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
红烧肉炖制过程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犆犺犻狀犪犆狅狀犱犻犿犲狀狋
基础研究
红烧肉炖制过程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徐艳,钱祥羽,朱文政扬州 225000)
摘要:文章研究了原料肉煎制后、炖煮60,90,120,150 min 的 红 烧 肉 中 基 本 营 养 指 标 的 变 化 以 及 色 泽、 剪切力、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的 水分含 量 随 炖 制 时 间 的 延 长 呈 下 降 趋 势,
中 图 分 类 号 :TS201.2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9973(2019)02000505
doi:10.3969/j.issn.10009973.2019.02.002
ChangesofFatandFattyAcidsinStewedPork
收 稿 日 期 :2018-08-12 通 讯 作 者 作 者 简 介 :徐 艳 (1992- ),女 ,江 苏 扬 州 人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营 养 与 食 品 卫 生 学 ;
stewingincreasesthenutritionalvalueoffatinpork. Keywords:stewedpork;stewingprocessing;fatoxidation;fattyacids
红烧肉是中式传 统 菜 肴 的 代 表 性 产 品,它 一 般 是 将五花肉进行预加 工 处 理 后,经 过 长 时 间 的 小 火 炖 制 而 成 。 不 同 的 炖 制 时 间 、预 加 工 方 式 、辅 料 的 添 加 对 猪 肉中的营养食用品质和脂肪酸的构成都会有一定的影 响。荀 晓 霖 等 对 [1] 五 花 肉 进 行 了 不 同 时 间 的 焐 炖,发 现随着烹调时间的延 长,饱 和 脂 肪 酸 和 胆 固 醇 均 显 著 下降,并认为2.5h 是 最 佳 烹 调 时 间。 顾 伟 钢 等[2]将 五花肉进行焯 水 之 后 炖 煮 2h,发 现 红 烧 肉 经 过 炖 制 后饱和脂肪酸下降,单 不 饱 和 脂 肪 酸 在 红 烧 肉 成 品 中 成为了主要脂肪酸。刘登勇等 发 [3] 现在红烧过程 中 饱
脂肪在烹饪中的功能作用

脂肪在烹饪中的功能作用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在烹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赋予食物丰富的口感和味道,还有助于维持食物的形状和质地。
下面将详细介绍脂肪在烹饪中的功能作用。
1. 提供能量脂肪是食物中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
每克脂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
在烹饪中加入适量的脂肪,可以增加食物的热量,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
2. 增加口感和味道脂肪可以使食物更加丰满、滑润和口感丰富。
例如,在炖肉时加入适量的脂肪,可以使肉质更加鲜嫩多汁。
同时,脂肪还能够提供食物的香味,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3. 增加食物的可溶性脂肪是一种亲油性物质,可以与许多脂溶性的营养物质结合,增加其溶解度和吸收率。
例如,烹调时加入适量的脂肪可以增加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摄入量,有助于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4. 增加食物的色泽脂肪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产生独特的气味和味道,使食物的颜色变得更加诱人。
例如,炒菜时加入适量的油脂,可以使蔬菜变得鲜亮而有光泽。
5. 增加食物的稳定性脂肪可以降低食物的水分蒸发速度,增加食物的稳定性。
在烹调过程中,脂肪能够形成保护层,防止水分的流失,使食物更加湿润和嫩滑。
例如,烘焙时加入适量的黄油或植物油,可以使面包更加松软和可口。
6. 传热媒介脂肪在烹饪中还起到传热媒介的作用。
脂肪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可以将热量均匀地传递给食物,使食物受热均匀,烹饪更加迅速高效。
7. 增加食物的饱腹感脂肪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可以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
适量摄入脂肪可以减少饥饿感,有助于控制饮食和体重。
总结起来,脂肪在烹饪中具有多种功能作用,包括提供能量、增加口感和味道、增加食物的可溶性、增加食物的色泽、增加食物的稳定性、传热媒介以及增加食物的饱腹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脂肪的摄入量应适量控制,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烹饪中选择适量的脂肪,可以使食物更加美味健康。
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脂肪的化学性质 • 烹饪过程中脂肪的变化 • 脂肪在烹饪中的应用 • 健康与烹饪中的脂肪 • 结论
