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角度探讨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因素及控制决策

合集下载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壳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人类破坏和安全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1.1 建筑物结构的易损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较为脆弱。

此外,建筑物的年代和建筑质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1.2 地震引起的震动破坏地震的主要破坏途径是震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惯性力、失稳、屈曲和破坏等后果。

大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地震波的振幅较大,给建筑物结构带来更大的破坏威力。

1.3 地震引起的地基液化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引起地基液化,这是由于土壤中的饱和水分被挤压而失去支撑性,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防护措施2.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其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备较好的抵抗力和延迟破坏的能力。

其中包括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增加抗震构件、设置防护系统等。

2.2 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可以采用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地震荷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3 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进行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手段包括增加钢筋、加固柱子、加固楼板和墙体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4 地基处理和加固对于存在地基液化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一些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下加设振动器、注入加固剂或增加地基密实度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三、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与防护的案例分析3.1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

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

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破坏力是任何人造结构物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到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情况,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增加地震韧性,将建筑物的相对破坏程度减至最低。

地震破坏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震的震源作用是导致地震波向建筑物传播,从而使建筑物发生振动。

地震波的类型包括主要波和次要波,其中主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速度,次要波则具有较低的频率和速度。

其次,建筑结构的材料和形式以及地基状态都是影响建筑物受震性能的因素。

建筑物的结构组成、连接方式、强度及耐震性能等都会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响应。

最后,建筑物的受震性能与地震波的参数特征有关。

包括地震波的震级、频率、加速度等等。

控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适当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

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层间剪力墙结构等;常用的材料包括混泥土、钢筋混凝土、轻质钢结构等。

其次,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主要包括增加结构强度、加强结构连接、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最后,进行地震隔震。

地震隔震是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通过一定的隔震技术将地震的作用力减弱。

常用的隔震技术包括平移隔震、悬挂隔震、沉降隔震等。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美学,还要充分考虑其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尽可能的采取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措施,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抵抗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抵抗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抵抗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又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可以造成许多生命的损失,还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抵抗措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地震的震中产生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当地震波经过建筑物时,会对其产生水平和垂直的振动。

这些振动会引起建筑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导致其受损或倒塌。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滑移。

当地震波穿过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基础会受到振动的冲击,导致建筑物整体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或滑移,增加了其倒塌的风险。

其次,地震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破坏。

地震波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内部结构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柱子、梁和墙壁等承重结构的破损。

特别是当地震波频率与建筑物自然频率相接近时,共振效应可能会导致结构的破坏更为严重。

最后,地震还会对建筑物的地基产生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将给地基施加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地震波的频率与地基自然频率相近时。

这种力量会导致地基的沉降、振动和变形,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可以被一定程度上抵抗和减轻的。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强化建筑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抗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合理地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适应预计的地震力。

抗震设计应考虑地震波的作用和建筑物的自振频率,确保建筑物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轻或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

其次,加固已有的建筑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可以借助加固技术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提高其抗震性能。

加固措施可以包括在梁柱连接处加固、增加支撑和加强墙体的抗震能力等。

最后,规范的施工质量和维护也是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保证。

近场竖向地震作用下对连续梁桥抗震对策研究分析

近场竖向地震作用下对连续梁桥抗震对策研究分析

近场竖向地震作用下对连续梁桥抗震对策研究分析摘要:近年来多次强震记录,近断层区的竖向地震分量极为显著。

按中国现有规范要求,中低烈度区不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而规范对高烈度区地震竖向分量取水平分量的0.65,但是许多实际地震记录所证实这个数值是偏低的,很多桥梁结构的破坏中都发现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留下的痕迹,而且发现有的结构破坏是直接因竖向地震作用而引起的,在高烈度区近断层区域,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在部分近断层及发震断裂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竟然超过相应的水平峰值加速度。

三维隔震支座和新型材料很好的避免竖向大轴力问题。

关键词:近场地震动;竖向大轴力;三维隔震支座;新型材料一、研究意义近年来多次强震记录显示,近断层区的竖向地震分量极为显著。

按中国现有规范要求,中低烈度区不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而规范对高烈度区地震竖向分量取水平分量的0.65,但是许多实际地震记录所证实这个数值是偏低的,很多桥梁结构的破坏中都发现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留下的痕迹,而且发现有的结构破坏是直接因竖向地震作用而引起的,在高烈度区近断层区域,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在部分近断层及发震断裂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竟然超过相应的水平峰值加速度。

