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

合集下载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是近代新青年革新精神的本质所在,它表达了近乎英雄主义的无
畏挑战,也揭示了对传统常规的反抗,与从容不迫的从容推移。

从思想内涵来看,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真谛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首先是追求
自由,追求自由注重人们身心自由,明确所有人具有平等的权利,维护公民政治。

其次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追求自白的权利,不可去干涉、压迫,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才能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创新。

第三是团结四肢,团结四肢指的是团结祖国人民,弘扬友爱,感召更多的像鲁迅一样的精神能手,把国家的繁荣和盛世延续到后代。

最后是推翻传统畸规,推翻传统畸规注重追求进步,反对传统落后思想以及死板宗教,主张吸取传统优点不受控制,用先进技术来完善旧有体制。

透过鲁迅立人思想,人们痛定思痛,学会深入思考,革新传统,实现自我发展,构建崭新的未来,把个人愿望实现、追求理想,彰显自己完整的进步可能性,从而全面展现个人的原则性。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揭示他对社会、人性和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突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他主张文学应当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鲁迅认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真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的文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他提倡以人民为写作的对象。

鲁迅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民大众,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鄙视文人的傲慢和虚伪,主张文学要回归到人民生活中,描写普通人的命运和经历,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斗争。

其次,鲁迅注重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

他经常用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和讽刺手法来表现问题,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唤醒人们的觉悟和思想。

二、鲁迅的文化立场鲁迅的文化立场可以概括为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化。

他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道德和思想观念的虚伪和荒谬。

鲁迅坚持用尖刻的文字剖析和批判社会现象,在《呐喊》、《狂人日记》等作品中,他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坚信只有通过现代文化的推动,中国才能真正翻身。

鲁迅所倡导的现代文化主张民主、科学、进步。

他赞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应该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化的大融合。

他主张建立民主国家,推进社会进步,通过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激发了后来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创作。

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让他们明白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封建落后、支持民主进步。

鲁迅深知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他提倡民主进步,反对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封建制度,推动中国的进步。

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

鲁迅反对外来侵略,强调要坚持民族自尊,反抗外国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三、反对腐朽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鲁迅反对腐朽思想,提倡科学发展,主张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中国进步。

四、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

鲁迅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改革教育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五、反对宗教迷信、推动科学文明。

鲁迅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发展。

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

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必然包含多种层面的意义,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关照并予以多义性解读,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接近其思想本质。

本文将选取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非论:“科学”与“救国”鲁迅对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在此前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等文已有所体现。

他认为,科学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通贸迁,利于前时……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他还指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以知真理为唯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而不是为了追求实利,所以他们“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

在此意义上,科学成为人的精神、智慧和道德的统一体,也便具有了“人性之光”。

同时,青年鲁讯并不迷信国人所热衷的科学之于救国的各种学说,他审慎地指出:那些“抱残守阙之辈”,却“耳新声而疾走”,而“借口科学,怀疑中国古然之神龙”的人,实际上却不知“科学何物,适用何事,进化之状奈何,文明之谊何解”,其真实的心理是“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

对于“汝其为国民”、“汝其为世界人”、“破迷信”、“崇侵略”、“尽义务”、“同文字”、“弃祖国”、“尚齐一”的论调,鲁迅将其斥之为“伪士”的“恶声”。

而对那些“取经”的留学生,鲁迅讥讽道:“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鲁迅立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立人思想深受中国近代历史变革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首先,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通过讽刺、嘲笑和讥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贫穷和愚昧。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困境。

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相信人性中既有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他批判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敢于思考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鲁迅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他倡导人们要追求真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鲁迅对民族觉醒的呼唤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鲁迅深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落后,他痛心于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悲惨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他力图唤醒人们对他国的认识和认同,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鲁迅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呼唤也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中国人。

综上所述,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和言论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和对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人论文

立人论文

论鲁迅立人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鲁迅的思想有一个核心,就是立人观念。

所谓“立人”就是呼唤国民觉醒,使国民成为有自觉意识的个体,能过追求自身独立和思想自由,能过从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恶劣、顽固、懦弱、愚昧、自私、冷漠的民族劣根性,这样才能完成由立人到立国这个宏伟目标。

鲁迅为了达到立人的目的,选择并运用文艺创作,贯彻立人思想于文艺创作,其小说,散文等作品深刻剖析国民精神,启蒙当时处在浑噩中的民众,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自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和言论而不再受外在意志与势力的左右,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他人或文化的奴隶。

鲁迅的“立人”思想萌生于东渡日本之后。

在1907年留学日本期间,就高瞻远瞩地认识到“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坟.文化偏至论》),由此开始他奋斗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倡言“涵养人之神思,及文学之职用也”可以看到鲁迅立人思想和用文学来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是同时产生的。

