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接触者观察期

合集下载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观察期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观察期

流行性出血热
7~14天
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止
不检疫
钩端螺旋体病
1~30天
7~13天
隔离至症状消失,应注意尿的 不检疫 消毒处理,防止接触传播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伤口痊愈、 医学观察8天,与患者 痂皮脱落为止,其他类型患者 和病者接触之物品应 在症状消失后细菌培养2次阴 进行消毒 性后取消隔离 患者须住院隔离 不检疫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3~42天 副伤寒2~15 天
12~14天
8~10天
潜伏期末即可排菌;病人 从大,小便排菌,相当一 体温正常15天可解除隔离, 部分病人在恢复期仍可继 可热退后5天和10天作2次大 续排菌2~3周,少数在1 便培养,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年以上,甚至终身 发病前10天至病后4周均 有传染性,少数可达4个 隔离期不少于病后40天 月
炭疽病
12小时~12 天
1~3天
狂犬病
12天Hale Waihona Puke 1年或 长至5年 4天~数月或 更长
30~60天
阿米巴痢疾
10~18天
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连续三 对饮食行业从业人员 次检查滋养体及包囊阴性解除 进行包囊检查、阳性 隔离 者停止工作进行治疗 医学观察21天,副伤 寒为15天,饮食行业 人员观察期间应送大 便培养一次,阴性者 方可工作
7~10天
白喉
1~7天
2~4天
猩红热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间日疟 疟疾
1~12天 10~21天 8~30天 4~21天 10天~数月
2~5天 15天 14~21天 10~14天 14天
疟疾 三日疟 恶性疟 登革热 布鲁氏菌病 10~45天 5~12天 3~15天 3天~1年左 右 5~46天 30天 10天 5~7天 7~14天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空气、粪便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和管理办法各不相同。

下面将就常见的传染病进行详细介绍。

1.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天,最长可达7天。

-传染期:从出现症状前1天就开始传染,症状出现后7-10天内最具传染性。

-隔离期:一般建议患者发病后至少隔离5天,或症状消失48小时(无热、无咳嗽)后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如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管理办法:鼓励接种流感疫苗,及早发现患者并给予合适的治疗。

2.麻疹:-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

-传染期:自发病前4天至皮疹消退后的第4天,最具传染性是在出疹期前后3天。

-隔离期:麻疹病例应隔离至发热及出疹后的第4天,或解痉后3天。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如出现发热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管理办法:麻疹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此病的有效措施。

3.结核病:-潜伏期:一般为2-8周。

-传染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前至少持续2周具有传染性。

-隔离期:治疗后痰菌阴转,连续三次痰菌阴转后可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劝告接触者就医,接受结核菌感染相关检查。

-管理办法:加强结核病的筛查和治疗,建立有效的隔离措施和感染控制措施。

4.感染性胃肠炎(如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

-传染期:自发病开始至症状消失后2-3天,病毒排出期可长达数周。

-隔离期:密切接触者需在患者病程结束后1周内暂时避免与他人接触。

-接触者观察:观察接触者是否出现相应症状。

-管理办法: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尽量避免食用可能污染的食物和不洁的水源。

以上仅是部分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和管理办法的介绍。

对于不同的传染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早期发现、隔离治疗、个人防护、做好环境消毒等,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观察期等.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观察期等.
严密观察,长期追踪,非典SARS冠状病毒
2--12日4--5日呼吸道病人痊愈2周医学检测7天84、含氯消毒禽流感(乙
H5N11--7天2-4天消化道、呼吸
潜伏期至病愈
应立即采取隔
医学检测7天加热、极端的
甲型H1N1(乙
H1N1一周、或一周多呼吸道发病前一天至
发病至症状消
医学检测7天乙醇、碘伏、手足口病(丙
伤寒和副伤寒(乙伤寒3~42天12~14天消化道潜伏期末即可
体温正常15天
医学观察21天,副伤寒急性出血性结
肠道病毒(E数小时~5天1~2天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播至少7~10天2天75%酒精、84脊髓灰质炎(乙3~35天7~14天消化道发病前10天至
隔离期不少于
医学观察20天,对5岁以艾滋病(乙6个月~10年9~10年体液血中检出HIV应立即采取隔
1~10天3~4天呼吸道潜伏期末即有
临床症消失后
医学观察7天对寒冷、干燥流行性感冒(丙类数小时~3天1~2天呼吸道潜伏期末出现
退热后2天在大流行时,
含氯消毒剂麻疹(乙麻疹病毒6~21天,被10~11天呼吸道患儿从接触麻
隔离至出疹后
医学观察21天
日光紫外线5风疹(丙风疹病毒14~21天呼吸道潜伏期至出疹
戊型2~9周6周消化道发病前2周至自发病起隔离
医学观察45天
细菌性痢疾(乙数小时~7天1~3天消化道潜伏期末即可
临床症状消失
医学观察7天讲究卫生、注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病名病原体潜伏期传播途径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期
消毒方式最短~最长常见
流行性脑脊髓
脑膜炎双球菌
流行性乙型脑
乙脑病毒4~21天10~14天呼吸道病毒血症时间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传染病是指通过微生物、病原体或其他感染因素引起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以及接触者的观察和管理办法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相关信息。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SARS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传染期通常持续8-10天,但也有可能延长至14天。