01
引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介绍
01
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是一个重要 的主题,它涉及到食物的口感、 营养价值和健康等多方面。
02
了解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烹饪技巧,制 作出更加美味、健康的食物。
烘烤
烘烤过程中,食材表面的 水分蒸发,脂肪会渗入食 材内部,使食材更加鲜嫩 多汁。
煮炖
煮炖过程中,食材中的脂 肪会溶出并与汤汁混合, 因此应合理控制汤汁的油 分含量。
04
脂肪在烹饪中的应用
控制烹饪温度和时间
高温会使油脂氧化,产生有害物质,缩短油脂使用寿命。
控制烹饪时间可以减少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素流失,保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
烹饪过程中使用的油脂种类、温度和 时间等条件也会影响脂肪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脂肪在烹饪中表现出不同 的稳定性,如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氧 化,而饱和脂肪酸相对更稳定。
正确使用脂肪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 风味,同时也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脂 肪酸和能量。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脂肪 在烹饪中的具体变化机制和影 响因素,以更好地控制烹饪过
控制脂肪摄入量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注意食物的脂肪含量
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的肉类、油炸食 品、奶酪等,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在选择食物时,应留意食品标签上的 脂肪含量,尽量选择低脂肪的食物。
控制烹饪用油量
在烹饪过程中,应适量使用植物油, 避免使用动物油,以降低脂肪摄入。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
食物煮熟的原理

食物煮熟的原理食物煮熟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领域。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食物煮熟的原理,并介绍不同的烹饪方法是如何影响食物的熟化过程的。
食物煮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热量传递。
当食物与热源接触时,热量会从热源传递给食物,使食物的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物中的大分子开始发生结构变化,从而导致食物的熟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蛋白质的熟化过程。
蛋白质是食物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熟化的关键对象。
在高温下,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功能。
当蛋白质受热时,变性会发生,即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会发生断裂和重组。
这种变性可以使蛋白质变得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蛋白质的变性也可以改变食物的质地和口感,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煮沸是将食物放入沸水中煮熟的方法。
在水的沸腾温度下,蛋白质会快速发生变性,使食物变得更加熟透。
但同样的高温也会导致部分蛋白质流失,并使食物变得干燥。
与此相反,温和的烹饪方法如烧烤和烘烤可以帮助保持食物的水分,并增加食物的香味和口感。
除了蛋白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也会在煮熟过程中发生变化。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谷物、薯类和糖果等食物中。
当这些食物受热时,其中的淀粉会发生凝胶化反应。
淀粉的凝胶化可以使食物更加易于消化和吸收,并增加食物的黏性。
同时,糖分子也会在高温下产生焦糖化反应,使食物呈现出深色和独特的香味。
脂肪是食物中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煮熟过程中,脂肪会被高温加热,从而使其熔化。
熔化脂肪会将食物的口感变得更加丰富和滑润,也可释放出食物中的香味物质。
脂肪还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帮助传递热量,使食物更均匀地受热。
此外,煮熟还可以破坏和去除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
