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总结

合集下载

重症医学专业大事记

重症医学专业大事记

重症医学专业大事记重症医学专业大事记重症医学是医学中一门关注危重病患者的临床学科,旨在通过综合治疗和监护来挽救生命。

以下是重症医学专业的一些重要里程碑事件:1. 1961年:重症医学专业的起源重症医学专业在1960年代初期形成。

当时,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危重病患者的出现使得医学界迫切需要一门专业来应对这一挑战。

2. 1970年:美国成立第一所重症医学专业培训中心美国于197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所重症医学专业培训中心,为医生提供系统的培训以应对危重病患者的治疗和监护工作。

3. 1985年:重症医学学会成立1985年,美国成立了重症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旨在促进重症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4. 1999年:重症医学被正式认可为专科1999年,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正式将重症医学认定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并明确了其培训和认证要求。

5. 2002年:重症医学的国际认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重症医学列为一项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并鼓励各国加强该领域的培训和研究。

6. 2003年:SARS疫情爆发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全球爆发,这场疫情对重症医学专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医生们通过全力以赴的抗击,为重症医学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7.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关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爆发,成为当代重症医学的重大事件。

全球范围内的医疗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重症医学专业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

重症医学专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重症患者护理的深入研究,重症医学将继续发展,为危重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本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一年,经验丰富,收获颇多。

在这一年中,我主要负责协助医生进行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并参与了多例病例的抢救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

首先,重症医学科的工作非常紧张和繁重。

由于病情严重,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抢救,经常需要24小时待命。

我学会了快速反应和冷静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在与医生的合作中,我逐渐了解到重症患者的救治是一个团队工作。

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药师等各个环节的配合协调至关重要。

我与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和默契配合,使得每例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也意识到重症患者的救治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是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的重要环节。

我学会了耐心倾听和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专业。

此外,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通过参与病例讨论、学习会议和学术研讨,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我深刻认识到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将持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通过与医生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为重症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是医学领域中最紧急和复杂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域。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重症医学科的工作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重症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他们需要密切监测和全面的抢救措施。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熟练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医学重症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学重症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学重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病因1.炎症反应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是人体对感染或损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但严重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造成医学重症。

2.创伤:严重的外伤如颅脑损伤、胸腹部创伤等都可能造成医学重症。

3.感染: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严重肺炎等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为医学重症。

4.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化学品中毒、食物中毒等都可能造成医学重症。

5.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导致医学重症。

6.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等都可能造成医学重症。

7.其他原因:如严重的过敏反应、电解质紊乱、失血性休克等都可能成为医学重症的病因。

二、诊断1.临床表现:医学重症患者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困难、心血管系统功能衰竭、器官功能损害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可帮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器官功能。

3.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指导治疗。

4.特殊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腹部B超等可以帮助评估特定器官的功能状态。

5.病原体检测:对于感染性疾病,需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对应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1.对症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改善循环、维持呼吸等。

2.器官支持治疗: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等,帮助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3.药物治疗:对于感染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感染;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进行治疗。

4.积极补液:对于失血性休克或严重脱水的患者,需积极补充液体,维持循环稳定。

5.其他治疗:如手术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四、护理1.密切观察:对医学重症患者需进行密切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等。

2.保持通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呼吸机能。

3.皮肤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重症医学年会学习总结

重症医学年会学习总结

重症医学年会学习总结第一篇:重症医学年会学习总结学习汇报我参加了本次在贵州省凯里市举办的贵州省重症医学年会,通过认真听讲课,同时与在会的参会人员及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使自己收获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前全国重症医学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已经在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如火如荼的进行,并逐渐开始在医院和医院之间关联,使病历资料、科研资料得以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诊治协助,使偏远山区——如我们这些地方,都可以及时得到名医指点,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急救水平,可以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这是我们这种基层医院的福音,更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二、在和同级医院的同道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些兄弟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基本都开展了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床旁即时超声检查等项目,而这些在我们医院目前还未开展,这对我们科室的发展制约太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争取把以上项目全部开放出来,真正让更多危重患者得以就近治疗,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县;同时目前我院受制于基层医院的格局,重症医学科需要的必要的抗生素等药品亦严重欠缺,也制约了科室的发展,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去解决及克服的困难。