所以立人思想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

鲁迅自己把《狂人日记》定位在“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蕴含了鲁迅早期对“国民性”的总体认识。

“狂人”是鲁迅欲立新立的新人,但是最终狂人还是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

《狂人日记》中“我”是一个发狂之人,非正常人,所以敢想正常人所不敢想,敢做正常人所不敢做的事,敢说周围人所不敢言之语。

我的发狂是因为“把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所以周围拥护古久先生的人,不论是赵贵翁,或其他路人,甚至连小孩有“同我作冤对”,于是我不被常人的社会所容,长期被仇视排挤使得“我”的癫狂加剧。

其实狂人在发狂的状态下更能清楚的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情,有了看世界新的视角,于是狂人“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将历史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的两个字。

狂人一语道破“吃人”的本质,是社会礼教在无形中在吞噬蚕食着人,而周围的正常人竟毫不知情,看不清“仁义道德”的虚伪,还以其为幌子来消磨自己残害别人。

从鲁迅的“立人”思想想到的

从鲁迅的“立人”思想想到的

有幸听到上海市委党校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宝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国胜以《鲁迅的“立人”思想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为题所作的关于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讲座,聆听刘教授从其读鲁迅全集,谈到他所理解的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并结合其亲身实践,与我们分享他的感悟,令我享受了全新的思想盛宴,也带给了我无限启迪,引发了我结合本职工作,思考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给地方人大立法工作带来的启示。

鲁迅先生以“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鲜明地指出了“立人”的重要性,并随之提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立人”目标,进而围绕如何“立人”,又申发出关于立人的途径和方法、基本要求、切入点和根本点的一系列论断,回答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对的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如何活在现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作为地方立法机关,市人大常委会也面对着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地方立法工作;而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一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立我”以适应新时期地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

“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这便是“立人”的第一种途径“改革之路”。

鲁迅先生把改革、创新视作实现生存这一最基本需求的必然途径,恰恰是赋予了“革新”以极其高度的重要性。

创新需要勇气,改革更难免壮士断腕之痛,然而“生存不是苟活”,在新时期地方立法要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及时更新理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需要思考,在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备的情况下,怎样发现社会问题、挖掘立法需求,并从追求数量转向崇尚质量;我们需要思考,在法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本市发展面临创新转型的情况下,怎样实现从立法项目到法规内容全方位的与时俱进。

这些新的理念,必然催生我们进一步完善立项论证制度,以从纷繁复杂的情势中找准急需立法解决的问题和社会需求,并以此为导向,选择恰当的立法体例、引领法规中的制度设计,使法规真正符合实际的需求,以达成其“有效”、“管用”的质量标准。

浅论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成

浅论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成
[ 摘
西安
705 ) 104
要 ] 鲁迅 立人 思想 的 内涵 就是 关注人 ,通 过 改造人 的 生存 环境 和人 的精 神 ,达tz 的彻底 解放 。在鲁 迅 “ l ,- 立人 ” 思 想的 形成 过
程 中,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 因素。梁启超的 “ 新民说”、章太炎的个人 的绝对 自由都给 了鲁迅极 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鲁迅人 学思想又从 西方近现代思想资源中汲取 了大量的养料。从鲁迅对各种学说和观点的取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根


的精 神 和人 的 生存 环境 。他注 重人 ,强调 对人 的关 注 ,因而 又被 称 弄 清所 立之 人 的生存 现 状 ,必 须 “ 先行 发露 各样 的劣点 ,撕 下 那好 为 “ 学 ” 。鲁迅 认为 ,中 国要实 现 现代 化 “ 在立 人 ,人 立而 后 看 的假 面具 来 ” 。这样 才能 引起 疗 救 的注意 ,才能 根治 其痼 疾 ,立 人 首 凡 事 举 ” 。也 就是 说要 想 “ 国 ” ,最根 本 、最关 键 的任 务 是 “ 兴 立 出 “ 新人 ”来 。鲁 迅对 中 国人 生存 现状 做过 这样 深 刻 的揭示 : “ 想 人 ” , “ 人 ”是 “ 国” 的前提 。所 以 ,鲁 迅 “ 人 ”思 想 的精 做奴 隶 而不 得 和暂 时做 稳 了奴隶 ” 正是 由于 这种 长 期 的窘态 生 活 , 立 兴 立 神 实质 在 于摒 弃 国 民劣 根 性 ,重 塑 新 型 的 民族 性 格 , 以达 到 “ 兴 中 国人 身上 积淀 下 了相 当多 的劣 根性 ,奴性 意识 、面子 观念 、看客 国 ”的 目的。他 所从 事 的文 艺 运动 就是 通 过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和传 统 心态 以及 麻木 、冷漠 、愚昧 、保 守 、卑怯 等 。这 些 劣根 性不 仅妨 碍 文 化 来 “ 人 ” 的一 种 手 段 。鲁 迅 的 “ 立 立人 ”思 想 ,重 在 个 体 , 了他 们做 为一 个 真正 的 “ ”而 存 活 ,同时 也妨 碍 了 中华 民族作 为 人 “ 尊个 性 而 张精 神 ” 。在他 看 来 , 国家 的独立 、富强 、民主 、是 必 个 真正 的 民族 而 “ 自立 ” 。可 以说 ,鲁 迅 是含 着热 泪对 中国 国 民 须 以保 障每一 个 具体 个 体精 神 自由为前 提 。 “ 致人 性 于全 ” ,是 其 性 的劣根 性进 行 深入 剖析 。其 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主要在 于 揭示 国 民的 策 略 ,鲁 迅 一 生 为 之 奋 斗 的 ,就 在 于人 的精 神 的解 放 和 人 性 的 健 灵 魂也 引起警 醒 ,从 而去 掉 自己身上 的奴 隶性 和 各种 因袭 的精 神 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胡朝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摘要: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吃人”思想的坚定批判者,作品也含有“立人”思想,做到了破中有立。

