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2020年xx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关台账 目录 1.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2.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本 3.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一览表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病人,杜绝传染病的迅速蔓延。我校要求进行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医学证明查验制度。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既严格常规的管理,又全面关爱,以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效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一、各班主任要坚持晨午检制度,班主任老师应认真检查班内学生健康情况,做好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追踪,并将相关信息每日上报给学校。配合卫生部门进行疫情追踪调查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在校学生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学校医务室检查,疑似传染病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要求暂时隔离,不得再回班上课,及时通知家长接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学生一经确诊传染病后,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通知学校医务室,校医及时上报并记录。 四、有传染病患者的班级应按照传染病法相关规定,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并做好消毒预防措施。 五、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必须由医院开具复课证明,学生持此复课证明到学校,由校医复检后,方可回班复课。校医务室应将学生的诊断证明和复课证明归档,以备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查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表 学校名称: XX学校 年级 班 登 记日 期 姓 名 性别 年龄 班 级 家 长 联 系 电 话 排查 原因* 主要症状、体征 发病日期 就诊医院 排 查 结 果* 处理意见 登记人 备 注
1、排查原因*选项:①因病缺勤;②传染病早期症状(常见传染病早期症状: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皮肤黄疸等);③疑似传染病病人。2、排查结果*:填写病名3、传染病流行期间按有关文件规定做好每日病情追踪并登记。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本
法定传染病一览表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
嗜血杆菌
9天
2~23天
患者
呼吸道
普易,6月以下婴儿发病居多
冬春季
有
自发病日起隔离30天
或隔离至痉挛后21天。
20
白喉
白喉
白喉杆菌
5天
1~7天
病人和带菌者
呼吸道
人群普遍易感
秋冬季节
有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2次(间隔2天)阴性时或症状消失后14天解除隔离
21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
无
无
治疗时应对隔离
HIV
HIV感染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年
1~10年
不予隔离
5
病毒性
肝炎
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HBV)
1各月
2~6周
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消化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夏季
有
隔离自发病起不少于30~40天,临床痊愈及肝功能恢复后继续观察半年至1年。
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
3各月
6周~6个月
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9
麻疹
麻疹
麻疹病毒
10天
7~21天
患者
呼吸道传播
儿童易感
全年可见
冬末早春较多
有
隔离至疹后5天
10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病毒
15天
7~46天
鼠
鼠—人
人群普遍易感
春秋季节
有
可以不隔离
37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和检疫期限

编号
病名
潜伏期
常见 最短最长
隔离日期检疫期1麻疹源自10—14天6—18天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
21天
2
风疹
18天
14—21天
一般不必隔离,必要时个例至皮疹出后5天
不检疫
3
水痘
14—16天10—21天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2周
21天
4
流感
1—2天
数小时-4天
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最后一个发病后3天
5
流腮
16—18天
8—30天
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至少与发病后10天
21天
6
甲肝
30天
14—45天
自发病之日起21天
45天
7
乙脑
10—14天
4--21天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不检疫
8
菌痢
1—2天
数小时-7天
隔离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或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7天
9
流脑
2—3天
1-7天
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计算不得少于7天
7天
11
幼儿急诊
10—15天
隔离15天
15天
12
脊灰
5—14天
3--35天
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40天
20天
13
猩红热
2—4天
1-7天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但自治疗起不‹7天
7—12天
10
手足口
2-7天
隔离两周
14天
14
乙肝
60—90天60--160天
急性期应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不阴转者按HBSAg携带处理,动态隔离,定期观察有无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至抗HBS产生
(精品)幼儿园高级保育员技能培训第1课——预防常见传染病和做好消毒工作

高级保育员技能第1章预防常见传染病和做好消毒工作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发生传染病。
加之婴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托幼机构应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目标掌握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消毒措施。
二、工作程序1、经常性的预防工作(1)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消灭蚊蝇,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做好饮食卫生工作。
(4)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合理安排婴幼儿的一日生活。
(6)为婴幼儿准备平衡的膳食,保证他们健康发育。
(7)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
(8)严格晨、午、晚检查和全日观察,及时发现疾病。
2、传染病的消毒措施(1)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1)开窗通风消毒婴幼儿的居室除每天坚持按照幼儿园规定开窗通风外,在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流感、风摩、水症等),保育员应开窗通风3h。
2)紫外线灯消毒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3)使用药物对室内空气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可以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的方法。
①过氧乙酸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0.2%0.5%的过氧乙酸对空气喷雾,每立方米的空间约喷雾30时,之后关闭门窗30min。
②漂白粉澄清液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喷雾,喷到地面湿透为止。
4)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①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应及时、彻底地开窗、通风换气15min以上,或按照保健医生的要求,对空气进行消毒。
②水痘水痘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对班级活动室、寝室里的空气和物品进行消毒,开窗通风3h,被褥暴晒,家具、玩具及图书采用擦拭和日晒的方法消毒,衣物、被单、褥单及其他物品采用煮沸或消毒剂浸泡的方法消毒。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病名
典型临床症状
传染期
潜伏期(天)
患者隔离日期(返校条件)
接触者检疫日
常见
最短
最长
甲型肝炎
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
自潜伏期末至出现黄疸后2~3周或更长。
30
15
50
急性病人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要隔离40天。
疫源地处理后,对密切接触者观察40天。
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
从发病开始就有传染性,一般症状消失后1~2周内停止排菌,迁延性病人可长期排菌,并有传染性。
2~3
1
7
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连续2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或大便正常后一周解除隔离。
疫源地实行终末消毒后,观察7天。
水痘
发热1~2天出现红色丘疹,数小时变为圆形的呈“露珠”状疱疹,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易破、发痒
发病前1~2日至全部皮疹干枯结痂为止。
14~16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天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肿大(一侧或双侧),疼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
发病后只腮腺肿完全消失为止(10~14天)。
1~2
数小时
3
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不得少于7天)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从潜伏期末至退热时止均有传染性,能迅速侵犯易感人群。
1~2
数小时
4Hale Waihona Puke 退烧后24小时最后一个病人
发病后3天
麻疹
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咳嗽,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症。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及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及处理原则