三、在本次的听课学习中亦受益匪浅,首先,随着脓毒血症3.0的发布,对我们以往的一些观点及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概念比以往的更窄,同时结合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应该显得更严谨,但在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依从性会有所下降,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比较模糊,没有明确予以解释,这也是后续的医护人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其次,在学习创伤AKI患者液体复苏如何避免液体过负荷时,使我了解到,在这一类患的液体管理中,需要注意在保证组织器官灌注的同时,亦有可能液体过负荷对器官功能形成二次打击,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导致患死亡,所以对这类病人在液体复苏时应更加严密监测及管理液体;再次,在重症医学科中,镇静镇痛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本次的学习中,各位老师对镇静镇痛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特殊领域的应用及镇静镇痛本身的理论基础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使我对镇静镇痛重新有了一个认识;最后,本次学习还分别就血管活性药物、应激性心肌病、呼吸机通气模式的选择、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选择及抗凝方式的对比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讲课,对我本人的帮助非常大。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范文(6篇)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范文(6篇)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范文作为一名医学子弟,我很荣幸地被分配到icu工作,从一开始的陌生、恐惧,到现在的难舍难分,都离不开护士长正确的领导和高年资老师的细心带教,从一点一滴中,我慢慢学习,逐渐成长。

icu是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集中救治的场所,对病人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障碍或衰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监测、治疗,并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从某种角度来说,icu是全院最早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陪护,所有的治疗和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

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范文(二)____已顺利渡过,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领导下,在医院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科全体同志协调一致,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围绕医院中心工作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性质,求真务实,踏实苦干,本年度取得成绩现总结如下:一、____年工作指标完成情况:(1)ICU全年共收治危重患者662例,收入____元,同比增长____%。

(2)662例患者分别来自脑病科170例,神经外科130例,普外科92例,肝胆科84例,肺病科76例,肝肾科10例,骨伤一科17例,骨伤二科24例,心病科32例,妇产科5例,内分泌科17例,五官科5例。

(3)病种方面:各种大手术后175例,脑出血92例,微创术30例,脑梗塞34例,颅脑损伤18例,复合伤、多发骨折10例,各种休克24例,呼吸衰竭37例,严重中毒28例,肺栓塞4例,大面积烧伤2例等。

(4)全年共抢救危重患者____人次,抢救成功率____%。

(5)全年共护理带呼吸机患者____人次,护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____人次,护理中心静脉置管____人次,测CVP____次。

(6)为我院新项目开展,透析室CRRT提供护理支持____人次。

(7)通过全科护士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662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没有发生纠纷及医疗事故,受到家属的好评。

二、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医疗质量是立院之本,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的关键,医疗护理质量与医疗安全是医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症医学科2023年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2023年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2023年工作总结2023年是重症医学科发展的关键一年。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以下是我们2023年的工作总结。

首先,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强化了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我们组织了定期的病例讨论会和科研交流会,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我们提高了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们加强了重症监护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我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监护设备,提高了患者的监测精确度和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对设备进行了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

第三,我们注重了医疗质量的提升。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治疗方案,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我们加强了患者的家属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医疗知识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

第四,我们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组织了一批科研项目,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

我们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我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我们注重了患者的心理关怀和疾病预防工作。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咨询和康复活动,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

我们加强了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综上所述,2023年重症医学科在团队建设、设备更新与维护、医疗质量提升、科研工作和患者关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重症医学期末总结

重症医学期末总结

重症医学期末总结前言在过去的学期中,我参加了重症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这是一门挑战性极高的学科,需要对医学知识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重症医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下面将对我在重症医学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总结。

