得到增强中国古代妇女基本道德准则的“三从”之道“严格规定了妇女在人生各个阶段和扮演各种家庭角色时的卑下、服从地位。
”[6](P596)申仙娥的经历更能说明土地改革锻炼下的女性对抗家庭暴力及封建传统的勇气。
结婚之后,公公和丈夫“他们按照传统的习惯,像对待奴隶那样地驱使和殴打她。
”[4](P265)因为这些,在妇女会的支持下,申仙娥坚定地说:“我决心和他离婚。
”【4】(P535)但是,离婚在张庄来说是第一次,这件事要考虑全村人的态度,大多数男人和老年妇女都会反对这样做,十七岁的申仙娥给张庄人出了个天大的难题。
同情申仙娥并且厌恶王雨来父子的妇女会成员除极少数外,都支持仙娥离婚,这表明了女性为追求自身的权利,在对封建传统做斗争时达成了共识。
离婚的问题在韩丁离开张庄前仍没有解决,斗争仍在继续。
“许多的情况表明,解放并没有使婚姻自由,也没有使作为婚姻自由基础的妇女的财产权得到保证。
东关有一个妇女被迫嫁给了一个复员军人,干部说:‘这个人为我们打了好多年仗,要是没有他出力,大伙怎能过上太平日子?我们应该给他找个媳妇报答他。
’当这个妇女拒绝时,人家就命令她到群众大会上做交代。
”[4](P466)婚姻自由的斗争一直被认为是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农村这样一个思想文化落后,传统封建思想较浓的环境中生存的妇女在土改运动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无意识的为婚姻自由的斗争,不仅是思想意识觉醒的体现,还是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形式。
五、小结“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逐渐淡化。
土地改革在一瞬间击垮了延续数千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阻断封建传统观念对农民的影响。
暴风骤雨似的政治运动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的改变整个社会面貌,但是暂时被压抑的、未根除的传统因子会在适宜的温度下重新发芽成长。
这也是解放后农村政策出现多次反复的原因。
城市中的女性解放是一个持久的逐渐前进的过程,但是在农村这个情况却有所不同。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处在受压迫的地位,在农村中进行各项运动的时候,她们有可能在政策的引导下做出解放自己的行动,但是由于农村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及传统思想的牢不可破依然禁锢着广大农村妇女的思想,使她们不能像城市女性那样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触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解放自己。
这也是农村妇女与城市女性自身解放的差异所在。
参引文献:[1]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么-五四时期对女性解放涵义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05).[2]吕美颐.《中国社会群体研究之四—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群体》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曹智荣.中国农村女性地位的嬗变及其社会心理—性别平等视野下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8).[4](美)韩丁著,韩倞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记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0.[5]高世瑜.《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之五—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M].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高世瑜.《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之五—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M].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7]陈慧.从建国以来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嬗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