隔离期持续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以及呼吸道症状消失。

接触者观察期一般为患者发病后的10天内,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管理办法包括佩戴口罩、维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进行手卫生等。

3.麻疹: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8天,传染期从发疹前4天开始,到发疹后的4天结束。

隔离期持续至疹期结束。

接触者观察期一般为患者发病后的21天内,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管理办法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接种麻疹疫苗等。

4.登革热: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传染期从发病的第3天开始,持续至病情改善前的2-3天。

由于登革病毒可以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没有单独的隔离期。

接触者观察期一般为患者发病后的14天内,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管理办法包括个人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消除蚊虫繁殖源,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

在接触者管理方面,一般采取以下措施:1.密切接触者:对于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疾病症状。

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一般接触者:对于与患者有一定接触的人员,应进行普通观察,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3.接种疫苗:对于特定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接触者应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总结起来,了解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以及接触者的观察和管理办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人们应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维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佩戴口罩等。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患者隔离治疗期及接触者观察处理期一览表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患者隔离治疗期及接触者观察处理期一览表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可用活疫苗进行快速免疫。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
数小时
7
密接接触者医学观察10天。
甲型病毒性肝炎
30
14
45
自发病之日起3周。
密切接触者检疫45天。
乙型病毒性肝炎
60~90
45
160
急性期隔离至HBSAG阴性。恢复期不转阴者按HBSAG携带者处理。
急性肝炎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45天并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幼托机构发现病人后的观察期间,不办理入托、转托手续。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患者隔离治疗期及接触者观察处理期一览表
病名
潜伏期
患者的隔离治疗期
接触者观察及处理期
常见
最短
最长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10
14
隔离期3~4周(待定)
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来自疫区人员医学观察2周。
脊髓灰质炎
5~14
3
35
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第1周未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第2周以后为消化道隔离。
隔离至症状消失。
接触者不检疫。
人-猪链球菌感染
1
1小时
2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天。
水痘
14~16
10
24
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手足口病
3~6
隔离至热度、红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但不少于发病后10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周
1~3
数小时
4
热退后2日解除隔离。
大流行时集体单位应进行医学观察,出现发热症状时应早期隔离。
流行性腮腺炎
14~21
8
30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染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潜伏期。

潜伏期指的是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

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各异。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通常为 1 至 3 天。

在这段时间里,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开始繁殖。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3 至 7 天。

患者在潜伏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异常,但已经具备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麻疹的潜伏期相对较长,约为 7 至 21 天。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早期发现病例。

如果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在潜伏期过后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症状能及时就医。

另一方面,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也非常关键,有助于确定感染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接下来,说说隔离期。

隔离期是指将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与健康人群分开,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时间段。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其隔离期一般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来确定。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测,确保病毒完全清除,通常隔离期不少于 14 天。

水痘患者的隔离期应从出疹前 1 至 2 天开始,直到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猩红热患者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连续 3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一般隔离期不少于 7 天。

合理设定隔离期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隔离期间,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人群的感染风险。

再来说说检疫期。

检疫期是指对可能接触传染病的人员进行观察和检验的时间段。

比如,在发生鼠疫疫情时,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检疫期一般为 9 天。

在霍乱流行期间,对可能接触者的检疫期通常为 5 天。

检疫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传播。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以及接触者观察和管理办法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以常见的传染病为例,介绍这些重要概念,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