高温可以杀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从而减少食物中的致病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煮熟是一种常用的食物处理方法,尤其是在消费生肉或生鱼的情况下。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

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烹饪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烹饪的定义和目的。
2. 讨论各种原料在烹饪中的作用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烹饪的意义和用途。
2. 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原料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资源:1. 烹饪教材或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关于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
章节二: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变化。
教学资源:1. 烹饪教材或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关于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变化。
作业:1. 让学生设计一份低碳水化合物食谱,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章节三:蛋白质在烹饪中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蛋白质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蛋白质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的来源和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蛋白质在烹饪中的变化。
教学资源:1. 烹饪教材或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关于蛋白质在烹饪中的变化。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蛋白质原料在烹饪中的变化。
章节四: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脂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脂肪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脂肪的来源和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
教学资源:1. 烹饪教材或参考书籍。
脂肪变性名词解释

脂肪变性名词解释
脂肪变性是指食物中的脂肪在烹饪或烘烤过程中,经由高温而降解而发生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
这种变化会使食物中的脂肪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减少胆固醇,降低食物的热量并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经过脂肪变性后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和排出,给人们带来营养和满足感。
脂肪变性在现代烹饪中被广泛使用,涉及多种食物,如炸薯条、油炸食品、薯片等,以及鸡翅、牛排、烤鸡等肉制品。
当烹饪时,用油、黄油或其他植物油进行烹饪,这种油里的游离脂肪酸会在高温下分解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叫做反式脂肪酸的物质,这种物质会提高油脂的可溶性,改变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其实,脂肪变性也不是一种绝对的坏事,过量的脂肪变性会造成脂肪的破坏,从而产生致癌物质,让食物变得有害。
因此,在烹饪时,最好选择较低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避免过度烹饪,以免破坏食物质量,减少潜在的危害。
另外,在选择油时,最好选择那些稳定性较高的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等,这些油的游离脂肪酸不易发生变性,所以它们在烹调时也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此外,有些食物自身就具有抗脂肪变性的作用,可以预防脂肪的变性,如芹菜,胡萝卜,菠菜等蔬菜,尤其是芹菜,其中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抑制脂肪的变性,让食物更加安全健康。
总之,脂肪变性是一种现代烹饪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许多条件
会影响到脂肪变性,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需要注意选择食物以及择适当的烹饪温度和时间,以降低脂肪变性带来的危害,以此保证食物营养和安全健康。