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日。第一周为呼吸道及消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可用活疫苗进行 化道隔离。第二周以后为消化道隔离。 快速免疫。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 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有2例及以上死亡。 一个县发现2例以上白喉病例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 痉咳发生后30日或发病后40日解除隔 1周内,同一乡镇、街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 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隔离至体温正常。 病程中隔离治疗。 不隔离。 医学观察7日。密切接触的儿童可服磺胺或利福平预 防。 医学观察7日。 医学观察20日,观察期间幼儿可用红霉素等预防。 接触者不检疫。 被狂犬或狼咬伤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应注 射狂犬疫苗。 不检疫。
流行性腮 8~30日 腺炎 流行性感 数小时~4日 冒 猩红热 风 疹 2~12日 14~21日
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 医学观察3周。 病后14日。 成人一般不检疫,但幼儿园、托儿所及部队密切接 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 触者应检疫3周。 热退后2日接触隔离。 发病后6日。 出疹后5日解除隔离 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 大流行时集体单位应进行检疫,出现发热等症状时 应早期隔离。 接触儿童作咽拭培养,可疑者隔离治疗。医学观察7 日。 不检疫。 不检疫。 密切接触者检疫45日,每周检查ALT一次,以便早期 发现。
流行性出 4~46日 血热
46日内出现5例病例
备注:1、暴发疫情报告标准:按照2003年《辽宁省重大传染病及原因不明疾病暴发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系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肝炎、霍乱除外),在一个村、居民委员会或集体单位(1000人左右)发 生的最低病例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标准:按照2005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执行。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4日
3~7日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日
HIV
2日~10年
数月~15年
终生采取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梅毒
2日~3周
10日~90日
完全治愈
医学观察90日,90日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淋病
2~5日
1~14日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成人治愈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45~160日
戊型
40日
15~75日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麻疹
10日
7~21日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日,伴呼吸道并发症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
医学观察21日
流行性腮腺炎
14~21日
8~30日
自发病日起止腮腺消肿为止
医学观察21日
脊髓灰质炎
5~14日
3~35日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日,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
数小时~7日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医学观察7日
霍乱
1~3日
数小时~7日
症状消失后6日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医学观察5日,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猩红热
2~5日
1~7日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日,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医学观察7日
白喉
2~4日
1~7日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日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数小时
7
临床症状恢复后,隔日连续3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
解除人员隔离5天同时作医学观察与粪培养。进行交通及海港检疫。
甲肝
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
自潜伏期末至出现黄疸后2~3周或更长。
30
15
50
急性病人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要隔离40天。
水痘
发热1~2天出现红色丘疹,数小时变为圆形的呈“露珠”状疱疹,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易破、发痒
发病前1~2日至全部皮疹干枯结痂为止。
14~16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天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肿大(一侧或双侧),疼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
发病后只腮腺肿完全消失为止(10~14天)。
发病前5~7天至发病后3~5天。
18
14
21
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
不检疫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接触传染后2~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病名
典型临床症状
传染期
潜伏期(天)
患者隔离日期(返园条件)
接触者检疫日
常见
最短
最长
霍乱
突然起病,均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
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
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时
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
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
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
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
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
情处置指南(2012
年版)
甲型H1N1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
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
至体温正常后2天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
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
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四川省甲型H1N1流
感预防控制实施细
则
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观
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与
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
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第7天
结束。
甲型H1N1流感轻症
患者居家隔离治疗
管理方案(试行版)
甲型H1N1流感病例
密切接触者居家医
学观察管理方案(试
行)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
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
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
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
构相关证明。
住院患者须出具出
院证据。
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感
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
情,病人隔离同上。
另:学校有
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
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
护的接触后7天。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
流行性腮腺
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
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
后21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5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甲型病毒性
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脊髓灰质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20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细菌性痢疾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
养2-3次阴性。
接触者观察7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3 天,不少
于病后7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少7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或发病
后40天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21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阿米巴性
痢疾症状消失后连续3 次粪检未发
现滋养体或包囊,可解除隔离。
?传染病学(第七版)
猩红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
3 次阴性(自治疗之日起不少于
7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白喉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带菌者隔离7天并治疗。
?
伤寒病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 天大便培养2 次阴性或症状消失
后15 天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至少15天(从停止
接触起算)。
传染病学(第七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消失且隔离期不少于7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诊断标准(WS217-
2008)
风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
?
手足口病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
状消失后1周。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指南(2009版)
水痘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不少于病
后14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 天
红眼病:直到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一般为自发病之日起7~12天水痘:自发病之日起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但不得少于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