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讲解

140—A———n——。
t。
h———o—.1.,o..g...y.。
.。
o。
f。
..。
/。
v.f.。
e..d.,.i.c。
.i..n..e...,..A...p...r......2..0...0..4...,..V...o..1....——2——3———,——N———o—.2——糖尿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心电图科(南宁53001I)粱坚坚【摘要】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痛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记录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24h心电信息,对SDANN、SDNNR,rmSSD、PNN50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糖尿病组SDANN、SDNNR明显缩短,rmSSD、PNN50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
结论动态心动图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厦诊断有重要意史。
【关键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心率变异;动态心电圉【中图分类号1R587.1【文献标识码IB【文章编号11003952(2004)02—01400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新陈代谢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随着病程的延长,或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其中自主神经病变普遍本在于糖尿病患者中,严重者可成为糖尿病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猝死甚或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为探讨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本文对2003年1~9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人进行24h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以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1的36例糖尿病病人作为观察组,选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糖尿病组年龄40~71岁,男20例,女16侧,平均55.6岁。
检查前未甩过影响自主神经活动或心血管系统药物。
对照组30例,年龄36~68岁,男15例,女15例。
1.2方法两组人群均采用美高仪动态心电(Holter)分析系统,记录24h心电信息,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做SDANN(每5minR—R问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R(全部正常R—R问期的标准差)、rmSSD(正常相邻RR问期差值的均方根)、PNNS0(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2>50ms的百分比)计算。
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葛健;胡曙萍;盛利华;陈葵【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15)2【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正常人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糖尿病组的各项HRV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Q-Td显著增大(P均<0.01);糖尿病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性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患者室性发生与HRV 各值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的HRV及Q-Td,可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总页数】3页(P177-179)【作者】葛健;胡曙萍;盛利华;陈葵【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9【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分析 [J], 吴泽奎;曾辰华;荣根满2.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J], 刘幼根;杨应军;吕光;朱建峰;袁旻池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及血钾浓度的关系 [J], 冯绍津4.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心率变异性及Q-T间期离散度间的关系 [J], 高鑫; 金梅花; 王宇航; 辛林明5.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患者的Q-T离散度的关系 [J], 南淑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 ] Mi lk ufHR, Se esn 3 d ea f d tvno WG. See sn W. rg ot tvno L P o n si c
s g i c n e o a ra f rla i n n d a c d e r f iu e A i n f a c f t il i i to i a v n e h a t al r . i b l
t n s wi y e 2 d a e e . M e h d : Ob e v t ng o po 0 c s so g d p t n s wih t p ib t sa d 4 a e i t t t p ib t s e h to s s r a i r u f a e f e a i t t y e 2 da e e n O c s s o 5 a e
o o to r u r e e t d a d c r id o ta 2 y a c e c r c r ig a h . Th i H RV i o i n e e f n r l o p we e s lce n a r u 4 h d n mi l to a d o r p y c g e e er t me d ma n id x s
维普资讯
: 壁鏖堡 堂盘查 20 年 4 07 月第 l 卷第 2 C i J a i ac eaiM dA r 07V l 6N . 6 期 hn ro s R hb e , p 20 . o 1 o2 C d v l
关 因 素 研究 r] 中 国现 代 医学 杂 志 .2 0 ,1 ( 3 :14 . J. 05 5 1) 95 [ ]R si 2 os A, V sa elC L f ar m: n o grngetd [ ] asnl . et ti i u oln e elce J .