同时,在地震过程中桥墩的压应力不断改变,最大轴力甚至会压溃桥墩。

1957年钱培风[1]教授首先提出竖向地震作用是造成某些砖烟囱破坏的主要原因。

1958年王光远教授[2]对高耸结构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提出了一种数学模拟和计算方法。

1959年前苏联的一位学者研究了竖向地震动下实体结构的振动。

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也给科学界和工程界留下发人深省的问题:这次地震(在震中地区)竖向地震作用超过了水平地震作用。

1995年Elnashai[3]对Northridge地震中一座破坏的公路桥梁进行3向的非线性分析,发现竖向地震作用使桥墩轴向力发生变化,同时降低了其抗剪承载力。

1996年Yanf分析了3座人行天桥的桥墩、基础、盖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发现与水平地震单独作用相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后桥墩的轴力增大了20%,墩底弯矩增大。

浅析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本文从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成因入手,总结并分析当前桥梁工程抗震性低下的现状,简要介绍桥梁工程地震伤害预防对策,旨在提升建筑桥梁工程抗震性,从而降低自然灾害对建筑桥梁造成的影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桥梁工程;地震;预防对策近年来,我国对桥梁、道路、建筑物的抗震性越来越重视,并形成了相应的施工及设计技术标准。

建筑桥梁工程企业应重视桥梁的抗震施工及处理,提升桥梁的抗震性水平,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的优秀抗震技术,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桥梁抗震水平。

一、建筑桥梁工程地震伤害的成因(一)桥梁上部结构问题桥梁上部结构一般分为梁式结构和拱式结构,梁式结构方面,如果建筑桥梁的梁宽不足,在地震中,桥梁结构产生振动,各个节点之间极易出现撞击和位移,如撞击和位移的现象比较严重,就会导致桥梁损坏。

拱式结构方面,拱腹是整个桥梁的薄弱点,此处在地震时会产生一定的垂直拉力和水平拉力,从而导致拱式结构桥梁出现扭曲,一旦扭曲度过大,桥身、拱顶等诸多位置都会出现相对位移,从而产生裂缝,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个桥体变形。

(二)桥梁支座结构问题支座结构是桥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影响桥梁抗震性高低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方面,如桥梁支座连接构造稳定性不足,虽然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要求,但在发生地震时,支座连接处受到地震造成的撞击,极易造成支座螺栓拔起、脱落的现象,此时桥梁的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损坏。

另一方面,支座施工材料方面也是桥梁支座结构抗震力的关键因素,在施工之前,如未能充分考虑桥梁的抗震情况,没有采用抗震效果高的支座施工方式和支座材料,那么在地震中,桥梁各个部件随着振动发生撞击,进而产生微量的位移,此时支座部分受到的拉力极大,因其材料质量较差,无法承受整个桥梁上部产生的巨大拉力,极易出现支座脱落、破碎等问题。

(三)桥梁下部结构问题桥梁下部是连接支座与地基的位置,这一位置主要功能是将桥梁本身及上部来往车辆的重量传导至地基之上,因此,桥梁下部结构主要预应力为垂直预应力。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

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不断发展,连续梁桥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震是造成连续梁桥结构损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本文将基于IDA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的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连续梁桥。

连续梁桥是由多个连续梁构成的桥梁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梁式桥梁,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和承载能力。

高速铁路连续梁桥通常由预应力混凝土梁构成,连接多个墩和台。

因此,地震对连续梁桥的结构和施工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地震易损性和IDA方法。

地震易损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害的概率或程度。

而IDA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方法是一种基于地震波进行结构响应分析的有效手段。

通过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对结构性能进行多次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损伤断面曲线,进而确定结构的易损性。

在进行基于IDA的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波记录。

这些地震波记录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潜在地震源的多个方向和地震烈度。

然后,通过在不同地震波记录下模拟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并测量结构的损害程度,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的性能指标和易损性曲线。

根据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我们可以确定一些主要的易损性指标,例如结构的破坏概率、最大位移、剪力和弯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评估结果。

此外,可以引入结构的韧性指标,如剪切变量和延性指数,以更全面地评估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

在研究中,还可以考虑不同参数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例如,连续梁桥的跨度、预应力水平、墩高比、地基条件等。

通过对不同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对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影响最大的参数,并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