1.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天,最长可达7天。

-传染期:从疾病出现前1天至症状缓解后的5-7天内。

-隔离期:建议恢复期后继续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3-5天。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应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并尽早就诊。

-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流感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接种疫苗等。

在流感流行期,尽量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2.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最长可达21天。

-传染期:发病前4天至出疹子消退后的4天。

-隔离期:确诊后至发疹子消退后4天,避免接触未免疫的人群。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并尽早就诊。

-管理办法: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早就诊并遵循医嘱。

3.结核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周。

-传染期:如果存在肺结核,传染期可持续到完成至少2周的标准抗结核治疗。

-隔离期:确诊后至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前两周内,避免接触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应接受结核菌感染筛查,并定期复查。

-管理办法:加强结核病患者的教育,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通过良好的通风和个人卫生习惯来预防结核病的传播。

4.乙型肝炎:-潜伏期:一般为45-160天,平均60-90天。

-传染期:乙型肝炎病毒可在感染初期至病情恢复期(包括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给他人。

-隔离期:建议治疗的患者应该继续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直到乙型肝炎病毒DNA消失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

-接触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及乙肝病毒相关指标。

-管理办法:定期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使用安全注射器、避免共用洗漱用品,保持个人卫生习惯。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在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了解疾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进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一、潜伏期潜伏期指感染病原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间的时间段。

在潜伏期内,患者通常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已经携带病原体并具备传染性。

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

例如,流感的潜伏期短,一般为1-4天。

这也是为什么流感病毒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的原因之一。

而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可长达数年。

在这期间,患者可能感觉身体正常,但已经感染了HIV病毒。

潜伏期的长短与个体的免疫系统状态、病原体数量、感染途径等因素有关。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对于早期发现病例、防止疫情扩散至关重要。

二、隔离期隔离期是指感染患者被远离其他人群以隔离传染的时间。

隔离期的目的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保护他人的健康。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隔离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症状隔离期和无症状隔离期。

1. 有症状隔离期有症状隔离期是指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需要被隔离的时间段。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

在有症状隔离期内,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需要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或隔离场所接受治疗和观察。

举个例子,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患者在发热和出疹期间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因此,在麻疹患者出现症状后,需要将其隔离以防止麻疹的传播。

2. 无症状隔离期无症状隔离期是指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已经感染病原体并能传播疾病的时间段。

这种传染病的隔离期通常是为了防止潜在感染者传播疾病。

例如,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患病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已经具备传染性。

因此,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隔离观察,以防止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疾病。

三、观察期观察期是指对密切接触感染者进行观察和监测的一段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最短-最长
甲型
30天
15-45天
自发病天起隔离21天
密切接触者检疫45天,每周检查一次ALT,
观察期间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HAV
乙型60-90天28-180天
急性期应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仍不阴转者,
按HBsAg携带者处理,慢性肝炎病人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

HBsAg携带者可作HBeAg 、抗—HBcIgM及HBV—DNA检查,以确定是否有HBV 复制,如属阳性应按慢性肝炎处理,不能献血。

检疫期45天。

观察期间可注射乙肝疫苗及
HBIG。

疑诊乙肝的托幼和饮食行业人员应暂停原工作。

HBV 丙型60天15-180天
至ALT恢复正常或血清HCV RNA阴转检疫期同乙型肝炎 HCV 丁型至血清HDV RNA及HDAg阴转检疫期同乙型肝炎 HDV 戊型
40天10-75天自发病日起21天检疫期60天 HEV 7-14天
4-21天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接触者不检疫
乙脑-V
2-3天1-10天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医学观察7天 ,可作咽培养,接触者儿童服
磺胺或利福平预防
脑膜炎球菌
4-12周4天-10年病程中隔离治疗被可疑狂犬病或狼咬伤者医学观察,并注射
疫苗及免疫血清
狂犬V
1-3天数小时-4天退热后2天 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
流感-V
8-12天6-21天出疹后5天 ,合并肺炎至出疹后10天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免疫低者可用丙种球
蛋白
MV
14-16天10-21天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14天医学观察21天 ,免疫低者可用丙种球蛋白
VZ-V
14-21天
8-30天
至腮腺完全消肿约21天
成人一般不检疫,但幼儿园、托儿所及部队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0天。