浅论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浅论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变的临床意义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增长。
虽然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但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变的临床意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浅论。
心率变异性的基本概念心率变异性(HRV)指的是心跳率间隔的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心率间隔会随着呼吸和其他生理过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心率变异性越高,意味着有更好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
HRV包括时域HRV和频域HRV。
时域HRV指的是计算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或均方根值,是HRV的最基本指标,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节。
频域HRV则是通过将心电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将频率分成不同的范围,如低频(LF,0.04-0.15Hz)、高频(HF,0.15-0.4Hz)等,来描述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糖尿病对HRV的影响糖尿病会对HRV产生负面影响,导致HRV降低。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HRV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
HRV降低不仅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病程有关,还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与HRV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糖本身就会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当血糖过高时,随着糖化终产物的积累,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加剧,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损伤和死亡。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也会对HRV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越长,HRV越低。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和纤维化,对自主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从而导致HRV下降。
除此之外,性别、病理类型以及并发症也对HRV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女性糖尿病患者的HRV水平低于男性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的HRV水平明显低于Ⅰ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如果伴有高血压或者心脏病,也会对HRV产生负面影响。
糖尿病患者HRV降低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患者HRV降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舒颖;张宏伟【摘要】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北京市回民医院住院并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老年患者103例.分为两组:糖尿病组45例,非糖尿病组58例,比较时域指标及昼夜节律变化.结果糖尿病组的24 h全程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和全程内差值超过50 ms的连续正常R-R间期所占的百分率(PNN50)指标值均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昼夜SDNN、rMSSD、PNN50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患者日间的SDNN、rMSSD指标低于夜间指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损,增加了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心率变异性(HRV)有助于早期诊断自主神经病变,建议糖尿病患者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HRV分析,及早干预治疗.【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012)033【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昼夜节律【作者】舒颖;张宏伟【作者单位】北京市回民医院内科,北京 100054;北京市回民医院内科,北京1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临床表现,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DM的患病率逐年不断增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发达国家,DM已排在非传染性疾病中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3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1]。
心率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理想心率管理

心率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理想心率管理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受其困扰。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跳动次数(bpm)”来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关注自己的心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理想的心率管理却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心率不稳定与糖尿病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心率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管理自己的心率。
1. 心率变异性与糖尿病1.1 心率变异性的概念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心跳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心跳的变化模式。
正常情况下,心率会有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性被认为是心脏健康的体现。
而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出心率变异性的降低。
1.2 心率变异性降低与糖尿病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的降低与糖尿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而糖尿病本身和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可能对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
一项对10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的降低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重视心率的管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理想心率管理的重要性2.1 心率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理想的心率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益处。
首先,心率管理可以提高心脏健康,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其次,适当的心率管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研究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性。
而通过合理的心率管理,可以促进血糖的稳定,减少血糖的波动。
2.2 心率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挑战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心率管理可能并不容易。
受限于自身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在心率管理上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影响心率的控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其次,某些糖尿病药物可能对心率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心率的不稳定。
糖尿病人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二氧 化碳分 压迅 速下 降 , 肾脏 未能及 时使碳 酸氢根相 应 下 降而导致 呼 吸性碱 中毒合 并代 谢性碱 中毒 。 此结 果 并 非完全 是 医源 性 的代谢 性 碱 中 毒 。通 气继续 改 善 ,经 朴钾 ,碱 中毒 可逐 渐纠 正 ,而恢复正常 。
心 呕 吐 , 用利 尿剂 , 素 等原 因可致 呼吸性 酸中毒 使 激 合并 代谢 性碱 中毒 。另 外还 由于气道 突 然改善通 畅 ,
低 对预 后影 响并 无明显规 律性 可寻 。 能 与个体 对缺 可
氧 的耐 受性不 同或 缺氧速 度快 慢 有关 。 但在 治疗 和氧
疗 条 件下 .氧分下 移者病 死 率高 。 酸 碱平衡 类 型与死亡 关系 : 组 资料 显示各 类酸 本 中毒 总死 亡率 较 各类 破 中 毒或 混 合 型 酸碱 中毒死 亡
经功髓障碍 。 关键词 :心率变异 ;糖尿病 动态心 电图 文章编号 :10 —0 4 (0 2 10 3 —2 0 80 7 2 0 )0—0 20 中豳分类号 :R57 19 8 . 0 文献标识码 :A
Th td fh a t aev ra iiyo ait swihd a ̄tsr tlts W AN  ̄ig, EN h n —u , Chn s o r a f esu yo e r t a iblt fp t l t l l e a liu / r et n W Z e g l0 / ieeJ u n l o
士 2 - )O 9 8 m5 f DM a in s d c e s d cm p r d ta ( 4 . 5士 1 . )o o la o to r u ( < o 0 ) p t t e r a e o ae h t 1 1 4 e 7 8 ms fn r 1lc n r lg o p 尸 T - 1.