最后,研究结果应该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的地震抗击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

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

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为了居住、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而兴建各种建筑,但是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也经常发生。

那么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首先,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地震的震源面和震中位置。

如果建筑工程处于地震发生的震中附近,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此外,建筑工程自己的结构特点也会成为地震破坏的因素之一。

如果建筑物自身的结构没有达到一定的抗震能力,就会轻易受到地震的侵袭而导致破坏。

再者,如果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不合理,也会成为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遭受地震的侵袭时,如何防止建筑工程的破坏呢?首先,我们应该在建造建筑物时,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优化的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应该采用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同时要注重各种材料的种类和比例的协调性,确保结构的完整性。

其次,我们还要对建筑的形状、分布、阻尼措施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

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还应将地震运动特性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和固定设施,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另外,为了更好地预防地震灾害,我们还应该加强相关的综合管理与防灾措施的宣传推广。

应当加强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居民和建筑物的应急处置能力。

掌握相关紧急救援方法和技能,让人们在遇到地震灾害的时候,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地震对建筑工程的破坏已经成为了一项重大课题。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中,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优化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以及,通过加强各项防灾措施的管理与宣传,最后目的是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并且让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能够给予适时的急救和援助。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建筑工程在地震灾害面前,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地震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进行研究。

首先,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地震的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与地表之间的距离越近,震感就越强烈,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其次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

地震常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而交界处的地质构造往往不稳定,容易引发地震。

此外,地下岩石的岩性、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地下断裂带的存在等因素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与强度。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采矿、水库填充等活动会导致地壳运动,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灾对策。

首先是科学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的前兆,如地壳的变动、地震电磁波等,人们可以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更加牢固,减少倒塌的可能性,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此外,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也是减灾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系统、灾情上报机制以及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工作,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了以上减灾对策,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也非常重要。

人们对地震的基本概念、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的了解,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证个人安全。

因此,地震知识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以及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传播。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地震往往不受国界限制,一个国家的减灾工作的成效与临近国家的减灾工作的配合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地震预测、抗震技术与救援经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减灾网络。

总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角度探讨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因素及控制决策
摘要: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危害性,要求我们加强研究桥梁结构的震害损伤情况,并通过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寻求提高桥梁结构安全性能的具体方法。

本文将从地震的角度,探讨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因素,以及结合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若干震害损伤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震害控制
1.连续梁结构震害的损伤因素分析
根据桥梁结构震害的调查文献研究,以及结合实际的工程施工经验和规范标准,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因素,具体情况如:
(1)上部结构震害。

其中包括移位震害和碰撞震害两种,前者是桥梁伸缩缝和支座在地震的破坏作用力下,梁板出现纵向移动、横向错位和平面转动等;后者则结构梁板之间、边跨和搭板之间、边跨和桥台之间在地震的破坏作用力下,出现互相碰撞的破坏现象。

(2)支座震害。

连续梁的支座连接部位,是抵抗地震作用相对薄弱的位置,在破坏性的地震作用力下,如果支座存在缺陷,或者所采用的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则容易出现位移、与上下部结构脱离、丧失承载力等破坏现象。

(3)下部结构震害。

其中包括桥墩弯曲破坏、墩柱剪切破坏、框架墩破坏、桥台破坏四种,桥墩弯曲破坏属于塑性的破坏,表现出墩柱体开裂、混凝土块剥落、内部钢筋外露等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搭接或者焊接不牢固的
纵向钢筋,或者配筋不合理的箍筋,降低了墩柱的延性能力;墩柱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容易造成墩柱和墩柱上部结构的坍塌,属于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框架墩破坏是因为本身剪切强度不足,地震破坏作用力下,盖梁、墩柱和节点等出现破坏;桥台破坏,是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桥台的地基失去承载力,从而出现滑移、碰撞、倾斜等震害现象。

(4)基础震害。

表现为基础土体滑动和软化,主要是因为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地基的承载力下降,出现扩大基础和重力式基础,另外还会产生沙土液化现象,降低了沙土的摩擦力,同时在上部结构的惯性作用下,形成各种形式的桩基础损伤破坏。

2.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方法
鉴于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客观存在的损伤因素,我们需要在评估分析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损伤的连续梁,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法。

2.1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
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其前提是做好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工作,以便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其中常见的评估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种:首先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估分析。