本文第一部分写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第二部分写其价值,并站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挖掘其“立人”思想价值,以期推动当代人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价值一、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鲁迅“立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

在留学阶段,写出了表明其“立人”思想的作品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鲁迅的这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成熟的过程。

(一)以救心为主旨的“立人”之志众所周知,由于鲁迅的家庭背景的人生经历,奔赴日本求学最初是学习医学课程。

在“幻灯片”事件后,极大的刺激了鲁迅的思想的转变。

鲁迅深切的感触到中国的衰败,是肉体之下的血液、精神的堕落。

由此,鲁迅拿出的解决的方案是:用手中的笔墨,直指国人的灵魂,从根源出解决才是正道。

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文章的结构是:先破后立。

鲁迅先生按其文本的逻辑思路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拿来主义”。

虽说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来说,但也含有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细读这篇文章,联想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其实都是应然如此。

中国在总体上来讲可以说也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人,要想从扭转危机必须做到“拿来主义”。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是他早期的一篇代表性的论文,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个很颇具主观感情色彩的论述,其中的“剖物质,排众数”的观念对时下中国仍具有警策性意义。

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单纯器物的发展和物质上的满足,真正的归结核心在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社会所要服务的宗旨和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二)以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为核心的“立人”之心中国古代的小说所写基本围绕: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等这类主题。

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作品,在潜藏文本中表现的是群体性的思想观念,追求是的“大团圆”式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可是说如春天中一声惊雷。

在“人的文学”未提出之前,鲁迅的小说中所传达出“个”的观念即所写的要是真实存在的个人和人性。

在《破恶声论》文章中谈到:“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

这种“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漠视的,或者说受压制、阻碍、排挤的。

由此也可以说,鲁迅的这一突破性是衍生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之果实。

那么,“个”的含义是什么呢?个必须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在作为单位生存时,自己的努力追求,最本真的选择是应当具有意义与价值,并得到最朴素的关爱。

“个”的价值不能在集体中淹没、消逝。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应该是达到个体自由的基础上,走出被他者奴役的状态。

鲁迅提出“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的观点,正是告诉每一个人从自己出发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归结鲁迅先生所说,就是达到“个体的精神的自由”,这是“立人”思想的要义所在。

(三)对树立人的个人信仰的追求在《破恶声论》的篇章中,鲁迅多次谈到“伪士”即无信之士,无信仰之人。

我们现在观念中的“迷信”在鲁迅这里的用法观念却是一种“反语”,指的那是积极向上的含义,类似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或是尼采权力意志主义的色彩。

他看来“人心必有所冯依,非信无以立,宗教之作,不可己矣”,为了实现更好的“立人”,人必须在内中有坚定不移得信仰,否则就是一具肉体或者说是行尸走肉。

需要注意的,这种“迷信”不应当是外部强加在身上的,而是人在内心中自觉的追求,一种天然的行为。

因此,在鲁迅那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和人的生命本体的内在自觉。

除此,鲁迅谈到的“正信”在他的定义中变成了那种假的追求。

是为了迎合大众抛弃了自我的人,是沽名钓誉之流。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信仰。

只要自己坚定的信仰是向善——至少是无害的——追求真理的,才能到达最后的自由,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四)对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近代的中国,从整体上来讲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若要想改变此种现状,必须要有英雄的出现,要有战士的搏斗。

鲁迅先生致力于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并从自身做起,呼吁人们能不白白的生存,争做时代的启蒙者,勇立于潮头,都能“立”起来。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精神界之战士”呢?要有一定的标准,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要有“恶魔”的特征,即要有对吃人的专制主义的反抗精神,要敢于振臂一呼,有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干劲。