猪肉脂肪在炖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对大鼠生理机能影响的

猪肉脂肪在炖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对大鼠生理机能影响的一、研究背景猪肉是我国重要的家畜肉类产品之一,在我国日常饮食中广泛应用。
很多传统烹饪方法中,如炖、煮、烤等,都需要使用猪肉脂肪,以便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同时,猪肉脂肪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脂肪酸、维生素E等。
然而,猪肉脂肪在不同的烹饪过程中,其品质和营养组成都可能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炖制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地受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产物和有害物质,如过氧化物、醛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炖制过程中的高温还可能导致猪肉脂肪的营养成分流失,从而降低了其营养价值。
因此,研究猪肉脂肪在炖制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对人体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猪肉脂肪,保持其营养价值、提高食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炖制过程,研究猪肉脂肪在高温下的品质变化和营养成分损失,以及其对大鼠生理机能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利用猪肉脂肪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猪肉脂肪品质变化的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高脂饲料饲养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猪肉脂肪放入高压锅中进行模拟炖制,并分别在1小时、2小时、3小时后取出研究其品质变化。
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如霉菌计数、过氧化物测定、脂肪酸组分分析等,研究其品质变化。
2. 猪肉脂肪对大鼠生理机能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炖肉脂肪组,对照组只喂养普通饮食,炖肉脂肪组在普通饮食中添加炖制过的猪肉脂肪,每天喂养4周后,研究两组大鼠的生理机能差异。
通过测定大鼠体重、血脂、肝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等生理指标,研究炖制猪肉脂肪对大鼠生理机能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炖制猪肉脂肪品质变化和对大鼠生理机能的影响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利用猪肉脂肪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猪肉脂肪的营养价值,减少其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预期结果如下:1.在高温下,猪肉脂肪会产生氧化物和醛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其中过氧化物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在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如下:
1. 脂肪熔化:在高温下,五花肉中的脂肪开始熔化。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
当脂肪熔化时,甘油被释放出来,脂肪酸则留在食物中。
2. 脂肪酸分解:脂肪酸在高温下逐渐分解。
分解过程中,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
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相对稳定,不容易分解。
而不饱和脂肪酸则更容易分解,形成氧化产物。
3. 脂肪酸氧化:在红烧过程中,脂肪酸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
这个过程会导致脂肪酸氧化产物的生成,如酮、醛、羟基等化合物。
这些氧化产物可以赋予五花肉红烧菜肴独特的香味和风味。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加热和长时间煮煮会导致脂肪酸过度氧化,产生不良物质,如多环芳烃和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烹饪五花肉红烧时,适当控制火候和烹饪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油脂分类及术语 常见的油脂分类及术语
– 按含脂肪酸的多少和脂肪酸的饱和 程度,可分为三类:不干性油 、半 干性油 、干性油