腮腺炎-V
1-3天数小时-7天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养2-3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饮食行业人员大便培养1次阴
性解除隔离。

志贺氏菌
2-3天1-12天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或发病后7天医学观察7-12天,可作咽培养溶血链球菌乙A 14天7-46天隔离至发热退不检疫汉滩V 5-8天
3-15天
起病后7天
不检疫
登革V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病名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登革热
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期
同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流行性感冒麻疹
常见最短-最长
15-60天9天-10年以上不隔离日常接触不需检疫。

HIV
10-14天5-23天彻底灭虱隔离至退热后12天彻底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
普氏立克次体7-14天
4-18天
隔离至症状消失
不检疫 ,进入疫区被蜱咬伤者可服多西环

莫氏立克次体伤寒:8-14天
3-60天副伤寒:6-10天2-15天
腺鼠疫:2-4天
1-12天
肺鼠疫:1-3天
3小时-3天1-3天
数小时-7天腹泻停止后6天,隔天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5天,并连续送粪便培养3次,若阴性可以解除隔离观察
O1、O139
1-5天12小时-12天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

其他类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2次(间隔3-5天)阴性。

医学观察12天,密切接触者可用青霉素、四
环素、氧氟沙星等预防炭疽杆菌
5-14天3-35天自发病起消化道隔离40天,第一周为呼吸道隔离
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间可用减毒活疫苗快
速预防免疫。

小核糖核酸V
2-4天1-7天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间隔2天,第1次于第
14病日)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

医学观察7天
白喉杆菌7-10天2-23天发病后40天或出现痉咳后30天医学观察21天 ,儿童可用红霉素预防百日咳杆菌10天2-28天可以不隔离疫水接触者检疫14天螺旋杆菌14天7天-1年以上可以不隔离
不检疫
布鲁菌
7-8天
2-14天彻底灭虱隔离至热退后15天。

彻底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10天
5-15天隔离至症状消失一般不检疫10-14天4-20天不隔离不检疫3-6天
3-13天
发病之天起7天
医学观察14天
症状消失后第5天起大便培养2次阴性或症状消失
后15天
伤寒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为15天
霍乱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
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

检疫9天 可服四环素或SD预防
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布氏杆菌病回归热(虱传)
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期
地方性斑疹伤寒
伤寒、副伤寒甲、乙病名
钩端螺旋体病百日咳炭疽白喉艾滋病
鼠疫
脊髓灰质炎黄热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副伤寒甲、乙 杆菌
鼠疫杆菌
常见最短-最长
10-15天7-30天不隔离
不检疫
森林脑炎V
4-24小时数小时-3天症状消失后连续2-3次大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同食者医学观察1-2天14-21天4-60天
隔离至热退
不需检疫
1-5天患病期间性接触隔离对性伴侣检查,阳性者应治疗14-28天10-90天不隔离
对性伴侣检查10-15天11-25天病室应防蚊、灭蚊
不需检疫7-12天病室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20-30天8-45天病室应防蚊、灭蚊
不需检疫约1年不需隔离,病室应防蚊、灭蚊不需检疫
约12周3-5个月10天-2年不需隔离,病室应防蛉、灭蛉不需检疫2-3天14小时-6天隔离至症状消失。

不检疫EV70
7-14天2天-数月不隔离
不检疫。

破伤风梭菌7天2-4天隔离至症状消失7天。

医学观察7天
18天
14-21天
出疹后5d
出疹前7天到出疹后5天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风疹-V 4-7天2-14天发病至愈后7天14天Corna-V 4天3-6天隔离患儿2周至症状消失7天肠道病毒完成化疗疗程后,痰菌检查连续2次阴性
不检疫
结核分枝杆菌5-12天2-21天
隔离2周或症状消失
埃博拉病毒2-5年
3个月-10年
麻风杆菌
急性出血结膜炎黑热病
病名
潜伏期隔离期
接触者观察期
森林脑炎新生儿破伤风沙门菌食物中毒风疹
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人禽流感肾综合症出血热三日疟
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麻风病
肺结核受各种因素影响不确定,短可
数周,长可数年至数十年埃博拉出血热淋病梅毒间日疟
恶性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