一、重症医学的定义和特点重症医学是一门针对危重患者的综合医学科,其特点是对病情的判断和处理需要快速、准确和果断,在高风险的环境下进行医疗操作,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重症医学领域有很多特点,如多学科协作、疾病的多样性、治疗的复杂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重症医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技术密集和极富挑战性的学科。

二、重症医学的基本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学习了重症医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重症与慢病、重症医学的分类、临床症状及体征、重症监护诊断和治疗等。

这些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诊疗和治疗危重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重症监护的技术和能力重症医学的核心是重症监护,而重症监护则涉及到许多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重症监护的基本技术,包括心电监护、无创血压监测、呼吸机的使用和调整、中心静脉导管的插入和管理等。

此外,学习过程中还进行了重症监护的模拟训练,提高了我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四、重症医学的临床实践作为一门临床学科,重症医学的学习中临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通过实践,参与了危重患者的诊疗和治疗过程,并在医师指导下逐渐独立负责一些重症患者的管理。

这些实践经验提高了我在诊断、治疗和处理危急情况时的能力,培养了我的临床思维和技术操作能力。

五、重症医学的学科前沿和研究重症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广阔,且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

通过课程学习,我了解到了重症医学的一些学科前沿和研究进展,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器官支持治疗等。

这些前沿知识的了解不仅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也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重症医学科进修总结

重症医学科进修总结

重症医学科进修总结引言通过本次重症医学科的进修,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份总结中,我将对我在进修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回顾和总结。

学习内容在进修期间,我学习了以下重要的内容和技能:1. 重症监护概念和原则:我深入学习了重症监护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和最佳实践。

我了解了重症患者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2. 重症监护设备和技术:我熟悉了各种重症监护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和操作。

我学会了监测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心脏监测等关键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它们。

3. 疾病管理和治疗:我学习了各种重症疾病的管理和治疗策略。

我了解了常见重症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并发症风险,以及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团队协作和沟通:重症医学科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

我通过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合作,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协调工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

学习收获通过本次重症医学科的进修,我获得了以下收获和成长:1. 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我对重症监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处理重症患者的情况,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2. 专业素养的提高:我学会了如何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况,并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3. 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在进修期间,我与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共同照顾重症患者。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使我更好地适应了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环境。

总结通过本次重症医学科的进修,我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培养了个人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在重症医学领域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梦百年传承铸辉煌重症人十年发展再起航
——参加《中华医学会第9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汇报材料2015年5月21日-24日,《中华医学会第9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之地——美丽的东方明珠上海隆重举行。

经医院同意,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大会。

通过本次大会,收获很大,感受很深。

现简要汇报如下。

2015年,中华医学会走过了一百个春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也迎来了第一个十年。

故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大会始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大会盛况空前,异彩纷呈,来自全国各省市注册参会代表共8512人共享学术盛宴。

本届大会共设讲座323个,其中外宾讲座31个,重症儿科12个,重症护理讲座41个,两岸三地论坛讲座8个,重症专家讲座231个。

本届大会除主会场外,另设10个分会场,最多时11个分会场同时展开讲座。

过去十年重症医学突飞猛进,随着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进步,重症医学治疗理念推陈出新,学科建设日趋完善,诊疗思路不断突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重症医学已经从经验性医学模式转变为循证医学模式,并进一步进入精准医学模式,重症医学的临床和科学研究正在迈入一个新时代。

一、重症医学治疗理念日趋成熟。

传统的疾病诊疗理念往往以诊断为导向,强调诊断的准确性,诊断明确以后再开始治疗。

这种先瞄准再开枪的治疗理念在传统的内外科仍占主导优势。

而重症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生理紊乱,在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重症医师必须具备边瞄准边开枪的素质与能力,在处理危及生命的生理紊乱的同时寻查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因此,重症医学的治疗理念是以生理紊乱为导向的目标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已纠正患者生理紊乱为基础确立治疗目标,进行治疗干预后实施监测并随时调整干预措施,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治疗目标。