• 大豆油按质量指标分为四个等级, 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 毛油 、精练油 、色拉油 、硬化 油 • 六脱:脱胶、脱酸、脱色、脱氧 化物、 脱臭、脱蜡
脂肪高温氧化的控制方法
⑷ 使 原 料 中 的 蛋 白 质 不 至 于 骤 遇 高 温 老 、 变 焦 。 变 护 到 作 抗 用 氧 。 化 的 作 用 。 因 此 , 对 一 些 易 氧 化 的 营 养 素 起 到 保
会 减 , 少 同 原 量 料 淀 中 粉 容 中 易 含 氧 有 化 分 一 解 种 还 的 原 营 型 养 的 素 物 与 质 空 谷 气 胱 直 甘 接 肽 接 , 触 可 的 起 机
蛋白质变性的利用
• • • • • • • • • • • 1、鸡蛋、肉类等经加温后蛋白质变性,熟后更易消化。 2、 (灭菌、消毒)。 3、动物、昆虫标本固定保存、防腐。 4、 减毒、封闭毒性碱基团作类毒素抗原,制作抗毒素。 5、制革,使皮革成形。 6、蚕丝是由蛋白质变性而成。 7、用于蛋白质的沉淀。从血液中提分离、提纯激素,制药。 8、临床上外科凝血,止血。尿中管型诊断肾脏疾病。 9、酶类分解各种蛋白质,以利于肠壁对营养物质的吸取。 10、加入电解质使蛋白质凝聚脱水如做豆腐。 11、改变蛋白质分子表面性质进行盐析,层析分离提纯蛋白质,如核 酸的提纯、DNA测定。 • 12、大分子的破碎,基因重整合。 • 13、蛋白质分子结合重金属而解毒。
淀粉老化在烹饪中的应用
★★★粉丝、粉皮、龙虾片的加工 因为上述这些 原料只有经过老化才能具有 较强的韧性,表面产生光泽,加热后不易 断碎,并且口感有劲,所以应选择直链淀 粉含量高的豆类淀粉为原料,而以绿豆淀 粉为最佳。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 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 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 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 分子化合物。
脂肪热分解概念
• 油脂在加热中,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热 分解,产生一系列低分子物质。热分解产物中的丙烯 醛具有刺激性,能刺激鼻腔并有催泪作用。当用肉眼 看到油面出现蓝色烟雾时,就说明油脂已发生了热分 解。 • 油脂的热分解程度与加热的温度有关。不同种类的油 脂,其热分解的温度(即发烟点)不同,人造黄油、黄 油的发烟点为140℃-180℃,牛脂、猪脂和多种植物 油的发烟点为180℃-250℃。 • 在煎炸食物时,油温控制在油脂的发烟点以下,就可 减轻油脂的热分解,降低油脂的消耗,而且可以保证 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质量。如煎炸牛排需要选择发 烟点较高的油脂,不但可以加速蛋白质的变性,达到 食用要求,而且还能提高牛排鲜嫩的质感。
• • •
淀粉糊化的概念
•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 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 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 糊化 • 食物中的淀粉或者勾芡、上浆中的淀粉在烹调中 均受热而吸水膨胀致使淀粉发生糊化。淀粉要完 成整个糊化过程,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可逆 吸水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和颗粒解体阶段。
洗涤与切配顺序和要求
上浆的好处
(一)缩短烹调时间 • 第一,原料上浆后,其表面形成一种由变性蛋白质和糊化淀粉组成的密封膜, 密封膜可以阻止原料受热后产生的蒸汽外溢,使原料受热的温度提高; • 第二,密封膜还可以阻止原料受热后的水分外流,使传热介质原有温度不至 下降过多,从而相对提高了原料的受热温度; • 第三,上浆为原料补充了大量的水分,原料成熟速度加快。 (二)保持原料营养素 上浆后的原料在烹制时所使用的油温和水温一般都很低, 不会对原料中的营养素起破坏作用。 (三)菜肴饱满滑嫩 上浆时,浆中的水分子会穿过细胞膜向高渗压一方细胞质渗 透,使细胞逐渐充水。加热后这种充水导致菜肴形成饱满的感观和软嫩的质 地。水分进入细胞后,浆中的淀粉、蛋白质等分子较大的物质无法进入细胞 而停留在原料的表面。受热后,在原料的表面形成一层由糊化的淀粉和变性 的蛋白质组成的溶胶膜。这个膜与芡汁结合又形成滑的触感。 (四)增加菜肴滋味
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 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更易于老化; • 食品的含水量:食品中的含水量在30%-60%淀粉易于老 化,当水分含量低于10%或者有大量水分存在时淀粉都不 易老化; • 温度:在2-4℃淀粉最易老化,温度大于60℃或小于-20℃ 颠覆你呢都不易老化; • 酸度:偏酸或偏碱淀粉都不易老化。淀粉老化在早期阶段 是由直链淀粉引起的,而在较长的时间内,支链淀粉较长 的支链也可以相互发生缔合而发生老化。防止淀粉老化的 方法:将糊化后的淀粉在80℃以上高温迅速去除水分使食 品的水分保持在10%以下或在冷冻条件下脱水。
淀粉糊化对膳食质量的影响
• • • • • 1.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 2.用于菜肴中的挂糊 3.用于菜肴的上浆 4.用于菜肴的勾芡 5.用于淀粉食品的制作