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异常的临床研究

选择 2 0 1 1年 4月 一 2 0 l 2年 4月 在 该 院接 受 治 疗 2 结 果 的糖 尿 病患 者 9 8例 . 所 有 患者 均 符 合 糖 尿病 的临 床 诊 糖 尿 病组 和 对 照组 的 心 动 图指 示 结果 、动 态 心 电
断 标准 Ⅲ 。其 中男 6 5例 , 女3 1 例, 年 龄最 大为 7 9岁 , 最
者 心 脏疾 病 。两组 在 基 本 资料 方 面 差异 无 统计 学 意义 平 均 心率 、 最小 心 率均 显 著 高于 对 照组 ( P < 0 . 0 1 ) , H R V I ( 尸 > 0 . 0 5 ) , 有可 比性 。 显著 低 于对 照组 ( P < 0 . 0 1 ) , 说 明组 间 比较 差 异有 统计 学
作 为对 照 组进 行 比较 . J : 报 道如 下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该 次 研 究 中 相 关 数 据 的 处 理 应 用 统 计 学 软 件
S P S S 1 7 . 0进行 处理 , 若P < 0 . 0 5表示 差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
有 可 比性 。
,
详细 记 录 。 患 者 的动态 心 电图检 查 方 法 主要 表 现为 [ 3 1 : 对 被 检 的相关数 据应用 主机 回放来进 行处理 , 对患 者 2 4 h的平
断 。能 够 在一 定 程 度上 防止 其进 一 步 发 展 以及 对 患 者 带 来 的生 命 威胁 。为 了探讨 糖 尿病 对 心脏 带来 的影 响 , 该研究选择 2 0 1 1 年 4月一 2 0 1 2年 4月 在 该 院 接 受 治
小为 5 1 岁, 平均 年龄 为 ( 6 5 . 6 5  ̄ 8 . 2 1 ) 岁, 病 程 最 长为 1 5 年, 最 短 为 2年 , 平 均为 ( 9 . 2 1 + 2 . 1 4 ) 年 。选 择 同期 在该 院 接受 体 检 的 5 6例 健 康 人 群 作 为 对 照 组 ,其 中男 2 9 例, 女2 7例 , 年龄最大为 6 8岁 , 最小为 4 5岁 , 平 均 年 龄为 ( 5 9 . 6 5  ̄ 4 . 1 4 ) 岁, 所有 患者均无糖尿病 、 高 血 压 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
方法所有患者分为3组:组1,单纯糖尿病组48例;组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50例;组3,正常对照组,50例。
对各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及测量tp-te 值,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
结果组1、2心率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组1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2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无心肌缺血表现,其心率变异性降低但是心室复极离散度并未增大。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机制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心室复极离散度;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 r541;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4-186-02
有基础研究显示心肌缺血时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与自主神经有关[1],糖尿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损伤,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但是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室复极离散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暂无报道。
本研究用心率变异性反应交感神经功能,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值反
应心室复极离散度,分析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功能与心室复极离散度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交感神经功能损伤是否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9月~2012年10月临床诊断为单纯糖尿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34~74岁,平均(55.04±9.70)岁,其心电图无病理学q波及st-t改变,心脏超声检查无明显形态结构异常。
所有入选者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同时期临床诊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3~72岁,平均(56.54±10.52)岁,冠心病诊断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所证实。
健康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69岁,平均(53.78±11.73)岁,经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史。
所有入选病例近1周均未用过β受体阻断剂等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的药物,均无长期饮酒或吸烟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tp-te值测定
tp-te的测量决定于t波顶峰和t波终点的确定。
t波顶峰的确定:即t波波峰的顶点,如果t波双峰时取最高的峰顶作为顶点。
t波终点的确定:(1)t波下降支与基线的交点;(2)若有u波,则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
入选者均采用ge公司cardiosoft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采集器采集体表12导联心电图,ge cardiosoft v6.51软件分析心电
图,由专人先确定t波的顶点及终点(t波降支最陡峭处做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测定各导联的t波顶点至终末时间,即tp-te 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值。
1.3 心率变异性指标测定
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仪及分析软件,实行24 h长程实时心电监控,对2组患者进行24 h窦性心律hrv时域分析。
由专人分析,经人工校正,剔除非窦性qrs波群,进行hrv时域指标分析。
选取如下hrv时域指标: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5),全程相邻nn间期值差的均方根(mssd),每5分钟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的平均数(asdnn5)。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为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
p0.05)。
单纯糖尿病组sdnn,sdann5,asdnn5,mssd 同正常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实验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同心室
复极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情况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带来的获益也许大于其他冠心病患者。
心室
复极离散度反应心肌电活动的不均一性,tp-te间期延长或其离散度值增大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也增大[4-5]。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相应增加,在临床上应更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药物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di diego jm,belardinelli l,antzelevit
c.cisapride-induce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and torsade de peintes in the canine left ventricular wedge lgepreparation during epicardial
stimulation[j].circulation,2003,108(8):1027-1033.
[2] 朱禧星.糖尿病心脏病及其早期诊断和处理[j].中华内分
泌代谢杂志,1994,10:237-239.
[3] tanabo y,inagaki m,kurita t,et al.sympathetic stimulation produces a greater increase in both transmural and spatial dispersion of repelarization in lqt1 than lqt2 forms of congenitall on long qt syndrome[j].j am coll cardio1,2001,37(3):9l1-919.
[4] norikazu w,youichik,kaoru t,et al.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 rization and ventrieular tachyarrhthmias[j].jounal of lectrocardiology,2004,37(3):
191,200.
[5] 卢喜烈,汪剑锋.t波峰末间期电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6):523-524.
[6] 陈晓云.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1,16(3):l100-1102.
[7] 薛妮娜,吴岳平.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3):227-229.
[8] lukas a,antzelevitch c.differences i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 txmse of canine ventricular epicardium and endocardium to ischemia.role of the transient outward crrent[j].circulation,1993,88:2903-2915.
[9] 胡笑容,江红,温华知,等.交感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室性心理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2):121-125.
(收稿日期: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