在临床传统学科细化与瓶颈发展的同时,重症医学的治疗理念从传统的强调诊断的准确性过渡到强调危及生命的生理紊乱的纠正,这也是重症医学有别于传统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重症医学学科建设日趋完善。

1、规范化质量控制。

质量与安全是重症医学的生命。

重症医学科是救治全院重症患者的最前线,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重
症医学医疗的质量和安全与患者性命息息相关。

重症医学分会一直致力于规范的建立及质控的提高。

在开展5C培训力求重症医学诊治规范化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省卫计委主导在全国乃至各省层面建设重症医学质控中心,推进质控工作的规范化及常规化。

2、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壮大。

重症医师的职业素养需要专业化的培训。

多项研究显示由专业化的重症医师主导重症患者的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突显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在重症医学的建设中,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往往并不是难点所在,具备重症医学专业素养的学科队伍建设才是关键环节。

近十年来我国重症医学队伍不断壮大,重症医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规范,重症医师的职称及晋升体系也日趋成熟,学会层面不断开展针对重症医师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专科护士培训亦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力量。

3、亚专科建设迫在眉睫。

亚专科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重症医学发展的战略目标。

研究显示,将患者转至由各种专科医师而非专业重症医学医师主导的ICU中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重症医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必将一直站在生命的前沿。

不仅体现在重症医学以整体观审视患者,探寻疾病的发展规律,更体现在对器官、对局部的精细监测和干预,使整体诊疗达到更高的境界。

因此,大力推动包括重症呼吸、重症肾脏、重症心脏、重症感染、重症营养、重症镇静等亚专科建设是重症医学发展的宏伟战略,重症医学专题会议的召开则是推动亚专科建设的有效手段。

三、疾病诊疗思路不断突破。

1、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方面:脓毒症(sepsis)的定义正在更新。

以往脓毒症的定义为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目前研究显示SIRS并不能反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特点,且脓毒症应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数目的界定也并不客观,因此脓毒症诊断标准有望更新。

脓毒症目前虽无特异性治疗,但通过指南实现常规治疗的规范化仍可改变世界。

一项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71家ICU中101064例重症感染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自2000年至2012年重症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由35%降至18.4%,每年约降低1.3%。

且指南依从性越高,病死率越低。

当前抗感染治疗更加关注药物的代谢及药效学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重症感染的治疗策略也正在从初期的微生物导向模式转化
为微生物+临床药学+免疫代谢导向模式。

此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已升华为一个概念,意在以改善灌注为核心的复苏治疗,不再局限于是否达到某个具体指标。

2、机械通气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入新时代。

肺保护性通气不再单纯局限于对肺的保护,而是应对全身脏器均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小潮气量的有益作用也不再局限于ARDS患者,对健康肺的机械通气患者同样应采取小潮气量通气以减缓呼吸系统并发症。

ARDS的肺保护性通气理念也从小潮气量深入到超级肺保护甚至让肺完全休息。

呼气末正压和肺复张的目标是改善ARDS肺通气的不均一性,然而既往研究并未对ARDS患者进行细致区分,未显示出病死率的降低。

而俯卧位通气降低ARDS的病死率,是改善ARDS通气不均一性的新选择。

3、急性肾损伤(AKI)从肾脏走向全身。

AKI并不单纯局限于肾脏损伤,AKI病理生理改变不再仅体现为单纯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近期提出的AKI允许性低灌注的理念,为AKI的救治打开了另一扇窗,并由此改变了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及规范。

4、应激程度导向的营养及代谢支持。

在炎症反应强烈的疾病早期,可允许保持低热卡,此时营养途径不拘于肠内或肠外,强调早期的代谢支持。

而应激反应期后疾病进入慢性期则需要足量的营养支持,此时的营养状态往往决定患者的预后。

以上内容是本次大会传递的主要信息,其中的亮点、热点数不胜数。

通过参加本次盛会,深深感受到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深深感受到重症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身为重症人,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感到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5.05.28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档可自行编辑和修改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