淀粉老化的概念
• 淀粉老化是淀粉糊化的逆过程,它是指糊化后的 淀粉(即α-淀粉)处在较低温度下,会出现不透 明,甚至凝结或沉淀的现象。 • 含淀粉的粮食经加工成熟,是将淀粉糊化,而糊 化了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慢慢地冷 却,经过一段时间,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俗称"淀粉的返生"。 老化的淀粉粘度降低,使食品的口感由松软变为 发硬,这样使得其口感变差。
⑶ 肉 片 、 滑 溜 肉 等 味 鲜 嫩 。 质
⑵ 使 食 物 原 料 内 部 受 热 均 匀 稳 定 , 加 工 成 熟 的 菜 肴 , 如 炒
中 脂 减 。 肪 少 的 原 溢 料 出 中 , 的 同 水 量 分 避 、 免 营 养 一 素 些 水 、 溶 含 性 氮 维 有 生 机 素 物 随 、 水 呈 流 味 进 物 入 质 汤 及
脂肪在烹饪中的变化
发 生 下 列 各 种 变 中 化 。 会 品 也 风 味 质 并 饪 要 温 高 的 热 介 在 烹 重 , 中 在 肴 传 分 物 , 但 菜 为 成 食 高 作 质 提 可 养 作 为 能 中 的 营 肪 脂 •
脂肪热水解
• 原理:油脂在烹饪中,脂肪在热力作用下可被逐步水解, 最终产物是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 变化,还会影响油脂的发烟温度。在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 量增加,会降低油脂的发烟温度。发烟温度除了与游离脂 肪酸的含量有关外,还与油脂的纯净度有密切的关系。油 脂的发烟点与油脂中低分子重要溶解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油脂的纯净度和油脂的酸败程度都会影响油脂的烟点。 油脂中含的杂质越多,酸败程度越严重,油脂中所含的溶 解物就越多,发烟温度下降的幅度越大。 • 油脂热水解对菜看烹饪的影响 :油脂发烟温度的变化对 菜肴有较大的影响。发烟点降低明显的油脂,在烹任过程 中容易冒烟,影响菜肴的色泽和风味。一般地,油脂在加 热过程中发烟点的变化与油脂的种类有密切关系,如棕搁 油在加热期间发烟点的变化是逐渐下降的,而米糠油在加 热5小时后才迅速下降,以后下降的速度又变缓慢。 • 油烟逸出油面还会污染周围环境,刺激人的眼、鼻、咽喉, 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烹任中最好选用发烟温度高、煎 炸过程中烟点变化缓慢的油脂较好。
浆的成品标准
• (一)质感软嫩 菜肴的软与嫩主要是由原料中所含水分决定的,上浆 通过为原料补充水分来最大限度的提高菜肴的含水量。因 此,通过加热后菜肴的质感,可以判别上浆时是否最大限 度的为原料补充了水分 • (二)触感光滑 上浆菜肴触感光滑是由浆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其 中主要是淀粉。淀粉糊化后粘度增加,一方面紧紧的粘在 原料上,另一方面又将菜肴中的汤汁粘在原料上形成光滑 的触感。
上浆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上浆时间 通常作法是在加热前15分钟左右为原料上浆,这时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 热前再用水或蛋液补浆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二)注意上浆动作 上浆时一开始要慢,当浆已均匀分布于原料各部分时,动作再稍快一些,利 用机械摩擦促进浆水的渗透。但快不等于手重。 (三)注意淀粉的用量 合适的用量标准是,原料加热后在浆的表面看不到肉纹。 (四)注意调味程度 上浆的同时要为原料进行基本调味,这时的调味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给正 式调味留余地,尤其是盐和味精,千万不可多用。
• 烹调油:供烹调用,如黄豆油、花生油、棉籽油、 猪油……等。 • 沙拉油:经过0℃,5.5小时的冷却实验,不会产 生混浊结晶及沉降现象者,专供制沙拉酱及烹调 用,如黄豆沙拉油、玉米沙拉油、棉籽沙拉 油……等。 • 油炸油:供油炸用,烹调油、炸酥油均可使用。 • 人造奶油:家庭用于煎炒或奶油代用品,加工用 于烘焙业。 • 酥油:炸酥油用来煎炸,烤酥油用于烘焙。 • 其他:特殊用途油脂,如巧克力脂。
脂肪的热聚合概念
• 油脂在长时间高温下会发生聚合和热氧化聚合,生成环聚合物及 甘油脂二聚合物等有毒成分。高温下油脂还能发生部分水解,然 后再缩合成分子量较大的醚型化合物,增加油脂的粘度。热聚合 作用使油脂产生毒性物质,这种物质是有害于食用者健康的。 • 油脂热氧化聚合对烹饪的影响 • 油脂加热至200℃-230℃时能引起热氧化聚合,所以油炸食品所 用的油会逐渐变稠。聚合的速度和程度与油脂的种类有关,亚麻 油最易聚合,大豆油和芝麻油次之,橄榄油和花生油则不易聚合。 反复高温处理的油脂随着聚合的不断进行,会由稠变冻甚至凝固。 • 烹饪中火力越大,时间越长,热氧化聚合反应就越剧烈。发生热 氧化聚合的油脂含有某些具有毒性的甘油脂二聚物,这种聚合物 在体内被吸收后与酶结合,会使酶失去活性而引起生理异常现象, 有害于人体健康。所以在烹任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或防止油脂 的热氧化聚合反应的进行,这就应尽量避免高温长时间的加热, 那种带着火苗烹炒的做法并不可取,应避免采用这种做法。另外, 油脂处在高温状态中的时间越长,热氧化聚合的程度就会越严重, 所以油炸用油不宜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