当然“恶魔”最根本是要在现实世界中有行动,没有行动都是一种空谈。

所以,在鲁迅眼中“战士”是与“伪士”势不两立的。

在当时的中国,精神界战士面对是一种“无物之阵”,能够依靠几乎就是手中的投枪与匕首,想从外界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所以,实现近代中国的理想状态——甚至从现在起,今后的很长时间,都必须拥有几代“战士”的存在。

需作者简介:胡朝强(199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下转(第59页)古代文学江州刺史,基于自身的深切体会和对族中子弟前途的忧虑,他并不赞成晚辈一生栖身精舍。

他在诗中描绘了幽峭的环境,展示了清寒的生活:“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

果药杂芬敷,松筠疏蒨峭。

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

采栗玄猿窟,撷芝丹林峤。

纻衣岂寒御,蔬食非饥疗。

虽甘巷北单,岂塞青紫耀。

”[4]从林泉高致写到隐逸采药,韦应物能将此间生活的清幽淡泊表现得引人入胜。

然而,随之笔锋一转,他又以过来人的口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饥寒酸楚,劝慰晚辈追求进取。

韦应物的纪行诗中高明的艺术与现实的情感是并行的。

栖身云林是韦应物宦海浮沉中时常流露的理想,但在作为生逢乱世的官员,家族使命和追怀圣恩的思想又使他眷恋官场。

循吏生涯和民生凋敝的世态使他心有不甘,思图报效朝廷和施展才华也是人之常情。

以上复杂的情感正是造成韦应物纪行诗多重面目的原因。

韦应物的宦游纪行诗中书写了巡视属县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出关怀民生、忧心国事的责任感。

他的《始至郡》在描写了雄伟奇丽的郡城风光后,写道:“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

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

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惸嫠。

”[5]此诗歌作于贞元元年的浔阳,是诗人初任江州刺史的仲夏,他描述了自己履职月余的疲惫,表现出勤于理政、抚恤孤贫的为官态度。

韦应物因自身多病,民生多艰而称仕途为“累”,同时又因系心百姓,为自身的无能为力而怀有歉意。

山林读书生活对韦应物的性情修养、审美趣味和创作主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创作能够贴近陶渊明的闲居思想和山水表现。

归隐与出仕,淡泊与荣名是韦应物宦游纪行诗歌的主要感情线索。

归隐之心和理政之志正是中唐时期士人的精神面貌的不同侧面。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的语言也渐露孤峭,气貌渐失温润而走向冷清。

韦应物的贞元时期的纪行诗是其宦游经历的诗意表现,以其诗歌成就在贞元诗坛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1]张文治.国学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317页.[2]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8页.[3]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41-342页.[4]孙望校笺.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379页.[5]孙望校笺.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377页.要注意的是这些人要完成的是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引导,而非填鸭式的灌输。

二、鲁迅作品“立人”思想的价值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除了表层之上的经济、制度上的变化上外,更重要的深层在文化上的现代化。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人文被远远的丢弃在身后,这也就不奇怪在今天看到各种违反作为人性的事件一个个的发生。

所以,我们要重拾鲁迅“立人”思想,融合进生活之内,发挥其本身含藏的价值。

(一)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个性近些年来,无论是社会上的普通人,还是学界的各类研究员都在指责“人心不古”的现象,像极了鲁迅写的《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活着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

不可否认的是,人的生存是必须有肉体物质上的生存满足才可,但是当人把这种基础看成了目的,欲望就会吞噬人性。

因此。

我们必须从鲁迅“立人”思想中反思,找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然后做到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积极弘扬个性,尊重人个性化发展需求,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不是抑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二)对于人民发展而言,要坚持以诚立人,着力呼唤诚信鲁迅指出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充满了“瞒”和“骗”,“诚信”与“爱”是极大的缺失。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发展似乎陷入了越来越狭窄的胡同。

基于现状,我们要把简单纯朴的“诚信”“友爱”反复在各类媒体上播放,这是可以看成是对国人的批判。

做到鲁迅先生说的“做人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三)对于个体发展而言,要坚持自我解剖,致力完善自我鲁迅先生对于“精神界战士”的真切渴求,是建立在达成完整自我的人格重构基础上的。

人的阴暗狡诈是自身存在的,虽然有环境因素的促使,但是存在人自身中是根本,不能一味全部抛给社会。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从自我反思,自我革命,所有的都将是徒劳。

对此,鲁迅先生提出:“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这一观点,在当下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恰如其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1]李金涛.鲁迅“立人”思想现实性与超越性[J].鲁迅研究月刊,1998 (8):12-16.[2]于良红.呐喊背后的沉思仿徨之中的忧愤—论鲁迅小说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 (2):86-88.[3]郜元宝.鲁迅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鲍晶.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J].天津社会科学,1982 (5):81-88.[5]李晓磊,张文东.论鲁迅小说中的“立人”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14 (s1):89-91.上接(第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