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们的启蒙老师

合集下载

启功先生字元白

启功先生字元白

启功先生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启功先生出身于皇族支系,但根据爵位累降制的规定,他家族逐渐没落。

先生一周岁时,父亲即因病去世,他便随曾祖父和祖父生活。

四岁时即入私塾读书。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先生自幼即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

不幸的是,1922年先生十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同年,家中还有多人故去,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先生和寡母及未出嫁的姑姑,只得过起举步维艰的生活。

直到1924年,先生12岁时,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非常同情他们“霜媳弱女,同抚孤孙”的遭遇,酬资仗义相助,先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在此期间及之后,由于先生想找到一份喜爱并适宜的职业,曾先后随戴姜福(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随贾羲民(尔鲁)先生、吴镜汀先生学习中国绘画。

其间,为维持生计,先生曾教过家馆。

1933年,经曾祖父的一位门生傅增湘先生介绍,先生得以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

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写、作俱佳”,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他从此遇到了培育并影响他终生的恩师。

陈校长先安排他到辅仁附中教国文,但不到两年,便被分管附中的某院长以他“中学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合制度”为由而辞退。

1935年,陈垣先生又安排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美术系的领导仍是那位院长,一年多后,再次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辞退。

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时期,在日伪的统治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为了维持生活,先生只得不辞辛苦,教两处家馆,闲时便集中精力读书,研究书法绘画。

这时他的绘画在社会上已名声雀起,间或可以出售,补贴家用。

陈垣先生坚信启功先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不应被埋没,便于1938年秋季开学时,请他回到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普通国文。

这是陈垣先生亲自掌教的一门课程,于是再也不会有人解聘他了。

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辅仁大学和教育岗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生在辅仁大学晋升为副教授,先后教授过“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等课程。

余光中的三位启蒙老师

余光中的三位启蒙老师
当然 大写 白话 ,不 过好 胜好学 的余 光中
身 金陵大学 ,英 语漂 亮 ,口齿清 晰 ,教 学 态度认 真 ,在 文法上 更下 功夫 ,上课
时经常鼓励学生朗读课文 ,并指导学生
们 英文写作 。良师出 高徒 ,余光 中在孙 老 师 的教 导 下 ,奠 下 了扎 实 的 英 文 根 基 。 高一 那年 , 他 参 加 校 内语 文 竞赛 ,
二舅 为他开 启 了一扇 门 , - ] g F 万 紫 千 红 ,花 团 锦 簇 。 这 扇 门 一 开 ,从此 就没阖上 。 其 实 ,余 超 英古 学亦 厚 ,只 是偏 重说教 ,喜 好载 道的 圣贤 文 毒 ,每次面 对儿 子 ,就爱 发表 做 人处 世的 道理 ,且选 择 莱 博 议》 及 ( ( 古文观 止》 内 比较严 肃 的文 章教 给儿 子阅读 ,未 能满 足
( 节选 自 《 茱萸 的孩子——余光 中传》 ,上
海远 东出版社 .2 0 0 6年版 )
上一位 非常优秀 的英 文老 师。孙 良骥 出
赏析
这篇 写 的是 别人 的二 舅和 两位 老师 。二 舅 家书 多,戴老 师严 格 ,孙 先生认 真 , 三位 水平都很 高。想想我 们 自己呢 ,条件 其 实也差 不 多 :我们要 买书 时,父母 何 时
余 光中的三位 启蒙老 师
傅 孟丽
在 嘉 陵 江 畔 群 山 环 绕 的 青 年 会 中 学 ,余光 中那颗 渴 学的心 ,像 干燥 的海 绵饱 吸水分 。在这 段时期 ,他 也遇 到了 几位重 要的启 蒙老 师 : 一 位是 他的 二 舅 孙有孚 ,一位 是 国文老师 戴伯 琼 ,一位 是英文老 师孙 良骥 。 孙有 孚是 一位 远房 舅 舅 ,原先 是小
往 不已 ,而文 白交融 的旧小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钟芳文学大师们眼中的老师,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慈祥的老师,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严厉的老师,似把把标尺,规范了学生的言行;智慧的老师,如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方向。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他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是绍兴的宿儒,品德高尚,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很严。

鲁迅对寿先生十分敬重,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他“极方正、质朴、博学”。

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有一次,鲁迅因事迟到,寿先生批评了他。

鲁迅深知老师的批评正是对他的爱护,从此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并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随时提醒自己。

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十分可亲可敬的。

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先生,并且还经常写信给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

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学院时,有一位藤野老师给了他不倦的教诲。

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严谨、没有偏见等高尚品德,深表敬佩。

鲁迅晚年,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迅文集》,鲁迅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丰子恺的恩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是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多才多艺,不但能填词作曲,且擅诗、书、画、印等。

他在丰子恺人生道路的几个关键时刻给予了重要指导。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业于李叔同门下。

在丰子恺的记忆里,李老师高高瘦瘦,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宽阔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宽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这副神情用“温而厉”形容最为恰当。

老师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

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写道:“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成当世奇才!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成当世奇才!