具体原理是连续梁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结构处于极限状态,损伤结构在经过维修之后,整体结构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此时的评估分析对象主要是结构的损伤程度。

其次是破坏控制极限状态评估分析。

这种极限状态的评估分析,前提条件是结构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能够将地震的反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且一旦超出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外,就会
出现后期加固维修技术困难和成本叠加。

再次是结构倒塌极限状态评估分析。

这种极限状态,表明结构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已经出现严重的结构破坏,即便进行维修,也没有任何再次利用的价值,但仍然需要保证在没有任何外部附加荷载力的情况下,整体结构不会倒塌,以免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加剧损失。

以上三种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方法,适用于桥梁不同震害因素损失分析,但同时需要借助反映普法、非线性经理分析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方有可能全面掌握结构震害损伤的破坏情况,为连续梁的结构加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2结构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
作为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决策前提,桥梁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基础之上的,属于控制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应用的层面,将其提升到方法理论体系的高度,在对震害风险评估基本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结合相关的数字分析模型,建立震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

在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掌握震害风险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是从震害风险损失模型中,得出结构震害风险事态,藉此让研究人员与决策人员在同一项目层面上展开充分交流。

关于连续梁结构震害风险的评估流程,是在连续连使用期间遇到地震损害风险,针对具体的结构震害损伤,展开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如果分析结果表示桥梁状况良好,则依据规范进行常规的养护维修;如果分析结果表示桥梁损伤状况严重,则需要分析和筛选风险源,并分析结构的力学性
能和划分风险等级,然后做出合理的科学控制措施决策。

至于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基于满意准则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秉着有效控制桥梁震害风险的基本原则,结合相关的决策效用函数,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估测损失的大小,然后决策基本风险事态的控制;另外一种是基于最优原则的决策方法,旨在有效组合各种风险,然后利用贝叶斯等概率精算方式,预估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伤程度,以及利用随机的优势,进行震害风险控制的决策。

2.3震害结构加固决策的总体构思
连续桥梁震害的结构加固决策,需要根据桥梁结构具体的震害损伤程度,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

在对于所有遭受地震破坏的连续梁结构,加固控制需要满足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确保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状态的承载要求;二是改善截面腹板受力情况,控制裂缝损伤的扩大;三是改善截面翼缘部分的受力情况,防止桥梁上部结构混凝土受到挤压破坏;四是提高整体结构外形的完整性,满足行车的基本要求。

为此,桥梁的加固控制,首先需要处理震害结构裂缝,采用压浆法修补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1m的裂缝;对于宽度小于0.1m的裂缝,采用封闭法进行修补;对于梁间位移产生的裂缝,要采用布筋修补法进行修补。

其次是修补掉块或者剥落的混凝土,主要针对受力过大时,局部构件混凝土剥落或者松动掉块的问题,需要将这些混凝土剔凿,然后在清洗干净后,利用环氧砂浆进行修补。

再次是增强腹板,将钢板固定在腹
板位置,或者粘贴碳纤维,以增强腹板的截面刚度,提高桥梁下部结构的抗拉力和承载力。

最后是加固改造翼缘,可以置换混凝土或者增设钢筋的方法,提高桥梁上部结构截面的抗压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结构震害损伤的具体情况,动载试验和静载试验损伤结构,合理安排加固施工的顺序,避免加固过程中造成损伤结构的二次损伤,一般的加固施工顺序为:清洗上部结构混凝土畸形表面—复位错位梁体结构—修补梁体结构裂缝—将铆钉打入腹板—
将构造钢筋和钢筋网片植入翼缘破损位置—将混凝土灌注到翼缘
破损位置—将防腐剂涂抹于加固钢板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连续梁结构震害的损伤,常见的有上部结构震害、支座震害、下部结构震害、基础震害几种,这些震害损伤因素,严重威胁桥梁使用的安全性。

为此,我们在评估分析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反映普法、非线性经理分析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全面掌握结构震害损伤的破坏情况和掌握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损伤的连续梁,提出合适的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立,霍立飞,周锡元.桥梁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简化分析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408-1052.
[2]邵长江,吴永红,钱永久.混凝土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演化[j].中国公路学报,2006,(5):41-45.
[3]陈洁.简述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与设防措施[j].价值工程,
2013,(10):109-110.
[4]谢华伟,雷叙渌.桥梁结构震害及抗震设计理念浅议[j].山西建筑,2010,(18):303-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