历史上最伟大的九位老师,诲人不倦,随便一位就能把你教成当世奇才!老师当的好被很多认可时,那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了。

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

中国历史上出现教育家最多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盛极而衰的宋代和天崩地裂的现代三个时期,都是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期,社会呼唤思想家和教育家,宽松的环境催生着各种思想流派,文化的积淀酝酿出大师辈。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老师教育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二墨子墨子,名翟。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琦君散文启蒙师原文

琦君散文启蒙师原文

琦君散文启蒙师原文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

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

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

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

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

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

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

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瘪,头发掉了一大半,却用墨炭划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额角,又把树皮似的头顶全抹黑了。

洗过头以后,墨炭全没有了,亮着半个光秃秃的头顶,只剩后脑勺一小撮头发,飘在背上,在厨房里摇来晃去帮我母亲做饭,我连看都不敢冲她看一眼。

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

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

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

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

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

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

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

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

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不必忙厨房,而且许多时候,父亲要她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

母亲就请她的朋友张伯母给她梳了个鲍鱼头。

一声何满子

一声何满子

一声何满子范文1:一声何满子——我的文化启蒙老师我是一名来自山东乡村的学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小时候,我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只能渴望着听着爷爷奶奶讲述个中的奇闻异事。

可是,当时家里的条件非常困难,没有钱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

直到遇见了一声何满子老师,我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满子老师来自山西,一位年过六旬的文化爱好者。

我认识她是在广场上偶然遇见的,她正领着一个小团体讲解书法的艺术,语言清晰、条理分明。

我被她的谆谆教诲所吸引,随即加入了她的书法班,每周都会去她家听她讲述历史故事、观看书法大师的作品。

我一直跟随何满子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何满子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解历史,还会载歌载舞地演绎传统节日习俗。

她给我们带去了正中华的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让我们懂得了尊重与传承。

她的话,我从未忘却,“浅尝辄止只是一种抵抗文化融合的心态,惟有深入研究、掌握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装点世界的智慧,它们才能继续发挥威力,成为人类智慧的宝库。

”何满子老师渐渐地变成了我的家庭教师,她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将我介绍给知识渊博的人。

如今,我已经走出山东,走向了更广的天空,进入了一所好学校,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何满子老师对我的人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她的过人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她始终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指引我走好的道路。

要点分析:1. 选题明确、内容充实,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2. 以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何满子老师的感激之情,并重点阐述了她的文化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3. 语言清晰明了,表达清晰,情感真挚。

范文2:何满子老师——传统文化推广的鼻祖何满子,笔名梦逝,山西河津人,祖籍陕西榆林,国家一级书法家、陕西省都市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

何满子一直苦心探索如何让人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她把书法、国学、民俗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让文化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领略、保护传统文化。

2019年高三的教师节读后感想:老师领进门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

2019年高三的教师节读后感想:老师领进门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

2019年高三的教师节读后感想:老师领进门读后感1000字2017年高三的教师节读后感想:老师领进门读后感1000字在语文书里,有很多真实的课文,这些课文里蕴含着很多大道理,在这些课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领进门》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著名的文学大师刘绍棠爷爷回忆他的启蒙田老师教他们上课的情景,田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而作者也在认真地听着。

40年后,当刘绍棠看见自己的老师时,恭恭敬敬的向老师行礼。

刘绍棠爷爷这种敬爱、尊敬老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而田老师善于教学的品质也是我们育才老师的写照。

我从三年级转学到育才学校读书,到现在已有4年了,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我最喜欢三位老师,有工作负责、关心同学的唐老师,有善于教学的郑老师,还有既严厉又可爱的叶老师。

记得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学校要选3名同学去唱歌录音,我唱歌不是那么好,自然是不会选我了,我心里想着,出乎意料的,叶老师竟选我去试唱(有5名同学)。

于是,我和别的几名同学在一起练习,叶老师则在一边纠正错误,由于我没有唱过多少歌,也不怎么懂音乐,老是唱错音,而叶老师不但没有斥责我,反而耐心地帮我纠正,虽然我被淘汰了,没有机会去录音,但我很感谢叶老师在我心田上播下音乐的种子。

1 / 4郑老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在数学方面我属于优上的同学,郑老师让我参加奥数,在数学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由于我是今年来的,对奥数一窍不通,但郑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直到我听明白为止。

放心吧!郑老师,我会好好学奥数的。

唐老师对工作十分负责,常常是带病坚持上课。

在我印象中,唐老师很少请假。

记得有一次,唐老师拉肚子了,一节语文课上了好几次厕所,课显然上不下去了。

怎么办呢? 当她脸色苍白,再一次从厕所里回来后,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很抱歉,唐老师的肚子不听话,耽误大家的学习。

这样吧,我去——你们就读书,等我回来继续讲,好吗?”我们能说不好吗?就这样,一节课就这样特殊的上玩了。

这节课,我发现唐老师多次捂住肚子,豆大的汗珠直流下来;我也发现同学们学得比平时认真多了,连平时最爱讲废话的郑钟寅也闭上了嘴巴。

鲁迅的四位启蒙塾师

鲁迅的四位启蒙塾师

鲁迅的四位启蒙塾师作者:李玉林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3期少年鲁迅曾经被四位底层文人教过,他们是其启蒙塾师。

这四人是:周玉田、周花塍、周子京、寿镜吾。

人的性格主要是在童年形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从鲁迅身上及其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1.爱好木刻画的“蓝爷爷”周玉田是鲁迅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

周玉田(1844—1898)是鲁迅祖父的堂哥,按辈分他是鲁迅的伯祖父,他原名周兆蓝,因此鲁迅尊称他“蓝爷爷”。

鲁迅7岁时便到周玉田塾馆学习,一直到11岁。

他的第一本课本是官方历史启蒙教科书《鉴略》,它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清朝。

这本书政治立场虽然保守,但能给读者一些历史知识,对儿童而言还是有价值的。

鲁迅一入学就先从学习历史入手,这与他以后确立“治学先治史”的严谨治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

周玉田是一个知识渊博、善诗作文的秀才,怀才不遇只好沉沦坐馆舌耕谋生。

他历史知识丰富,精通考据学,而且写过很多诗。

小鲁迅对他的诗很感兴趣,曾经手抄了他的一本诗集,共有100多首,取名为《鉴湖竹枝词》,卷末有小字落款,“侄孙周樟寿谨录”。

周玉田家藏书丰富,这为鲁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他家里有许多插图木刻书籍,如图说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花镜》,插图本《山海经》也是周玉田介绍给他的。

正是在他的启发下,鲁迅后来搜集了大量的插图木刻书籍,如《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

这就容易理解为何晚年鲁迅大力提倡木刻画运动,并创造了一整套木刻创作理论了。

鲁迅晚年和郑振铎合编自印了《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中国古代版画丛刊》。

这种对木刻画的偏爱,和他幼年在周玉田处大量接触了木刻画插图书籍和知识,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方面而言,周玉田对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

周玉田除了爱读书写诗,还富有生活情趣和爱心。

他喜欢旅游、种花草、养鱼虫,家里种了不少兰花、茉莉、月季之类,仅兰花一种,就有珠兰、剑兰、蕙兰等品种;金鱼、蟋蟀也养,连金蛉子(鸣蝉)、游蛉等小孩子养的小虫,他也兴致勃勃地养起来,这得到一些孩子们的拥戴和亲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大师们的启蒙老师
作者:苗连贵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xxx!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被老师叱骂或是教训的话。

老师脾气大,傲气,姓徐,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严厉,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

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

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

梁实秋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记载,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

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

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及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

陆文夫在《我的塾师》中说,老师姓秦,乡间塾师。

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

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就被老师另眼相看。

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作为附学。

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

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便有小说。

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

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聊,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

“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那么,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他的老师是陈未冬。

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

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等冷兵器怎抵坚船利炮?以致惨败,尸横遍野。

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金庸功课好,作文尤其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

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

金庸有写作天赋。

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

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

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倦。

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

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这三位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无名。

“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家幼时的文学心灯。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选自《中国青年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